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 | 湮灭的诺门坎:张鼓峰的喀秋莎(下)
读者防失联加微信:zhuerduo1222
祭奠南京大屠杀八十周年系列:
最新:日本为什么会偷袭珍珠港(上)日本为什么会偷袭珍珠港(下)
说诺门坎会战,张鼓峰会战是必须要交代的前提。(点击:查阅上半部)
这篇文章上、下两部分,主要解释张鼓峰会战。了解此战发生、结束,再了解当时的日本、苏联的外交,分析诺门坎会战,就不会纯真得出谁胜,谁败的结论了。
苏联国家政治保安部长留希科夫大将在张鼓峰附近越境,尿遁伪满洲。这是当时涉及日本和苏联的外交、军事的大事。
留希科夫向关东军情报部详细报告了苏联红军正在肃反的情报,也报告了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对远东红军的编组改革计划。
有人说,留希科夫情报显示,当时苏军在远东秘密集结了几十万红军和一千几百架军用飞机。
实际上根据苏联当时的军备、军工能力,要在远东部署这么庞大的力量,客观上可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无论如何,留希科夫说的,可是了不起的军事秘密。
尤其,留希科夫揭开了远东苏军的底牌。
苏军新兵比例太高,很多“新式武器”缺乏实战运用。更要命的,是苏军远东军队天天都在开会搞斗争,闹肃反。将军、军官被抓、被杀,人心惶惶。
由此,留希科夫叛逃之后,苏联立刻确定,在远东实施军改,对日备战。
1938年6月28日,苏联把远东各部边防军和蒙古军队指挥权予以统一,决定专门组建红旗远东方面军。
该方面军最高长官,名字有点长,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柳赫尔元帅。他的另外一个化名,则和中国抗战前的近代国运,密切相关——加仑将军。
他是苏联输出革命的主要“运动员”,是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的最重要的指导者之一。
他也是苏联红军第一批仅有的五大元帅之一。
7月初,原来驻防远东的红旗远东特别集团军,诸多空架子番号,均得到编入新型技术兵种、兵员得到充实。
但是,苏联对日戒备并没有战争计划。这时候,日本和苏联频繁进行低级别的边界外交谈判。
其实,留希科夫由张鼓峰附近越境叛逃后,到最后张鼓峰会战爆发,根据苏联和日军的军队集结状况来看,两国有着宽松的备战时间。
但是,两国均无大兵团调动迹象。
有中国的军史分析,以当时日军精锐第5师团驻守青岛,认为苏联牵制了日军侵华——实际上,该师团主力当时正在徐州一线机动、为国军牵制待战。
留守青岛的不过是第5师团的一个空壳后方司令部。
这段时间苏联和日本的纠葛,太多军史偏好为“战斗民族”解救中国抗战尽情讴歌。
然而,苏联派出国家安全总局局长弗里诺夫斯基,以及红军总政治部主任梅赫里斯作为斯大林特派员,开始对远东地区整治“革命秩序”。
一场针对远东军民的肃反雷厉风行展开。
当地的教徒、宗派主义者、间谍嫌疑人和生活在远东地区的中国人、德国人、波兰人、朝鲜人、芬兰人和爱沙尼亚人等,不分军民,皆遭洗劫。
张鼓峰地区逃难的中国平民。
这次肃反7月6日开始,直到张鼓峰会战爆发才匆忙结束的对远东苏军伤筋动骨的肃反,即是斯大林根本无心对日作战的最佳证明。
当然,无意对日作战,不等于苏联对日本不小心应备。
苏联和日本一样,如两只狐狸,警惕着互相接近。兔子,是他们共同的猎物。
