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 | 将军蒙冤,忠勇双全汤恩伯(上)
关注本号的朋友,防失联加微信:zhuerduo1222
被日酋誉为抗战最能打的名将汤恩伯。
无疑,抗战民族英雄里,汤恩伯非常冤枉。
最初,1949年起,由上海、江浙、南洋等左翼报媒开黑,说是汤恩伯忘恩负义。再然后,是李宗仁开黑,说是“汤恩伯无能”。
最后,无良文人一拥而上,七嘴八舌,由河南抗战出现的大饥荒、大溃败,而杜撰了家喻户晓的“水、旱、蝗、汤”。
其实“水、旱、蝗、汤”,原本是“水、旱、蝗、蹚”。“蹚”即河南方言“蹚将”,即土匪。
既然都“水、旱、蝗、汤”了,索性,有人把豫湘桂大溃败的糊涂帐,也算在他的身上。
甚至,无良史家杜撰,河南民间缴枪汤恩伯,汤恩伯化妆逃跑的“秽闻”。
就此,无能、无良的教科书汤恩伯,几乎全面取代了曾经为国尽忠,为民尽忠的历史上的汤恩伯了。
汤恩伯和他的军队一直活跃在国内抗日战场上,从来不怯于正面和日军针锋相对搏命野战。他们战绩彪炳。却少为人知。
抗战中,包括日军11军司令,日本侵华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内,很多日本将领在他手下都有败绩。
冈村宁次数次承认,汤恩伯是国军最骁勇善战的将领。
然而,我们终究不容易看到真的汤恩伯了。
历史,就是因为不良文人和蠢昧的市井评书搅拌,昏天黑地。
小人,英雄,卑劣,良善沉浮其间。
留学日本,一位想当将军的厨师,进入军界。
在军阀吕公望办的讲武堂和浙江体专毕业后,汤恩伯干过被学生喜欢的体育老师,被士兵们尊敬的低级军官,以及街坊邻居称道的警察所巡官。
在巡官任上,汤恩伯目睹好友老父被豪强欺压,一时义愤,以石击豪强重伤。显然,汤恩伯颇似关云长,都是行侠仗义,走出市井,走进历史。
豪强逼压之下,汤恩伯避祸东渡日本。
1922年,梦想不灭的汤恩伯在朋友支持下,考入明治大学半工半读法律。无奈,手紧,汤恩伯只好凭借做得一手地道江浙菜的功夫,当了一位优秀的厨师。
混钱,混饭,混人生。
所谓能者无所不能。由教师、军官、巡官再到学生,厨师,汤恩伯确实都是行业的能人。
优秀厨师汤恩伯并不甘于寂寞。他多和日人往来,了解日本民俗、民情。这在后来,为汤恩伯对付日军肯定有点知彼知己的作用。
当然,他也着意结交留日乡党,顺便,也就认识了白富美王锦白。有传闻说,王锦白家境厚实,其父与当时浙江牛人陈仪深交,陈仪视王锦白为“干女儿”。
爱情,有时可以成全一位英雄。
1925年,汤恩伯和王锦白结婚。在妻子引荐下,拜在陈仪门下。汤恩伯从此得遇贵人。
素以识人自居的陈仪在与汤恩伯交谈后,对汤恩伯见识,胆略大加赞赏。当即决定资助汤恩伯实现军事救国梦想,帮他转读日本士官学校步科。
感恩之下,汤恩伯专门拜陈仪为师。其时,陈仪任浙江省主席,和蒋介石、张治中等人,同属早期留学日本武学的老相好。
后来陈仪谋变被杀,汤恩伯也就由此被扣上“杀恩师”的黑锅。这是后话,后文介绍。
陈仪举荐、提携,汤恩伯顺风顺水由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到了陈仪部19路军任中校。
在1927年,汤恩伯在军队的地位,大致和黄埔一、二期绩优生相当。
如果说这之前靠的是一个贵人,后来路上,汤恩伯遇到太多的贵人。——其时,没有才能,广有贵人,汤恩伯也不会成为汤恩伯。
练兵干才,能战猛将。
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后,为整顿江浙军务,熟悉江浙军务的汤恩伯被陈仪举荐,调任总司令部参谋处。
这是一份在蒋介石注视下的工作。此时,汤恩伯坐在民国最高军事机关,当着普通的中校参谋。
