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 | 朝鲜战争:万岁军浴血白马山——火力有多重要(结局)
橡树的部分抗战系列(更多查询历史消息)
志愿军炮兵阵地。
战争一旦白热化,指挥所里的将军们打的是数据,打的是激情。而战场上的官兵们,打的就是血与性命。无一例外。
1952年10月6日开始,连续激战两日三夜,第38军前后调上4个主力团投入白马山作战,一场计划中的战术反攻,已经转化为胶着和消耗的战役。
白马山战役中,退出攻击的各团的200多人的步兵连,大多仅剩20人左右。战事惨烈,可见一斑。
残酷的现实,让第3兵团指挥部和第38军指挥官们异常焦躁。
10月9日下午,第334团和第342团冲锋受挫之后,志愿军指挥官可能太想一鼓作气,连续作战攻克看似摇摇欲坠的白马山。于是,齐装满员的第335团,奉命向前沿集结,准备再次进攻。
第335团是担负第38军战略防线的核心阵地守备的主力团。常理上,只能由第3兵团下令,第38军才可以调动第335团投入战斗。
这次调动,第335团各营一反夜间机动惯例,在午后分路由守备阵地向进攻阵地集结、机动。
激战数日,白马山向北山坡至山坡以北平缓荒地被炮火耕犁,黑褐色的大地一片空旷。超过2000人的部队很难隐蔽机动。
最早抵达攻击阵地,正在集结、准备冲锋的第335团2个营被白马山上美军炮兵观察所发现。
美军203mm重炮阵地。
据美军战后记载,发现目标后,美军火速组织了8个炮营,以3次155mm弹齐射,8次105mm弹齐射,对第335团机动中的2个营目标发起齐射。
顷刻间,密集的炮火淹没了志愿军攻击阵地,猝不提防的千余人的这2个营,几乎伤亡殆尽。第335团只好退出阵地,攻击计划就此停顿。
这次炮击,江拥辉回忆录没有提及。韩军军史则记载为韩军引导美军空袭,消灭了整个第335团。
然而,志愿军并没有放弃连续攻击计划。是夜,在第38军补充部分兵力之后,第335团以仅有的2个营千余人的兵力,再次隐蔽机动到攻击阵地潜伏。
这次攻击,第38军得到了第3兵团火炮加强。炮火准备中,志愿军再次以喀秋莎火箭炮和榴弹炮组合,对整个白马山阵地进行声势最大的一次覆盖射击。
和第一次喀秋莎火箭炮射击效果相反,这次喀秋莎火箭弹给韩军造成极大的杀伤。
经过前几日激战,白马山被炸得东倒西歪,地皮也被削去几层,韩军之前固若金汤的钢筋水泥永备工事也是残缺不堪。连续激战、近战,韩军疏散在阵地四处,也忘记了防炮。
对这次炮袭,中美战史记载记载比较一致,即驻守白马山表面阵地的韩军第29团部队惨遭洗劫,损失近半。
因为临战遭遇对方炮火杀伤,韩军第29团损失近半,志愿军第335团同样也是损失近半。等志愿军发起冲锋之后,两军残部很快就搅混在一起,各不相让,在主峰阵地再次开始惨烈、血腥的肉搏、近战。
第335团虽然名声不小,但是很多士兵都是才在国内补充的新兵。这些新兵很多来自农家,体质不算健壮,也缺乏充分的系统训练,甚至不少新兵都是第一次实弹射击。
反之,韩军多来自学生,由美军直接提供伙食和集训,其体能和战术训练完备。
就餐韩军照片可以参考当时韩军体格和营养状态。和美军一样,韩军能够得到来自日本生产加工的后勤物资。
显而易见,志愿军在作战中经过数百米仰攻冲锋,等到与以逸待劳居高临下的韩军相互抡刀子,掐脖子打近战、肉搏,自然吃亏。
两军步兵鏖战关键时刻,受射击精密度等技术和弹药保障条件的限制,志愿军支援炮火稀疏下来,而美韩军炮群一如以往向394.8高地向南山坡,打出掩护弹幕。
弹幕撕断了第335团后续部队,本来战前遭到炮火杀伤后已经残缺的第335团突击队在激战到天亮之前,只得再次退下山头。
至此,第38军的第334团和第335团两大主力团先后遭遇重挫。在这一夜的激战中,志愿军炮群遭到美军夜间飞机袭击和美军优势炮火压制,也有较大损失。
10月10日,白马山激战进入第5天。
第38军伤亡数千人,火炮和喀秋莎火箭炮消耗天量的弹药之后,第3兵团事先向志司预报的作战目标却没有实现。想一想,现在第3兵团指挥官们是如何的心情?