远东苏军主力和日军类似,其主要工作,是在苏联、伪蒙古和伪满洲边界线附近,各自加速大修其国防永备工事。
之所以苏联、日本都在边境修工事,更大可能是两国都想在边境做出一副森严壁垒,各过各的日子的态度。
张鼓峰最早的冲突,便由修国防永备工事引发。
几十个苏联红军越过传统的沙俄和中国的国境线,抢占了具有地区战役守备价值的张鼓峰高地,开始修建工事。
——他们没有想到,日本关东军早就对苏联红军进行无线电监视。
历来,很多历史书都把关东军在东北胆大妄为的侵略,总结出日本陆军的“下克上”风格。其实,可能并非如此。
至少,现在看到的所有“下克上”的日军陆军炮制的事件,几乎都有得到裕仁天皇认可的蛛丝马迹可查。张鼓峰事变也不例外。
苏军越境,裕仁天皇很快就默许了陆军的激进表态。随后,日本媒体跟进,反复报道苏联侵略.。
最后,担负张鼓峰军事行动的日军19师团,这才进入战区,开始着手备战。
1938年7月15日,日本朝鲜军19师团松岛伍长和伊藤军曹等3人伪装后,潜入战区侦察。行藏暴露,松岛等被当场击毙。
这是一次可大可小的“边境”事件。但也是日本向苏联试探其对日态度的最佳时期。
7月20日,日本驻苏联大使重光葵向苏联提出强烈抗议,要求苏军立即撤出张鼓峰。这次,苏联人不再像以前那么憋屈,苏联回复也很强烈:
“任何威胁吓不倒莫斯科。”
苏联态度强烈,日本反倒犹豫起来。
毕竟,中日全面战争鏖战激烈。如果北方开战,日本是否有能力应付两线作战,日本的裕仁天皇和他的臣僚也狐疑不决。
近卫内阁坚持对苏联实施外交,这个意见得到裕仁天皇认同。于是,东京决定撤退日军19师团,以外交寻求解决与苏联争端。
戏剧性一幕发生在29日,偷偷摸摸在苏联认可的“伪满洲国”境内沙草峰,正在挥汗如雨抢修工事的一伙苏军,被日军发现。
带队的尾高中将一声令下,日军和伪满守备队立刻对沙草峰进击。日军一个冲锋,苏军立刻就作鸟兽散。
很快,隐蔽在边境线的苏军坦克掩护着步兵便回到沙草峰,对着持三八大盖的日军一阵好揍。
战争爆发了。
苏军以才组建的远东方面军步兵第32师,第40师和机械化第2旅投入战场。在张鼓峰战区,苏军拥有237门火炮,285辆坦克,以及配属作战的各类战机250架。
根据苏军加强边防部队进入临战,该部苏军番号下,总人数大致在2至3万人左右。
颇为戏剧性的,是最早的日军参战部队,不过是第19师团佐藤幸德联队主力。
7月31日,日军佐藤幸德联队分路同时夜袭张鼓峰和沙草峰。
驻守两峰的苏军不仅占据地利、人数的优势,还配火炮、战车。不料,日军前锋摸进阵地,苏军立刻混乱。
苏军的新兵比例占三成以上,接近南京会战时国军的新兵比列。面对日军以大队长、中队长带头发起的集群冲锋,“战斗民族”丢盔弃甲,日军到处,所向披靡。
很快,苏军伤亡近500余人,溃不成军。
凭借一个冲锋,日军旋即顺风顺水占据两峰,战死大队、中队主官3人,全军伤亡不到200人。
首战告捷,裕仁天皇喜笑颜开,口称“朕甚满意”。
上自陆军省参谋本部、下到朝鲜军、关东军和第19师团一片欢呼,原来,“战斗民族”装备远强于中国国军,但是,战斗意志如此低下,战力也不过如此。
裕仁也不是一味的愤青。不然,他也不会顺利逃掉二战后对战犯的惩罚。
基于中国战场压力,以及日本致力解决侵华国策,裕仁向参谋本部指示:切忌越轨行动。
在听取了内阁陈述对苏外交策略后,裕仁授意参谋本部对张鼓峰战区日军发出大陆指第215号指示:
一、在张鼓峰、沙草峰战区,日军作迎击准备,维持现状,不得超越目前范围。
二、戒备伪满和苏联边境线,边境军队不得刺激敌方。
