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课题组《Nano Letters》:利用材料之间耦合诱导出的热释电-光电效应实现对光电探测器性能的优化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传统钙钛矿材料具有优异的压电、热释电等性能,而第三代半导体氮化镓在紫外光电、功率器件等方面的突出表现使其成为国家战略材料,然而能同时利用两者优势的交叉研究还很匮乏。尤其是在光电探测领域,由于制备工艺复杂、光响应度低、载流子迁移率低等问题,传统块体结构钙钛矿在光电探测领域并未得到广泛关注,而纯粹基于氮化镓异质结的光电探测器制备成本又较高,如果能将传统钙钛矿材料与第三代半导体氮化镓有机结合,开发简单、低廉、环保、高效的自驱动光电探测器在该领域将具有重要意义。
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王中林院士课题组最近在《Nano Letters》期刊上发表了题为“Self-powered high-responsivity photodetectors enhanced by pyro-phototronic effect based on BaTiO3/GaN heterojunction”的文章(DOI: 10.1021/acs.nanolett.1c03171)。为了优化光电探测器响应度及响应速率,该课题组采用溶胶-凝胶法设计制备出一种三明治薄膜夹层结构,将传统钙钛矿钛酸钡制成纳米级薄膜层夹在与氮化镓形成的异质结及与金电极形成的肖特基势垒之间,利用材料之间耦合诱导出的热释电-光电效应实现对光电探测器性能的优化。该制备工艺及结构优势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利用工艺简单、快捷且成本低廉的溶胶-凝胶法制备钛酸钡纳米级薄膜,大大增加了紫外透光率,克服了由于传统钛酸钡块体陶瓷片状材料表面粗糙及厚度大而导致的光损失,提高了氮化镓层的紫外光吸收;二、纳米级薄膜限域结构相较于块体结构能够获得更高的自发极化电场,为自驱动光电探测的信号输出提供更强的驱动力,同时纳米级薄膜也有益于光生载流子的传输和收集;三、钛酸钡具有优异的热释电性能,在光照瞬间能够产生更为灵敏的热释电光电信号,氮化镓具有较高的光吸收率和电子迁移率,所形成的异质结大大提高了紫外光电探测的响应度和响应速率。同时三明治界面处的势垒高度可以通过冷却和电场极化得以调控,经过冷却和预极化处理后,热释电光电流及普通光电流强度分别提高了1348%和1052%,且响应时间也得到了充分的优化。该自驱动热释电-光电探测器为实现室温超快紫外光电传感提供了新的设计原理和思路,使其在高效环保的光电探测领域具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该工作第一作者为广西大学研二的联培学生张月铭,通讯作者为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王中林院士和朱来攀副研究员。
图1 BTO/GaN薄膜光电探测器的结构及表征 (a) 自驱动器件的结构示意图;(b) 器件光学照片;(c1) 薄膜厚度截面扫描电镜图;(c2) BTO/GaN薄膜的能量色散光谱图;(d) 拉曼光谱;(e) 光致发光光谱;(f) 紫外-可见照射下的吸收光谱图
图2 BTO/GaN薄膜的基本电学性能 (a) 电滞回线图;(b) 压电曲线;在暗环境和功率密度为4.68 mW/cm2的激光照射下,自驱动光电探测器 (c) 在极化前和 (d) 在10 V的直流电压下极化10分钟后的I-V特性曲线
图4 自驱动BTO/GaN薄膜光电探测器在不同偏压下的热释电-光电性能 (a-d) 在一定功率密度紫外激光照射下,器件在不同偏压下的I-t响应曲线(a) 0.1 V;(b) 0.2 V;(c) 0.3 V;(d) 0.4 V;(e) Ipyro和Iphoto在光照和冷却系统下的响应时间提取,插图为瞬时响应上升/下降边缘的x轴放大图
图5 自驱动BTO/GaN薄膜光电探测器的工作机理图 (a)单周期输出放大图,分为四个阶段,标记为“I”、“II”、“III”和“IV”;(b) 对应于5(a)中四个阶段的热释电-光电工作机制示意图;(c-e) BTO/GaN薄膜器件的能带图:(c) 自然条件;(d) 直流偏压预极化后;(e) 冷却系统条件下;(f) 相关应用领域的最新成果对比图
相关链接
https://doi.org/10.1021/acs.nanolett.1c03171
相关进展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杰&王中林团队《自然通讯》: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形状可设计且高度压缩回弹的三维编织结构智能发电和传感织物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课题组ACS AMI:基于超可拉伸水凝胶导体的自供电智能手臂训练带传感器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团队:纤维/织物基压电和摩擦电纳米发电机应用于可穿戴电子和人工智能系统
纳米能源所王中林、吴治峄与海洋所王鹏《Adv. Energy Mater.》: 成功构建一种具有较优输出性能的特制FR-TENG
中国矿大许程教授和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ACS AMI》:氧空位和阳离子价态对亚化学计量比氧化物薄膜的摩擦电特性的影响
重大郭恒宇教授、上大彭艳教授、中科院纳米所王中林院士《Adv. Mater.》:摩擦电驱动的可移动式电渗流泵
王中林院士AFM:基于MXene/PVA水凝胶的柔性多功能摩擦纳米发电机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蒲雄研究员《Adv. Mater.》:动态交联的干燥离子导体弹性体材料与软体离电子器件
诺奖得主领衔科思奖评奖委员会,王中林、颜宁等中外院士任评委,开始征集候选人
王中林院士团队Nano Energy:可拉伸、自修复导电水凝胶纤维,用于应变传感和摩擦电能量收集智能纺织品
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陈翔宇研究员团队等《Sci.Adv.》: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自驱动虚拟电触觉系统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与清华大学程嘉副研究员团队合作《ACS Nano》:研发出一种新型“悬浮式”能量收集与减负背包