志愿军指挥部脱胎于前四野13兵团,后来,除却邓华代司令之外,入朝参战各兵团司令均兼任志司副司令。
第3兵团源出前二野,陈赓虽然不在任上,志司对第3兵团的指挥,大致不过在相持作战大战略下,划定防区,由第3兵团在战术上自己发挥。
第38军系出四野,不是第3兵团老部队。急于走出第180师挫败的阴影王近山,使用了志愿军头号主力,却把白马山战役打得如此这般,内心何其尴尬不得而知。
很明显去看,在第334团和第335团两大主力团攻击失利,遭遇惨重战损后,第38军剩余军力要担负该军战略防线守备,已经捉襟见肘。
如以第38军之剩余战力,再投入无底洞般的白马山战役,在战略层面未免孟浪。
好在朝鲜战争的美军,不是抗日战争的日寇。现在资料证实,当时美军并没有顺势实施大规模进攻打破三八线志愿军防线的野心。否则,后果难以预料。
10月10日,志愿军再次组织力量发起冲锋。
为保证第38军承担的战略防线守备,第38军只好在第3兵团支援下,在后勤和其他单位调派人手,匆忙间,以第334团和342团为核心编组了突击部队。
在战后回忆记载志愿军冲锋,很多美军都对志愿军在血腥的突击中舍生忘死记忆深刻。
这天,冒着炮火冲上394.8高地的志愿军第334团和342团突击队和韩军29团1个加强营再次近战、肉搏。
此刻,双方后方指挥部和炮兵眺望混战一团的两军步兵,在望远镜和炮镜中,清晰可见年轻人们进行惨烈的血腥搏杀,既无法火力支援,便只好目瞪口呆。
午后,韩军消耗几乎殆尽,志愿军占领了白马山主峰大部分阵地。眼见胜利在望,在韩军坚守堡垒的单兵呼唤下,美军以猛烈炮火覆盖山头。
而此刻,志愿军炮群对韩军有可能反攻的白马山南坡反斜面却没有什么动静。
这次看似到手的胜利很快再次陷入混战——韩军以军官、老兵带队2个学兵营,由白马山南坡反斜面向白马山主峰发起逆袭。
鏖战至下午,第334团和342团突击队几乎消耗殆尽,于是,之前被打残的第335团匆忙补充、编组成突击队再次投入战斗。
这天,整个战场炮声不断,杀声不息持续到次日日出。一天一夜,394.8高地在两军间易手4次。在不间断的轰炸下和照明弹映照中,高地血红一片。
这天,死伤多少人,不知。
白马山附近韩军155mm榴弹炮阵地。
10月11日,为防止白马山战役进一步扩大化和掩护侧翼阵地,美军坦克分队和韩军步兵分队机动到白马山两侧,向第38军前沿阵地发起试探性攻击。
这次试探性的攻击引起了第38军的警觉,毕竟,第38军最主要的战略作用是守备该军担负的整个战略防线而不是突击。
当年,第3兵团和第38军的指挥官们在白马山战役进行阶段是否存在分歧,已经不得而知。
这天之后,白马山战役依然在进行。但是,第38军却没有再添加新的番号的主力投入作战。也就在这天,第3兵团秦基伟第15军接到命令,攻击毗邻白马山以东的391高地。
391高地是美韩军体系化的主阵地前出阵地。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前出阵地作为体系化阵地的前哨单元的得失,对于守备方影响而言,全看作战规模。
如攻方实力雄厚,作战方案完整,那么,打下前出阵地,就可以此为跳板,攻击并崩溃守备方体系化主阵地,继而取得战役胜利。
假设不具备这一条件,仅以战术目的打下前出阵地,那么,不仅对守备方体系化主阵地毫无印象,反而地处守备方层层火力覆盖射程,自取被动。
当然,如果站在中国是世界兵家第一老祖宗的角度看,王近山决策打391高地,实际上也就是想来一招声东击西。
这天夜间,第15军第29师由2个加强连组织的突击队离开防御阵地,隐蔽接近防御对峙的白马山东侧391高地前沿。随后,他们在稀疏杂树间的荒草里潜伏,等待次日发起突击。
著名战斗英雄邱少云,便在这支突击队里。
10月12日天亮之后,距第15军突击队潜伏地带不过十里,第38军突击队持续在白马山主峰和韩军鏖战。
这天,双方还是以近战、肉搏,在白马山主峰持续进行着血腥的拉锯作战。
在白马山主峰鏖战之余,美韩军的白马山两翼阵地并没有放松警惕。和第38军在发起对白马山主峰突击的潜伏一样,潜伏391高地前沿的第15军突击队也遭遇到美韩军火力侦察。
有着强大后勤支持,美韩军火力侦察不惜血本,狂轰滥炸。就此对志愿军隐蔽部队自然形成战术杀伤。
其中,美军最常用凝固汽油弹进行火力侦察。据记载,邱少云便是因为凝固汽油弹而阵亡。
历来,新闻记者对邱少云阵亡描叙过于抒情,也使得一些善于思考的人们出现质疑——真相到底如何?