三、关东军全面保持对苏联慎重态度。
这个命令,是在日军占据张鼓峰会战优势的状态下发布的。
战后,俄罗斯有关“日本高层无意北进,即使中国战败后,日军也无北进打算”说法,也证明,所谓日军“北上”国策,实则根本是一纸“参谋建议”而已。
之所以明明知道当年日本并无“北上”战略,而非要强调日本是企图“北上”未遂,想来,自有人对“战斗民族”着迷的原因。
伪满时期,珲春到国境线平坦的"国道",实则是日军准备的战机跑道。此外,日海军虽然一部参与侵华,其主力尚在日本本土,非常方便投入战区。
张鼓峰会战中,比苏军远东空军更强大的日本海航、陆航,均无参战。
张鼓峰参战日军19师团,是日军主力二等乙类师团。图为在中国运河的日军第11师团,属日军甲类一等师团。
日军以20个主力常备师团(番号20之内)之一个师团,独自守备两峰战区,且为“切忌越轨行动”禁锢,其战力和苏军相比,自然大打折扣。
当时,适逢雨季,张鼓峰向南的主要铁路、道路被雨水冲垮,日军依仗的大口径野炮,铁道炮等被隔离在战区之外。
由此,日军第19师团就摆出了一副挨打的架势。
中国战史吹捧得“战无不胜”的“远东军魂”加仑元帅卷土重来,他率领苏军第32师,第40师和机械化第2旅,全部、整齐地出现在战场。
8月2日至8月6日,张鼓峰会战的高潮。
是时,苏军多批次出动飞机,轰炸了张鼓峰、沙草峰日军阵地和庆兴、古邑等纵深。随后,“战斗民族”高呼“乌拉”,在战车掩护下向日军阵地发起攻击。
现在的网络,有无数因为无知,指责抗战国军总攻松山、腾冲伤亡过大,国军抗战无力的评论。
这些人也会吹捧苏军在东北对日军“横扫千军”。
然而,在1938年,我们可以看到,拥有大口径火炮和战机助阵的火力优势下,苏军以第32师,第40师和机械化第2旅坦步集群2万人以上,对固守两峰的日军的攻击,相比国军抗日战争,是在逊色太多。
“远东军魂”加仑元帅亲自指挥下,“战斗民族”以战机掩护发起了持续的坦步集群攻势。
鏖战至8月6日下午4点。
苏军集中火炮、战机猛烈轰炸两峰。苏军第40师被内务部队督战,发起多次步兵冲锋,最终夺回了张鼓峰主阵地。
至此,在耗费大量的弹药、伤亡之后,苏军终于击退日军和伪装成伪满国军一个团。
这部分日军,正是佐藤幸德联队主力——由此,可以知道,日军的一个联队,绝不是横店电视剧里说的,相等于国军的一个团。
在张鼓峰,一个整建制的日军野战联队,抗住苏军陆空优势火力支援下的一个整师的正面攻击,应付了苏军一个整师的侧击,且得以撤退。
最初,我阅读战史了解这一结果,直接感觉就是不可能。
然而,事实上,张鼓峰会战资料较多,标注有苏军攻击,日军撤退,以及双方战损的情况,日军第19师团确实并没有为此伤筋动骨。
张鼓峰被苏军占领的当晚,日军第19师团“擅自”决断,以该师团在两峰战区的所有兵力,大约7000人,对苏军实施全面逆袭。
这次逆袭,“战斗民族”再次留下“尴尬”战绩。
天亮之前,占据人数、装备绝对优势的“战斗民族”第40师因为战损巨大,指挥混乱,失去战力。对于日军突发全面逆袭,全然不知应对。
这次失败,使得互联网盛传的“远东军魂”加仑元帅,被斯大林认为是“踢假球”放水的日本间谍。
这次会战之后不久,加仑元帅以“日本间谍”罪,被毙。
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柳赫尔元帅——加仑将军。他是苏联输出革命的主要“运动员”,是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的最重要的指导者之一。也是自中东路战争以来,“战斗民族”对华作战的主要军事将领。
