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橡树 | 周末谈兵:班公湖及中印边境局势分析谈

流浪的橡树 流浪的橡树 2022-03-18



二战史上,被战斗民族修理的“战斗民族”:苏芬战争全镜解读

一代国士孔祥熙

近代史上极为尴尬的翻页:八里桥之战

诺门坎会战全景回望:苏军和日军到底谁更厉害?

日军与苏军的战争外交:张鼓峰会战综述

中央军官学校教导总队殉国记之前传:突击群战术与胡迪尔

少为人知的朝鲜战争:由松骨峰战斗看长清之战  

少为人知的朝鲜战争:万岁军浴血白马

日苏博弈阴影下的九·一八事变

印度专题:

从第三次印巴战争,看东巴、锡金、藏南和克什米尔

中印1962年边境战事:详解克节朗河谷之战

最新:新四军往事:在皖南事变之前的叶挺军长和项英副军长。

从七七事变到偷袭珍珠港:漫谈日本民粹往事

悬系中国命运的武汉大撤退

广岛原子弹事件75年:由李梅火攻到原子弹爆炸

最新:告别八十年代:我们的排球女将

         告别八十年代:追忆1979年流行歌曲与影视的点滴

         告别八十年代:黄植诚起义

上期:日本投降,从8月15日到9月3日

八一三纪念日:向上海的那段史诗般的战史鞠躬

太原会战的句号——祁县子洪口旧战场勘察记述

谁挑起的淞沪会战:漫谈抗战大背景下的淞沪会战

戴笠与特务处的淞沪会战

9月3日,这个日子对中国而言,是一个起点

忘却他们,于心何忍:从《八佰》谈起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之《八佰》前战:蕰藻浜,桂军大反击

胡宗南和第1军的淞沪会战

详说电影《八佰》之外的四行仓库之战

淞沪会战:川军出川,赴国难,打国仗


小序:


我的文章,大致以军史、战史为主。


多年积累,写作,我自认在微信公众号上最大受益,莫过于多年来在网络认识、结交了多位优秀的前辈、兄长和朋友。


他们在我身后,推动者我,也督促着我。


为此,我内心既对诸君充满感谢,同时,鉴于我与诸君彼此之间历来倡导包容,理性的原则,因而,以温和态度,恪守理性的逻辑的底线,便成了我坚持的写作的根本原则。


问好诸君周末安好。

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等主要河流的发源地,是炎黄文明的发扬地之一。实为中国不可动摇的国之根本。


8·31班公湖事件继续发酵。


据中国军网9月7日报道,西部战区新闻发言人张水利大校就边境冲突发表谈话:


9月7日,印军非法越线进入中印边境西段班公湖南岸神炮山地域。


印军在行动中悍然对前出交涉的中国边防部队巡逻人员鸣枪威胁,中国边防部队被迫采取应对措施稳控现地局势。


印方行径严重违反中印双方有关协议协定,推高地区紧张局势,极易造成误解误判,是严重的军事挑衅行为,性质非常恶劣。


我们要求印方立即停止危险行动,立即撤回越线人员,严格约束一线部队,严肃查处鸣枪挑衅人员,确保不再发生类似事件


当日,印度方面也有边境响起枪声的新闻。


中印双方证实了中印边境响起枪声的这一事实。


中印边境枪声再响,为中印边境的传统的打闷棒,吐口水,丢石头等等状况,平添了几分紧张气氛。


前几天,一位好友读完我写的一篇8·31班公湖事件分析文章,善意揶揄:


难得,橡树兄也有全聚德烤鸭的思维。


此刻,是写,或者不写?


苦笑之余,出于对青藏高原顽固的认识,作为一位普通平民,我还是决意再写一篇中印边境局势分析。


权且再作一次全聚德烤鸭吧。


通常,对于平民而言,要想在信息对等的环境下分析问题,确实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而,网络遍地可见关于8·31班公湖事件的分析,看上去总显得有些别扭。


不过,如果谙熟地图,了解相应的军事、时政常识,在理性和逻辑基础上,尽量更多地收集各类的碎片化的信息展开比对、筛选,大致也可以抢得一个全新视角,得到一些比较靠谱的判断。


