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目录
2020年第6期目录
01
名家论坛
当代中国的社会焦虑及其宏观机制——基于搜索大数据的省级面板研究
/陈云松 潘雨 张亮亮
02
本土化与中国学术转型 本期主持人:陈金钊
法治视野中的智慧治理
/彭中礼 王亮
基层协商民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及其程序规制
/赵玉增 毕一玲
司法的社会功能及其实现
/宋保振
03
学术批评
马克思论“东方问题”与乌尔卡尔特
——《马克思对“打病毒政治牌”的批判》指伪
/朱兰芝
04
文学研究
一枝永恒美丽的花朵
——试谈萧红研究的四个“死角”
/陈漱渝
论莫言小说中的反讽叙事
/李昱颖 张学军
05
历史研究
绝地天通与祀于天位
/王戎
试论佛教经济思想对中国经济伦理的影响
——兼论其中国化发展
/张越 曾江
06
经济学研究
宏观审慎监管与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测度研究
/孙国茂 张辉 张运才
企业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效应
——基于山东省的实证分析
/董长瑞 邵瑛瑛
07
社会学研究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去产能企业职工分流安置满意度提升路径
/刘雪 张世青
高校育龄女教师的心理契约与调适
/周倩 王希普
论文摘要
01
当代中国的社会焦虑及其宏观机制
——基于搜索大数据的省级面板研究
陈云松 潘雨 张亮亮
南京大学 京东 南京大学
[摘要]本研究利用“焦虑”相关词汇的百度搜索热度构建“社会焦虑”指数和面板数据模型,探究当代中国社会焦虑的时空特征和地域层面的宏观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在省级层面,近年来社会焦虑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焦虑水平较高,且随时间推移进一步增强,北部和西北地区的焦虑水平也在逐步提升。固定效应模型发现:省域的城镇化率和房价等因素对于“社会焦虑”具有统计显著的影响。本研究以地域层面的百度搜索指数来测量“社会焦虑”并进行机制研究,是使用大数据进行宏观定量社会学分析的尝试。
02
法治视野中的智慧治理
彭中礼 王亮
中南大学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摘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智慧治理。智慧治理基于现代科技,不断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对治理主体、治理手段、治理方式和治理对象均带来重要影响。从现代法治的视野来看,智慧治理蕴含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充分反映法治的主体需求;智慧治理主张有效规制公共权力,充分反映法治的核心内涵;智慧治理强调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充分反映法治的根本要求。现代法治需要智慧治理,主要是法治理念的传播需要智慧治理,法律规范体系的建设需要智慧治理以及法治实施的坚守需要智慧治理。智慧治理助力法治建设,体现在智慧治理可以通过现代科技助力法治建设,可以通过整体统筹助力法治建设,以及可以通过制度创新助力法治建设。智慧治理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路径。
03
基层协商民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及其程序规制
赵玉增 毕一玲
青岛科技大学
[摘要]基层协商民主是保障和实现基层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途径和实践载体。基层协商民主与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内在的联系,基层协商民主的价值理念、内生禀赋、运行特色与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高度契合,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推进基层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建设,离不开基层协商民主的程序设置,协商公开、程序中立、理性交涉、平等且实质性参与、兼顾多方利益等是建构基层协商民主程序机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或实质性规则。这些原则或规则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支撑的。基层城乡社区(村)、企事业单位可在遵循这些原则和规则的基础上,借鉴罗伯特议事规则,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民主协商程序,以基层协商民主的制度化,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而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做出基础性贡献。
04
司法的社会功能及其实现
宋保振
华东政法大学
