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橡树 | 1944,中国远征军,出战国门

2017-11-06 橡树 流浪的橡树

敬告网站、公众号,未经授权,不得使用、转发本号原创。

关注朋友防失联加微信:zhuerduo1222

刘峙,“飞”将军?“猪”将军?

国军那些“草包”和“饭桶”的将军们

胡宗南在抗战前后

由《亮剑》,看日军一个大队

将军蒙尘,忠勇双全汤恩伯(上)

将军蒙尘,忠勇双全汤恩伯(中)

将军蒙尘:汤恩伯决战台儿庄

将军蒙尘:徐州突围,由军团长到汤司令

橡树 | 中印1962战争,全景扫描(上)

血染老山,1984春,中越战争非专业检讨(下)

红军1935:短促突击的失败

《孟良崮战役的军事检讨——战前综述》

《孟良崮战役的军事检讨——鏖战涟水》

将军蒙尘:汤恩伯在河南

未经授权,谢绝网站转发本号原创。


非常感谢各位朋友认同、支持。朋友们热心关注抗战史,成为继续完成远征军战史的推动力。


最近两周,我尽量多地阅览一些书店出版物,一些网络文章,不由感到遗憾。


远征军战事,专业作者多以罗列数据、书信进行表述,可读性自然欠缺。而文艺作者们写,总是因为对军事陌生,表述显得支离破碎和过多的传闻。


当割裂了中国远征军滇缅大反攻与抗战的联系,与太平洋战争,甚至整个二战进程的联系,使得中国远征军滇缅大反攻成为局限在滇缅的若干激战后,很自然,中国远征军滇缅大反攻对二战进程的深重影响,以及该场战事对中国复兴的伟大推动,就不可能得到较为准确的表述。


我对中越战争有较长期的研究,自问比较了解亚热带山地丛林作战。


虽然,中越战争和抗日战争时间跨度很大,实则两次战争战场环境、作战模式却非常类似。


所以,我将参考中越战争战例,尽量以军事角度,充满敬意与谨慎,走近70余年以前的中国远征军。


那场伟大的中国复兴之战,不该久久沉睡于西南边陲的红土高原。



同为二战期间,盟军开辟对轴心国作战开辟第二战场的大战,欧美人为他们的诺曼底登陆无比自豪,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忽视、淡漠滇缅大反攻的壮丽史诗?


在中国国防事业空前发展,中国即将再次迎来复兴的今天,那场伟大的中国复兴之战,应该成为支撑中国继续崛起的精神。


温故1944年中国远征军,以及他们创造的伟业,缅怀前辈中国军人的刚烈、情怀、荣誉与牺牲,尤其深感:


和平,于国于民,弥足珍贵。


本篇系列定名为《1944,中国远征军》,然而,涉及远征军的战事,可能要上溯到1942年。请有心的朋友们关注、推广相关系列文章。


未经授权,谢绝网站转发本号原创。


太平洋战争暨中国抗战态势略图


1942年1月。中南半岛。


日军以4个主力师团席卷中南半岛。他们到底是不是为了视线打通缅甸、印度到中东与纳粹德国会师的大战略,似乎多是猜测。


这支强大的日军,固然可以在次大陆以东的中南半岛形成绝对的战力优势。但是,要想持续攻击数千公里,恐怕很难。


事实上,日军在西进占领缅甸后,主要攻击实则已经转向东南亚了,并没有持续对印度予以全面攻击。甚至,日军没有再次发起对印度较大规模的战役攻击。


由此可见,日军攻击、盘踞中南半岛,战略目的无非有三:


其一,威逼印度,保障日军对华侵略,对东南亚进行切割作战;

其二,实现迂回封锁、包围中国战略。

其三,保障“南下”实现战略物资的掠夺与运输线。


当时,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抗日战争已经汇入二战。中国远征军浴血异国,虽然承担了帮扶友军,解放邻国的大国义务,其战略核心,更是为国而战。


就太平洋战争格局而言,中国战场是对日作战的最大陆战战场。


而中南半岛,却以盛产石油、橡胶、有色金属等战争物资,更兼地处亚洲暨太平洋特殊位置,成为太平洋战争的中枢。


日本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实则不过气势汹汹以海军进逼美国,以创造时间、空间缓冲,保障日军“南下”作战而已。


