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橡树 | 近代史上极为尴尬的翻页:八里桥之战

流浪的橡树 流浪的橡树 2022-03-18

二战史上,被战斗民族修理的“战斗民族”:苏芬战争全镜解读

空战之困惑: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综述

一代国士孔祥熙

嘻哈哈在金边的悲情岁月

越南旧事:胡志明的爱情故事

越南旧事:奠边府战役前说

越南旧事:越南人的建军秘史与法国人的海鸥行动

蒙哥的攻略:蒙古灭大理国之战(上)

蒙哥的攻略:蒙古灭大理国之战(下)

由日军的甲种师团,看抗战的苦苦支撑

诺门坎会战全景回望:苏军和日军到底谁更厉害?

中央军官学校教导总队殉国记:黄埔建军

汤恩伯决战台儿庄——解说台儿庄会战之内线、外线作战

汤恩伯与陈仪悬案:审判与处决

日军与苏军的战争外交:张鼓峰会战综述

漫谈历史上的五四与林长民、梁启超

中央军官学校教导总队殉国记之前传:突击群战术与胡迪尔

漫说胡宗南其人其事

棒打家鸡团团转:漫说冯玉祥的治军之道

甲午战争论:同样的装备,惨败的必然是睁眼瞎子的军队

最新:从军事代差的角度,看抗战和朝战。

菜市口,依然是口沫飞溅,欢呼雀跃的样子

漫谈1979年中越边境战事:第55军的火力与后勤

少为人知的朝鲜战争:第三次战役之后,和谈与朝鲜半岛擦肩而过 

少为人知的朝鲜战争:由松骨峰战斗看长清之战  

少为人知的朝鲜战争:万岁军浴血白马山

最新文集: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订阅文章文集


但凡在八十年代读过中、小学的朋友,当年几乎无人不唱龙的传人中国心,无人不受香港流行歌和影视剧的深刻熏陶。


记忆犹新的,既有收视率极高的电视剧《霍元甲》系列里面霍元甲拳打外国大力士,也有另外一部港片《火烧圆明园》里面,增格林沁亲王在谈判时一个心情不好,当即暴起,痛殴英国使臣巴夏礼。


这个场面看上去,也是非常热血、非常提气。


——《火烧圆明园》可谓第一代集情爱、宫斗、诈术和爱国为一体的清宫剧标本。


因为擦边球打得极好,这部电影放映的当年,很多城市都安排了中、小学组织学生集体观看。


说实话,对十余岁的孩子们而言,这本是一部沉闷、无聊的电影。


看着电影大段大段讲述的清廷的宫廷政变、男欢女爱,我等同学确实年幼,不解清宫剧风情,不禁一阵昏昏欲睡。


不过,就在欲睡非睡之时,电影却勾出一段增格林沁亲王在谈判时暴起痛殴英国谈判代表巴夏礼,顺势拘押了前来议和的英法谈判团全体代表的故事。


毫不懂事的孩子们看着增格林沁亲王痛殴巴夏礼,拘押英法谈判团全体代表,无不热血沸腾,拍手称快。


然后,这部电影镜头一转,就来到了那场著名的八里桥之战。


电影秉承课本和传说的精髓,导演安排的都是全副冷兵器装备的清军,英勇无畏朝炮火最密集地方冲锋陷阵与英法联军死磕的剧情。


一队冲上去,死完,再上一队,如此轮番冲锋,直至最后全部阵亡。


坚持看完,电影渲染这段故事,那是相当的悲壮感人。


硝烟弥漫、杀声震天,清军和增格林沁的蒙古铁骑轮番冲锋,最后全部阵亡,雄壮的配乐响起,观影小朋友们无不咬牙切齿,愤恨不已……


那么,八里桥之战到底是如何一回事呢?


