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橡树 | 中印1962年边境战事:详解克节朗河谷之战

流浪的橡树 流浪的橡树 2022-03-18
前言
在1962年中印之战中,克节朗之战为中印较大规模首战。 这次作战,双边军队投入近万人枪,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山地持续鏖战…… (考虑到以前砥坪里战事被转发,盗版,本文设置付费阅读) 同时,本文设置赠送阅读,请订阅者赠读同好朋友。 本文约12000字。辛苦写作不易,感谢理解支持。因特殊情况无法看文的朋友,可以联系我的微信zhenxiangshutian,专门说明。

二战史上,被战斗民族修理的“战斗民族”:苏芬战争全镜解读

空战之困惑: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综述

一代国士孔祥熙

近代史上极为尴尬的翻页:八里桥之战

嘻哈哈在金边的悲情岁月

越南旧事:胡志明的爱情故事

越南旧事:奠边府战役前说

越南旧事:越南人的建军秘史与法国人的海鸥行动

蒙哥的攻略:蒙古灭大理国之战(上)

蒙哥的攻略:蒙古灭大理国之战(下)

由日军的甲种师团,看抗战的苦苦支撑

诺门坎会战全景回望:苏军和日军到底谁更厉害?

中央军官学校教导总队殉国记:黄埔建军

汤恩伯决战台儿庄——解说台儿庄会战之内线、外线作战

汤恩伯与陈仪悬案:审判与处决

日军与苏军的战争外交:张鼓峰会战综述

漫谈历史上的五四与林长民、梁启超

中央军官学校教导总队殉国记之前传:突击群战术与胡迪尔

漫说胡宗南其人其事

棒打家鸡团团转:漫说冯玉祥的治军之道

甲午战争论:同样的装备,惨败的必然是睁眼瞎子的军队

最新:从军事代差的角度,看抗战和朝战。

菜市口,依然是口沫飞溅,欢呼雀跃的样子

漫谈1979年中越边境战事:第55军的火力与后勤

少为人知的朝鲜战争:第三次战役之后,和谈与朝鲜半岛擦肩而过 

少为人知的朝鲜战争:由松骨峰战斗看长清之战  

少为人知的朝鲜战争:万岁军浴血白马山

最新文集: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订阅文章文集

阜昌天子颇能诗:漫谈汪精卫

详说抗战爆发之前得汪精卫



尼赫鲁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声望,同时,他与周总保持着相当的私人关系。


1959年3、4月间,藏乱爆发。


当时,丹增嘉措逃往印度。


这一事件,直接终结了中印蜜月。


既然蜜月终结,深潜在中印友好关系之下的,围绕麦克马洪线的中印边境矛盾,也就随之浮出水面。


——今天,我们中印边境地区看到的新闻,当年,就这样开始在中印边境开始上演。


中印军人相隔争议纷纷的国境线对峙,双方几乎鼻子相对,互不相让。吐口水,打闷拳,耍棍棒之外,偶尔,双方在半夜还要突然丢几颗没拉导火索的手榴弹。


中印关系日渐紧张,火药气息越发浓郁,边境线上事件频繁,其中,尤其以空喀山口事件最为出名,影响最大。


1959年8月,印度1个排级规模的边境巡逻队越过中印传统习惯线,因而与中国边防军的1个由10余名战斗骨干组成的战术分队发生激烈战斗。


这是一次规模不大的边境战斗。


中国边防军人数虽少,但是战前准备充分,装备半自动步枪、自动步枪,轻机枪等轻武器,凭借空喀山口有利地形,又能够以灵活山地战术接敌。


是以,噼里啪啦一阵激战,装备栓动步枪、轻机枪的印度边防军冒失闯入中国边防军阵地,遭到迎头痛殴,当即溃败。


是役,中国边防军以阵亡1人代价,换得印度方面伤3人,亡9人。


此外,更让印度军方颇感恼怒的是,印军残部竞相夺路溃逃之下,跑慢一步的带队军官等7人,居然被中国边防军俘虏,并且被中国军方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影像……


最后,在中方向印度驻华大使递交备忘录后,高调释放。


当年,印度也是世界民族运动浪尖上的运动国家,自尊心极强。尤其军方,长期在英国军官统领下参战,如今国家独立,印军军官全部换成了印度人,岂有吃如此尴尬的哑巴亏的道理?


打吧。打吧。


呼声最先由新德里的印度军方少壮派军官们和爱国青年们喊起来。随后,印度朝野纷纷响应。


受此影响,文官出身的尼赫鲁在给驻印各主要国家驻外使节的备忘录中声称:


印度可能不得不使用武装力量把中国军队从他们所占领的印度领土上赶出去


印度建国、建军不久,印度政界高仿英国体制,实权多为文官集团掌控,何况印度在二战参战,其军队都为英国人指挥,是以,无论印度文官集团,或者其军队高层,情绪冲动之下,却没有系统的、可行的战略应变主张。


他们既想空袭炸断新藏公路,又想抛弃不结盟国策,参加反中国的军事条约集团,如此一来二去,外交口气愈发强硬,中印关系也就趋于崩溃。


和印度强人多出是文官集团相反,中国元老全部都是军人出身。


当时,正逢大跃进失败之年,他们也不开心。但要说到打仗,他们可都是有着几十年经验的行家。


当然,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是以,1960年4月,周总决意亲赴新德里与尼赫鲁会谈。然而,这场谈判尼赫鲁开口极大,无意妥协,致使谈判不欢而散