[摘要]作为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治理的核心在于有效实现司法的社会功能。司法的社会功能是指法院借助其诉讼地位以及典型案例影响,化解社会纠纷并执行公共政策。受转型时期社会需求以及中国法治现代化模式影响,司法与其它社会治理方式交融混杂致使其社会功能被泛化和滥用,主要表现为:第一,将司法社会功能泛化理解为司法社会效果;第二,案外因素干预司法的方式更加隐蔽;第三,社会变革带来传统司法治理方式运行障碍,这也是影响司法治理效能的重大难题。针对此难题,解决对策主要有坚持司法社会功能“有限主义”,运用法律方法将公共政策融入裁判,结合智慧社会建设目标完善司法治理方式。
05
马克思论“东方问题”与乌尔卡尔特
——《马克思对“打病毒政治牌”的批判》指伪
朱兰芝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摘要]1853年前后,在“东方问题”的大背景中,俄国与西方列强以及土耳其的矛盾呈现激烈复杂的态势。马克思此间对“东方问题”予以极大的关注,并研究了许多相关的事件和人物。在马克思的研究中,乌尔卡尔特是一个他很注意的重要人物。有论者根据马克思的一句涉及乌尔卡尔特的话,诬称马克思批判了乌尔卡尔特借霍乱“打病毒政治牌”,并进而推论马克思认为乌尔卡尔特以霍乱病毒“抹黑对手”,“借这个机会泼污水给俄国,达到反俄的政治目的”是“可能的”,还由此引申出所谓马克思对乌尔卡尔特的批判在今天“对我们思考政治与瘟疫的关系有一定的“警醒作用”云云。所谓马克思批判“打病毒政治牌”论者严重曲解、误读和杜撰了马克思文本的语义。
06
一枝永恒美丽的花朵
——试谈萧红研究的四个“死角”
陈漱渝
鲁迅博物馆
[摘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持续不衰的“萧红研究热”,是萧红作品的经典意义被重新认识,同时,也与萧红本人曲折哀婉的人生经历不无关联。然而,对于萧红的生平研究,至今存在许多难于通过的“死角”,尤其在事关萧红生活几个重要方面,研究者遇到若干众说纷纭的萧红生平史料。如,萧红父亲是否“夺人之妻、杀人之夫”?谁是萧红的“始乱终弃者”?萧红萧军分手诀别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如何评价萧红与端木蕻良的婚姻?等等。钩稽梳理对萧红生平特别是婚恋史的不同说法,可以为突破萧红研究的某些“死角”开辟一些通道,有助于恰当理解萧红思想情感经历,这是深入地研究解读萧红及其创作的基础。
07
论莫言小说中的反讽叙事
李昱颖 张学军
东北大学 山东大学
[摘要]在莫言的小说中,修辞反讽较多地表现为政治话语的借用、语言的矛盾和悖谬、刻意营造夸张与失真等方面。将某一特定时期、特定环境的用语移植到另一领域,语境的变化影响了这些特定用语表达本义,话语变得似是而非,产生了反讽的效果。情景反讽,则是设计出复杂的情境,主要表现在叙事主体的设置、多重故事结构的嵌套、对文本的戏仿等等。其中既包含着对形式的探索,也带有对“真伪”的反讽,通过形式表达出意义指向。主题反讽也经常出现在莫言的作品中,对人物遭际命运的揭示,反映出的是莫言对于既有观念的反讽式观照。意象反讽是指意象与其背后的象征意旨存在着悖逆乖离,正是由于这种矛盾的存在,所以能穿透社会假面,形成悖论和反讽的表现形态。
08
绝地天通与祀于天位
王戎
山东社会科学院
[摘要]“绝地天通”见于《尚书·周书·吕刑》和《国语·楚语》。徐旭生先生将其纳入宗教发展史的进程中进行解读,认为此是上古时期颛顼进行的宗教改革,巫觋由此变成少数人的事业。“绝地天通”对应巫觋专业化的观点,影响深远。结合文献和考古学材料分析,绝地天通发生在夏代之前的证据不充分。《尚书·吕刑》是“绝地天通”最原始的记载,本意是使周天子垄断祭天权力,进而形成等级化的礼法制度,并最终实现尊王的政治目的。《国语·楚语》关于“绝地天通”的记载,是借《吕刑》阐发东周时人的观点,专论神人关系,不牵涉天人关系,因而不能当成《吕刑》的注解,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凤雏三号基址与高青陈庄西周天坛,是周人祭天的天位,证明西周初年天子与诸侯都具有祭天的权力,“绝地天通”思想最早出现在周穆王时期,与《吕刑》的记载相吻合。
09
试论佛教经济思想对中国经济伦理的影响
——兼论其中国化发展
张越 曾江
北京大学
[摘要]佛教产生于印度,其经济思想不同于传统中国以社会人生为主要出发点,而是把修行作为一切经济行为的大前提。这使得佛教对待财富、商业、金融等方面的看法与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有所差别,能够对中国经济伦理形成重要补充。原始佛教的经济观以正命为其基本准则,认为财富的求取与使用只要正当不贪著,就值得肯定。这种思想随着佛教的传布逐渐影响到中国人的观念,拓展了中国经济活动的道德边界。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寺院组织首先与东晋南北朝的世族经济相结合,形成了庄园式的寺院经济,其分外活跃的商品经济、手工业、金融、慈善等事业对中国经济伦理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至唐代百丈怀海禅师改革后,佛教寺院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农禅结合式的丛林制度,完全融入中国经济系统,其中展现的宗教精神也成为中国经济伦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0
宏观审慎监管与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测度研究
孙国茂 张辉 张运才