汤恩伯尤其擅长图上作业,数次和出身黄埔的同僚在参谋处业务竞争中,汤恩伯脱颖而出,被调任作战科科长。还是中校。
中校也就中校吧。汤恩伯专业水平还是引起学长蒋介石和张治中的注意。自然,有贵人,就有奇迹般的升迁。
1928年,张治中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教育长,在参谋处点名亲调汤恩伯,到军校担任战术教官。
说是办军校,张治中实则受命蒋介石,担任南京政府国军嫡系的建军的工作。
毕业一批学生,就成立军官教育连,再毕业一批,再成立一个连。有了军官、干部,再招大头兵,部队就拉起来了。
年轻气盛的汤恩伯正是干事业的年龄。白天忙训练、上课,晚上忙撰写教材,整理资料。
汤恩伯在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如何不得而知。但是,他为军校写了大量关于步兵战术的教材。
黄埔军校早期脱胎苏军办学。重政治,轻军事。政治课资料多多,军事专业教材显得不足。像黄埔军校早期的品学兼优的三杰,后来上了战场,都算不上顶尖的战将。
12月,蒋介石视察陆军军官学校,得知学校加强了军事课程教学,颇为好奇,于是,抽空看完汤恩伯写的教材。当即大喜,要张治中重用汤恩伯。
视察结束,汤恩伯升任第七期第一总队教育处少将教育长。
终于,张治中成立了第一个军官教育连,他亲自担任连长。汤恩伯也被破格提拔,担任副连长。由此,汤恩伯进入了南京国军嫡系建军的核心。
后来,南京嫡系部队分为三个系列,陈诚,胡宗南之外,就是汤恩伯。
抗战中汤恩伯主军河南旧照片
如是郭松龄辅佐张学良编练东北新军一般,张治中还忙于其他军政事务,汤恩伯就成为张治中的郭松龄。
军校扩大招生,自然毕业生也逐步增加。不久,军官教育连扩编为教育团,汤恩伯任营长。
不到一年,教育团扩编为教导第2师,汤恩伯水涨船高,就任该师第一旅旅长。
当时,不像现在升迁主要拼爹。战争频繁和政局不稳,任何一个有进取心的团队,他们需要的不是爹有钱,爹有权,他们需要人才。
汤恩伯火箭上升,两年内,由中校而少将。如此升迁,没有自身实力,决不可想象。
当然,汤恩伯到底有没有军事才能,很快,实践就予以证明。
1931年,汤恩伯任第2师中将师长。该师整编后,即后来投入淞沪事变战场,率先和日军浴血奋战,并卓有战绩的国民革命军第89师。
淞沪抗战前,该师部署淮河以北,长期被南京政府用作应急华北局势的机动部队。该部在淞沪抗战前,行军操练,士气高昂,汤恩伯练兵沿用日军练兵方法,常为日谍称奇。
淞沪一二九大战结束,汤恩伯率部西进,参与第五次对红军围剿。其时,汤恩伯部正面推进,多次击败红军彭德怀、林彪等部。
1934年10月后,汤恩伯师所向披靡,攻占红军首府瑞金。
为此,汤恩伯战功显赫得到升任,为陆军中将,第十三军军长兼第四师师长。年仅33岁。
职业军人,抗战先锋。
纵观汤恩伯一生,他确实不像当时的其他国共军官。
没上过黄埔,没受到黄埔什么校风影响,他对政治历来是敬而远之。即便军职提升,依旧独来独往,不谈时政。是当时国军少有的职业军人。
上峰一声令下,无论打鬼子,或者打红军,汤恩伯都一如既往。只不过,打鬼子的时候,汤恩伯异常手狠。
但是,他打过红军,而且在他和红军诸多主要将领交手中国,几乎常胜。
当然,因为有关汤恩伯参加第五次围剿,以及其他对红军作战的资料,现在比较罕见。所以,很多人对汤恩伯的认识,无非那位草包“汤司令”。
读史最感神奇,便是如此这般化神奇于腐朽不堪。
当然也可以理解。后来红军胜利了,那么多曾经手下败将都当“军神”了,换谁也搁不下面子。谁在曹操面前,提及华容道,曹操一准想杀人。
何况,那么多为吃饭混前程的捏笔写史的文人?
