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苏大孙启明、天工大梅东海、于吉红院士 JACS:钼掺杂S-1分子筛 →高效丙烷脱氢催化剂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丙烯可用于生产许多重要的化工中间体,如聚丙烯、环氧丙烷、丙烯腈和丙烯酸。其中,丙烷脱氢(PDH)是一种只生产丙烯且经济效益好的专用方法,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丙烯生产途径之一。铂(Pt)和氧化铬(CrOx)基催化剂是PDH工艺中最常用的商业催化剂,但Pt基催化剂价格昂贵且稳定性差,CrOx基催化剂导致环境污染。在负载型非贵金属中,负载型Co基催化剂具有较高的丙烯选择性和优异的稳定性,被认为是PDH反应的理想催化剂。但是,最好的Co基催化剂的PDH活性比商用Pt基催化剂仍低一个数量级,不能满足实际工业应用的标准。因此,合理设计和制备具有高活性、高丙烯选择性和高稳定性的非贵金属催化剂,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工业意义。

2024年3月25日,苏州大学孙启明教授和吉林大学于吉红院士、天津工业大学梅东海教授(共同通讯作者)合作研究工作以“ Tricoordinated Single-Atom Cobalt in Zeolite Boosting Propane Dehydrogenation 为题发表在 J. Am. Chem. Soc. 上。报道了一个新的催化活性中心,其具有不饱和三配位钴单元((≡Si-O)CoO(O-Mo))基序,锚定在Mo掺杂硅石-1分子筛(Mo-S-1,MFI分子筛型)内部,在PDH反应中提供了超高的催化活性,比之前报道的所有Co基催化剂高出近一个数量级,甚至超过了大多数Pt基催化剂在类似操作条件下的催化活性。作者利用配体保护法在一锅水热条件下合成了该催化剂,在合成体系中引入Na2MoO4对Co的配位结构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通过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X射线吸收光谱(XAS)和固体魔角自旋核磁共振(MAS NMR)测量,证实了催化剂中三配位(≡Si-O)CoO(O-Mo)基序的存在。

测试发现,最佳Co0.11%@0.08Mo-S-1催化剂在550 ℃、WHSV为4.5 h-1的条件下丙烷转化率为22.3%,丙烯选择性超过99%,丙烯生成速率为22.6 molC3H6 gCo-1 h-1。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表明,Co@Mo-S-1中丙烷在不饱和三配位Co上的C-H键断裂的自由能垒为91.7 kJ/mol,远低于Co@S-1中常规四配位Co上的150.1 kJ/mol,而丙烯过度脱氢的自由能垒高于丙烯脱吸。此外,新发现的催化活性中心也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在550 °C下进行72 h和5次再生循环后,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失活。本工作为设计高效的单原子Co基催化剂提供了新的途径,代表了使用非贵金属催化剂的高效经济PDH技术的一大进步。

单原子钴在Mo-S-1分子筛中的封装

通过合成和表征单原子钴封装的Mo-S-1分子筛,揭示其结构和性能。 (

图1a) 通过一锅水热法合成单原子钴封装的Mo-S-1分子筛,显示合成条件及煅烧、离子交换处理流程。 (图1b) HAADF-STEM图像显示Co和Mo在分子筛中的原子级分散,无金属团簇或颗粒观察到。 (图1c) EDX光谱映射测量揭示Co和Mo在Mo-S-1中的均匀分布,平均Mo负载量为1.30 wt%。 (图1d) ICP-AES分析显示Co0.11%@yMo-S-1催化剂的实际Co负载量为0.10 wt%,Co0.04%~0.88%@0.08Mo-S-1的Co负载量为0.03–0.66 wt%。 (图1e) 不同晶体学方向观察的Co0.11%@0.08Mo-S-1样本推断Mo原子在分子筛骨架中的同构替代,Co原子主要位于Mo-S-1的5MR中。成功合成了具有高效PDH反应活性的单原子钴催化剂,并通过多种技术手段详细表征了其结构特征,证实了Co和Mo的原子级分散和均匀分布。

图1. 合成示意图与形貌表征

同步辐射表征分子筛

展示了单原子钴封装的Mo-S-1分子筛的N2吸附-脱附

分析、29Si MAS NMR结果、31P MAS NMR光谱、拉曼光谱分析和XAS测量。

(图2a) 29Si MAS NMR结果显示,Mo的引入显著减少了分子筛中的硅醇缺陷,表明Mo-S-1中无硅醇缺陷。(图2b)31P MAS NMR光谱显示,Mo-S-1和Co0.11%@0.08Mo-S-1中TMPO与框架Mo原子和物理吸附的TMPO的信号,证实了无硅醇存在。 (图2c) XANES谱的白色线条表明Co0.11%@S-1和Co0.11%@0.08Mo-S-1中形成了带正电的Co物种。 (图2d) EXAFS谱的FT k2加权EXAFS光谱显示了Co–O的突出峰,表明Co物种原子分散。 (图2e) WT EXAFS光谱进一步证实了Co物种的原子分散,EXAFS拟合给出了Co物种的结构参数。 (图2) 综合表征了单原子钴在Mo-S-1分子筛中的封装状态,证实了其独特的三配位结构,并揭示了Mo原子在分子筛框架中的同构替代效应。