当然,对于加仑元帅被毙,为之喊冤的苏联人不多,为之鸣不平的网民就不少了。
不过,在战机支援下,以全副武装的两个齐装满员的步兵师,一个装甲旅,居然被没有重火力的日军一个师团的主力,冲乱阵脚。
要洗却“踢假球”放水的罪名,确实很难。
8月7日,苏军耗费数日,以巨大战损、消耗攻占的两峰阵地,在日军发起全面逆袭的当晚,次第瓦解,终于再次被日军占领。
日军处于弱势的攻击取得战绩,成为日本积极对苏联展开外交的筹码。
张鼓峰会战大致示意图。
张鼓峰鏖战期间,内阁反复向天皇陈述日本和苏联关系,不宜在中日战争期间恶化。其时,中日武汉决战已经开打,日军当然懂得见好就收。
所以,日军并没有在这次会战中派出战机,以及强大的日本舰队。整个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也各自温和,不对苏军予以刺激。
大雨断了张鼓峰的道路,野战重炮和铁道炮均无法进入战区,第19师团只好硬着头皮,再次等待苏军的卷土重来。
可是,张鼓峰会战后来进程,尤其吊诡。
苏军不再发起猛烈的步兵攻势,而以战机、重炮轮番轰炸。第19师团坐以挨炮,处境尴尬。
为此,关东军日军强硬少壮军人甚至设计再出动一个师团,穿伪满洲国军服,潜出国境线,突击苏军侧翼,取得张鼓峰会战胜利。
这个简单粗暴黄色的方案,被东京果断拒绝。——可见,日军“下克上”,实则离开裕仁天皇的默许,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天皇不是傻子。
在他的臣僚谏言下,他确认了这次日本和苏联的冲突,无非是一次以武力试探彼此虚实的“战争外交”。
所以,张鼓峰会战到了后来,苏联、日本干脆联合演出了一台军事外交闹剧:
苏军几艘炮艇,居然就吓阻了日本庞大的联合舰队的支援,英勇封锁了张鼓峰的日军,日军为此伤亡惨重,进退两难。
偏偏这个解读,成为网络最流行的的版本——真的不带这么解读战史的。
写战史,太赖皮就不好玩了。
今天,张鼓峰还在原地不动。日军如以联合舰队一部进入日本海,一二天就可以赶到战场。一两个波次的攻击,其威力足以碾压战区苏军。
张鼓峰会战,日军75山炮炮击。
日军没有这样做。
一,日军不想和苏军陷入大规模战争。
二,双方是在有限的战区,以战争的模式,实施彼此的外交对话。
很快,战争对话起了效果。
8月10日,苏日双方在莫斯科签订了张鼓峰停战协议。这份协议具体内容,涉嫌出卖中国东北抗日联军抗日的内容,目前似乎为“战斗民族”秘而不宣。
事实上,日军虽然出让张鼓峰驻防主权,苏军取得了远瞰、控制图们江下游地区的优势,实则,中国东北抗日联军在东北进出苏联、朝鲜的门户,反而就此被苏军看紧。
不仅进出困难,在这次战役之后,如杨靖宇、赵尚志抗日各部在东北的抵抗,再没有得到“战斗民族”承诺的支援。
1938年底开始,中国东北抗日联军的抵抗斗争,逐步走入困境。
根据张鼓峰停战协议,苏联、日本于8月11日12时,火速停止一切军事行动。双方军队维持11日上午12时的控制线。
这场不明不白,不清不楚的苏联日本的张鼓峰会战,在网络几乎所有相关文章里,具描述为苏军以机械化优势,摧枯拉朽,击败日军。
双方战损很长时间描叙为:苏军亡236人,换取了日军亡526人,伤900人。甚至美国军方也确认这一数据。
可惜,后来俄罗斯终于公布了这次会战的苏军战损数据,其中,苏军亡近800人,伤超过3000人。
其中,苏军为刺刀伤者众多——日军夜袭、逆袭近战,给“战斗民族”留下了惊悚的记忆。
