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 | 湮灭的抗战:日本为什么要偷袭珍珠港?(上)
读者防失联加微信:zhuerduo1222
祭奠南京大屠杀八十周年系列:
中日两国在爆发战争之前,对于美国来说,都是他们远东的合作伙伴国家。
之后,中日战争爆发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中美结成最牢固的抗日同盟。整个战争走向,也就开始随中美、美日的关系变化而变化。
现在看看整个抗日战争,假设中国抗战没有融入世界盟国阵营,得到世界主流文明大国的支持,而是闭门而战,凭借孱弱的工业与经济去应付抗战,要取得1945年的抗战胜利,几乎没有可能。
历史证实,美国忘我之心不死,实在是一个不算客观、厚道的历史命题。
所以,现在的小朋友说起抗日战争,引经据典几乎都是来自横店电视剧剧情。当然也有高明一点的,侃侃而谈,大概来自各自的“学习”的历史“通稿”。
美军为抗战牺牲,甚至与中国人并肩抗日牺牲,这些抗战的主要战史,一般说来,知者不少,知因果者寥寥。
一战之后,和北方的苏联,东方的日本虎视眈眈中国满蒙的“狠”与“贪婪”截然不同。当时的美国致力于自己国家的经济、发展,奉行独居美洲的“孤立”国策。
不闻窗外事,只读圣贤书。——但是,日本总在大洋彼岸明火执仗,美国想要世外桃源过自己的小日子,显得不合时宜。
毕竟,亚洲辽阔、广大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以及逐步世界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如日本这样胡闹下去,对于当时最强大的美、英两国,都有太大的影响。
当时的世界国家联合组织,是一战后草草成立的国际联盟,简称国联。这个组织比较松散,参与协调世界各国矛盾夸夸其谈,流于形式。
英、中、日、苏等是成员国,但是,美国不是。
1931年,九一八事变,把英、中、日、苏等国,以及不是国联成员国的美国,一起推到了动荡不安的亚洲问题的风口浪尖。
各国面临中国与日本的选择性站队,再无更大回旋余地。
苏联最狡猾。在长期的对中、日两国的“革命输出”渗透外交中,面对铁板一块的“日俄战争”宿敌日本,苏联耗费精力,终无建树。
由此,日本被苏联认为远东唯一重大威胁。中国也就在苏联外交棋局下,自然成为拱卫苏联远东利益的屏障。
中日矛盾加剧,苏联不仅可以维护其远东利益和国防安全,而且,也可以在中日外交、军事、经济和其他冲突中,待价而沽,牟取更大的利益。
实际上,苏联也得到了。
苏联出兵东北后,对东北工厂洗劫一空。有些地方,甚至连空厂房也炸毁。
后来,苏联在暗地向中国表示同情,表示绝不坐视中国与日战争,以及的承诺之后,苏联马不停蹄向日本开展积极外交。
苏联以最惠转让中东路和默认日本鲸吞中国东三省,换取了日本对苏联鲸吞蒙古的默认。
后来,苏联以支持其傀儡国蒙古,和日本以支持其傀儡国满洲,多有边境战争冲突。最大规模的冲突为诺门坎会战。
知道的人不少。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次会战,实际上是两个侵略国为各自两个傀儡国出头的一场分赃战争。
因为对日军事、外交的失误、被动,中国无可避免地,成为早有预谋的苏联为避免欧亚两线作战的战略平衡的外交牺牲国。
这种牺牲,延伸至1941年4月13日《日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苏联在中国抗日最艰苦的阶段,彻底抛弃再无利用价值的中国。
所以,我们纪念那些为中国抗日牺牲的国际烈士。
然而,根据自1932年,中苏恢复正常邦交之后,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后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政策都不像是对等邦交式的外交,而更像是掠夺式的利用。
最初,苏联对中国的抗日承诺的背叛,趁火打劫对蒙古的割裂,到后来,苏联得到远东和平承诺之后,对中国抗战决绝的出卖。
甚至,抗战结束,苏联对中国东北的毁灭性掠夺,以及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对中国自己的经济、金融的“严重的消极影响”,甚至对中国第一次“简化字”的粗暴干涉,诸如类此。
幸好中国凭借自己“中国智慧”,最终走出了重重危机。
由此历史,很难认为,苏联在中国抗日初期有限的支援,是对中国抗日的“国际主义”的帮助。
满清民国之交,所谓的中国满蒙问题,在二战结束之后彻底解决。
日本扶持的傀儡伪满洲国自然破灭,而苏联扶持的傀儡蒙古国,最终成为中国的一个北方邻国。
再看英、美。
一战之后的英国,虽然发型已乱,但是,依然穿着老牌殖民帝国的大衣,扣上日不落帝国的墨镜,走路煽风,照旧是风风火火跑来跑去的世界一哥。
但是,一哥的衬衣,确实又脏又破。
战后萧条,德法竞争,以及环球独立运动对殖民主义的打击,这使得英国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看似,有钱,有的,不过是满地球的闹“独立运动”的“坑爹”的儿子。
