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书 | 炸鸡奶茶里的“乡愁”
前几天看到一条微博:“肯德基是85后的乡愁”,不禁莞尔——这句话对90后甚至00后似乎同样适用。一个多月闭门不出,在家里点外卖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不仅是疫情期间的安全问题,还得面对爸妈的质问:“你怎么就爱吃这些垃圾食品?”我只能在朋友圈微博上抒发着对炸鸡奶茶海底捞的想念,也自然获得不少回应。
父母的确很难想象,我们这帮“年轻人”对炸鸡奶茶的思念是如此地一致,简直称得上是新一代的“乡愁”。
这种念想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小时候,那时还没有外卖,几块钱的奶茶香精味很重,我们盼望着特殊日子里可以去吃一顿肯德基,还有“对牙齿不好”,花花绿绿喝完会打嗝的碳酸饮料,校门口的小推车卖的“地沟油”炸的火腿肠……这其中的快乐,除了味蕾的刺激,还掺杂着自由支配的时间和零花钱的愿望——孩子总是想过不受拘束的“大人的生活”。
而当想象中的年纪终于到来,不在家中的我们可以一日三餐变着花样点“垃圾食品”的外卖,却也意识到,自由地“纵享生活的丝滑”背后是独立面对它的粗粝之处。我有过拎起一份凉透的外卖匆匆赶回宿舍、枯坐写论文时咬着奶茶吸管的经历,也终于理解了“快餐”的“快”的含义。
在这时,“垃圾食品”的大额卡路里成为了疲惫生活里“简单的快乐”。
成为“游子”时,我们当然想念那种坐等爸妈喊吃饭的日子。可我们其实都知道,如今经历的粗粝或许才是往后的日常。于是,在想念家乡时,炸鸡奶茶也滋长了一缕新的、属于他乡的“乡愁”。此时我思念的炸鸡奶茶,也是“被迫”独立、痛却别有收获的生活。
这两种平行存在的“乡愁”,也是搭建自己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可以选择的不同视角,向前或向后看,都有珍贵的存在。就像这个突如其来在家里度过的最漫长的寒假,我们与父母的相处可算是跨过了“想念—嫌弃”的单机模式,在生活方式的碰撞之外,也多了相互了解和接受的契机。
在家的这些日子里,爸妈明白了网课以外我有多少作业量和阅读量,理解了为什么我做不到10点之前就上床睡觉;也逐渐接受了我对“垃圾食品”的依恋,同意从超市回来时帮我带一杯奶茶。而我,也和朋友圈里的各位“新手厨师”一样,向厨房进军,学习做饭技能,尝试解锁生活的新领域;尽管其中不乏一团狼藉的失败经历,但我已有了直面生活烟熏火燎的经验,也因此懂得了父母费心操持的日常充满着怎样的辛劳。
这段被困在家里的日子,那些新萌发的思绪让我明白,乡愁不止是在“到不了的远方”和“回不去的家乡”之间飘摇不定的情绪,它也可以是对“独自生活”的思念和向往,是看清生活的两面后对美好快乐的加倍珍惜,而非逃避现实。
乡愁处处有,因为我们正走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