有资料统计得出结论,肉搏中,一名日军受伤换得近三十名苏军受伤。
在拥有重炮、战机和绝对人数的优势下,这个战果,确实有损“战斗民族”颜面。
苏联、日本在中国领土勘测边境线,造成图们江入海口的丧失。
当时,以“远东军魂”加仑元帅率领的“战斗民族”远东军事力量精锐,面对日军老牌精锐第19师团的张鼓峰会战战绩,无论前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基本都不会以真面露人。
好在,纸包不住火。
张鼓峰会战,规模不大。苏军打出的弹药量却是中国南京会战打出的弹药量的数倍。
当时的中国,抵抗着类似第19师团的日军精锐师团轮番攻击。
更多的日军的大口径野炮旅团、装甲战车联队和飞行集团,海军舰队,在这一年投入了武汉会战,却身陷泥沼,虚耗兵员、军火、物资,再无实质性战果。
可以说,所谓“战斗民族”在张鼓峰投入的第32师,第40师和机械化第2旅装备、会战物资如果交付给国军使用,战绩绝不会如此不堪。
当然,在两国政治立场上解读,认为,这次会战如是苏联和日本互相放水。
以有限度的战争,实现外交对话。这大概是当时苏联和日本的各取所需的“务实外交”的战略胜利。
这也是张鼓峰会战,之所以打得奇形怪状的原因。
这也是张鼓峰停战协议签订后,苏联、日本各自兴高采烈,宣布自己取得胜利的原因。
为此,歌曲“喀秋莎”风靡苏军军营。
驻守边疆年轻的战士,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
勇敢战斗保卫祖国,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鏖战中国领土张鼓峰,苏军出了多如牛毛的战斗英雄。
他们身穿礼物,在“喀秋莎”洋洋得意的歌声中,佩戴勋章,得到“战斗民族”的欢呼,以及斯大林的接见。
如今,此歌流行中国,有爱国者唱之,听起来,几分滑稽。
与此同时,日本也在举国欢庆他们的张鼓峰会战的胜利。
狡黠的日本内阁发明的用战争进行外交对话,试探出苏联远东战略并不存在对中国东北的威胁,是以,日军心无旁骛,投入了又一轮疯狂的侵华攻势。
有限的战争,居然可以打出对话的渠道。
日本这个外交习惯,也影响着后来日本南下占领法属中南半岛,最后策动了太平洋大战。
张鼓峰会战,苏军表现让日军更为轻敌。
日军、苏军在中国领土上勘测边境线。
同样,远东方面军装备最精良的数万人,在配属战机、重炮和战车情况下,战果尴尬,结果却如此丰硕,苏联人自然也是喜出望外。
谁是这次会战最大的战略输家?无疑,正在艰苦抗战的中国。
甚至于,根据张鼓峰停战协议,以及后来苏联、日本重新勘划边境线,至此,中国的图们江出海口,终于失陷。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当然,因为苏联和日本各自扶持自己的“伪蒙古”和“伪满洲”傀儡国,在前满清遗留的“满蒙悬案”中,窃取各自利益的分赃,不可能为一次战争对话就全部解决。
就此,截止于1945年,日本和苏联开始了既有限地保持距离,也不时以有限的战争,进行舒缓分赃矛盾的“外交对话”。
由此,后来的诺门坎会战爆发,虽是意料之外,实则情理之中。
敬请关注《诺门坎会战》系列。
鸣谢各位朋友对《流浪的橡树》原创的支持。
远征军系列连载中:
第一次远征军《中国远征军,出战国门》,《临危赴难》,血战同古(上),血战同古(中)血战同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