实则,英国当年,未免一番“就像身体被掏空”的力不从心。
但是,美国在“孤立”国策之下,既不愿意插手世界事务,也非常认可文化相近,意识形态相似,由大包大揽在地球上当一哥的英国。
于是,美国也有了“孤立”国策下的配套的国策:
美国国家利益需要英国的生存和它作为一个大国的战后行动自由。
即,美国外交,将在配合英国外交的节奏下,进行。
这种默契,颇类似后来美国要揍萨达姆,英国就搂住萨达姆,让萨达姆劈面挨殴的伊拉克战争中,以美国为主,英国配合的那种默契。
十年,二十年,不叫铁。能够长期默契应付国际风云变幻,那才叫哥们。
所以,尽管美国内心对日本一百个不情愿,美国军方甚至在九一八事变后,希望对日本采取单方面的行动。
最后,在英国安抚下,英、美等国在远东也确实存在军备不足,又要应付欧洲日益激烈的混乱、竞争,美国还是只有丢下“不承认”的态度,悻悻作罢。
1933年1月15日,美国通告世界各国,拒绝承认满洲国。
1934年3月13日,英国通告各国,声称,英国将永远不承认满洲国。
九一八事变,日本在1931年对中国的鲸吞,最后,以日本高调退出国联,国联名存实亡,以及英国“好像身体被掏空”的新闻爆料欧美,而宣告结束。
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已经开始卧薪尝胆,备战抗日。
既然是备战,这之后到抗战爆发,中国主要发展的重点,自然就放在金融、经济、军工和军队改革上。
弱国无外交,是个“伪命题”。
当时的中国的外交,取得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成就。中国以远东积贫积弱农业大国,与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等各国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针对中国当时的国家金融缺陷和落后,在东北、华北搞武装走私,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银价疯涨,进口狂增、出口受阻,国家收支失衡,中国金融出现巨大危机,国家经济摇摇欲坠。这是九一八事变之后,到抗战全面爆发之前,中华民族遇到的生存挑战。
在风险四起的上个世界三十年代,中国金融、经济崩溃,中国同样也要面临“亡天下”的风险。
于是,全面抗战之前,中国精英们的轰轰烈烈的“金融抗日”,就此开始。
每次回顾抗战史,不由唏嘘。
很多本该是体制内,搂着财政“饭桶”吃人生的“专家”、“学者”们应该发掘的抗战历史,却多多遗漏在我们的课本之外。
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就如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金融抗战”。少有看能到记载、发掘。
同样艰苦卓越的“金融抗战”,很大程度不为人知。
可以说,客观上,中国这次“金融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后来中国全面抗战胜利的基础。
1936年5月18日,陈光甫先生带领的中国币制代表团和美国政府财长摩根韬进行会谈,签订《中美白银协定》。
协定以定量、定价的白银和美元交易,确定了法币100元兑换美金30元的汇率。
至此,中国法币和美元捆绑,得到了美元的信用支持。中国传统的白银流通成为过去,中国人民首次普遍使用了自己的货币。
随后,英国也积极介入中国的货币改革。
英、美为中国货币改革提供平准基金、低息贷款,
中国的“金融抗战”,很快,得到了英国、美国的大力支持。在两国财政、金融的保驾护航下,中国全面停止银元流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发行法定纸币——法币由此诞生。
实际上,在诸多影视剧和资料上,法币给观众印象是低劣、卑鄙、毫无信用。
至于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更是“四大家族”敛夺民财的剥削工具,臭名昭著。
实则,法币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的历史,都应该是属于民族应该为之骄傲的历史。
中国最初的现代国家金融就此诞生。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和他们发行的法币,成为后来八年抗战中的造血机。
涓滴鲜血,汇聚成滚滚洪流,支撑着中国前线到后方,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
陈光甫先生,中、美、英平准基金委员会主席。抗战爆发,先生为大本营贸易委员会主任委员,授中将衔。他才是值得尊重的有钱人。而今,唱戏、耍把戏的阿里巴巴的马老师等暴发户,远不如之。
如今,回顾抗战,有很多几乎被湮灭、遗忘的民族英雄,终于得到大家的认同。
然而,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致力于“金融抗战”和后来以“金融”抗战的民族英雄,我们是否应该记忆?