也怪在无意之间,汤恩伯当年非要认真着和红军打仗。职业军人掉在历史里,也就涉嫌政治了。七嘴八舌之下,汤恩伯难免汤司令。
汤司令其实真的很冤。
1935年,抗战前夕,汤恩伯就率部脱离国共争斗,受命北上绥远、华北一带。当时,日军在绥远、华北蠢蠢欲动,呈挤压侵略态势。
作为国军最熟悉日军军情的将领,汤恩伯部担任和日军正面对峙,并且监视伪满洲国等国防军备。
这是第一支南京政府嫡系国军北上抗日的部队。
南口会战前夕的汤恩伯(中),和他的89师、第4师师长。
装备并不比二十九路军、东北军更好,人数也少得多,汤恩伯部抵达防区立刻为日军、日谍、汉奸注意。
满洲关东军和华北驻屯军在若干华北、绥远国军及将领调查报告中,多次提出要“戒备蒋介石的少壮派汤恩伯”。
日军经历淞沪抗战,也了解中国内战,久闻汤恩伯会打,能打。至于他怎么会打,能打,日军也不完全心中无数。
日谍、汉奸频繁偷窥汤恩伯部平时操练、演习。
当时,汤恩伯部当时没有更多的火炮,机枪。汤恩伯以日本“三段击”启发,在军中操练轮番冲锋投掷手榴弹,以及大刀搏杀等血拼科目,日军似信非信。
不过,日军在热河凌辱张学良,在华北对宋哲元部也盛气凌人。甚至张自忠再无奈之下,也被迫就日军意愿,为北平市长。
唯独,谈及汤恩伯,日军均感神秘。不可测。
无疑,在1935年后,随南京政府逐步下定决心与日作战,汤恩伯部为国军部署最靠前敌的政府军嫡系精锐。
说是抗战先锋,汤恩伯确实没有辜负当时南京政府的希望,也没有辜负历史。
将军庙算,扼守长城,岂等倭寇横行。
1937年7月7日,日军悍然向北平国军发起攻击。七七事变爆发。
随后,中日政府开始接触谈判,侵华日军也和地方国军谈判。很快,日军再次向平津、华北的国军发起攻击。
1937年8月初,日军迅速击溃了二十九路军。
这支抗战呼声很高的部队,在后续作战中,被日军连续攻击,损兵折将,被迫后撤。
初战顺利,几乎如同侵占东北、热河。热血冲头的日军急不可耐,再不等待政府命令,有了扩大事变的冲动。
于是,日军由华北而山东,进入中原,攻击江淮的侵略战略越发清晰。
日军察哈尔兵团和华北兵团纷纷异动,以师团、旅团规模,由华北向南,尾随地方国军溃退的机动展开。
就在日军机动的同时,汤恩伯军犹如神兵天降,突然出现在北平西北,燕山余脉与太行山交会的居庸关。
汤恩伯部扼守居庸关附近南口一线,耀武扬威,主动向正准备南下的日军发起了数次小规模的试探攻击。
南口,居高临下扼守华北日军通向西北的门户,兵锋所指,锋芒直逼平津,平汉路侧翼。
如是一颗在日军腰背的钉子。
汤恩伯13军作为华北的战略预备队,这次机动位置非常精确。简单明了切入日军要害。
在淞沪会战即将发起前夜,华北糜烂。日军得以由津浦、平汉、平绥三线攻击的主动权。
沿津浦线,日军可以从容策应华东登陆,实施对上海、华东攻击。
沿平汉线,日军可以南下冀豫腹地,夺取中原,进逼华中,撼动长江中游。
沿平绥线西进,攻击措手不及的山西,进而攻击西安。
此刻,分散中国各地的军队正紧张集结,靠两腿行军,往三线要地机动途中。无疑,抗战出乎意料,一开局就是最紧要关头。
闻讯汤恩伯部占据南口对日掣肘,南京大本营无不庆幸,惊喜。
我死则国生,我贪生则国。
南口会战,是抗战中中国军队首次向日军发起进攻的野战会战。
日军腰背被汤恩伯军钉上,后患无穷。迫不得已,只好放弃对津浦、平汉、平绥三线的出其不意的攻击。重兵转进山地,寻求决战解决后患。
日军因为进入山地,战力大打折扣。国军自然占尽先机和地利。
在南京最高大本营没有明确指令情况下,如此果断插入战略要地,其行军、布阵、寻衅、应战,足见汤恩伯当时抗日决心,用兵,胆量。
正是南口会战的主动发起,客观上延迟了日军南侵的步伐,使得四面八方源源不断赶赴抗战前线的友军,得到了时间上的保障。
大致3万余国军对战7万日军察哈尔军团和华北军团主力。(后两日,卫立煌部参加会战,合计兵力6万人)
