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遇见什刹海”盛大开幕 | 2016北京国际设计周

2016年9月26日,由北京什刹海阜景街建设指挥部、北京天恒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天恒正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CBC(China Building Centre)共同主办,《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承办的“遇见什刹海”在什刹海西海西沿10号院盛大开幕。此次“遇见什刹海”的主题是“约会设计与艺术”,这是一次对什刹海旧城更新模式的探索。什刹海地区是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也是北京仅存的几片原住居民区之一,这里保留了大量传统院落和街巷。新时代已经为什刹海注入了活力,而我们此次的课题是:如何通过设计的力量复活什刹海。




2016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遇见什刹海”围绕什刹海的历史街区和院落,展开包括“叠合院”、“胡同老人儿童之家”、“城市延长线”、“在园”、“遇见金奖”、“四院记”、“融·合院“、“隐匿的过去 悬置的未来”、“文化碰撞”、“洞/和光同尘”和“回归·院生活”等展览;同时,还有城市与建筑学术对话、读书会、音乐与舞蹈表演、当代艺术创作、建筑师咖啡之夜等一系列活动,展览及活动将持续到2016年10月7日。


“遇见什刹海”开幕式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执行主编柳青向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利星,北京什刹海阜景街建设指挥部党组书记、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办事处工委书记王效农,北京天恒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杨威介绍“遇见什刹海”



首尔市总建筑师承孝相向韩国首尔市行政第一副市长柳炅基Gyoung-gee LIU介绍“洞/和光同尘”展览



△中韩双方代表亲切会晤



△中韩嘉宾合影留念


“遇见什刹海”之“九个院子”,邀请了九位来自中国不同地域的知名建筑师,针对九个院落展开院落更新概念方案展。从咖啡馆到图书馆、从民宿到集成空间、从学堂到音乐厅等,他们将新的生活方式嵌入这些普通的北京胡同。九个院子、九个主题、九种体验,院落里还分别呈现了来自九个领域的、具有影响力的创意设计品牌,它们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价值、先锋思想和设计潮流。”九个院子”中最小的院子仅有60多平方米,最大的不过220多平方米,在数量上与整个什刹海地区成百上千的四合院相比,显得微不足道。然而,每个院子的概念方案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够以点带面,以针灸的方式介入什刹海片区更新。“遇见什刹海”不只是一系列展览及活动,而是对旧城复兴模式的探索,从微观渗透,为推动未来什刹海地区整体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遇见什刹海”开幕式现场


“遇见什刹海”开幕式现场,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利星,韩国首尔市行政第一副市长柳炅基Gyoung-gee LIU,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副总经理、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昱东与北京天恒置业集团主要负责人刘海涛分别致辞。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利星致辞

北京作为中国首都,承载着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通过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化大都市。西城区作为首都核心功能的主要载体,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构成了西城区的独有的文化特色,充分展现了西城区特有的文化、人文风貌。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北京内城唯一一处具有开阔水面的开放型景区,在西城区占有独特的地位。其历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移步一景、移步一传说。近800年的历史文化积淀造就了什刹海地区无法替代的历史文化气质和内涵。保护好、发展好什刹海这个西城区的名片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快速发展进程中,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此次设计周“遇见什刹海”系列活动就是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改善民生有机结合的积极响应。希望通过“遇见什刹海”系列活动的开展能为复活什刹海、为今后区政府在该区域历史风貌和生态保护、改善人居环境、传承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工作提供有益思路和借鉴。


韩国首尔市行政第一副市长柳炅基Gyoung-gee LIU致辞

首尔市非常荣幸能作为主宾城市来参与今年的2016北京国际设计周。今天,在这个传统胡同内的四合院里,“遇见什刹海”的开幕式也在细雨中如期而至。刚才张利星副区长也说过,我们怎么才能保护好传统历史文化的街区的同时,引入现代的生活方式?这应该是现在城市发展的趋势。如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保护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性。最近我们将城市的建设重心转移到城市复兴的发展方向,致力于保护好历史遗产和自然景观价值的回归,植入公共建筑师的制度,用专业的视角去规划未来城市的面貌。首尔市人口有一千万以上,拥有很多的居委会办公中心,我们一直在致力于研究可以良好地供人民使用的公共设施。如何把首尔市的424处居委会中心改造成观赏性与实用性并存的空间,便是最近首尔市的公共建筑师一起参与的项目。其中,“宾至家园”——首尔市居委会中心改造项目,便是由在国际上也较有名望的首尔城市总建筑师承孝相先生主导进行,今年为止已经完成了240多处项目改造。我希望借今年的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与首尔的交流,能够让这两个城市从包括文化、建筑、艺术等领域拥有更好、更深入的发展与合作机会。明年首尔市的建筑双年展,希望在座的建筑师们也能参与进来,希望北京与首尔能够通过更多的交流,一起共同进步发展。感谢在座的所有建筑师、学者和嘉宾,我非常希望我们双方城市的进一步的交流能够从此时此地开始!


