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 | 1944,中国远征军,戴安澜血战同古(中)
关注朋友防失联加微信:zhuerduo1222
将军蒙尘,忠勇双全汤恩伯(中)
戴安澜将军于1942年同盟国缅甸战场协同援英抗日时期,作战英勇,指挥卓越,圆满完成所负任务,实为我同盟国军人之优良楷模。
——罗斯福
戴安澜将军牺牲后,在重庆,在延安,得到政界、军界及广大人民的悼念。1956年,将军被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戴安澜将军
戴安澜血战同古(中)
鸣谢各位朋友对《流浪的橡树》原创的支持。
远征军同古血战,是远征军第一次出征缅甸,唯一一次摆开阵势,和日军主力交战的大战。很多朋友并不陌生。
因为此战,戴安澜将军成为家喻户晓的抗日名将。
然而,戴安澜将军之所以是国军最优秀抗日将领之一,同古血战之所以震撼盟军和日军,历来却少有说明,分析。
很多网络“文艺”作品,似乎都急切表达戴安澜将军是“抗战十大名将”,急于表达同古战役,是远征军重创日军的辉煌胜利。
实则,戴安澜将军到底有多厉害,同古血战到底谁胜谁败,想来,如不了解,光说文艺,那也不是纪念远征军应该有的庄重。
严格意义上说,相比之前的藤县守备战和台儿庄守备战,同古守备战在军事上,是守方于天时、地利、人和万事不利状态下,很难有所作为的守备战。
回顾远征军首次出征缅甸惨败,悲壮,是唯一贴切的表达。正是第200师在同古守备战,为远征军大败的悲情,书写了一笔浓郁的壮烈。
同古会战,实则是杜聿明在蒋介石和史迪威之间取巧,急于建功而急于决策的一场并不具备更大军事价值的战役级阻击战。
1942年3月19日,皮尤河战斗(见《血战太古》上)。
皮尤河前哨战,第200师以加强营600余人,伏击日军斥候分队200来人,激战数小时,击毙日军20来人。取得战斗胜利。
这次野战的小胜,也使得戴安澜心里更加明白,即便以号称国军装备第一的第200师,和日军战力比较,也存在巨大差距。
不过,这次战斗胜利,第200师意外在日军带队尉官尸体上,缴获了一些日军地图、作战日记和其他文件。
杜聿明得到这些文件,立刻脑热。他并没有充分考虑远征军存在的军力分散,战线漫长的现实困难。
反而,以此小战胜利,在敌情不明态势下,过高估计远征军机动速度和中英联军战力。
于是,他急召参谋们,以此一份缴获日军低级尉官携带文件,对应史迪威的“大反攻”策略,连夜制订了在同古集中主力,击溃日军中路军,进而协同英美军收复仰光的同古会战计划。
这个作战计划制订出来,上报并且很快得到了史迪威和蒋介石的批准。也正是这个同古会战策划出台当天,第200师再次接到坚守同古的命令。
在史迪威的大反攻计划,杜聿明的同古会战计划看来,第200师坚守同古,将直接关系到这些雄心勃勃的计划是否可以实现的关键。
同古到底有这么重要?
鸣谢各位朋友对《流浪的橡树》原创的支持。
前哨战后,日军当夜数次夜袭摸底,又得到缅甸民军间谍情报,事实上,第200师已是暴露在日军攻击面前的孤军。
孤军最可怕的,是缺少情报,缺少粮秣、弹药、油料。
除却皮尤河战斗收集的有限情报之外,第200师再无更多的日军情报。不仅第200师没有,远征军第一路军司令部和史迪威,乃至数度和日军交手的英印缅军,全部都没有。
同古城到3月19日前,英印缅军和当地居民已经有条不紊空城撤退。装备苏、德、国产多种武器的第200师,独守空城,在弹药、粮食和燃料补充上,更为无望。
大战在即,戴安澜同古城上登高南望,阳光灿烂。然而,视界尽头,迷雾蒙蒙。
此刻,远征军主力尚由千里之外急急赶来,戴安澜非常清楚所谓的史迪威大反攻,以及杜聿明同古会战的策划,犹如泡影。
日军已然压境。日军将如何机动,如何协同攻击,作为主将,戴安澜全没有把握。他唯一有把握的,仅仅是之前加强的同古守备工事,以及他对第200师战力、战斗意志的了解与信任。
