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 | 1944,中国远征军,戴安澜激战同古(上)
关注朋友防失联加微信:zhuerduo1222
将军蒙尘,忠勇双全汤恩伯(中)
军人威仪,仅来自抵御外敌入侵之血气。
戴安澜将军牺牲后,在重庆,在延安,得到政界、军界及广大人民的悼念。1956年,将军被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戴安澜将军
戴安澜血战同古(上)
鸣谢各位朋友对《流浪的橡树》原创的支持。
早在毛淡棉失守消息传来,守仰光的驻缅英军司令胡敦就要求协调中国远征军向缅甸景东地区布防。然而,美英荷澳联军司令韦维尔爵士并没有就此提早安排。
倒不是因为英国人如现在网络传言,天然仇视中国。而是英国人的傲慢与对亚洲人的偏见。
韦维尔爵士是英国二战时期重要的战略指挥者,1943年受领元帅。
在缅甸局势颓废后,他在离开缅甸之前,对续任驻缅英军司令亚历山大有两点明确的作战指示。
其一,仰光重要,竭尽全力予以保持。弃守底线是英军不能被切断后路。
其二,仰光如失守,英军要确保仁安羌油田,保持与中国军队接触。同时,英印缅军以掩护修建印度阿萨姆通往缅甸道路,必须全力坚持持久战予以维持。
后来,很多文人撰写这一往事,多沿用比较感性和民族化的情绪,扣了英国人一颗烂白菜。其实,前文已经介绍,英国守缅甸和中国同样重视。
诚如电视剧《团长》台词,英国人确实“死于”傲慢。
回顾这段战史,一味认为英国人是主观上在破坏中、美、英联防缅甸,最后酿成远征军首次入缅作战的失败,显得过于小气。
傲慢的英国人长期在亚洲殖民、坐大。淞沪会战爆发,英国人观摩战事得出日军战力不济,不敢对大英帝国动手的结论。后来,等日本人动手了,他们又认为,日军可以战胜毛淡棉的英缅军,但是绝无可能战胜仰光的英军王牌。
守仰光的“地鼠”第7装甲旅,在非洲和纳粹精锐干过仗,那是全部货真价实英国“绅士”组团。
然而,这支部队同样很快就被“猴子”一般的日军,连虐带玩的揍垮了——这时候,英国人忽然变得惶恐不已。他们似乎失去了自信,为保住缅甸,只有寄希望于中国远征军。
当然,英军短暂初战,便往西、往北溃败,日军一路尾随。实战瞬息变幻,中、美、英三国联防缅甸本来有的宽裕的时间,当然也就被立刻蒸发了。
当时印缅殖民地由政府到军队,不仅傲慢,而且官僚习气尤重。
大战爆发,英印缅军作战部队甚至没有体系化的地图。甚至驻缅英军司令胡敦将军使用的作战地图,也是早期绘制的老式军用地图。
当然,他们给中国远征军相应的战区地图,不仅老旧,而且很少。更为吊诡的是他们往中国军队派驻联络参谋,却拒绝中国军队向他们派出联络参谋。
现在的英军,一位上将和一大群失去部队的中将、少将、准将,指挥着人心惶惶的1.5万英印缅军。风景不在,但口气很大。
胡敦将军果然是一个糊司令。
靠一群参谋的圆规、直尺比划,胡敦炮制了他认为理想的,由中英联军联合反击,对日进行气势恢宏作战的新部署。
因为地图误差,这个新部署掉进了书包里,根本无法实施。但是,这个反攻计划,却得到了后来的亚历山大与史迪威的认可。
在日军围攻仰光同时,中国计划入缅三个主力军,仅第5军自北向南急进,因为军情紧迫,前驱到达下缅甸的同古,后部辎重和大部分坦克,还在滇缅中枢重地腊戍待运。
临战之前,第5军因为担负前锋的第200师迅速机动,很快,该军由北向南,自芒市到同古,拉成作战即为不利的长蛇行军阵型。
按照计划,第6军翻山越岭,各部尚在山道上分散向泰缅边境的景东以及毛奇等地进军。后卫入缅的第66军,此刻还在国内,他们要承担战役预备队,控制在曼德勒、腊戍一带。
然而,要等他们各自往防区进军、布放,十天不够,二十天可能也不够。后来入缅,他们前往部署地的行军,因实际地理、地貌、地势和胡敦将军熬更守夜比划的地图差异太大,尤显迟缓、混乱。
远征军布防过宽,兵力分散;中英军令不畅,协调生隙;以及中国远征军前锋行军、机动过快,后勤无法保障——入缅数天,作战不利状况层出不穷。
鸣谢各位朋友对《流浪的橡树》原创的支持。
杜聿明着急,蒋介石更急。