其实,8·31班公湖事件发酵至今闹出枪响,看似惊险,实则非常正常。


班公湖及加勒万河谷一线,实为印度控制克什米尔地区与中国控制的阿克赛钦地区的分界线。


因为两国在这条分界线上存在诸多分歧,是以,自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之后,两国围绕这条分界线丢石头、吐口水,打闷棒次数之多,不胜枚举。


这条分界线穿越世界第三极,高寒、偏僻、荒芜。


班公湖一带地貌,完全不是适合展开现代化战争的战场。因此,中印边防军在此多是以冷对峙为主。


然而,极少有人知道,这条分界线对中印两国而言,却是关系国家、民族的极为重要的分界线。


对印度而言,班公湖及加勒万河谷一线,为中国经阿克赛钦进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门户,是类似开伯尔山谷的又一个直接关系印度国本的地理、战略门户。


在印度的大佬们看来,古印度的危机往往来自开伯尔山谷,而在1962年中印战争和印巴战争相继爆发之后,集合了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势力的克什米尔地区,则成为现代印度的危机源地。


因而,班公湖及加勒万河谷一线,更是被印度则视作国本,看守极紧。


在印度军政高层看来,中国军队一旦经阿克赛钦突破进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左右纵横,即可联通巴基斯坦,截断印度与西亚、中东地区的陆上战略联系。


同时,中国军队或者中巴联军还可以借势克什米尔地区,居高临下,俯冲印度腹地平原,直接威胁直线距离不过5、600公里的首都新德里。


1962年中印战争之后,印度军方基于中印战争战况和冷战时期的全球军事概况,更是急欲控制班公湖及加勒万河谷一线。


为此,印度军方和学界组团研究,就班公湖及加勒万河谷一线到新德里直线距离不过5、600公里的实情,作出一个危言耸听的结论:


如果有另一轮中国和印度之间的战争,中国装甲军团可以通过阿克赛钦及加勒万河谷要隘,在24小时内抵达新德里、孟买等腹地。


中国装甲军团居高临下的冲击,可以轻松地再次击败印度……


其实,如是稍微了解军事常识再看这个结论,就会看清楚印度的这一结论,纯属基于5、60年代机械化战争理念及苏联大纵深理念,是纯属空想主义色彩的浆糊而荒唐的结论。


姑且,即便中印两国在信息化、智能化的2020年,原地倒退,按5、60年的代战争理念对抗。以喜马拉雅高寒山地的现实,也不是纸面地图,中印边境也绝非适合机械化战争的战场。


由班公湖及加勒万河谷一线至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为喜马拉雅高寒山地,道路穿越山川河流,弯曲、狭窄,沿途地形、地貌、气象等自然状况极为复杂,路况更是极差,极险。


实际道路何止地图上直线距离的倍数,同时,这样的道路根本无法承载稍具规模的现代战争。


目前,印度也是依靠当地土著,以人力输送,向班公湖一线补充物资。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即可前辙可鉴。


当年,为维持一场相对较低消耗的骡马化步兵常规作战,作为亚洲大国,当年中、印双方都是非常困难地背负这场战争的物资保障。


最终,无论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取得战役性胜利,又或者印度蚕食中印东线藏南边境大片土地,中印两国之所以显得比较潦草、匆忙地结束战争开始谈判,正是因为双方苦于物资保障困扰所致。


一晃58年过去,中印军队飞速发展,再不是当年骡马化轻步兵军队。


如今中印边境如是发生现代化战争,中印军队如要维持战时状态,消耗战争物资必然远远超过1962年的那场战争。


目前,基于中印军队编制、训练、装备、科技、物资、运力、道路及自然环境等等现状客观因素限制,中印边境至少在今后20年内,不能,也不可能成为现代战争的战场。


由此可见,所谓中国装甲兵团在24小时内抵达新德里、孟买等腹地,以及可以轻松地再次击败印度等等传言,纯属印度军界、学界、政界、舆论自1962年之后,有预谋的危言耸听。


印度目的,无非在舆论上为印度往中印边境调兵及为挤压边界线造势。


让人苦笑的是,印度的这个浆糊结论,居然得到很多国产书呆子的深度认同。


昨天和现在的网络上,我们非常容易看到推演中印再战,我军势必所向无敌,势如破竹突破印度边防,即刻扫平印度河、恒河平原,直接踩踏新德里的等等战狼浆糊文章。


如遇特殊状况,百无一用的国产书呆子的这类鸡血文章,必然被印度借用、炒作、造势。


——印度作为南亚地区大国,处在扼控印度洋及南亚往中东、东南亚的路口,需要应付的方向极多。


然而,最近几年,印度屡屡转向北端,在班公湖及加勒万河谷一线中印边界线上显得颇为狂躁,其中原因,无非就是印度军界、学界、政界、舆论等联手忽悠,以及国产书呆子们散落网络太多的极端鸡血文章刺激所致。