很多认写抗战史,大多七嘴八舌认为是同古地势险要,是远征军入缅作战要地。实则并非如此。
文人意气,大多欠缺军事基础,人云亦云,却不知当时的同古,在机械化战争时代,确实是最典型的兵家死地。
同古,扼守仰光至曼德拉之间天然走廊,地势由南至北宽阔、平缓。同古外围无任何地利优势,唯一屏障,仅古老的同古城墙。可谓《三国》里的街亭。
冷兵器时代,坚固的同古城墙固然可以成为要塞。但是,如果以弱势军队守备同古,必然暴露在飞机、重炮、坦克直接攻击之下。
简言之,就是地空立体攻击下的靶子。
此,为死地之一。
坚守同古,势必要在同古外围,与人数、装备、火力支援全面占优的日军对战。而同古向南、北、西三面,地势向南北走向平缓、开阔,利于空袭、重炮支持下的机械化作战。
显而易见,守军一旦被强势敌军挤压,防御面积、纵深过于狭窄,全无实施次序防御的空间。同古地势决定守军无法在防御中回旋,机动。
简言之,就是只有被动挨打。
此,为死地之二。
同古控制的南北走向的公路、铁路,均处于地势平缓地带。向东为锡当河,过河再向西,是地势复杂,植被茂密的丘陵、山地。
一旦优势敌军控制战场局势,非常容易形成四面围攻同古的态势。一旦被围,守军即便突围,在西北一马平川的退却线路上,理论上将存在很大的被追击、歼灭的风险。
简言之,就是地处绝境,败无可逃。
此,为死地之三。
记得最早看杜聿明的回忆录,尚且中学初二。到了现在,唯觉得这位将军写得一手上纲上线的好检查。此外,社交和政治都很擅长。
唯独率兵打仗,实在是不敢恭维。孤悬第200师于同古,这份败家胆略,即便现在看,也过于书呆子气。
于危境中,可谓幸好有一个戴安澜。
戴安澜将军。
鸣谢各位朋友对《流浪的橡树》原创的支持。
戴安澜在抗战中参与不少会战。但多是在汤恩伯、徐庭瑶等名将指挥下,与友军协同作战,为上阵冲杀的师旅主将。
此刻,第200师千里突进,孤悬同古,戴安澜无给养,无协同友军,甚至除却上峰死守命令之外,没有上峰任何支援。是役,实为戴安澜在战略、战役态势下,独当一面的首战。
一面,是敌情、我情、地势均不容乐观的现实,一面,是死守同古的命令。戴安澜当时焦虑,压力,可想而知。
重温同古战役,戴安澜之所以仅为师长,却被重庆、延安誉为与张自忠上将齐名的名将,实则,是他在同古,凭本事,凭他在第200师的威望和指挥,于枪林弹雨中打出来的。
一些文人写同古战役,多声称“同古阻击战”。实则,阻击战和守备战是有区别的两个军事概念。
简单比较,那就是守备战更惨烈,更艰难和更复杂。在兵家死地独当一面打守备战,尤其考究指挥官的指挥水平。
第200师孤悬死地,戴安澜于极大压力中,终于冷静做出决策。
他向南、西方向派出主力预设一线、二线城防。同时,戴安澜决定,亲率师指挥部和师部直属队,前出城东,亲自担当锡当河大桥附近阵地的守备。
本是兵家死地的锡当河向西方向,因为地势异常复杂,植被茂密,应该被戴安澜敏锐发现,这个方向,同样也是日军重火力无法占到便宜的战场。
日军固然可以控制锡当河向西方向,威胁同古以东。同样,国军也可以提早预备,凭借地利,控制并破坏日军实施合围。
以展开山地丛林近战而言,这是作战双方近战都占便宜的战场。
控制这一区域,万一同古不利防御,也可成为第200师最佳的,也是唯一可靠的撤退通道。
参考当地地图,仔细研究同古战役资料,再看戴安澜如此决策,可谓为第200师准备死守同古,却又预设死地觅生后备的最优设计。
抱定必死信念的军人,绝非不留恋生命。面临绝境打绝户大战的第200师官兵,绝非不知困守同古,必将冒九死一生的危险。
戴安澜亲自坐镇撤退通道要地,很大程度上,对稳定军心作用甚大。
鸣谢各位朋友对《流浪的橡树》原创的支持。
1942年3月20日,日军第55师团气势汹汹,兵临城下。
说来也是老天安排,日军当先攻击师团,是日军三流野战第55师团。师团长竹内宽中将其中规中矩,机械忠诚日军第15军攻击命令,其建功急切,不让杜聿明。