青岛大学 济南大学 上海交易所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后,宏观审慎监管成为全球共同的金融监管理念,引起各国金融监管框架和监管制度重大变化。本文研究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下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结合市场危机发生的案例,分析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机理。基于宏观审慎监管要求,分别从宏观经济、股票市场和证券机构三个维度选取客观性指标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测度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研究显示,自2000年以来,我国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指数跌宕起伏,2006年以前系统性风险逐渐下降;2008年至今系统性风险呈增加趋势。实证分析表明,每次危机发生前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都会大幅增加。在测度系统性风险的基础上,本研究确定系统性风险指数预警值,运用Logit模型进行预警因素分析,检验预警值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预警是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环节和逆周期监管的实施依据,系统性风险达到或超过预警值,意味着应运用审慎监管工具进行逆周期调节,这对保持证券市场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
企业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效应
——基于山东省的实证分析
董长瑞 邵瑛瑛
山东财经大学
[摘要]科技创新对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有着重要意义。选择2003—2018年山东省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差分GMM估计方法分析山东省企业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分析结果显示,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助于山东省的产业结构升级;政府的科技支持力度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会明显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完善政府财政科技支出的产业结构和地域结构,加强产学研的深度交流与融合,可以有效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
12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去产能企业职工分流安置满意度提升路径
刘雪 张世青
济南大学
[摘要]在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的政策背景下,合理的分流安置富余职工是去产能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首要问题。区别于20世纪90年代的下岗职工,当前分流职工对质的要求标准更高,即更关注满意度、获得感。研究发现,去产能企业职工分流安置匹配度较高,但满意度较低,且不同的分流去向之间满意度有明显差异,满意度与匹配度不成正比。匹配度高是因为政府、企业、社会提供了充足的可选择性,满意度低则是因为分流安置在职工生涯规划、权益维护与职工心理压力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使其对分流前后预期与现实落差太大。提升去产能企业职工分流安置满意度、获得感,需要运用科学方法,为分流职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专业指导,以做出科学的职业决策;充分发挥新动能、新业态优势,促进新型就业;工会要全程参与分流安置,维护职工权益;还需要注重人文关怀,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疏导,缓解分流职工心理压力。
13
高校育龄女教师的心理契约与调适
周倩 王希普
山东女子学院 济南大学
[摘要]高校育龄女教师这一生育群体,在“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面临着多重生育挑战,因此构建其良好心理契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因子分析将育龄女教师与高校间的心理契约归纳为交易型、发展型和工作家庭平衡三个维度,并通过教师对高校责任履行的期望值和实际感知之间的预期差分析其心理契约的满意现状,发现预期差与教师的组织承诺高度相关并存在回归关系,且不同期望和感知水平下的教师拥有不同的组织承诺度。最后从工作家庭平衡、教师个人职业发展、薪酬体系等层面提出了维持高校与育龄女教师之间的良性心理契约、促进高校教师创新管理的建议。
排版:李文康
审核:傅 强
付强丨教学技术的价值悖论及其人文规约
杨杨,冯素玲丨网络借贷行业协同治理研究
廖红伟,宫萍丨“一带一路”背景下要素流动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
文丰安,胡洋洋丨区块链技术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陶飞亚,赵碧芳丨略论义和团运动时期山西事件的学界书写和民间网络书写
倪志云丨欧阳修(歐陽脩)的名字 ——一个亟应约定的用字规范问题
李秀强丨中华文明史的玉器时代与王权起源
伊藤德也丨作为审美价值的“苦” ——周作人的“生活之艺术”
周玉波丨“中国民歌学”理论建构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