随即,中印两国边界矛盾也就由顶层切磋,落在两国的中、低层面,两国边境也就开始了相互之间的绵延不绝的抗议、争议、谈判……


在印度人看来,中印边境争端地界,多毗邻印度要冲。


这些地点,靠新德里近,距离北京过于遥远,尤其还有喜马拉雅山脉这个自然屏障。


所以,印度在中印边境矛盾问题上有着客观的地理优势。


地理优势,再加上印度军方情绪,尼赫鲁急眼,以及民间民粹情绪涌动,是以,印度年轻的文官们终于失去了磋商、谈判的耐心。


从1961年到1962年9月,也就在中印边境谈判期间,印军入侵中印传统习惯线建设据点,侵占4000平方公里土地。其中,印军又越过麦克马洪线,侵入西藏山南地区克节朗河谷,更是将中印边境谈判逼向了绝境。


作为老职业军人,周总同样也就失去了耐心。


在藏南山地机动的印军。


在综合分析1961年底和1962年初的国际国内情况之后,贺龙元帅和罗瑞卿大将主持的国防部和总参谋部认为,国内经济正在好转,苏美冷战加剧,深陷古巴危机,无力干涉青藏高原南端的中印局部冲突。


因而,这是武力解决中印边境矛盾的战机。


就此,在1962年5、6月份,解放军第18军第52师,第54军第130师等野战军主力部队秘密进入中印边境战区。


同期,印度方面可能也是因为苏美深陷古巴危机原因,高调宣布,曾经在二战时期参战非洲战事,且颇有战绩的印度军王牌第4师主力,进入中印边境战区。


然而,驻军容易,在高原山地驻军,却在给养,后勤,武器等等方面,给驻军带来极大的麻烦。


——不过,印度人是没想到麻烦,中国人是没理会麻烦。


两军相比,当年印军明显占了两大优势。


一是补给线相对中国,短了一千多公里。


二是印军为旅辖营的军制,明显助力山地作战。


当然,中国军队也占了两个优势。


一是脱胎苏军的自制轻装武器,简便耐用,性能受高原影响较少。


二是部队特别受思想影响,底层官兵不仅无畏高原作战和后勤带来的麻烦,并且在脱离补给线之后,依然具有较高的作战士气。


——换到现在,中国军队日趋现代化,对后勤线的依赖性极强。


也正是补给中印边境战区几乎超越中国军队后勤线极限,这一现实使得印度始终敢于在边境主动寻衅、摩擦


不过,回到1962年,凭借一把炒面、一把白糖、一把盐巴和着一把雪水,仅是借用畜力和肩挑力扛,中国军人就可以将105口径的火炮等重型武器扛到战区。


这种情况,使得正在为火炮运送战区问题焦头烂额的印度军方头头们,完全不可设想,不可理喻。


中印边境小打小闹的吐口水,耍棍棒,砸石头频繁不断,并不鲜见。


双边在边境部属野战部队,自然使得边境局势日趋紧张。


据中印战争综合多种资料分析,在周总主导之下,中国军方高层以林彪、贺龙和军委战略小组长刘伯承等人,在北京制订了对印作战方案。


1962年6月11日,西藏军区前进指挥部在拉萨西郊正式成立。


这个西藏军区前指解放军第18军第52师的3个步兵团,总兵力约8000人。负责东线战事,亦称"藏字419部队",张国华中将担任总指挥。


——后来,在第一阶段战事之后,在1962年11月16日至21日中印战事期间,中国边防军还在西藏昌都方向,成立第54军军长丁盛少将指挥部,简称丁指,负责昌都正面作战;在西线中印边境,成立新疆军区康西瓦指挥部,由第54军副军长何家产少将担任指挥。


不过,这里主要介绍藏字419部队正面作战。


藏字419部队组建即为备战印度,是以,按照北京统一部署,自四川、青海、新疆、西藏等多省区,调集军政力量开始向战区调运战略物资。


数月准备,一切就绪,即将开打。


9月8日午后,塔格拉山脊南麓。


藏字419部队序列的一个加强排50号壮汉突然冲锋到印度几个哨所之前。


然后,解放军官兵们横眉冷眼,不言不语,绕前绕后,用可怕和愤怒的目光,盯得哨所10余人的印度边防军心里发虚、发慌。


印军士兵躲在哨所一阵心虚,急忙电报军情,报告被中国军队重兵包围。


很快,这份电报转到了印军总参谋部。


时任印度总参谋长,尼赫鲁亲切的小弟考尔,是一个标准的一腔热血的爱国愤青。得悉边境情报,印度高层决策,即在他力挺建议之下,由同样血气方刚的国防部长门农将军,立马调集一帮少壮军人,加班加点,制订了一个应急边境问题的对华作战计划。


这是一个胆量超过体重计划,名叫“里窝那计划”。


计划核心内容,即是在中国饥荒之后,运输补给困难,印军企图一战,解决当地中国军队,把处在中印传统习惯线彼端的塔格拉山脊,变成两国的实际国界。


这个振奋人心的计划,让考尔兴奋不已。


(本文约12000字,详说克节朗河谷之战始末,感谢付费订阅,感谢支持我完成中印战争写作。)

微信扫一扫付费阅读本文

可试读28%

微信扫一扫付费阅读本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