我们都没在现场,唯一只能靠对当时战况和凝固汽油弹的性能与杀伤去尽量还原。
现在,世界军界通常认为凝固汽油弹是不人道的武器。凝固汽油弹爆炸飞溅凝固汽油呈油膏状,具有相当的黏性,相当耐燃。
如是中弹,完全无解。
——任何扑灭动作都会导致附着身上油膏分裂,引燃更多地方。如是因为局部燃烧而在地上滚动灭火,很快就会全身都会燃烧。
不仅如此,凝固汽油弹内含的化学助燃剂更具致命毒性。在二战中,日军多有手部一点被烧伤,剧毒化学物质由创口进入血液,导致中毒而昏迷的案例。
可以想象,当时邱少云中弹之后,确实为保全胞泽兄弟,恪守战时纪律而忍耐不动。
继而中毒,昏迷,牺牲——而不是人们想象中在烈火中被活活烧死。就此可见,邱少云阵亡确实非常真实,也确实是了不起的肉躯军人。
可惜,很多一脸正气的记者们,总是因为擅长在文艺上过于抒情,忽视着历史中确实存在的客观、理性的元素。最终,误会着人们的认识。
越战中凝固汽油弹爆炸照片。
10月12日入夜,在猛烈炮火掩护下,潜伏一天一夜的第15军突击队发起战术突击非常成功,不到20分钟即攻占这一高地。
然而,王近山和第3兵团指挥官们想象中的古代兵法声东击西之策,并没有发挥什么效果。在失去391高地前出阵地之后,美韩军不过稍微进行战术性炮火压制,其作战核心,依旧专注白马山主峰。
夜间,间杂着照明弹各种惨白、幽绿、暗黄的光亮下,白马山主峰硝烟滚滚,弥散着血腥和暴烈的气息。
这是最后的搏杀了。
第38军不断从后勤单位抽调人员补充参战各团的突击队,然后,新编成的突击队冲破美韩军掩护弹幕,不间断向白马山主峰冲锋。
在志愿军空前的炮火掩护下,韩军老兵越打越少,新兵上阵不谙防炮,却执着近战、肉搏,同样消耗很大。
但是,相比第38军有限的靠抽调后勤和指挥部警卫兵力来补充突击队,韩军由美军运输保障,在新兵训练营调动了军官队和3000余以上的学兵,来到白马山战区。
在韩军第9师师长金钟五坐镇的白马山南侧收容与冲锋线上,第9师以团为单位,轮番补充新兵投入激战。
后备军和后勤保障的不对等,也是志愿军在白马山战役被动失利的主要原因。
连日鏖战之后,志愿军炮群损失较大,运力和弹药储备完全无法保障如此烈度的炮战。更兼美军空中和远程火力压制,逐渐,美韩军炮群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美韩军炮群在保障白马山作战之余,开始向第38军防御战线阵地和后方交通线反复进行远程覆盖性射击。于此,第38军在白马山作战处于全面被动。
白马山附近的美军自行155榴弹炮。
进入10月13日后,韩军9师再次把得到补充,齐装满员的第28团、30团投入主峰。这时,第38军要想夺得白马山主峰,显然已经再无可能。
10月14日,第3兵团还是没有放弃白马山作战。
这天,美第8集团军以调整战略防线为目的,发起了"摊牌作战"。美军以空前炮火压制,保障第7师和韩军第2师步兵攻击切入了第15军上甘岭地区防线。
"摊牌作战"打响,韩军则在再次完全控制白马山主峰,也开始了以连规模的,向第38军各突击队控制的次峰等阵地发起反攻。
此刻,在第3兵团战线上,随"摊牌作战"的进行,白马山战役再次变成第3兵团的次要方向作战。毕竟,整个朝鲜战争的中央战线守备,那才是第3兵团不得有闪失的根本任务。