陈光甫先生,中、美、英平准基金委员会主席。抗战爆发,先生为大本营贸易委员会主任委员,授中将衔。
他便是中国的抗战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是真正的金融家和富豪。
大量来自英、美的平准资金、低息贷款抵达中国。中国币制改革顺利继续,日本大量走私白银以打击、摧毁中国金融的企图,最终玩火自焚。
中学历史课本讲述了日本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但是,并没有介绍,正是英、美对中国现代金融、货币改革,对日本当时的经济扩张的扼制。
中国金融、货币改革,保障了中国经济全面复苏、发展。为抗战备战提供了金融上的保证。
由此,中国积极展开和德国、意大利等国外交,得到了诸多国家的军用工业设备、产品输入的支持。
此外,来自德国、美国、苏联、法国等欧美国家的军界、重工业的访问,中国早于日本,得悉到欧美军界的当时最先进的机械化战争理论、军事战略理论等大变革的资讯。
虽然,中国并不具备机械化战争的国力条件。
然而,这些先进的军事理论,使得中国在备战抗日之初,由一战影响至深的京沪杭“战略防御战”的思维,迅速转移到大纵深战争理论上的: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持久战。
日本最初的颇具机械化集群攻势,被坚持持久战的中国军队拖入长江水网。
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是支援中国抵抗日本侵略出力最大的盟国。
国力、战力巨大悬殊态势下的中日战争,由1937年爆发,不过二年,中国即由被动防御,于武汉会战中扭转局势,在1939年进入对峙。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确实是中国可歌可泣的年代。
自九一八事变后,到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至七七事变,再到1937年淞沪事变,中日全面战争爆发,中国依靠积极的“弱国外交”,以金融、货币改革,大力发展工业和军备,短短数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最初军改的整编师、调整师,以及京沪杭国防设施,使得日本侵华“三个月打败中国”的企图彻底破产。
也正是抗战前的外交、金融和经济、工业的匆忙、有效预备,在日本疯狂侵略,丧失半壁河山之下,中国有数百个野战师,轮番上阵,与侵略者殊死周旋。
日本全无战胜希望而又脱身不得,就此陷入战争泥沼。
满清崩溃,军阀混战,政治分歧,积贫积弱——抚今追昔,我们的先人、前辈,当年还真是在一贫如洗的基础上,为我们打拼下如今赚得厚实家当的基础。
英、美对中国的金融、货币改革的保驾护航,日本怀恨至深。
在国家利益上,实则抗战之前,中国法币和美元、英镑的捆绑,已经使得美国和英国国家利益与日本的扩张、侵略格格不入。
中日全面战争爆发的态势下,英、美出于国家利益私心,企图实现在华利益于战火之中的“软着陆”,基本保证着他们和日本的正常邦交和外贸。
同时,日本也以“不损害第三国在华权益”,虚以“亲善关系”,应付英美列强。
日本需要石油、废铁等战略物资的进口;日本也希望中国对美援的“幻想”破灭。
但是,随着中日战争的全面化、深入化,日本再无余力在战争中保持其“专心致力于解决中国事变”的国策。日本和美国关系不可避免地继续恶化。
至1938年12月,日本侵害美国在华利益事件,即发生了296起。