整个太平洋战争,日军从未有过以完全消灭美军,或者登陆美国为核心的战略。


随着美、日若干大海战美军的胜利,美军进入亚洲与日军最激烈的战事,均发生在东南亚及中南半岛,以及云南、两广沿海等地。


也由此可见,日军布局东南亚及中南半岛的战略目的,肯定不是为打通缅甸、印度,到中东去和纳粹德国会师。


战后回望,似乎清晰发现,日军当年挥戈中南半岛,其战略威胁最大的国家,正是我们的中国。


为中国而战——这才是不容忽视的中国远征军最根本的历史价值。


未经授权,谢绝网站转发本号原创。


日本南方军对东南亚发起攻击。


二战之前,对毗邻中国的中南半岛有较大影响的国家,是中国、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和苏联等国。


粗略分析这些国家当时的战略而言:


美国参战二战后,即强调“先欧后亚”。在中南半岛及东南亚地区沦陷之初,美国除却以海军迎战日本,对亚洲并没有大反攻计划。


他们希望可以通过联合中国拖住日本,集中精力先打败纳粹德国。


而当时的德国,已经全力以赴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同样,正于被动挨打中的苏联,也正心无旁骛专心应付德国入侵。


1941年,苏联即关闭了中国新疆对外的大门。为保障远东安全,苏联不惜以牺牲中国,对日签订友好协议。


中南半岛老牌殖民大国法国,当时已对纳粹德国投降。日军进入法属殖民地如无人之境。


是以,真正对中南半岛及东南亚最为关注的,莫过于英国、中国和美国。


二战爆发,亚洲最大的殖民大国英国愁眉不展。英国欧洲远征军惨败于敦刻尔克,本土陷入不列颠空战。英伦三岛,国防空虚。


焦头烂额之余,为保障本土不被入侵,英国军力无暇东向。对亚洲局势完全以美国亚洲政策马头是瞻。


二战之前,对亚洲影响最为巨大的英国,自抗日战争爆发,一直犹如钟摆。


抗战之初,英日签订《有田、克莱琪协定》,以默认侵略而讨好日本。


同年,英国又以中立国身份,贷款中国联合修建滇缅公路。


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抗战的石油、有色金属,包括大口径炮弹,即通过缅甸港口,经由滇缅公路到达中国,最后进入中国抗日的长江主战场,及河南等战场。


日本在军事侵略同时,更设法以控制上海金融,对重庆政府金融进行打击,企图以使法币崩溃,在财政上消灭重庆政府。


1939年,在法币通胀几乎崩溃的边缘,英国政府假借中英民间贸易,以汇丰、麦加利银行同中国国家银行一起,以1000万英镑巨资,设置外汇平准基金。


英国这次“见义勇为”,仗义出手,客观上,挽救了中国的抗战经济危机。


等到日军气焰大盛,威胁英国时,英国转身又讨好日本,在中国抗战最艰苦的时刻,关闭了滇缅公路。


1941年后,随着日军企图“南下”局势的明朗,英国再次打开滇缅路。


其实,不只是英国如钟摆。苏联等国当时一样钟摆于中、日之间。


他们当时主要敌人是德国,而不是日本。支持中国,抛弃中国,基本取决于他们是否需要中国。


牵制日本,便是他们最大的国家利益。


未经授权,谢绝网站转发本号原创。


继苏联关闭新疆出口后,英国再次打开的滇缅公路,对进入最艰苦阶段的中国抗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战争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和运输,堪为抗日战争能否持续下去的重要输血管。


抗日战争,已经不是冷兵器时代的封闭的战争。


抗战第四年,国军伤亡上百万,需要大量的医药物资;飞机、坦克、大炮几乎消耗殆尽,亟待补充。


抗战需要石油、粮食、橡胶、钢铁、水泥——工业基础薄弱的中国,要抵抗工业大国的入侵,不可能仅仅依靠牺牲、不屈。


抗战中,很多中国部队甚至两三人才有一支枪。以至于大刀和手榴弹成为中国抗日军人的制式武器。


丧失大量税收之后,抗战需要军费,需要大量进口的现代化工业产品。所以,保障对外贸易和国际交通线运输的正常运转,无疑是重庆政府坚持抗战的基础。


那时,散落世界各国华侨不吝慷慨。他们为中国抗战捐赠抗战军费、物资。撑起中国抗战财政的半壁天空。


此外,一些中国友好国家、地区的政府、机构,也以中立者身份,闷声与中国贸易,向中国出售、赠送战争物资。


1941年5月,罗斯福正式宣布,中国的防务对美国的防务至关重要,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随即,大批美援开始抵达仰光。


