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 | 中央军官学校教导总队殉国记之前传:突击群战术与胡迪尔
日军与苏军的战争外交:张鼓峰会战综述
一战时期的一支德军班或战术分队。
战争中真实的战线是什么?
真实的人海战术是什么?
短促出击是什么?
直到现在中国陆军都在维持的5公里越野和200米冲刺军训项目是什么?
这一切,都得从突击群战术说起。
突击群战术是军迷,尤其机械化战争军迷们相对熟悉的一种主流现代化战术。
在中国,突击群战术大约在北伐战争前后开始为各方军队普遍应用。在国共内战、抗战等战争中,突击群战术一直都是中国战场应用最为普遍的战术之一。
鉴于我准备撰写关于黄埔军校及中央军官学校教导队的系统性文章,因为关联抗战期间中央军官学校教导队作战极为英勇,牺牲尤为惨烈的作战往事,详细解说一下突击群战术及胡蒂尔上将故事,也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先说胡蒂尔上将。
胡蒂尔上将全名为奥斯卡·冯·胡蒂尔。在一战前后的普鲁士,但凡姓冯的家族,都有不凡的来历。
出自三代军人家庭的胡蒂尔也是如此。
早在里奇特费尔德士官学校受训时,作为普通的士官生,胡蒂尔对施利芬等德国军事家们的速决战论、包围战役学说等新的军事思想尤为推崇。
为此,他曾经在军校演习和图上作业时多次蹊径另出,作出非标准的创造性的答案,因而受到另外一位崇尚施利芬军事思想的兴登堡上校的高评:
一位富有天赋的年轻军官,应寄予极大的期望。
突击群战术鼻祖,德军奥斯卡·冯·胡蒂尔上将。
按照英国军事理论家李德·哈特的分类,经历实战淬炼出来的优秀的军事将领,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创造性的将领,一类是执行性的将领。
胡蒂尔即为一位优秀的富有创造性军人。
因而,他在士官学校毕业后得以进入德国总参谋部为参谋。
此后,胡蒂尔在军队中职务不断提升,往返在总参谋部参谋和作战部队主官之间任职,对战争之全局和局部,积累了经验,开阔了见识。
到一战爆发后的第一次马恩河战役期间,胡蒂尔于德军名将冯·贝洛的第2集团序列第1近卫步兵师担任师长,参加了德军对法军的香槟攻势的反击作战。
随后,胡蒂尔晋级为中将,调往东线,担任德军第10集团军序列第21军指挥官。
这期间,一战的西线战场以堡垒消耗战模式进行,交战的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阵营相互对垒,战线分明,进入胶着状态。
如此一来,战争沉闷无趣,人员伤亡惨重之和物资消耗巨大,使得后勤方面处于相对弱势的德国势必作出新的战略选择,新的作战调整。
于是,侧重西线战略和堑壕作战的总参谋长法尔肯海因下台,德国总参谋部启用了主张攻势作战的兴登堡将军接任总参谋长职务。
同时,另外一位崇尚攻势作战的德军名将鲁登道夫也升任第一军需总监,作为兴登堡实施新战略的助手。
于是,急欲打破相持局面的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同时想起了他们熟悉的朋友和兄弟胡蒂尔。
兴登堡历来看重胡蒂尔创造性的军事才能,而鲁登道夫与胡蒂尔更是表兄弟和颇有共识的朋友——胡蒂尔的母亲即为鲁登道夫的姑母。
他们对胡蒂尔非常了解,因而他们都深信富有创造性作战思维的胡蒂尔即为德军打开沉闷僵局的利剑。
等待出击的德军。
1917年5月,胡蒂尔调往德军东线主力作战兵团第8集团军担任司令,受命组织攻击在正面建筑工事,守备防线的俄军第12集团军,以期突破俄军防线,夺取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及彼得堡,实现军事威胁沙俄纵深,逼迫沙俄退出一战。
于是,一场战争史上划时代的新战法在欧洲东方的德俄战场横空出世。
(后文精彩,感谢订阅,多谢情谊推广)
里加及里加港、里加港地区,在地理位置上被誉为波罗的海之心,是维系西欧、东欧、沙俄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要冲。
可试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