图2. 结构表征

丙烷脱氢反应性能评估

展示了不同催化剂在丙烷脱氢反应中的性能,包括Co0.11%@S-1、Co0.11%@0.08Mo-S-1以及不同Co负载量的Co@0.08Mo-S-1。(

图3a) Co0.11%@S-1的丙烷转化率为8.7%,丙烯选择性为87.5%,优于浸渍法制备的Co0.11%/S-1。 (图3b) Co0.11%@0.08Mo-S-1的丙烷转化率高达39.5%,丙烯选择性为97.2%,远高于Co0.11%@S-1。(图3c) Co0.11%@0.08Mo-S-1在525-600°C范围内丙烷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丙烯选择性改善。 (图3d)Co0.11%@0.08Mo-S-1在550°C下的丙烷转化率为22.3%,丙烯选择性>99%,远高于其他Co基催化剂。 (图3e) Co0.11%@0.08Mo-S-1的丙烷脱氢反应表观速率常数(kf)显著高于Co@S-1,表明其活性更高。(图3) 综合评估了Co0.11%@0.08Mo-S-1催化剂在丙烷脱氢反应中的优异性能,展示了其较高的丙烷转化率和丙烯选择性,以及在较高温度下的活性稳定性。

图3. 催化性能

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再生性评估

探讨了Co0.11%@0.08Mo-S-1催化剂在丙烷脱氢反应中的长期稳定性和再生性能。(

图4a)Co0.11%@0.08Mo-S-1在72小时连续运行后,丙烷转化率仅下降0.6%,丙烯选择性保持99%以上。 (图4b)TG-DTA表明,72小时连续运行后,Co0.11%@0.18Mo-S-1的质量损失仅为3.8%,抗结焦能力强。 (图4c)XANES和EXAFS分析表明,连续运行后的Co0.11%@0.08Mo-S-1中Co物种保持原子分散状态。 (图4d)经过五次再生循环,Co0.11%@0.08Mo-S-1的丙烷转化率和丙烯选择性几乎没有下降,表现出卓越的再生稳定性。(图4)证明了Co0.11%@0.08Mo-S-1催化剂在丙烷脱氢反应中的出色稳定性和再生能力,这对于其实际应用至关重要。


图4. 稳定性测试

理论计算揭示丙烷脱氢反应的优异性能

通过第一性原理DFT计算,探讨了Co@Mo-S-1催化剂在丙烷脱氢反应中的高选择性和活性。

(图5a)DFT计算了丙烷在Co@Mo-S-1和Co@S-1催化剂上的脱氢反应自由能变化,指出Co@Mo-S-1的活性更高。 (图5b)通过Bader电荷分析,证实了Co@Mo-S-1催化剂上吸附丙烷的C–H键断裂更容易。(图5c)DFT计算揭示了Co@Mo-S-1催化剂上丙烷脱氢生成丙烯的选择性,避免进一步脱氢生成其他产物。(图5d)电子密度差异图显示,Co@Mo-S-1催化剂上吸附丙烷的C–H键断裂促进了反应的进行。(图5)通过理论计算进一步证实了Co@Mo-S-1催化剂在丙烷脱氢反应中的优异性能,特别是在选择性和活性方面。

图5. 理论计算

综上,研究证明了在钼掺杂的S-1分子筛中,不饱和的三配位钴单元(≡Si-O)CoO(O-Mo)是一种高效的丙烷脱氢反应活性中心。这种活性中心在550℃下进行丙烷脱氢反应时,能够提供22.6 mol C₃H₆ gCo-1 h-1的丙烯生成率和130 molC₃H₆ gCo-1 h-1 bar-1的表观速率系数,同时保持超过99%的丙烯选择性,这一性能比之前报道的四配位钴基催化剂高出近一个数量级,甚至超过了大多数Pt基催化剂。本研究在非贵金属催化剂的丙烷脱氢生产技术上取得了新进展,并有望在未来大规模工业应用中发挥巨大潜力。

原文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3c12584


相关进展

吉林大学于吉红院士团队 Nature:链间扩展法合成超大孔分子筛

吉大于吉红院士团队 Angew:超大孔径沸石约束CsPbBr₃钙钛矿纳米晶助力高效稳定光催化析氢

吉大于吉红院士、徐吉静教授、金恩泉教授 JACS: 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基3D-COFs

吉大于吉红院士团队2周4篇 JACS/Angew:沸石分子筛的最新研究进展

吉大陈飞剑教授/于吉红院士与合作者 Science: 经由一维到三维的拓扑缩合合成新型三维稳定超大孔分子筛

吉大徐吉静教授课题组 Angew:光辅助金属空气电池体系再拓展 - 光辅助Li−N₂电池

吉林大学徐吉静教授团队本月连发 Angew/AEM/AM:在固态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研究取得新进展

吉大教授于吉红院士当选国际著名化学类期刊JACS执行主编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可能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联系邮箱:chem@chemshow.cn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 : Chem-MSE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化学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及生物医学工程等产学研方面的稿件至chem@chemshow.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化学与材料科学会及时选用推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化学与材料科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