当然,应蒋介石要求已经赴缅,并接手实际指挥中国远征军行动,担负中英联合作战协调的史迪威将军也很着急。
史迪威数次和英国人讨论修正方案未果,蒋介石也只能对史迪威再三强调,入缅部队是中国军队之精锐,其胜败,直接关系中国抗日军心、民心稳定。
一支军队,关系偌大中国抗战的军心、民心。现在我们通过了解中国抗战之艰难可以得到理解。但是,史迪威碍于中美国情差异,当然无法理解。
夹在中、英之间,史迪威数度恼羞成怒——后来,他和英军、国军的高层关系日趋紧张。
史迪威,精熟现代化训练、作战、情报。通晓中文,擅长谋略,谙熟先进作战之战法。但是,他出身美国体系化军队体制,是一位没有政治头脑的优秀职业军人。
如是,陈纳德认为,史迪威在华抗日责任,实际是以优秀的军人去做大量的“外交”工作。为此,职业军人出身的史迪威肯定无法胜任,甚至沦为东方政治角逐的牺牲。
二战结束,中国爆发,1946年10月12日,此公病逝。
1942年3月8日,日军兵不血刃攻占仰光。
日军侵入缅甸之早期,缅甸民众为愤青忽悠而夹道欢迎日军。
仰光失陷,中、美、英联防缅甸的磋商,除却之前纷争的战区事宜之外,再研究中国军队从速进军缅甸,就更无头绪。
蒋介石深思熟虑,提出迟缓向南机动,依托腊戍、密支那等缅北重镇,以曼德勒为中心,“集结主力,诱敌深入,待与交锋之后,再反攻突破之”。
曼德勒,则是传统意义的上、下缅甸的分界点,是缅甸全境的最重要交通枢纽。
保住曼德勒,即保住了抗战大动脉滇缅路。没有仰光,美过租借物资依然可以自印度,由滇缅路运到中国。
在曼德勒形成滇缅中日对局,继续持久战,还可以粉碎日军企图在战略上,全面封锁中国,为大西南大本营争取到广阔的缓冲空间。
无疑,仰光失守,能够保住曼德勒,同样是不错的结果。
按照蒋介石的提议,万一保不住曼德勒,那么,盟军,尤其远征军可以逐步抵抗,由曼德勒向腊戍、密支那方面转移、游击,形成第二防线,或者退入中国、印度。
无疑,这是一个针对日军作战风格的沉稳的,有进有退的提议。可惜,改写中国远征军命运,甚至后来滇缅抗战局势的机会,被史迪威否定。
史迪威和才接替胡敦驻缅司令职务的亚历山大,都是才到缅甸履新的性格强势的职业军人。他们对联军与日军交手,充满信心。
于是,他们见面之后,并不会在意蒋介石喋喋不休的保全中国远征军实力。他们热衷建功立业,整日筹划,要在10天之内,组织大反攻,把日本猴子撵到海里去。
加强第5军摩骑团、工兵团的第200师戴安澜部主力,按照盟军的要求,似乎,正在成为这个“大反攻”的先锋。
在仰光陷落同日,该部孤军南下,抵达曼德勒以南的同古。
鸣谢各位朋友对《流浪的橡树》原创的支持。
同古,扼制仰光往曼德勒,东接毛奇,那里是美军新建空军基地和加油站。西连卑谬,那里是英军沿伊洛瓦底江交通线退往印度的必经据点。
由此可见,很大程度,前段时间,前段时间有人愤怒呼吁抵制电影《敦刻尔克》,还真有半路听来的迷茫与义愤。只是欠缺常识,愤怒得让人啼笑皆非。
筹划这次南进反攻的主要指挥者,还真是那位敦刻尔克海滩上指挥英法联军撤退的亚历山大。客观看,这个计划,还真有“出卖”中国远征军之嫌。
蒋介石无奈中,认同了史迪威在亚历山大忽悠下,雄心勃勃提出的“同古会战,收复仰光”的计划,即为:
以第200师前出同古死磕日军第55师团。然后,英军各部在卑谬死磕日军33师团。
当战场进入僵局,以远征军第5军两个师、第6军一个师、66军两个师共5个师,在中英坦克的支援下,分路围攻日军第55师团,予以歼灭。
然后各路大军再围攻日军第33师团。
卑谬到同古一线,除却劳师远征的国军第200师之外,远征军主力多部都还没完全进入缅甸。这一防区的英印缅军数战大败,不说溃不成军,至少也是惊弓之鸟。
史迪威一厢情愿和英军预设的大反攻无疑纸上谈兵。兴致勃勃希望在东方建功的史迪威将军不熟悉中国军情,更不了解当时英军的心思。
英军将领们都知道眼下英印缅军士气低落的窘境。得到中国远征军换防,人心惶惶,每日都有溃散的同古英印缅军第1师,立刻如释重负,很快就组织撤退了。
他们拖儿带女,收拾细软撤退之后,第200师戴安澜部就无形当中,被推入了抵挡日军强势北上的第一线,客观上,成为掩护英印缅军撤退盾牌。