班公湖畔的公路。


加勒万河谷事件和8·31班公湖事件应该是非常典型的案例。


自8月31日事发班公湖的中印边境冲突延续至今,印度军、政、舆论情绪持续狂躁,同时,印度不断向边境调兵,号称要在中印边境部属20万大军过冬,乃至于最近闹出枪声……


说到这里,转向从中国方面去看,班公湖及加勒万河谷一线对中国而言,同样也是印度向北蚕食青藏高原的门户。


印军如是控制班公湖及加勒万河谷一线,即可就近得到班公湖淡水,利于印度方面加大力度,在中印边界展开军事布局和军事建设。


此外,印军如果真的如愿以偿逐点挤入阿克赛钦,即可对穿越班公湖地区的我国极为重要,却又极为脆弱的G219道路形成直接威胁。


毕竟,班公湖及加勒万河谷一线相距中国四川、青海等地的中心城市、主要城市的距离,数倍远过班公湖及加勒万河谷一线相距印度腹地主要城市的距离。


因此,在中印西段边境,中国承受的后勤压力何止数倍超过印度。


显然,既然闲在书房的橡树能够看清这个简单的道理,专门端这个饭碗的印度军方,必然早就在研究这个道理。


两国边境的军事对抗看似是一线针锋相对的对峙,实则是指挥部的谋划、计算。


顺势推理,不难发现,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至今,印军多次在中印西段边境挑起事端,挤压、蚕食班公湖及加勒万河谷一线,很大程度上,就是印度军方在反复算计中国边防军展开自卫还击作战的后勤压力的承受极限,相应展开的实兵试探。


印度人也有狡猾的时候。


印度人从来就不会相信龙象对撞,一蹴而就夺得阿克赛钦。


国力、军力相对中国逊色的印度信奉龟兔赛跑的军事哲学,自然希望能够利用地缘优势,假借时日,持久对峙,不断蚕食,最终在阿克赛钦闹出名堂。


这次,印军在8·31班公湖事件前后不断向中印西段边境调集了号称20万的重兵,很大程度就是高调造势,欲图在其后勤自然优势上,无形施压中国。


因为喜马拉雅高寒山地在中国境内的地理、气候、后勤补给线等等客观条件更为恶劣,中印比较,中国后勤处于绝对的劣势。


别说20万重兵,中国就算在中印边境西段一线布局2、3万地面作战部队,所面临的补给线之长,后勤压力之大,绝不逊印军20万后勤压力。


地图一目了然,印度后勤直线距离大约4、3、2倍短于我国成都、西宁、乌鲁木齐及拉萨往中印西段边境线的距离。


因而,如是敌动我动,调集重兵与印军正面布局中印西段边境,后勤压力过大,持久对峙,显然不利于我国。


客观上,用布兵人数去对峙印军以解决边境问题,绝非上策。


如何应对?


其实,自2020年6月的加勒万河谷事件,再到8·31班公湖事件,印军欲图改变现状的核心地带,正是堪为阿克赛钦地区门户的加勒万河谷及班公湖地区。


印军步步挤压,展开实兵试探,无非是企图通过直接威胁通联新疆与西藏的G219道路,以及获得班公湖淡水,以争取地区主动态势,利于后续展开的逐次的边境挤压。


2020年6月的加勒万河谷事件和8·31班公湖事件,完全可看作印军对G219道路和班公湖的一次战略面下的战术动作和实兵试探。


就纯粹军事角度来看,印军如是抢得主动,只需顺延G219道路步步进逼,即可简单明了完成对整个阿克赛钦地区的全面威胁。


而阿克赛钦地区的稳定,直接对整个青藏高原形成威胁。


广袤、旷荒的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蕴藏矿产、水利等等自然资源可以忽略不计,就其战略价值而言,青藏高原为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等中国命脉之江河发源地,是华夏民族主体文明之一的古羌文明及炎黄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还是那句话,我们的淡水来自青藏高原,我们的族群的根来自青藏高原……


