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 | 由日军的甲种师团,看抗战的苦苦支撑
日军与苏军的战争外交:张鼓峰会战综述
最新文集: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订阅文章文集
日军炮兵观察。
前两篇《漫说抗战和太平洋时期的日军师团》和《美军不参战,中国能够坚持抗战吗?》这两篇文章,说起日军师团问题,以及抗战与美军参战问题。
这两个问题,既是抗战史的热点问题,也是生僻问题。
如果顺风拐弯,这两个问题又会牵涉到另外一个同样是热点的生僻问题: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军在战略层面上的兵力分配,完全倾斜太平洋战区。网络传闻,在日本海军投入太平洋战争之外,日本陆军同样将精锐的常设师团、特设师团全部调去对拼美军、英军。
那么,在中国战场,日军仅留下了战力较差的丙、丁类师团,或守备类师团、混成旅团等,战力不佳,是否属实?
由此一来,网传的中国抗战,不过是中国以举国之力,抵抗日军三流兵力?
显然,这个说法和中国为抗日主战场的史实相去甚远。
关于中国作为抗日主战场的作用,抗战三巨头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在战略层面上都有大致相同的结论。
罗斯福认为: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
邱吉尔认为:
如果日本进军西印度洋,必然会导至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崩溃。而能防止上述局势出现的只有中国。
斯大林认为:
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他们都是二战时期的同盟国的顶层决策者,因而,他们对中国抗战的看法,自然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客观性。
此外,如是考察、了解日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的军制调整、改革,也可以发现,实则日本陆军之主力,依然在中国大陆战场。
1937年8月,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当时,因为日军陆军参谋本部对战争评估、推演等发生较大偏差,以及日军和日本内阁对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方略存在极大分歧,是以,日本陆军最初侵华作战目的并不清晰,因而,参战部队分别由本土、朝鲜、伪满洲等基地赶赴华北战场、淞沪战场,战略步调显得散乱、紊乱。
即便如此,因为中日两国、两军的实力存在极大的差距,中国军队极难抵抗日军攻势。
当时,日军侵华的常设师团、特设师团,通常齐装满员即有2.5-3万兵力,这大致相当于当时国军的1个军,甚至2个军的兵力。
在淞沪、南京会战期间,国军通常以师为战役基本单位。以师对师团,完全不是对手。于是,到台儿庄会战和徐州会战期间,国军迫于装备、战力弱势,于是将战役作战单位改变为3个师组成的1个军,以抵抗日军一个师团。
然而,日军以优势的空中、地面远程火力加强,其一个师团正面攻击,国军以1个3个师的军抵挡依然无效,于是,在武汉会战期间,因为战场广袤,国军即调集3个军编组成集团军,用以对抗日军的师团。
即便如此,在抗战多数时候,国军的1个集团军也不过勉强抵挡日军1个野战师团的攻势。
可见日军当时的常设、特设师团的战斗力,几乎都是超过了国军1个集团军。
战争出现这样的对抗局面,对中日双方都是非常尴尬的事情。
中国需要调整兵力组合以对抗日军侵略;同样,日军也需要调整兵力组合,以求更高效发挥战力。
随着中日战争全面拉开,日军4单位师团即暴露出兵力重复、浪费的弊端。
当时,日军无论在中国战场,还是在东北、朝鲜、本土的其他正规部队,主要还是其传统的警卫师团,及第1-20师团。
这些师团,除却恢复的在1925年大正裁军时候一度撤销的第13、15、17、18师团,其余都为日军常设师团,而非甲种师团。
——现在网传将甲种师团与日军常设师团划等号,实为谬误。
日军步坦协同准备发起冲锋。
到1938年6月,日军计划扩大侵华战争,开始编组番号100以上的特设师团,番号为第101、104、106、108、109、110、114、116师团,期间重建了第13、18师团。
这些师团依然为2个旅团4个步兵联队的4单位师团。