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副总经理、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昱东致辞

在未来的两周内,来自于全球的两千多位设计师可以跟北京这座城市与各个企业发生很多的对话与交流。作为今年的分会场之一,什刹海非常有特点,它拥有两个特性:其一,它是北京这座城市里最珍贵的一片水,其二,它为北京市民和国内外游客提供体验良好的休闲旅游之处。什刹海还是北京城内向公众完全开放的最大的文化遗产保护区;也京杭大运河北方的终点,来自全国的商贾会在此集散。周边列入文物保护范围的寺、庙、观、宫殿与四合院落传统建筑等随处可见。在设计周期间,当地政府、开发机构与设计机构在此共同探讨有关如何使如什刹海一样的文化遗产区域及区域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元素被现代的城市接纳和发扬的课题。“遇见什刹海”在不破坏传统院落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对这些院子用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方式进行了改造,将是一次极好的有关城市复兴的实践案例。


△北京天恒置业集团主要负责人刘海涛致辞

依据“首都核心功能”的要求,近年来,在北京西城区政府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天恒置业集团及集团所属北京天恒正宇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开展了什刹海街区域的人口疏解、居住改善、产业提升等多方面的有益的探索工作。借助“2016年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契机,通过“城市复兴”论坛—北京对话首尔、居住改善试点院落建筑展、品牌展示及知名建筑师的院落更新设计方案的展示等活动,向社会及公众展示什刹海的历史街区魅力、探索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的更新理念,使“创新引领产业、创意激活文化、慢享舒适生活”的更新理念真正落地。


首尔市总建筑师、履露斋建筑设计事务所首席代表承孝相介绍了“洞/和光同尘”展览,CBC(China Building Centre)主任、《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主编、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遇见什刹海”总策划人彭礼孝介绍了“遇见什刹海”的主体内容。开幕式由《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执行主编柳青主持。



首尔市总建筑师、履露斋建筑设计事务所首席代表承孝相介绍“洞/和光同尘”展览



△CBC(China Building Centre)主任、《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主编、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教授、“遇见什刹海”总策划人彭礼孝介绍“遇见什刹海”主体内容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执行主编柳青


随后,由香港大学建筑系教授王维仁主持了“北京”对话“首尔”对话会,三位国内知名建筑师朱小地、李兴钢、柯卫,与三位韩国知名建筑师金仁喆Kim, In Cheurl、裴炯敏Pai, Hyungmin、郑異朔Chung, Isak,进行中韩间关于城市复兴的对话,从两座城市旧城更新的比对、建筑改造、风貌保护、设计驱动下的旧城更新模式等多个角度开展讨论。



“北京”对话“首尔”现场



对话会后建筑师合影留念


“九个院子”部分院子开幕式

在“遇见什刹海”开幕式当天下午,金奖胡同5号、大半截胡同7号、护国寺西巷37号与东煤厂胡同甲41号也陆续举行了小型的开幕式。


金奖胡同5号

刘克成+虫儿影像




“遇见金奖”开幕式于2016年9月26日下午两点在金奖胡同5号顺利举行。此次展览由建筑师刘克成携手创意品牌虫儿影像共同完成,设计师主要运用“镜面折射”和“影像语言”两大设计元素完成设计。开幕式特意请来四位美女模特,身着中国风长裙,站在四合院入口的镜面装置内侧与参观者互动。镜面给观者带来一种迷幻的、超越常规生活之感受。


大半截胡同7号

刘珩+上布素麻




9月26日15点,遇见什刹海-大半截胡同7号展览正式开幕,香港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刘珩和上布素麻设计师杨磊为展览进行开场介绍,随后到场建筑师及嘉宾们都换上麻制服饰进行了一场建筑界的“时装秀”。展场一侧的钢板临时展墙上是对于此次“城市延长线”设计思路的阐述与分析,展厅内则是两组概念模型,另外一侧展场则是用悬挂麻制成衣代替钢板,同时室内陈列一些麻制作品及生活缝纫器具。展览试图展现一种张力——永久与临时、工业与自然、坚硬与柔软、时尚与生活——事物的两面性相互交织也会迸发出一种力量。


