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 | 第74军往事:抗战前的王耀武
从《傅雷家书》,漫说民国的文人风骨……
九一八事变扩大化和军阀们的应变
抗战名将王耀武将军。
题记:抗战有很多名将。在外敌入侵、家国蒙难之际,他们都是苍天予我们国家与民族的英雄。
他们本该传世,本该为他们保护过的国家与民族记忆。然而,因为太多的遗憾,他们很多人都被我们误解着,遗忘着……
王耀武将军,便是其中的典型。
王耀武,一个让人敬重,而又让人同情的历史人物。
在抗战史上,王耀武自抗战军兴之初,即率部参加抗战,从淞沪会战开始,历经南京会战、兰封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上高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直到抗战最后一场大战湘西会战……
八年抗战,王耀武前敌作战七年有余,每遇对日会战,他几乎无战不至,无役不予。
虽然碍于当年中日军队战力差距的现实,王耀武不能说是每战必胜的常胜将军,但是,他对日作战的整体战绩,与国共两军的抗战将领相比,确实堪为前茅。
无疑,他是一个典型的、杰出的中国军人。
今天,说的便是王耀武的一些抗战之前的往事。
事实上,作为出身普通农家子弟的黄埔三期生,王耀武在少有靠山、背景、资历、人脉资源情况下,能够在人才济济的黄埔生里脱颖而出,正是凭借其炫目战功。
抗战之前,王耀武的战功来自内战。
抗战爆发,王耀武对日作战坚决,军事才华得到发挥,数年之间,居功升迁,由第51师师长递升第74军军长、第24集团军总司令、直至第4方面军司令官。
在淞沪会战期间组建的第74军,正是在王耀武担任军长期间,对日作战顽强、猛烈,被日军称为虎の部队,跻身为国军序列顶尖的王牌军。
——王耀武如像后人信口开河认为的贪财的草包将领,逻辑上断无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于兵凶战危之机,篡得军长、总司令等高位。
可以说,王耀武确属中国抗战史上罕见的极具军事天赋的战将。
王耀武在20岁时由上海南下广州考入黄埔三期。
在校期间,王耀武遵校训、守军纪、勤学习、行事稳健,其表现出的农家子弟之笃厚,革命军人之果毅,深得何应钦、刘峙等人欣赏。
因而,在建设黄埔军队最初,负责军队建设的何应钦、刘峙等人分别予王耀武以总部宪兵连长和主力军的营长、团长等军职。
炮制济南惨案的日军陆军第6师团部分官佐。
济南惨案之后,日军迅速由国内调集主力师团在青岛登陆。
1928年春夏之交,王耀武奉命率部随北伐军北伐张宗昌、孙传芳集团。
在5月3日进抵济南之时,日军出兵武装干预北伐,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三济南惨案。
鉴于当时英美与日本关系密切,欧美列强及日本控制中国北方意图明显等等原因,蒋介石只得忍气吞声,下令撤出济南部队,派出黄郛等人外交协商解决纠纷。
是日,蒋介石日记中写道:
“身受之耻,以五三为第一,倭寇与中华民族结不解之仇,亦由此而始也!”
当时,在北伐军奉命撤离济南时,年仅24岁的王耀武营长正值血气方刚之年龄,为日军暴行激怒,一度有意抗命,准备率部留在城内,联合同样年仅24岁的第1军第2师第5团李延年团长,一起死守济南。
后来,王耀武在其《自述》里回忆:
“我曾向上级坚请向日寇反击,未准,气愤满胸膛,忍痛退出济南。”
——五三济南惨案对中国高层如蒋介石、黄郛等人,中国军队黄埔精英王耀武、李延年等人,以及对中国当时所有读书读报关注时讯的民众,都是一次空前的刺激。
至此,自1923年9月关东大地震之后,中日两国温和群体努力升温的中日关系在一夜之间迅速下降,进入冰点。
随着中国国内反日情绪更高涨,中国方面也就渐行渐远地放弃联日外交,转向加速与欧美国家外交。
中国就此开始了针对日本可能军事侵华的国防准备。
言归正传,继续回到王耀武。
王耀武参加北伐战争、中原战争,一路建功立业,为何应钦、刘峙、胡宗南等高级将领看重。
后来,在1932年宜黄之战中,王耀武善战名声越传越远,终于为蒋介石知晓。
宜黄之战,是独立第32旅奔袭宜黄要地之后,为红军主力围困,继而独立第32旅凭借宜黄县城依托有利地形和工事,与红军主力的一场守备作战。