这种编制,再加上骑工炮辎等联队编成,日军主力师团满编,基本都在2.5万人左右。
在1939年以后,随着日军深入华中战场拉长战线,日军兵力既被辽阔的中国战场稀释,捉襟见肘。同时,日军远征华中山地、水网,其常设、特设师团等方块师团编制无法像华北、华东平原那般容易展开,因而,日军4单位师团所暴露出来的兵力重复、浪费的弊端,也就到了必须修正的时候。
于是,日军陆军为适应新战争状态,提高作战效率,遂开始全面调整、改革,将4单位师团调向3单位师团。
大致在1939年开始,侵华日军全面改制,甲种师团这一称谓,也就出现在山海关以南的中国战场。
——甲种师团提法仅在中国战场,后来,在太平洋战区的南方军,及日军本土军、关东军、朝鲜军、台湾军等,均无甲种师团之称。
同时,日军内部并没有很明确划分其师团为甲、乙、丙、丁的说法。所谓区别日军师团为甲、乙、丙、丁分类,不过是现在说起抗战史,针对日军师团特点而定:
甲种师团,即为日军用于野战的主力师团。
乙种师团,即为日军用于辅助主力师团进行作战的师团。
丙级师团主要为警备师团,也参加一定的野战。
丁级师团,则为丙级师团的补充,主要用作治安战和后方警备。
其实,早在武汉会战期间,日军大本营深感兵力不足,以常备或特设四单位制的师团投入长江战场的同时,也开始针对中国战场编组新的师团。
这些番号在20以上的3联队单位的警备师团,都取消了旅团一级,主要用于华北、华东的警备、治安。
至此,日军3、4单位的多种师团编制混杂,使得日军统筹作战十分麻烦。
不过,这一时期日军忙于应付武汉会战,也没有精力进行全面整理、统筹。
日军甲种师团在战时即可优先得到日军兵站补充。
因而,直到武汉会战结束,日军大本营即开始全面改制侵华派遣军的师团为三单位制——甲种师团,即可以认为是日军侵华三单位制师团精锐。
日军大约在1939年至1941年期间,即进行了全面的甲种师团改革。
日军的甲种师团标准为3单位编制,师团直辖3个步兵联队单位,去掉旅团一级。
但是,根据作战需要,日军也可组织若干联队、大队单位,组成相当于旅团规模的支队,进行作战。
此后,包括常设师团在内的山海关以南的侵华日军根据作战需要,改制分为:
甲种野战师团;乙种协战师团;丙种警备师团;丁种辅助师团。
这次改制之后,包括日军王牌常设师团第6师团在内的日军主力师团,即只剩下3个步兵联队,及骑工炮辎等联队。总兵力也由近3万,调整为2万余人。
日军警备师团也调整为2万人上下的3单位师团。
同时,自1942年组建的日军第58师团至第70师团共10个师团,都被列为丙种师团。
丙种师团由原来独立混成旅团升格、扩编而成。
日军的丙种师团主要用于治安作战。在华北、华东等地,他们眼中无人,多以大队为战术单位出击扫荡,因而,在师团、旅团两级指挥下,联队一级也就没有存在必要。
如此一来,其编制稍微区别于其他师团。
丙种师团保留旅团,下辖2个旅团,但是旅团以下省略联队,直接编成4个大队,以及其他配属兵种大队、中队等,总兵力约在1.3万人左右。
丙种师团多配备步兵炮,迫击炮,1个师团装备32门,主要用于华北山地作战。特殊情况下,丙种师团也会被抽掉兵力,补充在长江战场作战的日军甲、乙师团。
这样的师团和老牌的常设师团一样,都是3单位师团。
看似日军师团编制的总兵力有所下降。但是,经过这样的优化、调整,日军作战效率得到很大的提升。
当时,调整后的日军3单位师团下辖的步兵联队,辖3个步兵大队,1个炮兵中队,联队轻武器包括三八式步枪、歪把子轻机枪、九二重机枪、八九掷弹筒、九二步兵炮等武器,总兵力在3500-3800人。
这是非常精确的,针对性的对付当时国军1个主力师兵力的配置。
国军当时1个师虽然有大约7千至1万人左右。
但是,因为国军极少有远程火力加强,同时,受制后勤,国军需要调拨战斗员用于后勤,使得实际能够上阵参战的官兵大打折扣。
此外,多数时候,因为国军缺乏装备及单兵武器,实际参战官兵数量还要更少。
在中国苦苦支撑抗战到中、后期最为艰苦时候的长江战场,国军1个步兵师听起来颇为壮观,可惜能够参战的实际战斗人员,通常不过3、4000人。
日军以1联队对阵国军1个步兵师,多数时候占有主动。
当时,在国军抗战主力战区第9战区,国军在三次长沙会战大占上风的时候,不乏可见,国军通常都是以2-3个步兵师,对战日军1个联队;以2-3个集团军,围攻日军1个师团。
抗战艰苦,由此可见一斑。
向衡阳机动的日军。
国军抗战由淞沪会战、徐州会战而武汉会战,基本就将军队组合调整到位。
因而,武汉会战结束,侵华日军即加速将4单位师团改制为3单位师团。
日军这次改制,持续到1942年春夏,这才基本完成。
至此,侵华日军的甲种野战师团和乙种协战师团编制都是3单位师团,完全一样。
那么,它们之间,如何区别?