护国寺西巷37号

李兴钢+智库咖啡





遇见什刹海一一九个院子之叠合院展览开幕式于2016年9月26日下午16:30在什刹海护国寺西巷37号院举行。此次展览由建筑师李兴钢携手建筑师咖啡馆-智库咖啡联合策划完成,建筑师在水平方向上将新的小院嵌套叠合入现状的老院,新旧交织围合出独特的空间。以纪录影片与工作模型等为展示,建筑师在现场生动简洁地向在场嘉宾诠释了这一融合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与叠合空间之美感的独特小院,同时,智库咖啡的品牌创始人也为观者提供了精心准备的西点与香浓的咖啡。小院里的咖啡生活显得惬意休闲,引得众人纷纷在场地合影,轻松的氛围与小院的魅力也引得周围居民与慕名前来参观的人们驻足观赏。


东煤厂胡同甲41号

崔彤+建筑之外





“在园”开幕式于2016年9月26日下午6点在东煤厂胡同甲41号顺利举行。此次展览由建筑师崔彤携手创意品牌建筑之外共同完成,设计师通过打造一个可望、可观、可游的园子,以此为能源点来影响及塑造一种生活方式,创意品牌的凹凸无限等作品抽象而实用,完美的诠释了多变的功能宗旨。开幕期间,建筑师崔彤与建筑之外策展人陈展辉介绍了布展理念,此外院中还举行了观画观影、晚宴品酒、文艺演唱、小提琴演奏等丰富有魅力的活动。


“遇见什刹海”主体内容

参展“九个院子”的九位建筑师分别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李兴钢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李兴钢;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彤;香港大学建筑系教授、王维仁建筑设计研究室主持建筑师王维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克成设计工作室主持人刘克成;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副主任、教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章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原作设计工作室设计总监张姿;标准营造建筑事务所合伙人张轲;香港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创建人、主持建筑师,瑞士苏黎世联邦高等理工学院2015-2016客席教授刘珩;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BIAD 6A8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李亦农;CHIASMUS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柯卫。参展的九个创意设计品牌分别是建筑师咖啡馆-智库咖啡、建筑之外、理想国、虫儿影像、尖叫设计、锐驰、上布素麻、品那儿、溪山清远。


叠合院



△护国寺西巷37号院落更新概念方案“叠合院”


护国寺西巷37号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李兴钢与建筑师咖啡馆-智库咖啡共同参展。建筑师李兴钢在未来院落更新概念方案“叠合院”中,在保留原有建筑现状尺度、限高的基础上,往地上和地下扩展。设定几处不同的标高,一种连续“叠层”的合院空间随之展开,视线和路径的不断连接,使院落和人的活动向天空延伸。院、廊、亭、台与什刹海街坊、古老的护国寺和整个北京旧城对话。房子的功能是咖啡厅,包含厨房、吧台、酒窖、会议、厅堂和包间。一个小小的“跨院”为相对独立、安静的住宿提供可能。这种“住宿+公共(商业)空间”的模式,试图为什刹海街区广大住户的更新改造提供一种具有启发性和普适性的样板。在设计周期间的展览中,李兴钢在老四合院中嵌入了一个新小合院,轻薄微透的钢网将两个空间分隔,新与旧“叠合”而交织。



 △护国寺西巷37号展览


在园

△东煤厂胡同甲41号院落更新概念方案“在园”


东煤厂胡同甲41号由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崔彤和他的设计团队与建筑师的跨界实践平台——建筑之外共同参展。未来院落更新概念方案的“在园”,寻找 “存在”于什刹海地区的时间与空间,发现 “在地”中的一个非常小院,转化为一个具有公共属性的空间---庭园/客厅/花园/学堂,产生持久动力的“能量源”,改善 本地居民生活,借助恭王府的人、地、文脉激活区域,期待“衍生”出一个具有院落原型的立体院子,装载一个天、地、人、神的园——徜徉在自然的花园中,愉悦的交流,静谧的修行……感受何时此地。在设计周期间的展览中,创意品牌建筑之外结合建筑师崔彤的理念,以纯白组合的“凹凸几”进行艺术展示。

 


 △东煤厂胡同甲41号展览

 

文化碰撞



△刘海胡同24号院落更新概念方案“文化碰撞”