该师团有3个步兵联队,配属机械化联队、工兵联队、山炮联队,由日军15军加强了150大口径重炮。
一路行军,浩浩荡荡赶到同古城下,未及到位、展开,竹内宽中将便迫不及待,命令抵达同古南郊的联队,立刻实施试探性攻击。
这位愚蠢的师团长,阵型的不讲,战术的不要,在没有火炮支援,空中支援尚未准备下,急令日军仅靠数辆轻型坦克、装甲车掩护,以大队、中队规模,冒然对国军一防,发起势在必得的强攻。
这样搞试探性攻击,无疑是典型的“送菜”打法。可想,当时的戴安澜和国军官兵一见,如释重负,肯定就乐了。
如此撅起屁股让人踢的打法,确实让人惊喜。第200师依托茂密植的一防阵地,当然毫不“脚”软,一阵理所当然的猛踹。
这天,日军数次发起攻击,第200师一防顺势拳打脚踢,坐看日军遭遇地雷后,再以手榴弹,冲锋枪予以近战杀伤。
丛林作战,其实中日两军当时都很陌生。幸运在于,第200师配属了自动火器,便于丛林短距离接敌应战。
该师老兵比例较高,擅使迫击炮,打一手好拦头炮。在丛林作战,迫击炮能够精准支援作战,炮弹挂在树枝上开炸,日军冲锋步兵立刻死伤一片。
日军确实不幸。
日军重火力支援尚未准备,全靠步兵发起人海攻势。日军步兵嗓门大,冲锋很顽强。然而,在丛林作战,靠大嗓门嚎啕着,以密集队形去冲锋,无疑暴露目标,自找挨打。
三流指挥官指挥的三流日军在同古城下首战,狼狈不堪可以想象。很多资料对这天的战斗,都有国军从容应付,日军死伤惨重的记载。
日军不熟悉丛林战,却一味钻入丛林猛冲猛打。早已计算射击诸元的第200师预设城东的山炮,在前线守备官兵引导下,对冲锋日军实施准确炮击。
日军数次冲锋,均被击退。每次日军退却,国军都顺势实施战术突击,更是扩大了日军战损。
日军这天发起莽撞攻击,伤亡惨重。不得不放弃当日攻击。
竹内宽中将郁闷、抓狂。按照日军二战时期陆军将领比较偏执的共性分析,他是下决心一味死磕了。
同古,早期第200是一防阵地地势。
鸣谢各位朋友对《流浪的橡树》原创的支持。
当然,日酋竹内宽中将也到底不是傻子。他向西派出一个完整联队,调整了南线攻击,增加了西线攻击面。
竹内宽中将自信,第一天不过是轻敌。接下来,以日军重炮和陆航的绝对优势,对准了第200师最坚固的城南和城西阵地,实施“死磕”,必然轻松“破”之。
3月21日,日军得到了转场抵达仰光的陆航三个中队支持。
日军先以陆航轰炸,再以150口径重炮群和山炮群实施炮火准备,随后,竹内宽中将兴致勃勃命令调换上前的主力联队,预备一鼓作气,攻占同古。
势在必得的日军在坦克掩护下,向同古西、南两个方向,同时实施了硬碰硬的大规模强攻。
同古西南一防阵地自然参考昨日经验,从容应付新来的,同样呆板的日军“丛林嚎啕”攻势。日军死伤屡屡,终无建树。
同古往西的防线,地势低平,射界宽阔,第200师设置大量地雷,再凭借高大的古城墙,日军攻击也必然吃力。
数次猛攻不下,此刻的竹内宽中将狂躁之下,就像是抄袭了《亮剑》里,李云龙打平安县城的打法。
他索性命令西、南两面日军,不分主攻助攻,分散兵力之后,来了个四面八方全是主攻。
于是,本该集中炮火突破的西线,日军在步炮协同上,并没有占到更大便宜。反而,第200师越打越进入状态,索性以主力炮火,支援视线良好西线防御。
第200师随军携带的炮弹不多,然而,戴安澜布置在城西,城西北附近的山炮、迫击炮集中炮火,又有精确引导,为压制了日军一波一波的猛烈攻势,发挥出很大的威力。
战至下午,日军派出陆航战斗机和轰炸机,对西线凭借城墙实施守备的国军,实施空袭。日军多丢掷燃烧弹,这是第200师无法抵抗的打击,国军伤亡惨重。
日军陆航当时比美国、德国等弱小,空中优势不能贯穿整个日军步兵攻势。同时,日军陆航缺乏重磅炸弹,又急于杀伤国军有生力量,空袭多以燃烧弹进行。
是以,数次轰炸,国军向西、向南阵地一线官兵伤亡惨重之外,城墙和防御工事并没有遭遇毁灭性破坏。