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制造大屠杀事件,率先在美国媒体曝光。日本兽行为世界唾弃。
同月,在标识清晰状态下,炸沉了美国军舰“帕奈号”与三艘美国油轮。
欧美舆论为之哗然。
亚洲舰队司令官亚内尔上书华盛顿,认为“东京打算排除美国在太平洋各地的利益”,呼吁以武力介入,援助中国。
这是美国军方第一次提议军事干涉日本侵华。
英、美国家利益和日本扩张、侵略格格不入的态势,被蒋先生看在眼里,被认为是中国苦撑待变的基础。
待变,不是一朝一夕之改变,而是需要英、美列强对日外交的改变。
最初,英、美出于国家利益私心,中日全面战争爆发的态势下,企图实现在华利益于战火之中的“软着陆”,基本保证着他们和日本的正常邦交和外贸。
在布鲁塞尔远东和平会议上,美、英对于日本侵华并没有采取实质性军事、经济的制裁,仅局限于舆论上喋喋不休的抗议、声讨。
“孤立”国策惯性下,美国还是坚持执行着在战前和日本签订的《美日通商条约》。
根据这个条约,日本得以合法在美国进口石油、废铁等战略物资。
当然,美国虽对日本侵华没有进行有效制裁,但是,美国还是批准了对日本关于航空设备的“道义禁运”,及对中国提供2500万美元“桐油贷款”,以资助中国抗战和在海外购买战争物资。
雪中送炭的2500万美元“桐油贷款”。
这笔贷款,被美国认为是“对日外交战”,是美国警告日本的第一声警钟。
同时,这笔贷款也是欧美正义国家支持中国抗战的第一笔贷款。对饱受日本侵略蹂躏,正在艰苦抗战的中国军民,予以了士气上的鼓舞。
这笔贷款,主要用滇缅路改造和购买军火等。
日本闻讯,大为恼火,数次抗议,美国视而不见。
滇缅路,中国抗战的最后大动脉。最早的抢修款项,即来源于美国“桐油贷款”。这是世界援华抗战的第一笔贷款。
1939年,德国、苏联瓜分波兰。是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英国卷入二战。根据英国外交而外交的美国,面临着国策的巨大调整。
是时,柏林、罗马和东京轴心国联盟确立。当时,随着英国参战,美元与英镑休戚与共的关系,也使得美国必须果断以国家行为,对美国国际利益予以战时抢险。
1940年7月,美国再次强调“道义贸易”原则,对日本实施了航空燃料、润滑油和高熔点废金属等战争物资的禁运。
10月,罗斯福签署文件,对日本实施禁止废钢铁。12月,禁运扩大到铁矿石、生铁、钢等战略物资。
与此同时,美国民间援华活动踊跃,成为主流社会气候。而美国政府也以民间“自由”予以暗中支持——美国军方、医疗、媒体自愿人员也开始进入中国。
1941年1月,美国强硬通知日本,因《美日通商条约》期满,美国不再与日本续约。
同样苦耗在无休止战争里的日本,陷入冰窟。日本军政出现前所未有的紊乱。陆军叫嚣战争,政府呼吁谈判,一时之间,日本倍感茫然。
至此,美国已经逐步放弃“孤立”国策,明确了新的国策:
即如果美国牺牲中国,妥协日本。那么,随着中国抗战失败,英美在东南亚国家利益将完全丧失。
由此,英国、苏联对战争的信心就会动摇。最后,美国将为之付出代价。
美国国家利益的核心的起点,几经循环,终于,落在了中国抗战上面。
进入1941年,美国和日本已处于事实上的对立态势。(天晚,收笔,明天继续下篇)
鸣谢各位朋友对《流浪的橡树》原创的支持。
远征军系列连载中:
第一次远征军《中国远征军,出战国门》,《临危赴难》,血战同古(上),血战同古(中)血战同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