刘海胡同24号由CHIASMUS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柯卫与溪山清远共同参展。建筑师试图找到一种新的模式,让改造后的空间更多的服务于胡同里的居民。刘海胡同24号院曾经是一个拥挤的小院,杂物堆积、过道狭窄,它存在于一个充满年代感的小胡同里,这里的人民延续着祖祖辈辈的生活。建筑师希望将这个小院改造成北京最小的胡同剧场,给周边区域注入新的活力。此次展览,建筑师将加建的非承重墙体拆除,使得现代的空间形式与传统的建筑元素相互碰撞,新的生活方式与原有院落空间的重叠交错,以此来使空间获得新生,并对胡同文化致敬。设计周期间,“最微音乐厅”会迎来多场丰富的活动包含音乐表演、音乐论坛、文化探讨、艺术装置等多元化内容。

  

△刘海胡同24号展览


四院记


△苇坑胡同14号院落更新概念方案“四院记”


苇坑胡同14号由香港大学建筑系教授王维仁与近年中国最具影响力和前瞻性的文化品牌之一——理想国共同参展。未来院落更新概念方案的“四院记”,由宅基地上的两棵大树、两片院墙、南北侧的两个三开间建筑为起点,探讨当代北京胡同四种院落的空间原型:四盒院、游园院、高低院、四院合。在设计周期间的展览中,建筑师希望让人们感受院子的本体精神:透过台面与坐塌的装置,以及阅读和讨论的实践,达到一种知识的理想国空间,一种院落空间的现象学式的体验。

 


 △苇坑胡同14号展览

 

胡同老人儿童之家


△金奖胡同7号院落更新概念方案“胡同老人儿童之家”


金奖胡同7号由标准营造建筑事务所合伙人张轲与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家具品牌——锐驰共同参展。未来院落更新概念方案的“胡同老人儿童之家”是一个关于“大杂院”的新可能性的讨论。在室内,建筑师置入了一个集约型的基础设施系统(即独立的服务核心);庭院中,他们在提高原有条件的基础上增加了连廊。在这两种方式的介入下,原有的院落空间演变为了老人儿童活动交流的社区公共场所。



 △金奖胡同7号展览


遇见金奖



△金奖胡同5号院落更新概念方案“遇见金奖”


金奖胡同5号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刘克成与独立摄影师品牌虫儿影像共同参展。未来院落更新概念方案“遇见金奖”希望这个什刹海平凡的四合院,成为一个认识北京、阅读北京,了解和进入普通北京人日常生活的出发地。这里将成为胡同居民自我管理的社区图书馆,也是孩子们的游戏天堂,还是一间民宿,为来自各地的游客,提供一个体验胡同生活的机会。在设计周期间的展览中,镜像是其中一个重要元素,透过镜中不同的折面,可以看到房屋内不同的角度,结合创意品牌虫儿影像,以影像语言以及镜像折射混合出小院里非常视角的什刹海。

 

△金奖胡同5号展览

 

隐匿的过去 悬置的未来


△水车胡同24号院落更新概念方案“隐匿的过去 悬置的未来”


水车胡同24号由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章明和张姿与尖叫设计共同参展。未来院落更新概念方案将原有合院内的临建予以整饬,以4组金属笼院重现胡同内院曾经搭建的印记,以钢索界面营造檐下雨的朦胧氛围,塑造丰富的空间层次和路径体验。设计周期间,在植入展示空间的同时,展览辅以花卉绿植点缀,成为胡同内的“水车花界”。后续可转换为以花卉植物为主题的生活体验与交流场所。

 

△水车胡同24号展览

 

城市延长线


△大半截胡同7号院落更新概念方案“城市延长线”


大半截胡同7号由香港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创建人、主持建筑师刘珩与建筑师杨磊跨界创立的原创设计品牌上布素麻共同参展。未来院落更新概念方案的“城市延长线”,希望在这个典型的普通生活四合院,营造多元化的城市环境。院落将城市以及公共生活引入到院落的社区生活,使得城市性和居住社区两者在传统四合院的时空里既同时同在、又相对独立地共生。大半截胡同7号既是城市里地独立社区,又是院落中地开放城市。

 

在设计周期间的展览中,建筑师尝试探索一种新的‘软硬兼施’的改造合院思路。先用常规的建材‘脚手架’勾勒出原院落已拆除的轮廓线,再与上布素麻的原材料‘麻绳`非常规的建构组合,去填充弥补历史形成的地面高差, 并在摇曳中行走出一种即时感的弹性体验;同时,用背对背的一面影子不锈钢和另一面可供张贴展览内容的锌板的移动组合,分隔出予以建筑和服装展示的灵活多样空间,也让公众在不断地位移中体验到时空是是而非的暧昧和错位。总之,此时此地是凝固的时空和瞬息即变的体验。

