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 | 新四军往事:在皖南事变之前的叶挺军长和项英副军长
最新印度专题:
叶挺军长与陈毅、粟裕、袁国平等参加南昌起义新四军干部合影。
1937年10月12日,国民政府江西省主席熊式辉向南方红军高敬亭、傅秋涛、项英、刘英、张鼎丞等部,转发了蒋介石10月6日的电令。
电令指出:
鄂豫皖边区高敬亭部,湘鄂赣边区傅秋涛部,湘粤赣边区项英部,浙闽边区刘英部,闽西张鼎丞部,以上各节,统交新编第四军军长叶挺编遣调用。
抗战军兴,这一电令,即标志着国共两党关于将在南方八省边界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军参加抗战的问题,已经达成了共识。
电令之后,南方八省边界地区约14个游击根据地的红军、游击队按照命令陆续集结,完成了改编。
——此后,新四军在1939年,将10月12日定为新四军建军纪念日。
四军这个番号,对蒋介石而言,大致是他任总司令的北伐军的第四军。
对延安方面而言,四军,自然就是红军官兵都很熟悉的井冈山最早的红四军,或者红二、红四方面军曾经出现过的红四军。
至此,新四军正式挂牌,也就有了叶挺军长的走马上任。
叶挺自1927年秋冬开始流亡海外,他在游历欧洲,访问苏联之后,便一直寓居澳门,一度与宋庆龄、邓演达、陈友仁、李济深等人往来密切之外,对国共两党,均是少有联系。
直到七七事变爆发,叶挺这才结束流亡,由澳门回到上海。
当时,国共两方就红军改编事宜,正在上海谈判。
战事紧迫而谈判艰难,是以,主持谈判的周总得知叶挺抵沪,当即邀约会晤。
会晤中,周总深知叶挺在军界颇有人脉,因而向叶挺表示,希望他能够出面,参加、主持南方红军、游击队的改编工作。
叶挺与周总交情多年,现在才回国内又急欲领兵上阵抗战,因而爽快答应了周总,找到正在上海指挥作战的另外一位故交,时任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陈诚,向他表达了自己愿意出面,协调国共两党共同改编南方红军,继而率军抗日的愿望。
于是,通过陈诚举荐,叶挺向蒋介石提出“让我来集合仍留在南方的红军和改编这些军队”,并上报了国共联合改编、组建一个新的第四军的建议。
新四军建军方案很快得到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批准。
——因为新四军的新的番号出现,一度纠结在国共两党之间的陕北红军和南方红军游击队整编的问题,也就分为八路军、新四军两个部分进行改编而迎刃而解。
然而,叶挺上报的新四军组建方案虽然得到通过,但是,谁来就任新四军的军长的问题,国共双边却分歧重重。
冯玉祥、宋庆龄、李济深等人的率先支持叶挺就任军长的提议。
新四军军部在岩寺。
1940年,新四军的两位军长,叶挺与陈毅。
可是,这时的叶挺对延安而言,已经脱离共产党多年;对国党而言,又有指挥南昌、广州起义的往事。是以,无论国共,既有改编南方红军为抗战武装的共识,却都对叶挺出任新四军军长深为顾虑。
为此,延安方面推出了由项英、陈毅等人指挥新四军的方案,国民政府方面则针对性提出以陈诚、张发奎指挥新四军的方案。
双方相持不下之余,直到9月28日淞沪战事扩大化,战事日趋危机,在陈诚建议下,蒋介石这才拍板,以国民政府军委会委员长名义,签署了对叶挺的新四军军长的任命。
国党迅速表态、任命叶挺为新四军军长,延安随即也表态认同,并致电邀请叶挺前往延安。
1937年11月,就新四军建军和抗战方略问题,叶挺、项英等人相继来到延安,向中央报告新四军筹建工作。为此,延安方面为叶挺专门召开了高规格的欢迎大会,向这位北伐名将热情致意。
会上,延安明确表态,欢迎叶挺就任新四军军长。
叶挺感动之余,同样坚决表示"一定遵照党所指示的道路走"。
叶挺、项英在陕北期间,国共双方就组建新四军军部达成共识,经叶挺提名,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核定,明确了新四军的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主任邓子恢等其他主要部队长的任命。
不过,按照红军的党指挥枪的原则和传统,在叶挺离开延安回到武汉之后,延安在12月一次会议决定,成立东南分局和中革军委新四军分会等两个党的、军队的最高机关。
两个机关,均由项英担任书记。
1937年12月,长江局领导人与新四军部分负责人在武汉八办门前合影。右起:项英、曾山、周恩来、博古、王明、叶剑英、张云逸。
其他主要顶层人物还包括军分会副书记是陈毅,东南分局副书记是曾山,后来增加了饶漱石——作为新四军军长,叶挺基本为组织原则屏蔽在决策核心群外。
——通常,人们会被项英挂着新四军副军长职务,因而将项英视为聂荣臻、罗荣桓这样的人物。
其实不然。
项英早在红军时代,即与周总比肩,为包括朱、毛、任弼时等人为委员的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曾任中革军委主席。
(本文10000余字,详说新四军建军至皖南事变前的叶挺、项英等人的往事。感谢订阅)
可试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