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得背靠青藏高原。


毫不夸张地说,青藏高原就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之根本。


因而,如要青藏高原这个国本不发生任何的风吹草动,守住青藏高原门户阿克赛钦地区,及守住阿克赛钦地区的门户班公湖及加勒万河谷一线,便是军事上最根本的前提。


——因为关注青藏高原而关注8·31班公湖事件,正是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


武警交通某部在班公湖旁道路施工。


如今,中印边境以及世界局势,都是一番云谲波诡景象。


因而,如要妥善应对印军对G219道路和班公湖的战术挤压,实兵试探,中国军队能否控制、维持对中印边境的现状,则是至关重要的核心。


喜马拉雅高寒山地即将过冬、封山,极端气候必然以自然手段在10月左右暂时冻结中印矛盾。


这是中印双方都必须面对的现实。


同样,这次中印边境冲突对中印西段边界及加勒万河谷至班公湖一线现状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以及维持现状情况如何,中国方面都需要通过尽量多的外交、媒体等等渠道,向中、印及世界表达、陈述。


这个现状应该清楚、清晰,不能含糊其辞,更不能妥协搪塞。


因为,只要中印边境现状能够清楚陈列世界面前,在非常不适合现代化战争,极难部属地面兵团的喜马拉雅高寒山地战场,中国西部战区才可能以空军、陆航及各型战术导弹、火箭炮及自行火炮等远火体系,低成本抵消印度借后勤、补给线优势,在加勒万河谷及班公湖密集部署地面部队的主动。


——与印军还秉持落后战争观,派特种兵抢占事发地的制高点这种实战意义、价值极低的战术抢点有着极大的区别,班公湖现状和维持现状,才是中印边境唯一的战略和战术的双重制高点。


因而,中国西部战区一旦占据战略和战术的双重制高点,也就有了明晰的维持现状的道义、理由、目标。


顺其自然,中国就有了展开非接触战争,直接威胁印军猬集边境的20万边防大军的可能。


——这种可能在军事大势上的威压,在环境极为特殊的喜马拉雅高寒山地战场,其力量远远超过真刀实枪作战。


长期以来,中印两军由轻步兵军队不断发展,早就成为现代化军队,然而,两军边防军之所以能够放弃使用先进的现代化武器,耐下性子,心照不宣地相互丢石头、吐口水、打闷棒,乐此不疲,其实,大家心里都很清楚:


在国际舆论面前,两国只有维持现状,才可能寻机抢占道义、理由、目标的“高地”,谋求先发制人向边界部署远程火力的优势。


而如是应对不慎被占“高地”一方,必然为此吃亏,有苦难言。


因此,中国如果能够清楚、清晰维持现状,印度在战略面下的战术动作和实兵试探,也必将有所收敛。


基于这个前提,最近一周,我曾经与多位朋友茶叙闲说,谈及中印边境事件,探讨中印双方可能因为喜马拉雅高寒山地10月封山的现实,会尽快达成一些外交协议。


2019年9月中印边防军在班公湖冷对峙场面。


果然,人民网莫斯科9月11日,即传来中印外长发表联合新闻稿,就中印边境事态,达成了五点共识:


一、两国外长同意双方应遵循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关于发展中印关系的一系列重要共识,包括不让两国分歧上升为争端。 


二、两国外长认为,边境地区当前形势不符合双方利益,两国边防部队应该继续对话,尽快脱离接触,保持必要距离,缓和现地事态。 


三、两国外长认为,双方应恪守现有边境事务协议和规定,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避免采取任何可能使事态升级的行动。 


四、双方同意继续通过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机制保持沟通,继续开展中印边境事务磋商与协调工作机制磋商。 


五、两国外长同意,随着局势缓和,双方应加快完成新的建立互信措施,维护和增强边境地区的和平安宁


五点共识非常抽象。


可见,两国外长在相距班公湖万里之外的莫斯科发表的外交辞令,相距现实确实有着相当的距离。


这个距离到底有多远,多说无意。


可能唯有等到2021年春暖花开之后,我们才有机会看得清楚。


传闻公众号改了推送模式,现在只有加了星标置顶、点赞、点了在看、评论,才可能在第一时间收到推送,橡树同时也才能在第一时间看到您的留言。


有空有闲,不妨点转,鸣谢情谊赞,支持橡树写作,关注朋友请注明请加:zksd122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