然而,在美韩军优势炮火压制下,志愿军要全面脱敌谈何容易。
天黑之前,第38军各突击队在军力、后勤均处于被动态势下,只能苦苦坚守阵地,无法退出作战。
很多记载对白马山战役结束的表述,多认为江拥辉临机处断结束战役。然而,就白马山战役规模,第38军在整个第3兵团战略位置和任务而言,没有第3兵团的命令,要想脱敌停战,绝无可能。
总之,激战第8天,第38军前后投入5个步兵团的13个营又2个连,之间又不断在军、师、团抽调兵力补充突击队,此刻,第38军所部再无完整师团。
第38军如此状况,上甘岭战事也就只能靠战力不如第38军的第15军独立支撑。当时,谁也不知道美军“摊牌作战”的规模及战役目的,自然,第3兵团战略任务危机就凸显出来。
天黑,第38军突击队奉命陆续撤出白马山阵地。随即,第38军开始整备部队,收缩防线,准备美韩军有可能的全线反击。
10月15日,韩军完全收复占领白马山主峰和各阵地。白马山战役就此结束。
志愿军山地作战战术动作。
白马山战役,是韩军第一次作为主力正面与志愿军作战的战事。战后,韩军第9师与志愿军王牌第38军激战,逼退第38军,得到美军和韩国上下的认同。
就此,韩军第9师被誉为“白马师”,该师的徽章也从此改为白马图案,成为韩军王牌。
战后,根据相关统计数据,白马山战役期间,志愿军共发射炮弹5万余发,看似数量不小。
然而,美韩军以重炮、战机、坦克投入战场,期间发射炮弹、航弹、火箭弹、凝固汽油弹等,可能折合炮弹超过30万发。
两军在白马山战役中固然发生多次惨烈的近战、肉搏。但是这并非简单的第38军5万人的一个军,对阵韩军第9师1万余人的一个师的较量。
回顾本文上篇中的在机械化战争时期,火力到底有多重要这一问题,既可以在白马山战役中发现火力要多重要,有多重要的规律,也可以看出现代化战争更侧重经济实力和后勤、系统等体系化的运营。
熟读几本《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与现代战争其实真没有多大的关系。
现在,军迷们通常喜欢争论白马山战役输赢、伤亡数字等等,
其实,客观而言,5万发炮弹和30万发炮弹的对比,就简单决定了战役的进程,也大致左右了参战双方的伤亡等战损。
美军一个105mm炮弹弹壳集中地。
这就好比你驾驶一辆1.6排量轿车,就算驾驶技术再怎么精湛,也无法长途跑赢一辆2.0T轿车一样。
脑子里再怎么装有妙招,几脚油门下去,现实也就回归现实。
为靠近现实,当年志司参考白马山战役情况,重新修正战术反击的作战歼敌目标,由之前每个军一次歼敌1个营的目标,更改为每个军一次歼敌1个连或1个排的目标。
白马山战役之后,才在国内补充完毕,齐装满员的志愿军第一主力军第38军,就此一战,也就撤往后方担任预备队,直到1953年回国,该军再也没有参加其他作战。
韩军第9师也在战后转入休整。后来,该师于1953年参加了朝鲜战争最后一次大型战役金城战役。
至于家喻户晓的抗战神剧《亮剑》主角原型王近山,后来由许世友赴朝替换回国,以兵团司令级别受领中将,再无更大建树。
至此,白马山战役系列结束。感谢各位老哥和朋友们的支持、鼓励。关于朝鲜战争其他系列的写作还将持续,敬请关注。祝好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