日军占领仰光攻势示意图。手绘有误差,仅供参考。
鸣谢各位朋友对《流浪的橡树》原创的支持。
同古以西、以南,地势开阔,适合用兵。同古以东,毗临锡当河,河道弯曲,西岸地势狭隘,东岸丘陵断续,不利日军展开规模较大的攻击。
由此,第200师开始利用同古老城墙,向南、西构筑主阵地。在城内各交通要道,均构筑堡垒群,做好坚守同古主城的准备。
然后,该师尽量扩展守备纵深,向南数公里,放出了隐蔽的警备阵地。
因为远征军主力相距甚远,戴安澜对第200师守同古不免担心。于是,用兵谨慎的戴安澜还是分兵向东,细心布防城东南北流向的锡当河,在两岸,尤其在西岸,独立成体系的构筑纵深防御阵地。
锡当河防御阵地在同古会战实战证明,成为第200师救命的阵地。
后来,在西、南线日军猛烈攻击下,第200师利用日军在东线不易集结、发起规模攻势,在在重创日军之后,急速东渡锡当河,在新22师的掩护下,转而北上,撤退脱险。
3月17日,第200师在同古基本完成了布防。这天,杜聿明视察同古。
杜聿明,此公虽然被军史塑造成国军超级“战神”,但是,出身黄埔,杜聿明在行军打仗总习惯“政治挂帅”。
作为和日军有较多作战经验的中国远征军主帅,杜聿明对史迪威和亚历山大,有着相当话语权,以及对远征军的实际控制和指挥权。
史迪威受蒋介石委托,承担对远征军的指挥,也承担代表蒋介石对英协调等等。史迪威的反攻计划出台后,蒋介石没有明确表态反对,杜聿明也就缄默着顺水推舟。
作为谙熟国军军情,通晓日军战法,且有对日较为丰富作战经验的中国远征军代理总司令,率军出国门作战的主帅杜聿明,在调度远征军进退上,察言观色,少有主见。
他写了不少的滇缅战场回忆录,很多内容“神出鬼没”,甚至以“蒋介石拒绝苏联支援”,去解释远征军入缅缘由。确实不敢认同。
在蒋介石最优的提议否决后,史迪威和亚历山大筹划向南大反攻后。杜聿明很长一段时间无法看清蒋介石真正的态度,是以,他也热血上头,对反攻计划颇为热心。
他在视察同古后,认为同古位置突出,日军北犯,首当其冲。对戴安澜下达命令:在日重兵围攻下,坚持作战,以固守同古,掩护远征军主力南下集结、展开。
一位经历过数次与日军决战的将领,一位了解中国远征军机动、集结和后勤状况的将领,在明知英印缅军已然慌乱,远征军主力尚未完全进入缅甸的态势下,以其最精锐200师前出同古,要求孤军作战。
如此附议史迪威大反攻的决策,杜聿明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之余,也让人感到颇不了然。
看到网络评论所谓抗战十大名将,汤恩伯、胡宗南等人无名,却生拉活扯把杜聿明拉到戴安澜身边并列,唏嘘。
鸣谢各位朋友对《流浪的橡树》原创的支持。
同古攻势示意图。手绘技术有误差,仅供参考。
杜聿明是黄埔一期大师兄,第200师的首任师长,第5军军长,以及远征军代理总司令长官。自然,他对率部入缅的戴安澜,当然有着很高的威信。
事实上,戴安澜曾经为孤军前出同古,数次电报蒋介石陈述危情。在杜聿明命令下达后,戴安澜再无异议,很坚决地执行了杜聿明的命令。
戴安澜,抗战军兴,即为汤恩伯麾下旅长,是汤恩伯主力13军的猛将。
后来,戴安澜追随汤恩伯转战抗日,经历台儿庄会战、武汉会战,战功卓著,直至担任汤军团核心主力第89师副师长。
办军事教育崛起的汤恩伯尤其看重军官教育。他在办第31集团军总部干训班,集训汤军团核心军事干部时,指令戴安澜担任教育长。
作为抗战最杰出的机动军团统帅,冈村宁次等日酋最为忌惮的抗日名将,汤恩伯尤其赏识戴安澜,足见戴安澜在群英聚集,战功赫赫的汤军团里,应该也是出类拔萃的人物。
后来,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200师师长杜聿明升迁新建的第5军军长,戴安澜受汤恩伯举荐和杜聿明认可,离开“汤恩伯军团”,接任第200师师长。
继后,戴安澜率部参加了随枣会战,长沙第一次会战,桂南会战。其作战颇具担当,终为蒋介石瞩目。
“汤恩伯军团”,前后由一个军、军团,甚至数个集团军组成,是受命最高统帅部的战役、战略性作战集群。是以,该部在各大战区独来独往,形成事实上的“汤家军”的军队风格。