轰炸结束,二线生力军接上,继续搏杀,日军冲锋数次,均无效果。
到22日,随着战事展开,第200师同古城防,已经完全暴露在日军第55师团攻击之下了。
然而,就算如此,日军想方设法着猛烈攻击,却依然一筹莫展,裹足城下。
鸣谢各位朋友对《流浪的橡树》原创的支持。
这里,得简单纠正解读抗战史上,一个广泛流传的认知错误。即:简单以日军师团,对应国军的师;以日军的联队,对应国军的团。
这个荒诞的对比,根本不可能了解抗战之客观。
当时,国军军制虽然参考苏、德国军制,设置师、团等现代化军制。但是,国军习惯沿用的,还是小站练兵开始脱胎的满清镇兵体制。
更兼工业孱弱,军人缺乏现代化战争意识,抗战爆发前军阀各自拥兵自重的国情。
所以,各路国军人数、装备、军令等参差不一,完全算不上现代化意义上的陆军野战师。
日本明治天皇时期开始,日军军制即严格按照欧洲列强军制,实施改革确立。
战时,日军陆军师团加强陆航各式战机,军属大口径野战炮,以及必要的工兵、炮兵、装甲坦克部队。
日军现代化军制也可以决定,日军师团可以根据战争需要,随机组合。最多人数高达3、4万,也不稀罕。
以强击弱,对付半近代化的国军,日军师团几可承担战略、战役级作战任务。所以,在战略和战役上,日军师团,相当于中国国军的集团军。
并且,日军师团对应国军集团军,在后勤、装备、火力等方面,通常占据绝对优势。
日军陆军联队同样也并非人们设想的团。
在战时,日军联队同样可以得到兵员、火力加强。并且,在参与师团指挥下的战事中,日本联队也可以通过师团协调,得到陆航、重炮、坦克等重火力支援。
在抗战期间,日军联队多在友军和支援火力下参与战役等级的作战,战力相当于国军师,甚至军,毫不奇怪。
如《亮剑》里面,李云龙团在苍云岭向日军联队正面突击,抗战绝无这样的战例。如国军以师、团,山地伏击日军大队、中队,战例就相对较多。
打仗不是简单的比人数,比武器,后勤对于现代化战争更为重要。
中国抗日军队的战力受后勤之薄弱拖累,同样也是八年抗战,中国大多数时候都在苦苦支撑的重要原因。
抗战是当时工业化背景下的现代化战争。
国力孱弱,国军后勤运输无法靠汽车等工业产品解决,甚至连骡马化也无法保障。于是,承担部队作战的粮弹、油料、火炮等运输,就只能够靠作战单位自己解决。
在一个步兵师,由师到连,排、班,每级作战单位,诸多指挥部的设施、器材,到粮秣、弹药、武器运输,再到官长勤杂、炊事班等,只得靠编制内的战斗兵分出至少三、四成以上,自行承担。
层层如此。一个国军上万人的调整师,应付作战必须的后勤之后,一线战斗兵不过5、6千人。
如是一个地方5、6千人的普通师,更惨。
剔除后勤、家眷、军官勤务等,一线战兵剩下不过2、3千人。再加上缺枪缺弹缺后勤,其战力甚至不及日军一个战时加强的野战大队。
再反观抗战中日军标准野战步兵联队,一般拥有4至6门75毫米山炮,6至8门70毫米步兵炮,10多门大、中口径迫击炮,以及6至12门战防炮、速射炮。
同时,日军联队还有40至70挺重机枪,100多挺轻机枪,160个左右的掷弹筒,以及2200左右的步枪。
近4000人日军联队,因为有辎重部队编制和师团后勤保障,几乎全员都是可以有效参加作战的战斗兵。
之所以阐述这些,实在是网络泛以日军师团,对应国军的师;以日军的联队,对应国军的团这样的观点,误导人们对抗战的认识。
自然,这也会误导第200师在同古,与日军第55师团血战的分析、认识。
鸣谢各位朋友对《流浪的橡树》原创的支持。
占据仰光之后,日军向缅甸以北地区发起大规模战略攻势。
日军西线一个师团,沿伊洛瓦底江交通线攻击同古以西重镇卑谬。那里,是英军防守。
西路一个师团,沿泰缅边境犹如鬼魅向北机动,尚未完全暴露其攻击目标。这是史迪威和杜聿明都知道,但是,他们一直都忽视着的重要敌情。
中路,则是第55师团北上曼德拉,以攻占缅甸内陆中枢要地。