讲史,怀旧,今天就说说那段往事。


八里桥之战基本算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比较关键的一战。


——至于当时看电影根本来不及想的增格林沁亲王为什么要痛殴巴夏礼,拘押英法谈判团全体代表,如今已经有了很多说明。


当时,在清廷高层看来,邀请英法代表前来谈判,纯粹天朝上国聪慧圣明,谈得好则谈,谈不好则可以先下手为强,擒贼先擒王。


谈不拢就砸盘子,这在市井的现实生活里不乏常见,看得多了,也就习惯。


因而,这里不说那次谈判缘由,只说八里桥战事。


战事要从1860年9月18日说起,这年的九一八,英法联军攻陷通州。


八里桥之战。

战后维修出来的八里桥。


随后,英法联军在通州休整、补给3日之后,于9月22日,继续向北京进攻,在八里桥一带,与增格林沁指挥的清军主力爆发大战。


八里桥是北京最后屏障。


为守住这个最后屏障,清军在此集结了科尔沁草原最精锐的蒙古骑兵,以及由北京城里调集而来的最精锐的八旗兵、绿营兵、乡勇等3万有余的大军。


这些部队,分别为礼部尚书瑞麟统辖的京师近2万绿营、乡勇步、骑兵副都统胜宝统辖的万余京营八旗步、骑兵。


此外,僧格林沁奏谕清廷,继续又从卓索图、昭乌达、哲里木等三盟各续调1000至2000名蒙古骑兵填补京师周边防御,以填补京师调出守备部队空缺。


就此可见,当时的僧格林沁不仅是八里桥之战的清军统帅,而且更是当时整个京师守备作战的统帅。


作为清军主帅,僧格林沁亲自掌控的7000蒙古精锐骑兵,无疑是八里桥战场各路清军的主力部队。


清军阵势是按照清军主帅增格林沁的思路展开。


八里桥地势开阔,既利于清军骑兵机动作战,同时,清军备战多日,已经在八里桥部属了大量的火炮、火枪,地形也适合清军发挥枪炮火力。


两军相比,清军在骑兵,枪炮这两个主要方面,都占了数量上的绝对优势。


尤其清军云集近2万骑兵,在当时更是堪为满清帝国的王牌武装和实力象征。


因此,战前的僧格林沁等清军高层,确实对八里桥之战充满信心。


八里桥之战清军参战兵种之一藤牌步兵。


清晨,7时刚过,法军当先,英军随后,出现在八里桥正面。


久经沙场的僧格林沁敏锐发现,英法联军步兵为主,临战排阵,不免被八里桥正面灌木丛林分割,战线显得较为破碎。于是,他决意抓住战机,主动出击,意欲速战速决击溃英法联军。


按照千年来发生在华北平原的战争的固定不变的传统经验来看,骑兵所到之处,步兵理所当然地只能望风而逃……


僧格林沁不免暗笑一番英法联军不懂用兵,窃喜之间,举起令旗


瞬间,清军火炮向法军阵地猛轰,同时,清军骑兵也按僧格林沁指挥,兵分多路,分割包抄,袭向法军阵线的薄弱处。


其中,清军骑兵的第一个突击目标,便是法军左翼无遮挡的炮兵阵地。


不过,因为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集结尚未完成,他派出的最开始冲锋的几批清军骑兵,并非蒙古骑兵主力,而是每批大约在500左右的,来自京城和满洲的满洲八旗骑兵。


这些骑兵旗号、甲胄鲜明、整齐,但是既不像早期八旗骑兵习练强弓,已经换装火绳枪。


八旗骑兵不靠骑兵冲击力破阵厮杀。


他们沿袭明清时代的传统弓骑兵战法,骑马颠簸,边骑边射,零零散散的火绳枪弹毫无准头,且放完一枪因为无法装弹,只得拍马回转装弹。


可想,如此作战效率,八旗骑兵虽然一度突袭惊吓了英法联军,然而实战之中却如玩笑一般,其武器和战法对英法联军,几无威胁可言。


伴随着清军这般和风熏然的骑兵冲锋的,便是清军的火炮急袭。


清军炮兵阵地硝烟弥漫,轰隆隆对准英法联军阵地一阵猛轰,英法联军官兵大吃一惊后却忽然发现,清军火炮不过是十七世纪档次的火炮,噼里啪啦轰得热闹,根本没有精度可言。


清军火炮看似对准法军阵地猛烈轰击,实心炮弹没有准头,飞跃法军阵地,远远落在法军阵地后面。


最为奇葩的是,当时参战的清军炮手疏于练习,又不懂校正弹着点,因而实战约5个小时,清军始终如一这般放炮,没有一发炮弹击中法军。


据法国《联军中国征战回忆录》记载,清军在八里桥投入了几十门32磅、42磅等大型火炮,相反,英法联军仅有少量的10余磅的小型火炮投入。


当时法国的报纸《天下画报》画作八里桥之战。


如果当时,清军炮队稍微有点准确,不是把炮弹全部打到联军阵营后方很远的地方,而是打在联军阵营里,后果不堪设想。


——现在有很多评论,认为明代尚有火器,尚有发展,满清限制火器,因而耽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其实,这种说法无疑是对中世纪之后明、清历史的误读。


