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 | 彭德怀、林彪、粟裕谁最适合担任志愿军司令
橡树的部分抗战系列(更多查询历史消息)
朝鲜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为扑朔迷离的一场战事。
任何回忆录、资料、数据等材料不过是参考,汇总这些史料,基于逻辑、理性去进行分析、推演,可能才能够得以尽量去靠近历史。
朝鲜战争史料在国内终究较少,大概这便是朝鲜战争之所以扑朔迷离的根本原因。
正因为扑朔迷离,这段战史也就给了很多专事崇拜粟裕、林彪等人的网络“军迷”,在每每谈及朝鲜战争,有了蹲在墙角、捂住眼睛的无穷无尽的回想空间。
一直以来,彭德怀、林彪、粟裕谁最适合担任志愿军总司令的争论,一时之间颇为流行,说法多多。
到底谁最合适?
在我看来,十位元帅和十位大将再重新梳理,依然还是彭德怀最为合适。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随即,美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断阻了三野对台湾的攻击计划——这是美军对莫斯科势力迅速扩张未雨绸缪的行动。
事实证明,美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也为北京出兵朝鲜落下了口实,拉燃了朝鲜战争扩大化的导火索。
1950年7月7日,周恩来主持下,朱德、林彪、聂荣臻、罗荣桓等人召开了紧急国防会议。会议议题便是朝鲜战局问题。这次会议上,北京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
按照后来的国防会议通过 《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草案),担负国内总预备队的第13兵团改编为东北边防军。
就此,以四野第38、39、40、42军为基础,加强若干配属炮兵、运输、工兵、战车及少量空军25万人左右,组建了志愿军最初的部队。
这是一支合成军部队,自然不能肤浅地认为东北边防军等同第13兵团,仅仅是兵团级战略部队。
名义上,该部承担着必要时支持朝军作战的战略任务。
当年,中美关系尚处于不痛不痒嘴炮战状态,台海局势看似紧张,却并没有影响到中美关系完全恶化。
如此,该部雷厉风行组建后,却不紧不慢分驻凤城、辽阳、丹东、通化、本溪等地,对中朝边境线呈纵深部署。同时,被任命为该部军政主官的粟裕、萧劲光、肖华等人,也均以身体、工作等原因,迟迟均未上任。
事实上,该部进入战时机制,改编志愿军入朝参战,也是仁川登陆之后的事情。
可见,最初组建东北边防军和后来组建入朝参战的志愿军,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事件。
所以,回望历史便可清楚发现,组建东北边防军,无非是世界共运一盘棋的时代下,北京敷衍才签署不久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临时应对。
粟裕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主官后,在上任途中可以告假休养——对北京对朝战略并没有太大影响。红太阳亲自电示,告知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可以安心养病,直至病愈,更能够侧证北京组建东北边防军应景莫斯科的假设。
否则,任职命令已下,按照惯例,粟裕半途告假和萧劲光等人挂名并不赴任,后果严重,可想而知。
粟裕,是最近十来年网络炙手可热的“军神”二。“军神”一,则自然是林彪。
尽管在国内内战中功勋卓著, 但是,粟裕自所谓“苏中七战七捷”,打响“粟司令打仗,仗仗胜”的口号之后,他和在山东自称“万岁”的华野副政委黎玉,都是被组织提过醒的刺头。
在山头林立的华野,粟裕不过山头之一。
淮海战役,历来都被不少人偏执认为是粟裕之战功。然而,淮海战役准确概述,应该是由华东局、华东军区担纲,由中原局、中原军区配合,由华野主打,由中野配合,对战国军徐州剿总主力的战略决战。
粟裕、谭震林承担会战前敌指挥。位于曲阜的饶漱石指挥部,才应该是淮海战役的大本营。
当然,饶漱石早早就被粉碎。于是,这一功劳先后被很多人认领。
我之前写过一篇饶漱石的文章,对淮海战役决战推演认为,刘伯承及时和敏捷发现和堵住宿县,是取得淮海战役全胜的关键一步。
之前,粟裕以绝对优势兵力,向以徐州为中心,津浦、陇海两条铁路线展开,整个会战第一阶段虽有国军叛将卖阵先机,却并没有取得战场主动。