凭借寥寥无几的小口径步兵炮、迫击炮,13军官兵就敢以大刀、步枪、手榴弹,向绝对优势的日军飞机、重炮、坦克、步兵混成的重兵集团发起野战攻击。
这类战役,在抗战之初,仅此一例。
七七事变之后,日军屡战屡胜二十九路军、东北军等地方国军,愈发骄狂。开战之初,即认为一战即可击败国军。
然而,日军这次遇到的是汤恩伯军。战事之激烈,远超日军想象。
国军三三两两分组,抱着手榴弹前仆后继冲向日军坦克,国军以团长带队,一边投掷手榴弹一边挥舞大刀发起同归于尽的肉搏。
国军三三两两分组,就地挖洞,以日军炮击一次只能伤三两人的牺牲,次第以单发步枪抵抗人数占优的日军冲锋,全无惧色。
突然遇到中国军队如此亡命的打法,日军上下尤其震撼。
日军以绝对优势的空袭,炮袭打击,国军无奈之中,躲藏高粱地,以尽量降低伤亡而听天由命任凭轰炸,无人溃逃。
轰炸结束,躲藏高粱地的国军不顾伤亡,立刻进入阵地,死战不退。
以亡命著称二战的日军,当时被中国军队如此勇烈的战斗震慑。日军高级将领由此开始,多有“不击垮国军少壮嫡系,就无法击败中国”的言论。
汤恩伯军是国军嫡系精锐。
然而,该部装备同样落后,并不比二十九路军、东北军完备。在这场大规模的山地战中,汤恩伯部无航空,无重炮,甚至除却单兵自携之外,无后勤。
手榴弹,是汤恩伯军当时唯一有效的“重武器”。
掷手榴弹的战士,一批倒下来,第二批马上又跳出战壕。这种冲锋,一直延续到几乎全部阵亡为之。
南口会战国军血战20日,不仅牵制日军南下,策应了南线的淞沪会战,更是打出了中国军人宁死不侮的尊严。
当时华文报媒多有战地记者,他们奋笔疾书,报道战事。由瘦得像"鬼"一样,不要命的汤恩伯,到每一个牺牲的英烈。他们的浴血苦战,传向中国、世界。
由此,汤恩伯军团被华文报界誉为:"筑成我们民族新的长城!"。
是年,8月31日《解放》周刊盛赞:这一页光荣的战史,将永远与长城各口抗战、淞沪两次战役鼎足而三,长久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这是日军轰炸南口国军阵地的旧照片,清晰可见日军攻击烈度。这在北方抗战战场非常少见。
汤恩伯在战前的电文,在后来披露。战事最危险之际,汤恩伯对部下训言:
我死则国生,我贪生则国死。
人心自有公断。能够说这句话,践行这句话的人,又该是如何的人。
血战至26日,日军攻占汤恩伯部后路张垣。审时度势,再战无益,汤恩伯果断下令全军突围。
这也是开战之初国军败而不溃,有始有终的撤退。汤恩伯部交替掩护,分路撤退,凭借山地地利,于次日即脱离与日军主力接触。
是役,汤恩伯军主动出击,发起会战,为津浦、平汉、平绥三线要塞、要地争取到了22天以上的宝贵时间。
这宝贵的22天时间,日军沿三线突击的梦想彻底破灭。
无数抗战国军正星夜兼程赶赴前敌,他们或者次第在津浦、平汉、平绥三线要塞、要地设防,或者赶赴上海参加会战,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就此展开。
可见,南口会战对于抗战,居功至伟。
现在,说到长城抗战,一般人大概只是知道二十九路军,以及卫立煌。居庸关前,汤恩伯和13军浴血抗日的往事,终究烟消云淡。
南口会战国军血战20日,牵制日军南下,分散了华北日军攻击目标,策应了南线的淞沪会战,更是打出了汤恩伯和13军的威名。
随后,汤恩伯将出现在徐州战场,成为台儿庄大捷的破门大将。欲知后事,请关注本号,关注橡树。
(《孟良崮战役的军事检讨——战前综述》正在创作中,拟以纯军事角度分析,考虑一些朋友可能对孟良崮战役国军主要负责人汤恩伯比较陌生,所以,写了本篇。两篇文章相互滚动、交错继续。)
关注本号的朋友,防失联加微信:zhuerduo1222
抗战群英传系列,关注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