当时,王耀武鉴于全旅陷入红军合围态势,力谏独立第32旅旅长柏天民坚守宜黄,避免与红军野战。柏天民权衡利弊,采纳了王耀武的建议。
宜黄之战期间,国军另外3个旅为红军逼压而选择离开防区全面撤退,沿途遭遇红军主力野战,损失惨重。
最终,独立第32旅选择守城,在缺乏火炮等重火力的红军主力重重围困中,有惊无险地扼守宜黄20余天,使得红军持久作战,消耗过大,后勤不支,被迫撤围、退却……
独立第32旅徽章。
战后,柏天民重伤,被送往南昌的医院治疗。
蒋介石尤其嘉许独立第32旅守宜黄战功,因而亲往医院看望柏天民。
柏天民在病房内谈起宜黄战事,尤其褒奖王耀武。
当时,柏天民认为自己腿伤需长时间治疗,因而向蒋介石力荐王耀武接替独立第32旅旅长职务。
为此,蒋介石在南昌指挥部召王耀武谈话,在谈及宜黄战事方略之时,蒋介石询问王耀武不退死守宜黄理由,时年不过28岁的王耀武慷慨回答:
“已经身陷重重包围,突围已不可能。与其突围失败而死,不如坚守与城共亡。
何况宜黄是战略要地,一旦失守,即便付出万人牺牲也未必能够重新夺取。为整个战局着想,我们便下了与城共存亡,宁死也不放弃的决心。”
王耀武侃侃而谈,条理清晰,精神振奋,让蒋介石非常满意。
于是,蒋介石鉴于独立第32旅为主力部队,该旅团长、副旅长等都是黄埔一、二期学长,王耀武的资格浅,提升快了不好带兵的现实,遂任命王耀武为非主力的补充第1旅的少将旅长。
王耀武就此成为黄埔三期同学中的第一位将军。
其实,看似杂牌的补充第1旅其实也是大有来头。
在1933年长城抗战结束后,民国军政部为备战华北对日国防,决定抽调北方杂牌部队,在保定编练了6个补充团,直属民国军事委员会,预备转入主力野战军。
这6个团被改编为2个旅,补充第1旅即为其中一个旅。
虽然补充第1旅远不如独立第32旅兵强马壮,毕竟由团长而旅长,在当时是一次由战术主官向战役层面主官的跨越。
显然,王耀武升迁旅长,也就有了够格独当一面的契机。
补充第1旅成为王耀武在军队发展的根本部队,即后来的第74军主力师第51师。
王耀武的补充1旅在保定等地训练不久,即划拨黄埔一期的浙江省保安处长、浙赣皖闽边区"追剿纵队"司令俞济时指挥。
看似文弱的俞济时,为黄埔一期悍将。
俞济时为国军精锐第88师师长,在1932年的淞沪抗战期间,他率部由浙江驰援上海,对日作战。
当时第88师尚未完成整编,虚挂第19路军番号上了战场,第88师上下同心,作战顽强,战术灵活,表现极佳,予日军沉重杀伤。
是役,第88师阵亡将士1091名,伤1698人。
黄埔一期名将,第74军首任军长俞济时。
1932年淞沪一二八抗战期间,国军巷战阵地。当时,南京部队最精锐的种子部队第87师、第88师调往战场,为对日作战的主力部队。
俞济时师长本人则在蕴草浜激战中,抵前指挥,腹部中日军机枪弹而重伤。
俞济时伤愈之后,任浙江省保安处长,承担将地方保安部队整训为野战部队的改革。
当时,正逢南京方面为对江西红军发起第五次战略合围,在浙赣皖闽等地区调集地方部队助战。因而,俞济时在1934年夏秋,兼任了浙赣皖闽边区"追剿纵队"司令,率领他的地方保安部队和划拨给他的杂牌军,在浙赣皖闽边区“追缴”红军。
在俞济时麾下的各路地方部队和杂牌军里面,补充第1旅经过王耀武精心调教,战力得到提升。
1934年9月,王耀武部奉命阻截红10军团。
然而,按照上峰命令匆忙赶往目的地的王耀武部却在黄山谭家桥,遇到红10军团的伏击。
谭家桥之战,是王耀武的成名之战。
然而,处在红军主力伏击的绝对被动的态势下,王耀武指挥若定,凭借其战术、军事素养、天赋,灵动指挥部队在山地快速运动,集中兵力抢占两翼高地,在后发而先至控制高地之后,遂指挥该旅分录穿插,对红10军团实施山地近距离突击……
激战、混战之下,补充第1旅最终反转局势,以寡敌众,以弱胜强,逆势击败了红10军团主力。
是役,红10军团副总指挥、红19师师长寻淮洲战死,红21师师长胡天陶被俘,红10军团损失惨重,实为红军先遣队全军覆灭的军事前因。
此后,王耀武率部继续追击红10军团残部作战,经怀玉山一战,几乎全歼红10军团主力。
至此,在俞济时、王耀武各部的围追堵截之下,红军先遣队被击溃、失败,方志敏被俘,第10军团3个主力师的师长寻淮洲、刘畴西、胡天桃分别战死、被俘。
最后,红10军团仅粟裕率数百人得以突围。
王耀武率补充第1旅连战连胜,不仅赢得俞济时的嘉许、信任,其连续作战几乎全歼红10军团主力,更被蒋介石认为是俘虏方志敏的首功。