所以,在战役眼光和统筹指挥上,粟裕相比刘伯承、饶漱石,存在着事实上的差距。
上溯抗战时期,粟裕对手不过是日军大队一级。
内战早期,虽有粮弹充足的六倍兵力,于孟良崮全歼张灵甫部的战绩,同样也有六倍兵力受挫胡琏部的败绩。
说到三野在内战中战绩最佳,其实,只是没人去统计三野的同样惨烈的战损而已。
好在,华野有胶东半岛依托。
胶州半岛不仅有饶漱石和许世友全力保住的抗战时期日军的关内最大军工基地,还有通往大连、朝鲜的海路——金日成当年“抗蒋援中”,华野是仅次四野的受益单位。
由七月分兵到济南战役,再到小淮海战役,粟裕仅是饶漱石在华东战区的一路主力。至于他的代司令职务,细心看时,却又像红太阳协调下,饶漱石与陈毅之间的妥协和默契。
官大一级压死人,要让粟裕像电影演的那般和饶、陈平等对话,显然不实。
随着东北战场局势逆转,国军华北傅作义集群被迫北向,就此,华野才得以在华东战区,根本性扭转被国军徐州集团和华北集团战略夹击的态势。
这一态势的打破,明明白白的根源在于东北国军的战略崩盘,并非电影《南征北战》的“军神”显威。
所以,要让打破国共均衡战局的第一人林彪,去像网络盛传那般,曲意点赞粟裕专门打神仙仗,恐怕,这和粟裕“让帅”一般,不过是民间摇着大蒲扇的自娱自乐。
由粟裕出任独当一面的战略军的志愿军总司令,其他不论,就独当一面的指挥才能而言,他和南满建功的萧劲光大致伯仲之间,未免力不从心。
实际上,按照在战略上能够独当一面且具有相当军队威望,适合担任志愿军总司令的人选有四,朱德,彭德怀,刘伯承,林彪。
朱德为总司令,国之重器,当然不可轻动。
刘伯承自苏军营长实习的任上回国后,长期独当一面,但一直有政委辅佐、陪伴。好不容易战争结束,刘伯承告病办学了,再要重新掌兵,大家都累。
彭、林两位,既是源出红太阳井冈山嫡系,又都在抗战、内战时期独当一面的悍将。人选,自然只有在彭德怀和林彪之间斟酌。
于是,坊间摇大蒲扇的,口沫飞溅,便多了林彪怕事,彭德怀勇烈的故事。
说到林彪,人们大多第一感觉是好静,沉思,谨慎,对敌我部队、将领、山川地貌等记忆力极佳——在当时军事思维比较落后的背景下,正是林彪这些天赋,成就了他在东北的战绩。
在东北联军阶段,林彪留下刘亚楼,强化他的司令部建设,侧见了林彪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天赋。
可以说,诸多野战军总部参谋长中,刘亚楼最具权威,也侧见了林彪对四野司令部建设的重视,远在其他野战军之上。
更兼林彪长期在关外作战,密切接触苏军和朝鲜军政,对苏军作战的认知,对朝鲜战局的认识,更有独到心得。
1950年10月以后,朝军在朝鲜战局恶化,几乎崩盘,莫斯科催促北京出兵,北京依然在进行是否出兵的激烈争论。
在红太阳嫡系中,林彪是几乎唯一有过抗命前科的方面军将领。在下北宁线冒险打锦州决策上,林彪数度婉拒红太阳命令。最后,估计在红太阳和周恩来打完明牌,林彪这才挥师向南。
在朝鲜半岛,冒险对战世界第一海陆空军事强国,苏俄态度暧昧,没有明牌可打——按照林彪性格,沉默之余,必然会一如以往地坚持防御。
事实上,当时坚持东北防御的北京高层中,林彪正是其中之一。当然,历史无法假设,防守东北是否更有利中国,只能各自想象。
虽然不赞成出兵朝鲜,实际上林彪还是做了赴朝准备——林彪最后一次出访苏联回国以后,朝鲜战争爆发开始,他虽然高官厚爵,但一直处于雪藏,直到朝鲜战争结束。
权作是巧合吧。
就此,彭德怀就成了唯一人选。
彭德怀是军队副总司令,是少数参与最高政事的将领之一,内战期间又曾经独当一面经略西北,在优劣悬殊态势下,战绩不俗。
西北广袤,便于机动,落后的工业、农业资源不足以养兵。所以,胡宗南集团如果速战没有达到决战目的,最后陷入泥潭实属必然。
彭德怀和林彪非常类似一点,就在于用兵缜密。
固然有蒙古、绥远到西北的漫长的后勤走廊支撑,然而,西北地广人稀,军队难以得到补充的情况下,彭德怀以战略闲棋而对关中、秦岭甚至河西走廊及以西,形成对国军战略性牵制,并且逆转西北战略态势,其军事成就颇为神奇。
可见,在战略上独当一面的指挥才能,彭德怀与刘伯承、林彪各有风格,应在伯仲之间。
1950年10月4日,北京急招彭德怀进京。
此后,在一系列的会议上,彭德怀都一边倒赞成出兵朝鲜——目前尚无资料证实,会议之外,红太阳是否与彭德怀沟通过出兵态度。
但是,在军队副总司令的位置上,步调一致确是军队传统。彭德怀赞成出兵朝鲜,可能不尽然就是也为他的性格刚烈。
8日,彭德怀的军事秘书在北京代彭德怀受领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印信。
19日,第一批志愿军由安东、长甸河口、辑安等地秘密渡过鸭绿江。彭德怀与最先过江部队同行进入朝鲜。