 


 △大半截胡同7号展览

 

融·合院



△西枪厂胡同甲12号院落更新概念方案“融•合院”


西枪厂胡同甲12号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李亦农与品那儿共同参展。由于传统民居院落形式与现代生活的差异,北京四合院的“空”和“院”被逐步增加的功能用途带来的私搭乱建所填满,而合院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最大乐趣——融合亲情,邻里交流反而失去了容器。未来院落更新概念方案来源于胡同中人们聚集交流的形态,一系列圆形空间充实了院子,而圆形空间的不同尺度也可以满足不同数量和不同年龄的使用者。建筑师寄希望于以最小的院落设置公共的空间,弥补胡同中生活场景的缺失,使它融合建筑、空间、功能、生活的乐趣与艺术。并探索作为区域公共设施推广的可能性。在设计周期间的展览中,展陈形式最大限度的保持庭院自身的“气场”,通过多媒体、VR等展示方式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坐在品那儿的“座包”上,欣赏投影出的视频短片,感受什刹海的过去与未来。仰头望去的8块玻璃天花正是什刹海地形图的缩影,通过投影到墙面的影像,幻化出舞台般的生活场景。

 

△西枪厂胡同甲12号展览

 

洞/和光同尘


展览由韩国著名建筑师、首尔城市总建筑师承孝相,以及策展人郑異朔Chung I Sak , 鞠炯杰Kook Hyoung Gul携200多位韩国建筑师的作品,在什刹海西海西沿10号院展示首尔市在城市复兴方面的思考和成果。首尔市的424处居委会办公室一直以来执行其行政功能,是最末端的公共机构。但是进入飞速发展地信息时代后,很多居委会的行政工作已可在网上处理。因此,比起居委会的行政功能,现今更要强调其向福利机能的转型。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宾至家园”的名称将行政功能的居委会办公室改为居民便利为主的公共文化设施。“洞”的原意是一起共享水的共同体,而分享尘光的积极的共同体社会,正是老子的《道德经》里的“和光同尘”的世界。

 

回归·院生活



展览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边兰春教授及合作团队共同完成的什刹海乐春坊1号院试点项目为载体,集中展示了对什刹海地区历史街区四合院空间精细化利用以及院落邻里生活组织的再思考,是对于兼顾风貌保护以及民生改善,提升生活品质等方面所做的一次尝试。历史街区传承着城市的历史,展示着城市独特的生活形态,也传达出城市的文化形象;随着社会结构不断演变,传统家庭的院落生活逐步消失,人口流动改变着胡同院落聚居方式,“大杂院”逐渐成为了无奈的新常态;试图以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来展示传统的魅力和文化的多样性,但最重要的基础在于关注和不断改善普通百姓生活环境质量,以更加积极的社会理想和空间态度重新定义普通人的院落生活,这也是“回归·院生活”这一主题下的一次尝试。


编辑:Alexandra

摄影:UED高文仲



遇见什刹海     微信号:yj-sch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持续获得更多精彩内容

关注遇见什刹海,点击链接获取往期内容

九个院子:

李兴钢+智库咖啡:在什刹海老院里叠合了层层空间,飘出阵阵咖啡香

崔彤+建筑之外:来这个立体园林,沐浴一次禅师讲堂的精神洗礼

王维仁+理想国:北京胡同四种院落的空间原型

刘克成+虫儿影像:住民宿,还能当图书馆馆长?

章明×张姿+尖叫设计:冷淡风的胡同深处,竟暗藏了一个花花世界

张轲+锐驰:集成空间的集成生活

刘珩+上布素麻:最小的大院与胡同里的开放城市

李亦农&品那儿:邻里交流的融合空间

柯卫+溪山清远:胡同里的最微音乐厅

遇见|什刹海的老院子

访谈:

王维仁:兼容并蓄的四合院精神 | 遇见什刹海

刘珩:学习历史,引入未来 | 遇见什刹海

李亦农:什刹海,旧城更新中的“幸运儿”

当建筑大师“遇见什刹海”

内容:

“遇见什刹海”观展指南 | 2016北京国际设计周

“回归·院生活”——乐春坊1号试点示范院落 | 遇见什刹海

九月!来什刹海约会设计与艺术

遇见什刹海 | 约会设计与艺术


投稿邮箱wangwen@uedmagazine.net新浪微博UED城市环境设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