8月,美国甚至在仰光港口,建立了专门援华的卡车制造厂。


然而,在日本海军封锁了中国所有海路情况下,所有这些物资、军火,仅依靠重新开放,尚在英国人控制下的滇缅公路了。


未经授权,谢绝网站转发本号原创。


滇缅公路对于中国有多么重要,对于日本也就有多么重要。


现在很多战史评述日本的“南下”战略,多以抢夺列强殖民地,掠夺战略物资去概括。英美不愿意深谈,尤可理解。


其实,战后资料众多,综合分析不难发现日军“南下”战略另有其深刻的考究。


日本的“南下”战略,早在1940年的德、意、日《柏林公约》签署后,即露倪端。


《柏林公约》签署后,德国希望日本北上,德国也希望日本进攻中南半岛和东南亚的英国殖民地,在战略上牵制英国。


对于德国的要求,日本含糊应付。二战之前,德国对苏联曾经“蜜月”。日本遭遇诺门坎会战惨败后,对德国外交“出卖”,耿耿于怀。


原来主张北上的日本陆军,更因为诺门坎会战惨败,转而支持由日本海军主导的南下国策。


诺门坎会战惨败后,日本军方普遍对纳粹德国感到失望。其对德外交虽然表面上没有变化,但是,战略格局远不如德国那般狂想无边的日本,狡猾提出“专心”解决日本“最根本”的中国问题。


这种提议,得到日本军部和政府最广泛的支持。


当然,德国人也要哄好。所以,日本在“南下”战略确定中,尤其在外交上当着德国人的面,给了英国尽量的横眉冷眼。


傲慢的老牌殖民大国英国顿觉颜面尽失,同时也倍感日军威胁——这也是英国再次打开滇缅公路的主因。


日本“南下”,既可以表面上满足希特勒的要求,战略牵制英国;也可占领物产丰富、地理位置尤其重要的中南半岛和东南亚地区,实现以战养战,持续后来战争。


最为重要的是,南下可以客观上完成对中国最彻底的战略大包围。


未经授权,谢绝网站转发本号原创。


1941年7月2日,日本御前会议通过了《适应新形势演变帝国国策纲要》,这是日军后来最主要的国策性战略文件。


该文件的核心,不是西进与德国会师,更不是北上夹击苏联。


该纲要文字啰嗦,核心表述日本未来战争国策,即是“坚持‘大东亚共荣圈’的方针”,以解决“中国事变”为基本,“并”向南方进军。


其时,早在1940年9月,日军就已经着手南进。这份文件不过是对日军陆、海军未来作战的主要目标和目的的再次强调而已。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海、陆军其实早于1940年9月,已经占领中南半岛北部。


1941年年底的日军,为攻击泰国、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实现迂回战略包围中国,已经完成了详备的战前准备、部署。


然而,中国既要应付国内主战场的抗战,又在担忧补给线安全。英国则妄猜日本不会攻击。军情如火之下,数次关于缅甸的磋商,两国却均无进展。


和德、意、日等轴心国拉帮结伙抱团取暖不同。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中、美、英、苏等国依然各行其是,尤其英国人,最爱倡导各自为战。