25日,志愿军与联合国军正面交战,这一天被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如今,朝鲜战争早已硝烟散却,人们在谈及志愿军在朝鲜战争的惨烈牺牲,不免评论彭德怀指挥才能不如林彪。
最为频繁引用的例子,便是原四野头号主力第38军担任阻击,战损惨重,该军有指挥官感慨:如果由林总指挥,怎幺也不会让我们主力与敌人拼消耗。这句话不断在坊间被修正,总而言之,中心思想便是原四野官兵纷纷不满彭德怀指挥。
其实,一是长津湖战役,二是第五次战役,即为在朝鲜战争中伤亡和非战斗减员最密集、最典型的两次战役。
志愿军遭到挫折的最根本原因,很大程度在于战略上过度轻敌,不切实际地意图一次性围歼联合国军或者韩军一个师、数个师。
第二次战役期间,长津湖战役发起和进行,几乎与彭德怀指挥并无太大关联。
第五次战役仓促发起,参杂了莫斯科的急于求成和金日成的好大喜功,以及北京对第五次战役详细到军的具体部署。
作为执行最高命令者,彭德怀只能在执行命令之余,尽量以极其强大的心理压力,在诸多不利的劣势下,迅速组织、协调、建设了中国军队第一条应用于现代机械化作战的漫长,却又严谨、系统的战线。
正是这一战线,使得朝鲜战争战局由惨烈战损之后大起大落,在三八线附近逐步趋于平衡,直到最后的停战。
其实,在朝鲜那种战区狭窄、战力悬殊的战场,如以更看重大兵团机动、迂回、合围作战林彪出任志愿军总司令,因为在性格与用兵风格区别,尤其喜好穿插用奇兵的林彪,可能不会在最快的时间,让志愿军进入战线作战。
在东北战场期间,林彪有两句强调:
其一,当我们布置好了,准备好了,火力配备好了,包抄到了,攻击开始了,这时,就照原订计划硬干下去。一切战术中最重要的战术就是死打,坚决的牺牲才能换得更少的牺牲,十六师这一点是很好的,连打七次冲锋,这是光荣的,就是打不下来,也锻炼了部队。
在战术动作上,必须有这种蛮干精神,何况今天比前不同了,打了以后就有补充,必须拼命打,打破七次冲锋的记录,除非上面有命令不打。
上面不理智的情况较少的,要你们打,你们只管拼命打,一定能打好,至多亦不会产生很困难的问题的。去年提出的拼命仗,就是指这种经过准备以后的死打。
其二,凡是已经开始并正在进行中的战斗,则必须坚决打下去。
如果继续坚持打下去,即令打不下也至多是多一点伤亡,但绝大多数场合是能够取得胜利的。战役指挥员的顽强性,就表现在这种时候。
这两条林彪在四野最经典的训示,其实也在朝鲜战争中得到实践。
由入朝四野最高指挥官邓华亲自指挥的砥平里攻击战,参战的原四野部队便是如此攻击,战损惨重。
显然,在打劣势态势下的恶仗,在全局观和压力承受上,林彪可能逊色彭德怀。
同时,三三制脱胎于日军战法不提,林彪的三猛原则、一点两面、四组一队、四快一慢等战役战术战法,无一不是落伍于美军当时作战思维的陈旧的一战时期战法。
如是国内战争,国共两军彼此彼此,如在朝鲜战争,无一不是鸡蛋碰石头的打法。
所以,在中国出兵朝鲜战争后,天幸还是选择彭德怀担任了志愿军总司令。
同样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朝鲜战争之后,彭德怀成为军队方面军将领中,得以深刻认识、理解现代化战争的第一人。
1953年12月,彭德怀以《四年来的军事工作总结和今后军事建设上的几个基本问题》的报告,拉开了军队第一次全面改革的序幕。
这次改革,彭德怀对中国军队沿袭北洋军队以来的若干陈旧的套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比如国防部与总参谋部的分工、职责等,自然也就有了坊传的彭德怀整粟裕,粟裕很委屈的传言。
同样,因为军队建设和军事思想上的分歧,刘伯承在南京军事学院过于脱离当时中国军队实情,照搬苏军条令、战法,被诸多参加过朝鲜战争的高级将领们抵触。
其中,向彭德怀写信申诉的绝大多数都是四野将领。于是,在反教条主义中,彭德怀出面整顿全国军校教学,自然也与刘伯承有了诸多不和的传说。
至于彭德怀与林彪失和,以及红太阳指示:谁都能平反,唯独彭德怀不能平反。这些说来话长,以后有空,稍微补上。
1974年11月29日,彭德怀去世,时年76岁。
彭德怀在1959年7月庐山会议首先站出来批评“大跃进”,遭遇不公待遇之后,在1962年6月再次秉笔上书万言。
自然,文革期间彭德怀也被批斗得很惨,批斗会层出不穷,他多次被人打耳光打得满脸血——那位军队少将李钟奇也赤膊上阵,大打出手。不过,此少将却并没有上过朝鲜战场。
现在,斯人已去干净,尘埃已经落地,可见,相比当时闷声发财的诸位“军神”,彭德怀确实无愧军人。
在大跃进和文革期间,其身居高位而动情民间,在众人诺诺大势下为真相力争,确实是那个时代罕见的高风亮节的奇迹。
往期推荐:(友情提示请注意每篇文前文后索引,可以查阅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