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醍醐艺评 | 肖 靖:评《现代建筑理论的历史》

肖 靖 维特鲁威美术史小组 2021-02-10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往期内容推荐


经典赏读 | 潘诺夫斯基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一)

塔弗诺:帕拉迪奥《建筑四书》英译本导言

经典赏读 | 歌德:论德意志建筑(1823年)

新书悦读 | 何为理想城?半个世纪之前的福芒德与雅各布斯之争对当下的启示

许东明:圬工两要素

经典赏读 | 维特鲁威论建筑六要素



按:上期我们为大家呈现了维特鲁威对建筑六要素的简练论述,以及他对“均衡”较为详赡的讨论,它们是古典建筑赖以建立起来的观念根基中的一部分,至于现代建筑,则依赖于另外一套观念基础。1851年,森佩尔出版了《建筑四要素》,书中提出四种动机:炉床、堆高、加顶和围起,根据马尔格雷夫在其《现代建筑理论的历史》第九章中的分析,这四动机理论的核心是墙壁“着装”的空间动机,而森佩尔在这里所体现出的空间概念是20世纪德国现代主义的观念基础之一。


最近,肖靖老师发表了一篇关于《现代建筑理论的历史》的书评,认为此书“第九章最能体现出马尔格雷夫的史学功底与理论深度。他将二十世纪‘现代主义观念的起源与嬗变放置在德国社会整体变迁的架构中,剖析‘空间’、‘形式’、‘移情’等广为人知的核心概念,从词源学角度来分析历史文献中特定观念的出现与变化。”因此,本期我们特意将这篇书评和《现代建筑理论的历史》第九章节选一起分享给大家。


《现代建筑理论的历史》

马尔格雷夫(Harry Francis Mallgrave) 著

陈平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上海书评公众号授权转发



评《现代建筑理论的历史》

肖 靖  撰




马尔格雷夫的这本建筑通史是个特殊的作品,如同这位美国伊利诺理工学院资深建筑史讲席教授本人。此书围绕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的建筑史学变迁,讲述了一个绵延三百年的观念变化与革新。这体现出一种毛氏独特的治史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在建筑艺术史写作与当下生活之间建立有效联系的途径。


本书在整体上展现出作为观念的“建筑”在历史观与非历史观、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往复震荡。尽管建筑史家雷恩、温克尔曼、皮拉内西等人都在不断探讨建筑艺术究竟应该如何面对“古代”这般永恒的命题,诸多方法显然都需要细微地剖析,不能一概而论。这便是马尔格雷夫叙述这段观念发展史的初衷。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从十七世纪后半叶的法国开始写起,这不仅是因为“理论”与“现代”这两个概念成为划定新旧建筑艺术体系风貌的关键词,也要归因于一个重要的转变,即经由布隆代尔、佩罗等人的努力,建筑设计由文艺复兴传统手工技艺的经验集合,逐渐转变为一种现代学科的存在。由此,佩罗们身负一个祛魅的历史使命,必须将建筑的文化历史语境“置于严格的理性主义基础之上”。这个过程预示着建筑史观与方法论的科学化,随之而来的诸如迪朗、德坎西等人的建筑学说,将历史建筑遗存再一次作为田野调查的对象,精细地剖解、归类并构建出“启蒙运动”观念体系的新载体。


很显然,本书的第九章最能体现出马尔格雷夫的史学功底与理论深度。他将二十世纪“现代主义”观念的起源与嬗变放置在德国社会整体变迁的架构中,剖析“空间”、“形式”、“移情”等广为人知的核心概念,从词源学角度来分析历史文献中特定观念的出现与变化。现代主义建筑理论最为推崇、也可能是最被误解的空间观念,在施纳泽、布克哈特、费德勒等艺术史家的书写中逐渐净化为一种自觉的抽象工具,在消除历史风格与文脉的羁绊后,被施马索浓缩为宣言,在吉迪恩著述中成为标题。这个净化过程的发生,一方面是对近现代工业生产体系的回应;另一方面,作为这段时期德国建筑史研究最为重要的专家之一,马尔格雷夫敏锐地察觉到,在祛除历史风格的同时,建筑观的内涵迅速被抽象的空间体验所添补。这段时期,赫尔姆霍茨、弗雷德里希 · 菲舍尔等知觉与生理学家的思想,在沃尔夫林和戈勒尔关于“记忆图像”的争论与融合中,逐渐成为建筑与艺术史学界乐此不疲的潜在话题。为此,马尔格雷夫甚至开创了神经建筑史学研究的先河。在出版此书不久,他专门又撰写了一部《建筑师之脑》(图1)的跨学科研究,从哲学与心理学层面来理解建筑的本质与表征,纵览自菲拉莱特(Filarete)到阿恩海姆(Arnheim)、更为宽广的时间跨度。


图1  《建筑师之脑》


混乱的1960年代意味着审视现代主义建筑正统观念的新契机。总体来讲,建筑历史理论的发展逐渐分化。一方面以柯林 · 罗、埃森曼为首,建筑逻辑形式及其解析方式都高度内化为更抽象的符号体系,建筑再一次被剥离了社会属性,变为仅仅指涉自身的“智性”操作;另一方面,它与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结合产生出更多外延。马尔格雷夫认为,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功能主义批判,最终让现象学、结构主义与符号学、以及派别多样的技术流占领了建筑观念生产的制高点。执其牛耳的塔夫里在《建筑与乌托邦》的批判性文字中,让建筑在历史构建过程中重新找到话语权。这时,我们会跟随马尔格雷夫的书写而逐渐意识到,诸如建筑图解的思考方式与历史观念并非后现代主义的杰作,而要再次把目光投射到洛日耶、德坎西、布莱等十八世纪古典主义大师的身上,因为他们的建筑理念已成为两百年后历史分析语境和素材的一部分。同时,马尔格雷夫对史料鞭辟入里的梳理,也让历史上的建筑名家变得越加鲜活起来。深谙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森佩尔,与一个作为学生军成员、设计起义巷战街垒的森佩尔,同样值得我们敬佩。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建筑艺术理论丛书,难能可贵地做到针对原著表述具有非常高的还原度。这反映出本书译者陈平教授对古典至现代建筑艺术知识的熟稔,具体体现在对原作注释体系的尊重和关键信息的标记处理上。相信只有用这种方式,持之以恒,建筑与艺术史学才能打破隔阂,重新建立一座沟通的桥梁。



[原载于《澎湃新闻 · 上海书评》



(请看本期下篇)




肖靖


作者简介:肖靖,现任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助理教授,博士毕业于英国诺丁汉大学,其研究领域包括现当代建筑历史理论、传统营造体系的传播媒介史、以及近代耶稣会在华建筑史。近年来,他是Journal of Architecture、Urban DesignInternational等国际建筑与城市设计领域学术期刊审稿人,曾在包括Habitat International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Gardens & Designed LandscapesIDEA等学术专业期刊发表文章,近期宗教建筑研究成果收录于《The Routledge Handbook on TheReception of the Classical Architecture》(2019)。






联系我们请直接

识别二维码哦

投稿邮箱

3174398670@qq.com



 为了方便读者查阅所有文章,本公众号已将所有文章归类放在菜单栏往期推荐里面了哦,欢迎关注查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