查看原文
其他

夜读 · 南大 | 对人类精神的悲剧性反讽

小南时光 2022-06-07


奥威尔的《一九八四》该怎么读?

 

匈牙利作家埃丽卡·戈特利布的《奥威尔难题》是对《一九八四》的解读,也是读者在今天去回顾这部作品的向导。戈特利布认为《一九八四》是一部伟大的讽刺作品,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悲剧。她写到:


  通过悲剧人们面对绝望,通过讽刺人们面对存在的局限,而两者最终都让人们明白自主的个体的价值。 

 

在悲剧中,我们会看到一个有着潜能实现理想和浪漫主义愿景的英雄,在现实的残酷中失败。在讽刺作品中,一个小人物面对不确定的,复杂的现实,希望去成为一个英雄,实现一种幸福。温斯顿就是这样一个有着潜能但同时深受局限的人物,他的斗争以失败告终。而在这场斗争中,奥威尔对于这样一个潜能和局限并存的人进行了严肃的勾画。这个绝望而复杂的反乌托邦,在奥威尔想象里也正是去衡量人类精神的尺度

 


那人类精神是什么呢?戈特利布认为奥威尔的人类精神,是对20世纪思想中的现实主义和道德传统中的理想主义的结合。奥威尔的人类精神是高贵的,是对人的尊严,反抗和追求的肯定的;同时它也是脆弱的,奥威尔通过人类精神的破碎来警示势不可挡的摧毁性力量,对人类精神进行了悲剧性反讽。

 

我们可以看出戈特利布解读下的《一九八四》有一种双重性,但奥威尔的立场最终是讽刺。戈特利布认为小说的心理维度支持其对政治进行讽喻,也警告人们人类精神的脆弱。我们跟随温斯顿的脚步走入一个悲剧性的故事,而奥威尔通过引入反乌托邦的过去和未来让我们与温斯顿保持距离。这种距离是对每一个时代的读者的警示,也将读者放在他们自己的时代中,对自己所处的现实进行反思。


温斯顿的悲剧是历史中的一章,而读者将需要自己去判断自己与一九八四的相对位置。

《奥威尔难题》文段选读

乔治·奥威尔是文学天才吗?《一九八四》算不算得上20世纪具有代表性的小说?

 

如果奥威尔不是天才,《一九八四》不是杰作,那我们要如何解释这部小说持久的影响力、对其核心概念的认可,以及奥威尔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

 

首要动力也许是绕开这一困局,求助于伯特兰·罗素(5—7)、乔治·伍德科克(293),或者新近的伯纳德·高夫曼(Bernard Gorfman),他们都认为《动物庄园》(Animal Farm)是奥威尔最伟大的作品,而非《一九八四》。关于这一点自然也存在争议。W.H.奥登 认为无论是《动物庄园》还是《一九八四》,都不能算是“成功的”(86)小说杰作。罗伯特·李(Robert Lee)认为《上来透口气》(Coming up for Air)是一部重要的过渡性作品,而约翰·韦恩(John Wain)在1954年所做的一项极具影响力的研究中指出,我们对作为小说家的奥威尔重视不够,而青睐作为随笔作家和时事评论家的奥威尔,因为“作为小说家(奥威尔)并非天赋卓绝,但是作为一位颇有争议的随笔作家和时事评论家……(他)是极好的,可与英国文学中的任何一位大家媲美”(71)。

 

当然,有很多人认为《一九八四》是奥威尔的扛鼎之作。菲利普·拉夫、E.M.福斯特 、彼得·斯坦斯基(Peter Stansky),以及新近的奥威尔批评家威廉·斯坦霍夫(William Steinhoff)和伊恩·斯莱特(Ian Slater),都视《一九八四》为奥威尔创作的最高峰。达芙妮·保陶伊 在《奥威尔的奥秘》(The Orwell Mystique)一书中认同斯坦霍夫和斯莱特的观点,即在奥威尔的作品中,《一九八四》意义重大,但他们也指出奥威尔的悲观主义和终极的绝望使其美中不足。


 

伯纳德·克里克(Bernard Crick)在他的著作《奥威尔传》(Orwell:A Life)和论文《〈一九八四〉批判性导论和注释》(“Critical Introduction and Annotations to Nineteen Eighty-Four”)中,比其他任何批评家都更为接近对奥威尔作品的整体综合,但连他也倾向于认同流行的“有瑕疵的杰作”这一观点。虽然他承认,奥威尔写了“一部思索政治的杰作,(而)《一九八四》之于20世纪,正如托马斯·霍布斯 的《利维坦》(Leviathan)之于17世纪”,不过,他接着说道,“这是部文学上和政治思想上都有缺陷的杰作”(Life 398—399)。


甚至克里克富有同情性的观点也一直存有分歧,且逻辑也会不断反转,而这正是奥威尔研究的特征。鉴于其传记作者的身份,这种情况情有可原,克里克绝非唯一一个在其解读中流露出这种奇特的反常现象的人。这似乎是一种对奥威尔的钦佩,这钦佩出自他作家地位之外的其他东西。似乎多数批评家都会同意,恕我直言,虽然这个极为出色的男人也许已经获得了作家的名声,但遗憾的是,他的作品中缺少了应该有的东西,非常不幸地缺失了。我认为,这种分歧和“有瑕疵的杰作”理论的源头,是一个被广为接受的假定,即奥威尔的最后一部小说传达了一种绝望的图景。

 

(节选自《第一章 奥威尔难题》,有删改)



延伸阅读



奥威尔难题:

是绝望的呼喊还是对“人类精神”的信念?

[匈] 埃丽卡·戈特利布

(Erika Gottlieb) 著

陈毓飞 译

ISBN 978-7-3052-2285-6

南京大学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扫描二维码购买图书


图源unsplash,南京大学出版社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或许你还喜欢:

夜读 | 寒冷的天,是喝茶的天

夜读 | 柿子红了,最近你有好好吃水果和蔬菜吗?

夜读 · 南大 | 米勒:我们见证共同体的持续焚毁

夜读  | 在十一月,不悲不喜听雨眠

夜读 · 南大 | 旅行是群体的孤独

夜读 | 现实与梦想的对抗中,我选择佯装不知可能的落魄结局

夜读 · 南大 | 《狱中书简》

夜读 | 虽身为过客,也要做自然的归人

夜读 · 南大 | 在这里,认识,着魔,知识,震惊

夜读 · 南大 | 镜子镜子,你是谁?



朗读,为我们的生活平添了一份安静雅致

若你有好文推荐,想让我们的主播为您朗读,欢迎投稿到:

nju_xnsg@163.com




杨勋荣

  『小南时光』主播


 


南京大学2018级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



责编 | 马飞羽

文编 | 李思昱

指导 | 逸

南京大学出版社南大悦读项目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