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团队《ACS Nano》:摩擦纳米发电机作为探针来揭示水滴-聚合物接触起电的电子转移机理
北京大学付恩刚教授课题组与中科院纳米所陈翔宇研究员和王中林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在摩擦纳米发电机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和陈翔宇研究员综述:通过摩擦纳米发电机的高电压直接驱动的电响应材料和器件
宁波材料所陈涛研究员团队与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潘曹峰研究员团队合作《AM》:开发出自修复、可粘附高分子水凝胶柔性触摸屏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和杨亚研究员《Sci. Adv.》:柔性多功能触觉传感器
王中林院士团队《Adv. Mater.》:用于火灾逃生和救援的可机械化生产的3D蜂巢组织阻燃摩擦纳米发电织物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杰&王中林团队《自然通讯》:基于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形状可设计且高度压缩回弹的三维编织结构智能发电和传感织物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蒲雄、胡卫国&王中林团队在可拉伸自充电织物领域取得新进展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蒲雄研究员、胡卫国研究员、王中林院士团队研制出一种可任意变形和瞬时自愈合的摩擦纳米发电机
北京大学付恩刚教授课题组与中科院纳米所陈翔宇研究员和王中林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在摩擦纳米发电机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城大王钻开教授、UNL曾晓成教授和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合作Nature:用一滴水点亮了100个LED灯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团队:具有超高输出稳定性与耐久性的低频摩擦纳米发电机
华中科技大学吴豪研究员团队和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合作在机器人电子皮肤领域取得新成果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课题组和普渡大学范凤茹博士合作:一种具有良好柔性、耐久性的高性能木基摩擦纳米发电机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潘曹峰研究员 ACS Nano:面向闭环系统的电子皮肤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团队:纤维/织物基压电和摩擦电纳米发电机应用于可穿戴电子和人工智能系统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李舟研究员、王中林院士团队和北航樊瑜波教授团队合作:仿电鳗可拉伸水下发电机及其应用研究获进展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李舟研究员、王中林院士团队和北航樊瑜波教授团队合作:可降解植入电子医疗器件的能量源—全可吸收电容器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李舟研究员、王中林院士团队和北航樊瑜波教授团队合作:可降解植入电子医疗器件的能量源—全可吸收电容器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李舟研究员、李琳琳研究员与王中林院士团队:光热可控降解纳米发电机用于组织修复
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所李舟研究员和王中林院士团队AM:基于天然材料的生物全可吸收摩擦纳米发电机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课题组《Adv.Mater》:光电发射探讨摩擦起电中的电子转移过程
北京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团队《Nat. Commun. 》:首次测定摩擦静电序列表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和张弛研究员团队:海洋能摩擦纳米发电网络的能量管理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和陈翔宇研究员综述:通过摩擦纳米发电机的高电压直接驱动的电响应材料和器件
中科院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孙春文研究员及北京理工大学王武宏教授合作:摩擦纳米发电机首次实现对驾驶行为的无干扰测试
中科院北京纳米所王中林院士团队:耦合弹簧及多层结构的球形摩擦纳米发电机制备成功
化学与材料科学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chen@chemshow.cn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 : Chem-MSE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化学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产学研方面的稿件至chen@chemshow.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化学与材料科学®会及时选用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