清军火器配备率相比明军而言,其实,毫不逊色。


真正让清军和明军在历史里看上去那么蹩脚、逊色的内容,其实都是相比欧洲而言。


明、清两代,清军和明军不仅在军事理念、战术战法等方面落后欧洲,其他技术兵器类,无论是火绳枪、燧发枪、红衣大炮、阿姆斯特朗大炮,清军和明军如无引进,自己绝不会创新、发明更新的武器。


甚至,如无别人手把手地教导,自己居然也不会火器的山寨仿制和升级换代。


因而,明、清两代确实是中国历史上颇为尴尬的时期。不仅明代的红衣大炮落后葡萄牙太多,过了200年后,满清精锐虽然有着高达五、六成的火器装备,可是,具体到枪炮方面,依然是纹丝不动的修修补补200年的老货。


——八里桥之战,英法联军现场缴获清军大量火炮、火枪、及上万斤的火药,便是这般雷鸣电闪,吓人有余却打不死人的老货。


其实,这真不是单纯比较明朝和清朝谁更愚蠢的问题。


继南宋灭亡之后,后来的明、清两朝,都是以高度集权的大一统体制治国,如此数百年,明君贤臣虽然出了不少,但是,国家确实每况愈下。


遑论军事,其余文化、科技、经济、甚至民众血性等等,无一不被明、清两朝制度所累,明显落后欧洲太多。


八里桥战端一开,清军本来倚仗的骑兵、火炮的优势,顿然落空。


滚滚浓烟散去,英法联军看清了清军的实际战力,悬着的心,也就顿然踏实。


经过拿破仑时代步兵兵团作战淬炼,当年的法军训练有素,极为善战。


现代人演练的拿破仑时期的英法军步兵枪阵。


行进前队的由孟邦托统帅的法军在击退、击溃清军弓骑兵的攻击后,就地列阵,构筑工事。


军一边成战斗队形展开,一边让出左翼,联络跟进的英军军设防。


在以骑兵为主的清军尚未组织发起第二次冲锋之前,以步兵为主的英法联军已经很快在八里桥正面,排开了阵势。


前哨战之后,清军第二次出击,正面的法军阵地收缩在右翼,左翼则变成排列队形、火炮更为密集的英军。


当时,英军主将格兰特带领随从前往英法阵地结合部巡察战况,正遇到清军迂回包抄,准备袭击法军炮兵阵地的大群弓骑兵。


于是,英军骑兵冲出,法军火炮急袭,清军骑兵遭遇两面夹击,很快溃败。


时,清军僧王的第二批蒙古骑兵赶到了战场,列阵完毕,按照中世纪的风格,向八里桥正面的英法联军发起气势如虹的总攻。


与此同时,英军将装备康格利夫火箭弹的印度火箭兵部署到一线法军阵地,用康格利夫火箭,封锁了八里桥桥头。


康格利夫火箭是起源于印度,英国军工为抵抗拿破仑跨海作战进行改良的传统火箭的升级加强版,具有射速快,射程远,部属机动灵活等特点,尤其经过英国军工改良之后,增加装备爆破弹头,使得传统只能以尾焰燃烧杀敌的康格利夫火箭威力得以增强。


是以,僧格林沁发起的规模最大的一次骑兵冲锋,刚刚冲上八里桥,当先正遭到康格利夫火箭拦截。


联军阵地上奇怪的啸叫声起,浓烟滚滚,一排排火箭弹拖拽红色的尾焰,对准了八里桥呼啸扑来。


顿时,桥上桥下的蒙古骑兵应声而乱。


火箭落地,爆炸声此起彼伏,焰火引燃树木草地,更是刺激骑士、战马惊慌失措,乱成一团。于是,过桥以后清军骑兵队列大乱,也就以散骑的状态,向法军阵地发起了零星、无序、凌乱的冲锋。


拿破仑时代经过改进的康格里夫火箭炮流行一时,成为当时最为犀利的武器。康格里夫火箭炮的弹头多达15种,具体可分榴霰弹火箭和燃烧弹火箭两大类型。


僧格林沁在后来奏报清廷,陈述当时场景:


该夷火箭数百支齐发,马匹惊骇回奔,冲动步队,以致不能成列,纷纷后退


不过,蒙古骑兵本来以弓骑兵为主,并非冲击型骑兵,而是游射型骑兵。是以,虽然队形碎散,蒙古骑兵还是保持三五成群,围绕法军阵地游动,射箭伤敌。


当时,法军受拿破仑作战影响极深,极为重视使用火炮作战。是以,法军虽然没有携带大型火炮,但是随军携带的小型火炮极多。


部属得法,这些小型火炮射速极快,发射也是开花榴弹,伤人最是厉害。


欧洲列强之中,首数法军炮兵技术最为精良。因而法军炮兵一旦开火,打得又刁又狠,各式霰弹和炮弹几乎是贴着地面炸响,一片散开,蒙古骑兵往往人仰马翻……


在法军猛烈火力打击下,蒙古骑兵既是弓骑兵,如不撤退,也就只得在法军阵地外围来回游射。


被动挨打,俨然靶子。 


欧洲军队常用的步兵枪阵。


英、法军队经历拿破仑战争、克里米亚战争,同属欧洲最强军队,其军事技术先进,步、炮协同,几波齐射,即杀伤清军冲锋骑兵半数以上,使得冲锋清军在久战无功,伤亡惨重之下,队形散乱,军心动摇,已呈崩溃态势


最为不幸的是,英法联军以炮火压制住蒙古骑兵攻势之后,索性调集炮队抵前射击,有条不紊逐一打掉了清军永远不会调整炮位的火炮。


之后,英法联军再无忌惮,稳扎稳打向八里桥推进,以优势炮火向清军大营发起攻击。


第二次攻势彻底失败,清军完全陷入被动。此刻,八里桥战事已经明朗。


僧格林沁见势不妙,激怒攻心,情急之下索性令亲军掌起自己的大旗立在八里桥头,下令全军向英法联军发起进攻。


僧格林沁帅旗招展之下,蒙古骑兵、八旗骑兵和其余八旗、绿营、乡勇等各部骑兵如怒潮奔涌,前仆后继,且乱七八糟地朝向英法联军阵地的结合部冲去。


现在的僧格林沁再无骑兵和炮兵的优势,他唯有依仗自己人马多出对方的优势。经验极为丰富的僧格林沁以为,如此发起人海冲锋,一旦抵近肉搏,突破英法联军阵地结合部,参考往常的作战经验,清军照样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法联军以更猛烈的炮火进行拦阻,八里桥栏杆大理石被炸得四散飞舞,一批一批的清军骑兵尚未冲过桥头即被打得人仰马翻,幸运冲过桥头的骑兵再无法多想,各自冲向英法联军阵地。


可惜,清军骑兵多是弓骑兵或者弓骑兵变种,他们绝大多数装备的武器不是弓箭就是火绳枪,很少有装备长矛、弯刀。


因而,清军骑兵一旦冲锋抵近英法联军阵地,绝大部分只能围绕英法联军排列的方阵四周游动射击,仅有少部装备有长矛、弯刀的骑兵向英法联军阵地发起冲锋。


十九世纪中期,英军步兵进攻队形。


然而,作为当时欧洲最为强悍的近代化军队,英法联军不仅谙熟使用火器,其近战肉搏水平更是出乎僧格林沁等清军官兵的预料。


装备长矛、弯刀的清军骑兵人数不多,冲击英法联军阵地不占人数优势,与英军的锡克骑兵和法军的龙骑兵团交战,后者骑着高头大马,配有更长的长矛,且大多数配有适合近战的左轮手枪。


两军交手,骑着矮小的蒙古马的清军骑兵被6颗子弹袭击,再被长矛攻击之后,幸存的能够继续冲阵的残余者,早已寥寥无几……


然而,临到冲阵的瞬间,他们面对的,则是当时欧洲列强专门对抗骑兵的步兵刺刀阵。


这个步兵方阵里,前排步兵下蹲,持枪按45度角支撑地上,后排步兵站立,平端刺刀,配合前排步兵组成刺刀墙,组成个圆阵或方阵。


火炮则居于这个圆阵或方阵之中,随时准备对阵外发起攻击。


——值得一提的是,在八里桥正面的英法联军对抗骑兵的步兵刺刀阵里,不仅部属有火炮,还部属有一个由70余人组成的医疗小分队。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次出现的真正意义上的战地医疗队。