这三支日军战略进军,均可以在攻击中,得到仰光的日军侵缅15军的直接支持。同时,为缅甸战事扩大,日军南方军专门调遣谙熟山地作战的第56师团入缅,正往仰光的途中。
在日军发起向缅北的攻略上,孤悬千里,守备同古的第200师和日军第55师团的较量,不是所谓以师对师团的“对等较量”的战争。而是国军第一次以师为作战单位,抵抗着日军缅甸战略主力之一的中路大军。
第55师团直接主攻同古之外,后续加强的第56师团,以及东线迂回,策应中路日军,对同古存在威胁的日军第18师团未知作战分队,同样也对第200师有着很大的威胁。
同古守备战,是抗战非常少见的以人数、火力完全劣势下的师,与日军野战主力师团的作战。
如上阐述,结合同古地势,很容易明白:
一,中日战力差距之大,堪为抗战罕见。戴安澜部处于劣势,与敌血战,战果颇优。
二,日军第55师团师团长长竹内宽中将平推用兵,战法非常平庸。
第200师是在怎么样环境下,熬过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今天回首,确实很难想象。
同古城防3月23日大致攻势参考图。
同古保卫战进入第三天,回忆录多有记载:国军团职军官于防御阵地,亲自背负集束手榴弹,充当炸日军坦克敢死队。或者阵地残余战士与日军同归于尽。
这些回忆录关于同古战事第三天后的惨烈记载,说明日军疯狂而呆板的“死磕”战法,同样也使得失去支援的第200师战损惨重。
也正是这天,戴安澜亲令各部放弃一防阵地,转入同古城墙为依托的防御阵地。
具体怎么惨烈,完全可以从日军攻势的重火力配置,以及步兵冲锋频率、规模,以及战事发展,进行还原推演。
23日之前,日军尚未全面攻破第200师一防阵地。无疑,这是全面占优的日军将领的耻辱。
很容易理解,日军师团长竹内宽中将,鏖战至此,为第55师团颜面尽失而红眼发狂。所以,日军倔犟着,不知悔改依然不分重点,非要在同古以西、南两面,对准国军最坚强阵地进行死磕。
连日血战,日军飞机、重炮和集团冲锋,冲破第200师一防阵地后,被更强大的抵抗,阻止在同古城墙阵地前面。
连日血战却裹足不前,日军由师团长到士兵已经打得眼红。每日,日军以飞机、重炮实施猛烈轰炸后,日军发起一潮一潮的人海攻击。
随着战线逼近,第200师防御面积被挤压后大大缩小,于是,国军山炮处于日军重炮、山炮和飞机威胁之下,更兼弹药有限,相关资料在战事第三天之后,少有关于国军火炮记载。
国军装备的75口径以上的火炮,几乎都来自进口,尤其珍贵。抗战多有牺牲有生力量保全火炮的战例、记载。
同古战役尚无日军缴获、毁灭第200师山炮记载。此刻,该师山炮偃旗息鼓,可能戴安澜已经计划转移了这部分火炮。
——这时的同古,已经完全在日军炮火覆盖之下,几无片瓦完整。
第200师在同古战役创造的军事奇迹在于,日军连日以飞机、重炮和集团冲锋,冲破了第200师一防阵地,却再也无法突破同古古城墙阵地。
两军相持不下。
日军呆板沿袭以飞机、重炮开路的步兵集团冲锋,急于破城。
而每次日军远程火力停歇,日军步兵靠前,无一例外,均被国军以迫击炮急速射,以手榴弹,地雷,甚至肉搏逆袭中,全部击退。
战至3月23日,第200师坚守同古,于战略、战役不利态势中,以弱势轻武器,几乎打碎了日军第55师团欲图“死磕”同古的两瓣“钢牙”。
至此,日军裹足同古城下,进展甚微,似乎不得不收敛了疯狂。
也就在这时,一支200来人缅甸独立义勇军赶到了日军阵地。这些缅甸愤青们,七嘴八舌为焦头烂额的日酋,带来了“好消息”。
鸣谢各位朋友对《流浪的橡树》原创的支持。
接下来,日军将以第55师团分兵攻击,以56师团奔袭,欲图合围同古。因为时间太晚,请关注明天更新。看完,不妨随手转圈,代为推广。多谢。
鸣谢各位朋友对《流浪的橡树》原创的支持。
远征军系列连载中:
第一次远征军《中国远征军,出战国门》,《临危赴难》,《血战同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