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橡树 | 闲侃朝鲜战争的中美的战法对抗

流浪的橡树 流浪的橡树 2022-03-18


橡树的抗战文稿系列:

中条山,抗战悲歌(上)

抗战中的蒋经国

徐州会战和突围解析——东方敦刻尔克大撤退

七七事变,多视角,泛谈

翁达,黄埔四期的抗战名将

日本皇室的侵华战争

橡树 | 中印1962战争,全景扫描(上)

橡树 | 中印1962战争,全景扫描(中)

橡树 | 中印1962战争,外交与战备

橡树 | 中印1962战争,(下)瓦弄战役

橡树 | 中印1962战争,(下)情怀扭曲的往事

防失联微信号:wxid_uo7xbjw7v17p22(注明添加)请让橡树与你同行。

往期长津湖系列:

长津湖战役——耐人寻味的朝鲜战争的片段

长津湖战役——朝鲜战争全面化的一战

长津湖战役——柳潭里,雪原间,原木在移动

长津湖战役——下碣隅里,战机丧失

长津湖战役——突围,突围

长津湖战役——美军陆战队,向下碣隅里撤退

长津湖战役——战役最后,被包围的美军?

长津湖战役——史密斯的椭圆款式总撤退

长津湖战役——悲歌冰雕连

长津湖战役——突击水门桥,志愿军最后的追击

长津湖战役——兴南大撤退(大结局)



最近写作计划一如既往,都是战争。抗日战争,宋蒙战争,朝鲜战争——我观摩了一些友军的公众号,整天硝烟滚滚,杀声震天的,我算头一号。


公众号的回复栏,犹如战壕。与我一起关注战争的爷们、哥们一个个灰扑扑趴战壕里,你一言,我一语,无非就是各抒己见,然后给我塞来一颗炸药包。


我明白,得,玩命的时候又到了。


一个,接连一个经典的战争,经典的战例,犹如碉堡。


爬啊,爬啊,作为橡树,满脸灰土爬过去,哧溜,再拉燃导火索——轰隆一声,各位爷们和哥们瞅着我灰头土脸,熬更守夜的样子,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当然,玩笑之后,感触颇多。


最早写了几篇热点,阅读数几无例外都是10万+,然后,就真的写不下去了——我对写作最为看重的,是我是否可以写作出理性的、独立思考的文章。


就此,我的写作进入相对小众的领域——热点离我越来越远。以至于不少关注我的朋友热心劝我不妨多写一下热点。


然而,我正在为写战史、军史而感到迷茫。


如果沿袭传统的千篇一律的写法,势必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如要坚持自己的一些新的发现,却又顾忌着遣词造句,以及必要的回避。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这一掷地有声的警言,无时无刻如同春雷,滚滚而来,嘹亮、清脆。


在我推演资料、地图,心绪烦乱进行思考的瞬间,总是让我为斟酌字词而煞费苦心。


结果往往是纠结再三而顾此失彼。


所以,长津湖系列能够坚持写完,并且有了继续写朝鲜战争的想法,完全得益于朋友们支持。


在长津湖系列中,我再次重新系统地温习了一些资料,并且为之思考,心酸和感怀。


然而,因为考虑到还有更多材料,细节并没有得到国内“权威认证”,所以,还是做了大量删节。


此外,由于写作进度较快,后续得到一些各地朋友们热心提供的长津湖战役细节、资料、分析,也没有及时插入或补充进取。


这是写作战史的遗憾。


确然,就对抗双方军力、后勤巨大悬殊,就战役期间战区气候、环境之极端,就朝鲜战争本身的性质,我认为,长津湖战役是近现代世界战争史中,极具人文、军事价值的一场战争。


战争不是做数学题,自然没有标准答案。考究历史不一定非要证明谁对谁错。


可是,战争确实是人类文明出现后,若干分歧的文明相互间最为残暴的竞争。朝鲜战争同样也不例外。


战争没有标准答案,然而,战争双方却存在着客观的对抗差距。



入朝之初,志愿军与美军最大的差距其实并非仅是武器装备和后勤补给。


在战役、战术,甚至对整个朝鲜战争的指导思想与观察,志愿军与美军都存在较大的区别。


战略上,美军跨越三八线向北作战,自战争之初便受限于华盛顿严格的训示。同时,美军至仁川登陆跨越三八线,就一直误判朝鲜败军不堪一击,中国出兵不过是为保卫边境水电站的象征性出兵。


到1950年11月25日志愿军在东西两线同步发起第二次战役时,志愿军入朝部队9个军30个作战师,以及其他辅助部队,已经在美军意料之外,延续着第一次战役的战线,全面展开。


无疑,志愿军在第二次战役期间,借助轻步兵于复杂山地丛林地形的非对称地理优势,在地图、沙盘上,气势如虹,出其不意击溃美军攻击锋芒,并且得以向南顺利推进。


然而,客观上志愿军受限大兵团机动的极端劣势,反而使得美军得以迅速脱离接触,退避三舍。有了重新布防和组织攻击的时间。


战役上,在第二次战役发起时,志愿军和朝鲜军合计60万可战部队,而美军不过25万。



虽然美军拥有强大的海空优势火力,然而,美军用兵存在两个困惑。


首先,美军地面部队奇缺,甚至不惜以韩国唯一的野战机动兵团第1军担纲最东路的攻击。


在西线战场和东线战场,美军向北推进部队随战线拉长而分散。在1950年10月到11月,美军看似攻击凌厉,然而,正因为兵力不足和分散,导致美军整个战线支离破碎。


在美军向北攻击中,很多时候不得已以连、营、团规模作战部队分散作战。


此外,同样因为战线漫长,战区广袤且地形复杂,美军强大的机动得到削弱的同时,其强大的海空火力支援疲于应付,战力已然分散。


包括长津湖战役在内,第二次战役固然可打,但如果清醒看到美军若干不利表现后面的强大火力、机动、后勤的支撑,更兼朝鲜半岛牵涉的复杂的国际关系,其规模应该不超过第一次战役。