因为这支战地医疗队的及时治疗,被清军骑兵使用的淬毒箭头射伤的英法官兵得到较及时的抢救,因而伤亡得以大大降低。


清军的这次全力进攻持续到接近中午,已经难以为续。


以清军人数虽然足够多,但其冲锋极为凌乱,人多优势很快被英法联军以严明的战场纪律和有序的作战机制所抵消。再加上军骑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锡克骑兵和法军龙骑兵团以骑兵墙冲锋彻底击溃。是以,僧格林沁抱以极大希望的冲破英法联军阵线以求反败为胜的人海攻势,已然彻底失败。


英法联军以锡克骑兵和龙骑兵团的不到2000人的骑兵部队为前锋,率先突破、冲过八里桥,开始向清军实施最后的反击。


战后八里桥。


副都统胜宝统辖的京营八旗步骑兵率先向京城方向溃退。


而后,礼部尚书瑞麟统辖的绿营、乡勇步兵勉力排成队形,架设好火枪,却在锡克骑兵和龙骑兵团发起的第一轮冲锋之后,仅仅放了一排火枪,望着手持长矛,毫无惧色,越冲越近的英法联军的骑兵,他们情不自禁各自惊叫着,四散溃逃……


近2000人的英法联军骑兵,追逐着2万有余的清军步骑兵,杀伤极为有限,然而,这些骑兵骑的都是近代技术育种的高头大马,不仅可以轻松跳跃清军挖出的拒马壕沟,而且排列骑兵墙一往无前的气势,更是震慑清军各部士气崩溃,夺路而逃。


溃逃中,清军马军步兵相互践踏,伤亡远超实战,极为惨重。


至此,战事结局在无悬念。


增格林沁眼看八里桥上尸骸枕籍,胜宝、瑞麟等部已经溃逃,自己的7000余蒙古骑兵经历激战,早就被英法联军优势火力打得冰消云散,只得下令卷起帅旗,全军撤退。


是役,八里桥上,尸山血海,在中古时期叱咤风云的蒙古铁骑伤亡惨重,最终溃散——神话破灭处,近代化的英法联军不过为之付出阵亡约10人的代价。


这是清军以中古时代军队对抗英法联军的近代化军队的彻底失败。


八里桥之战中,除却7000冲阵的蒙古骑兵伤亡较大之外,其余八旗、绿营、乡勇主要伤亡均发生在夺路而逃。至于坊间传闻的3万清军无一撤退,全部战死八里桥的段子,更是空穴来风的一番可歌可泣的历史传闻。


事实上,八里桥战端一开,清军阵营就不断有官兵溃逃。


清军溃逃自始至终一直贯穿整个八里桥战事。最后,包括胜宝、瑞麟、僧格林沁等三大主帅也相继溃逃,仅留下一位旗手坚守在八里桥上。


相传,有篇法国翻译官手记记述了八里桥之战最后一幕:


桥口站着一个身材极为高大的鞑靼人,他看起来像是总司令的旗手。


他手执一面写有黑字的大黄旗,并且把这面旗帜不时指向所有的方向。


此刻,全军精锐亲自保卫的那座桥也业已堆满尸体,然而这个鞑靼人尽管已孑然一身,却仍挺立在那里,可能正在传达僧王的最后命令。


子弹、炮弹在他的周围呼呼作响,飞啸而过,而他却依然镇静不动……直到霰弹把他击倒,大旗也向一旁倒去,随着它的旗杆而去的是一只紧紧抓住它的痉挛的手……


非常艺术的记载,看上去如此仙气飘飘。


清廷皇家园林圆明园废墟。


事实上,如此壮烈场面,却难以负重史载确凿的真正的事实。


据英法联军记载,彼时,传说中参战八里桥之战的清军3万有余,事实上阵亡不过2000人左右。所谓全军覆灭,其实不过是全军溃逃,跑散了而已。


那是一盘散沙的时代。


官兵们在跑路,紧接着,皇帝带着自己的皇后、贵妃、大臣们,丢掉自己的紫禁城和圆明园,也在跑路。


跑来跑去,跑得中国的近代史,拐来拐去,难以言述,唯有叹息而已。


有闲有空,烦劳三点一转支持。

请与橡树同行,注明添加zhenxiangshutian微信号,备用诸君联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