最根本的区别,就是火力区别。
甲种师团继续保留装备山炮、野炮的炮兵联队,乙种师团则设1-2个炮兵大队;甲种师团编组快速作战部队为摩托化搜索联队,乙种师团则沿用约2-3个中队的骑兵联队。
当时,随着太平洋战争的全面爆发,大部分日军常备、特设师团由中国战场调走,划归日军南方军序列,这些部队则被称为重装师团、海洋师团等等,则没有划分甲、乙师团。
日军这些投入太平洋战争的重装师团、海洋师团,本身也在中国第二地理棱线的山地、湖泊、长江战场作战,也很难以施展手脚。
——如同日本联合舰队永远都无法深入长江作战一般,日军这些机械化程度较高,能够编组陆海空作战而发挥更大战力的部队,自然会调往利于发挥的战区。
相比之下,当时日军的关东军、中国派遣军、南方军的三个最重要的驻外总军里面,除却关东军不断被抽调兵力投入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显得相对有名无实之外,等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陆军的主要兵力,基本就分配在南方军和中国派遣军这两大集团。
就此可见,当年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之所以将中国抗日战场看得很重,确有其因。
战至1945年,日军日暮西山。
此刻,在中国战场,侵华日军主力中国派遣军尚有25个基本整齐的师团。
其中,甲种师团8个,乙种师团4个,丙种师团9个,丁种师团4个。
日军8个甲种师团几乎都部署在长江及华南战场,它们的番号分别为:
第3师团、第13师团、第22师团、第27师团、第39师团、第47师团、第104师团和第116师团。
这里可见,除却第3师团、第13师团为了日军老牌的常设师团改制,第104师团和第116师团为特设师团改制。
其余第22师团、第27师团、第39师团、第47师团,则均为警备师团升格。
原来,日军的甲种师团除却包括原常设师团之外,其余特设师团、警备师团均根据其作战表现而评比升格为甲种师团。
通常,甲种师团可以优先得到兵员补充和火力加强。
武汉会战期间日军舰炮配合地面部队发起炮击。
是以,对常设师团之外的日军师团而言,一旦升格为甲种师团,即意味着这支部队只要作战不出现太大的失误,也就同样可以得到优先的兵力、物资补充,火力加强。
持续下去,也就正式成为了东京大本营挂号的日军野战主力师团。
以日军第39师团为例。
该师团本为警备师团,总兵力不足2万人,在老河口会战前后成为甲种师团,即加强骑工炮辎等联队兵力,总兵力接近2.5万人。
后来,该师团即成为日军发起石牌会战、常德会战的主力。
甚至在抗战尾声的豫西鄂北会战,第39师团依然是日军参战主力师团。
至于特设师团出身的第116师团,在常德会战期间加强给日军武汉第11军之后,参战常德会战、衡阳会战,成为第11军在华中战场的绝对主力。
当时,第116师团的第109、第120、第133联队兵力都加强到4000人以上,骑工炮辎等联队也得到加强补充,师团总兵力也长期维持在2.5万左右。
衡阳会战,日军第116师团即为方先觉的国军第10军正面碰撞,伤亡惨重,数次优先得到冈村宁次日军第6方面军预备兵补充,成为日军后期侵华作战中一线主力。
——日军第116师团最后在湘西会战,被得到一定量的美式装备的国军彻底击败。
1945年8月,日军第116师团在岳阳投降。
说到这里,在1939年8、9月,爆发于日本与苏联之间的诺门坎会战中,日军即以第23师团这样的1个没有升格甲种师团的警备师团,数次逼退苏军。
诺门坎会战的参战日军。
直到最后,苏军组织498辆坦克、346辆装甲车,542门大炮,515架飞机,专门编组由6万步兵和4万机械化军队的第1集团军,付出惨烈伤亡和天文数字的作战物资,这才勉强击退日军第23师团,取得最后的惨胜。
仅此战例即可互相比较,中国直到1945年,都在正面与日军精锐之第3师团、第13师团、第22师团、第27师团、第39师团、第47师团、第104师团和第116师团对抗,无论对太平洋战争,或者对苏德战争,都是极为生动的策应。
就此可见,八年抗战,中国虽然在抗战后期得到一些美援得以补充,然而,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在抗战的更多时候,中国确实是以一支近代化步兵,抵抗着现代化的日军的全面进攻。
抗战艰苦,确实远超现在人们的想象。
如此轻描淡写的一句,实则承载着八年抗战的岁月之沉重。
愿更多人能够记忆起抗战。
有闲有空,烦劳三点一转支持。
请与橡树同行,注明添加zhenxiangshutian微信号,备用诸君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