实际上,在美军率先机动脱离战场之后,志愿军攻击线很快推进到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平壤平原,顺安平原,以及咸兴、元山临海平原、丘陵地带。


向南,美军得到了构建向北防御的时间,也得到了由釜山基地支撑,再次集结更大规模部队及其他有生力量发起再次攻击的空间。



第二次战役期间,志愿军打通了贯穿朝鲜半岛东西部,位于三八线附近的汉城、平壤至咸兴、元山的重要的战略通道。


然而,受制于丧失制空权,制海权及薄弱的后勤补给,这一看似决定朝鲜战争走势的重要战略通道,在整个朝鲜战争时期,中朝联军并没有发挥出这条通道应有的作用。


历来,朝鲜战争的战略、战役研究,贯穿朝鲜半岛东西部联系的汉城、平壤至咸兴、元山的战略通道,一直被忽视着。


无疑,在地理分割明显的朝鲜半岛中段,金日成要想继续统一战争,这一战略通道就是向前攻击的支撑。


同样,美军如在第二次战役后非要继续麦克阿瑟的饮马鸭绿江的作战,这一通道同样也是联合国军向北攻击的支撑。


失去这一通道,在武器装备、火力和后勤全面处于劣势的中朝联军,必将失去整个朝鲜战争。


所以,朝鲜战争自第二次战役后的后续战争,基本上就围绕争夺整个汉城、平壤至咸兴、元山的战略通道的控制权而进行。


朝鲜战争最终停战时,中朝联军控制这一战略通道大有玄机——现在,朝鲜半岛南北对峙中,这一通道,同样也是朝鲜向南前线的支撑。


这一玄机最直接的解释,当中国介入朝鲜战争之后,美军就此基本驻足三八线,并没有统一朝鲜战争的战略意图。


美军拥有制空、制海权,同时拥有优于中朝联军的强大地面火力,客观上,抵消了中朝联军控制这一通道的地理上的战略优势。


同样,经历五次战役,由长津湖、砥平里等战役,志愿军已经认识,要想把战线向南推进,夺取三八线以南仁川至汉城到束草、江陵的另外一条贯穿东西的战略通道,几无可能。


几经鏖战,三八线贯穿分割朝鲜半岛终于成为最后的结果。



在长津湖和后来的砥平里对抗中,美军逐步摸索志愿军战法——大量弥补的反步兵地雷和铁丝网,对缺乏系统训练的志愿军官兵而言,在每次战术性作战中,几乎成为志愿军无法逾越的天堑。


美军发现,对志愿军单兵而言,铁丝网是最致命的防御。每次大规模的步兵冲锋总会被铁丝网阻隔,使得冲锋遭遇失败。


此外,美军以营、团为单位组织防御或推进,普遍围绕炮兵和简易机场构成成365°的环形火力。


在环形火力战术部署上,美军放弃射界的宽广等常规考量因素,优先以最容易形成交叉火力和交互支援的地形予以布防。


针对志愿军步兵冲锋战术,美军自长津湖到砥平里,摸索出一整套放弃传统的模式化的长距离有效攻击,而以收缩阵势,紧密防守,尽量相对加强火力。


我曾经多次看到美军在战后,对朝鲜战争若干战术战法的分析、总结。对比当时的中美火力、战力悬殊、攻防过程,不由震惊。


美军地面部队在战略、战役和战术上,几乎都采取了一个看似呆板,但完全可以凭借强大火力稳赚不赔的战法:


舍弃所有可能利于长距离对抗志愿军的作战位置。


将主要战线建立在确保美军可以短距离有效遏制志愿军攻势的位置。



尽量收缩战线、阵地,以集中、紧密换取更高效的战力、火力,并且,因为收缩战线、阵地,而使得美军总可以在战略、战役和战术各个层面,拥有一支预备队。


在长津湖战役后,美军陆战第1师在撤退后第3个月,由釜山再次投入战场,担负美军第9军向北攻击的侧翼掩护和战役机动预备队。


朝鲜战争确实有很多经典战例,被参战各国记忆着,却又忘却着的一场战争。


事实上,我们应该抛开该打不该打的观点,抛开传统的作战勇敢,战斗顽强,勇于牺牲,打出国威军威等等模糊、务虚的词汇,站在纯粹战争的角度,重新看看朝鲜战争。


也许,网络漫山遍野的叫嚣“必有一战”的平民家的子弟,会多有一个人终于明白:


和平,弥足珍贵!


   请留言,请支持橡树继续新的创作。

日苏战争系列,持续更新,点击可阅:

诺门坎会战,苏联红军到底有多厉害(上)

诺门坎会战,苏联红军到底有多厉害(中)

诺门坎会战,苏联红军到底有多厉害(下)

张鼓峰的喀秋莎(上)

张鼓峰的喀秋莎(下)

苏俄红军与匈牙利孩子们的“较量”

怀旧苏俄——那些年,在中苏边境上,眺望强大的苏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