为此,英国人应对着德、意、日全球战略进攻,由欧洲到亚洲,都没少为其傲慢而吃够苦头。


为对付共同的敌人,美国首先破局。


大大咧咧的美国得到了细心谨慎的日本“南进”情报,很快,美国通报了中国和英国。得知日军欲图趁火打劫,落井下石针对英国发起战争,英国人暴跳如雷。


在美国斡旋下,英国为岌岌可危的印缅局势,邀请中国派出了军事考察团,出访、考察了缅甸、印度、马来西亚等地军事。


日军大兵压境,缅甸危急。


未经授权,谢绝网站转发本号原创。


考察结束不久,蒋介石即向罗斯福提出了中、美、英联合防守缅甸的主张。


抗战军兴之初,蒋介石对持久作战,苦撑待变的抗战战略,以“一旦美日开战,日本必败,中国自然得胜”推论,进行过非常精准预测。


蒋介石认为,随着战争的发展,中国战略地位将会大大提高,美国基于它的全球战略,决不会抛弃中国,只会不断地加强对中国的援助和联系。


事实上,太平洋战争之后的,中国抗战几乎就是这样进行,直到最后胜利。


1941年12月23日,重庆,蒋介石官邸,抗战史上重要的“东亚军事会议”召开。


蒋介石主持下,美国代表勃兰特将军、马格鲁德将军,英国代表印度军总司令韦维尔爵士,以及中国代表总长何应钦和宋美龄等人参加会议。


这是一次不愉快的会议。


中国急于派出军队保卫缅甸,在于急于保卫抗战最后的大动脉。


和现在人评论远征军总习惯割裂滇缅作战与国内抗战关系一样,英国人傲慢认为,缅甸抗战和中国抗战没有联系。


他们需要中国的合作,仅限于劳力输出,军队配合,以及美援租借物资的优先调拨。英国人固执而明确强调,缅甸抗战和中国抗战毫无关联。


国内与国外,以前和如今,短视者之无知无畏,如此神似。


会议激烈争论,中国出战缅甸的急切和诚意,终于使得大洋彼岸的罗斯福为无知无畏的英国人而勃然。


美国认为,要使中国拖住百万日军,保障美、英“先欧后亚”的战略,确保滇缅路这条“国际输血管”,至关重要。


执意拒绝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单独作战的英国人这才悻悻作罢。


美国希望联合中、英稳定中南半岛及东南亚抗日军事局势,以实施“先欧后亚”的战略;中国希望保护抗战的大动脉;英国希望保护自己的印缅殖民地。


面对共同的敌人,参加会议的中、美、英各位代表,在于在傍晚的重庆,找到了共同的语言,缔结《共同防御缅甸军事协定》。


是日,针对日本的中、美、英军事同盟,就此出现。


1941年12月25日,美英三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再次讨论中、美、英军事同盟问题。


传说中的马歇尔将军。


美英与会的头脑们再次发生分歧。会上,马歇尔再次拒绝傲慢的英国人各自为战的提议,提出设立中国、印缅及中南半岛其他地区在内的中国战区。


并且,马歇尔说服了罗斯福。以抗战承担战争责任最大和抗日贡献最大的中国,领导本战区对日作战。


没有中国抵抗,或者中国被打垮了,想一想,有多少师团日军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


于是,罗斯福用教训他儿子的话说服了丘吉尔。


会后,罗斯福致电蒋介石,正式提议设立中国战区。


值得一提的是,在马歇尔关于中、美、英联合作战策划的文件上,罗斯福亲手修改,把所有“合作国”字样,修改成“联合国”。


后来,《大西洋宪章》签署,盟军各国新组建的全球国家与地区联盟,由此命名“联合国”。


联合国名称沿用至今。


1942年1月3日,蒋介石上将宣誓就任中国战区最高指挥官。统一指挥中国、越南、泰国等地中、美、英、印度和澳大利亚各部盟军。


就此,中国抗日战争由苦苦支撑,到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终于就此出现。


未经授权,谢绝网站转发本号原创。


       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


是时,根据中、美、英签署的《共同防御缅甸军事协定》,中国抽调国军最精锐的第5军、第6军等部,组建了中国远征军第1路军。


原定司令长官卫立煌因调西安的西北行营担任办公厅主任,远征军司令长官为杜聿明代职。后由罗卓英继任。


第5军军长杜聿明以下,为戴安澜第200师,廖耀湘新编第22师, 余韶第96师,游击司令黄翔。 


第6军军长甘丽初以下,为彭壁生第49师,吕国铨第93师,陈勉吾暂编第55师。


第66军军长张轸以下,为孙立人新编第38师,刘伯龙新编第28师,马维骥新编第29师。


不仅如此,重庆更是不惜血本专门由各站区抽调精锐、骨干,专门组建了第五军炮兵团,以及其他炮、工、通、辎等部队。


第1路军之下,三国盟军还计划,以组建第2路军攻击越南,以组建第3路军协调英美海军,渡海攻击新加坡、马来西亚。


在苦苦支撑的中国战场,抽调装备最为精良部队组建远征军出国作战,可见,中国希望保住缅甸,保住滇缅公路这个抗战输血管,以持续得到美国租借物资的坚定决心。


1942年2月16日,中国远征军以200师为先锋,由云南保山、芒市、遮放、龙陵,向缅甸开始进军。


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军队为抵抗侵略,保家卫国,也为保卫邻邦,第一次踏出国门作战。


由此,中国现代史上,史诗般国家复兴之战,拉开了帷幕。


欲知后事,请关注、支持本公众号。一起同行,争取能够尽量走近伟大的远征军。


远征军系列一:


腾冲会战系列《血战高黎贡山》《浴血来凤山》《腾冲涅槃》

钢的花朵——宋美龄抗战断章

抗战,记住蒋经国

击败日本联合舰队的军刀——戴笠将军

翁达,黄埔四期的抗战名将

抗战战略魂——蒋方震

风云南北朝,乱世十六国(2)

神仙打战——珍宝岛战事之前随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