在“汤恩伯军团”这段经历,戴安澜习惯了部队与主帅的绝对服从。这种绝对服从,则可能对性格忠厚的戴安澜,有着悲剧性的影响。
明知危局,虽然坚决执行杜聿明在同古死磕日军命令,但是,戴安澜还是提前预设了锡唐河阵地——就算日军合围同古,这个阵地最大程度也可保障同古城防和友军的联系。
一切就绪。就等日军上门。
鸣谢各位朋友对《流浪的橡树》原创的支持。
75山炮,是远征军主力炮火。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作为中国唯一的机械化第200师,必定是装备精良不亚于日军的虎狼之师。然而,事实却绝非常人想象。寒酸。
该师本来编制5团2万余人,但多部滞留在后。等到赶到同古完成接防,该师实际部队,连同加强军直属部队,也就1.1万人。
不仅是部队不整齐,该师配属的坦克,因为缅甸山地机动困难,大多滞留腊戍。仅3辆轻型坦克随军赶到同古。
该师最强火力,为20门苏式76口径山炮,以及200门迫击炮。但是,苦于缅北山路复杂,后勤保障尤差,仅靠随军携带弹药备战。
实战中,后勤不济,炮火威力势必大打折扣。雪上加霜的是戴安澜部多用苏式、德式武器,除却单兵自携弹药,也无更多补给。
3月19日,同古以南数公里皮尤河。日军终于上门了。
日军第55师团112联队搜索队200余人,骑乘摩托蜿蜒轻松由南而来。这股轻松追击溃散英印缅军的日军,满面春风,甚至没有派出尖兵。
自信、轻松的日军刚踏上皮尤河桥,随即,国军工兵引爆了预设炸药、地雷。
随即,预伏阵地的一营远征军枪声大作,当先日军倒下。在数辆装甲汽车引导下,远征军数百人对日军发起攻击。
这是一次规模不算大的伏击战。日军清醒过来,以随身携带的迫击炮、掷弹筒和机枪猛烈抵抗。一时之间,本来以多战少打伏击的最精锐的国军,却无法日军实施火力压制。
国军数辆装甲汽车火力有限,远征军营连尤其缺乏炮火。无奈,远征军官兵只好分路涉水攻击。然而,日军猛烈抵抗,攻击数次受挫。战斗进入胶着。
数小时后,日军弹药不济这才仓惶逃跑。此战,击毙日军30余人,缴获步枪20余支、轻机枪2挺,以及19辆摩托车。
这次战斗,在网络有很多传闻,大多把这次战斗描绘成了小战役。战绩也扩大成痛殴日军一部,歼灭数百、数千不等。
第200师入缅的坦克。
现实总让人回首辛酸。国军最精良的入缅第200师,在步兵火力、战斗素质和日军二流师团比较,依然有很大的差距。
所以,当电视剧出现缺枪少炮,一打埋伏,就可以取得胜利,缴获甚多,以战养战的故事,大可当做看“八大锤闹朱仙镇”。
可以享受艺术,但不能因为艺术,去忘却前辈们赴死抗战的艰难和牺牲。
同古以南,搜索队遭遇顽强狙击、伏击,这是日军占领毛淡棉后的首次。
有过第一次长沙会战经历的第55师团,对伏击后随即冲锋,寻求近战的战术,格外熟悉。
鸣谢各位朋友对《流浪的橡树》原创的支持。
是夜,日军数次派出小分队,进行攻击侦察。
侦察情报、英军俘虏招供、缅甸义军谍报汇总后,第55师团师团长长竹内宽中将立刻判断,坚守同古的,正是中国远征军精锐,国军第200师。
抗战进入1938年后,日军调整对华作战战法,多以针对歼灭中国抗日军队主力、精锐为会战目标,发起无数次各种规模会战,却无一得逞。
得知眼前的同古守军,正是中国抗日军队绝对的最精锐部队,竹内宽中将两眼放光。窃喜之余,他当日便下达命令,要求师团主力各部,快速集结,准备向同古发起攻击。
超过2万人的日军第55师团,虽然数次和英军作战,但几无战损。
其时,该师团迫击炮即超过200门,75山炮超过40门,坦克、装甲车超过40辆。
最为重要的,因为要攻击同古,捕捉决战歼灭第200师,该部日军得到了30余门150口径野战炮,以及日本南方军陆航轰炸机联队的火力加强。
中国最精锐的第200师,在被加强后的日军二流野战师团面前,以装备、火力、地空配合等等比较下来,如此寒酸。
然而,此刻的第200师毫无胆怯。他们监视着日军,预备着接下来的血战。
远征军系列连载中:
第一次远征军《中国远征军,出战国门》,《临危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