——这段历史在后来成为王耀武最大的污点,每逢运动来临之际,这段历史更像是索命绞索。想必王耀武晚年最为懊悔的事情,莫过于谭家桥之战、怀玉山之战这两场战事。
行刑前的方志敏。
可能是性格使然,无论早期国共内战,或者后来的抗战国共摩擦,第二次国共内战,王耀武都是同样的一副极不了然的表情。
在王耀武后来撰写的文史资料里,更是可以看到他对红军将领的战死,确实背负沉重,戚戚不安之间,唯有小心唏嘘。
文史资料固然有其特殊的写作背景,虽然说不可全信,不过,王耀武本为农家子弟,父兄早逝,自幼受寡母教导,虽然为职业军人、高级将领,然而其农家子弟的优柔、善良等本性犹存,确实是当时至现在很多史料侧证的事实。
因而,相比沈醉、杜聿明、李宗仁等人写就的文史资料,王耀武撰写的内容也就显得朴质、可信。
王耀武撰写的文史资料的很大篇幅,都是类似祥林嫂那般喋喋不休的懊悔。
——无疑,王耀武以农家子弟的心性和职业军人身份卷入国共内战,既是他的悲哀,更是国家、民族、时代的悲剧。
相传,王耀武无论是黄埔学员,排长连长,或者补充第1旅旅长,在治军、为人方面,总是习惯将自己放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平和的位置。
他带头执行军纪,以身作则,对下属平易近人,亲和爱护,因而为官兵拥戴;对同级温和有礼,友善团结,因而为同僚们尊重;对上级诚惶诚恐,绝对服从,因而为官长们信任、器重。
其实,无论官兵的拥戴、同僚的尊重和官长们的信任、器重,表面上看似因为王耀武为人低调,赢得人缘,归根到底,实则在战争时代,任何将领、军官要得到这些拥戴、尊重、信任和器重,军事天赋和实战战绩显然就是必要前提。
兵凶战危,无论是谁,都会相信真的本事,远比虚无的人情世故重要。
因而,在谭家桥之战、怀玉山之战之后,王耀武在补充第1旅威望空前膨胀,同时,他和补充第1旅更是成为诸多二线杂牌部队里面的榜样,数次得到南京嘉奖,进入南京军改的重点部队名单。
不过,荣耀之下,王耀武很快便由最初的兴奋,进入了迷茫。
其实,根本很多资料侧证,被很多传记记述成“剿共先锋”的王耀武,可能不是一位内战的爱好者而是历来对内战极为排斥。
作为一位有着农家子弟心性的职业军人,王耀武对内战极为复杂的心情。
看上去显得慈眉善目的王耀武将军。
参与内战,赢得胜利,战功会给他带来了荣耀、前途,同时,参与内战,中国人之间的血腥残杀,也让他的内心背负了愧疚、茫然。
王耀武这种心情在后来的第二次国共内战的济南战役期间,表现得更为明显。
这点后话再说。
抗战之前的王耀武仅是国军的一般的高级将领,其言谈不像后来身居高位的王耀武那般,被人们记述得清清楚楚。不过,王耀武在参与内战与厌倦内战的矛盾中,曾经数次有过淡出军界的想法。
很难想象没有抗战,茫然内战而热衷商道的王耀武会变成另外一个什么样的王耀武。
持续内战到了1935年秋冬,使得率部一路尾追红军进入藏区的王耀武颇为失落。
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军事天赋和实战经历,几次与友人津津有味地谈及自己准备弃军经商。
不过,就在王耀武尚在从军、从商之间优柔难断的时候,1936年2月,补充第1旅接到命令,从松潘、甘南等地调往汉中驻扎,准备扩编为国军第51师。
手捧委任状和扩编核定状,王耀武既惊且喜。
荣升师长,这对出身贫寒,自幼被寡母养育成人的王耀武而言,无疑是极为难得的鲤鱼跃龙门的瞬间。
何况,补充第1旅扩编为国军第51师,即被南京政府拟定为第二批进行陆军改革的部队,即德械调整师。
显然,第51师已经被南京确定为国军主力师。能够在第51师担任师长,对任何黄埔毕业的军官而言,都是梦寐以求的事情。
王耀武兴奋、积极地投入第51师的征兵、换装及扩编等等工作。
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就在第51师刚刚编成,招募新兵尚在进行全面训练期间,淞沪会战爆发了。
此刻夜深,就此搁笔,下回继续淞沪会战的第74军。请朋友们关注。
传闻公众号改了推送模式,现在只有加了星标置顶、点赞、点了在看、评论,才可能在第一时间收到推送,橡树同时也才能在第一时间看到您的留言。
有空有闲,不妨点转,鸣谢情谊赞,支持橡树写作,关注朋友请注明请加:zksd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