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橡树 | 八一三纪念日:向上海的那段史诗般的战史鞠躬

流浪的橡树 长江杂谈 2022-03-18


二战史上,被战斗民族修理的“战斗民族”:苏芬战争全镜解读

一代国士孔祥熙

近代史上极为尴尬的翻页:八里桥之战

诺门坎会战全景回望:苏军和日军到底谁更厉害?

日军与苏军的战争外交:张鼓峰会战综述

中央军官学校教导总队殉国记之前传:突击群战术与胡迪尔

少为人知的朝鲜战争:由松骨峰战斗看长清之战  

少为人知的朝鲜战争:万岁军浴血白马

日苏博弈阴影下的九·一八事变

印度专题:

从第三次印巴战争,看东巴、锡金、藏南和克什米尔

中印1962年边境战事:详解克节朗河谷之战

最新:新四军往事:在皖南事变之前的叶挺军长和项英副军长。

从七七事变到偷袭珍珠港:漫谈日本民粹往事

悬系中国命运的武汉大撤退

广岛原子弹事件75年:由李梅火攻到原子弹爆炸

最新:告别八十年代:我们的排球女将

         告别八十年代:追忆1979年流行歌曲与影视的点滴

         告别八十年代:黄植诚起义

淞沪会战后期,孤身冲向日军的国军轻型坦克。


上期:日本投降,从8月15日到9月3日


引子:


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


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


——这是1937年11月13日,国民政府自上海撤退之声明。


这个声明既表达了中国军民不畏强暴坚持抗战的决心,同时,也意味着自七七事变之后,中日战争在八一三事变已经不可逆地完成了由华北局部战争向全面战争的升级。


83年前的8月13日,八一三事变爆发。


由此,引爆了拉开了中日近现代历史上那场全面大决战的帷幕的淞沪会战。


在这场抗战史上规模最大,最为血腥、惨烈的大会战中,中日两军动员超过百万军队投入水网密布,狭窄繁华的上海及周边血战。


淞沪会战,中国军队以装备单兵武器为主,以及极少战机的近乎平面化的近代军队,与装备有那个时代最为尖端的航母、战机、重炮、战车、毒气的现代化日军,进行了三个月的会战。


当时,西方记者在上海租界喝着咖啡,远眺战场,在打字机上打出了一篇又一篇的战事新闻。


这些第三方视角新闻对日本军队的战争道德沦丧和对标示红十字会旗的目标进行暴力攻击,进行了谴责。


淞沪会战,日军在上海外海的舰队。


日本对学校、车辆等进行无差别的轰炸,还对插着红十字会旗帜的车辆进行轰炸,造成了大量无辜平民的伤亡。


但日本人却诡称这是因为有人想把红十字会的旗子当作幌子,进行反日活动


这是有准确记载的抗战历史上日军对华侵略发起无差别攻击的开始。


由八一三事变激发的淞沪会战可能是抗战史及中国近现代战争史上战力最为悬殊,战事最为惨烈的一场会战。


当时,基本实现了现代化的日军陆海空作战部队可以将火力投放数公里,甚至数十、数百公里之外。


与之对应,中国军队除却少得可怜的战机、军舰、快艇、重炮之外,最主要的武器,不过是一支有效射程数百米的步枪。


因为国力孱弱,工业落后,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消耗军火,需要在数千里外的广州、香港进口,一路颠簸,耗时费力运往上海。


诸多劣势之下,中国军队少得可怜的所有远程火力既被日军强大火力压制,又失去有效后勤保障,是以很快就全面瘫痪。


淞沪会战期间,中国空军屡败屡战,歼击机飞行员几乎全体殉国。


——无数青年精英阵亡,历史就此为民族留下了极为惨痛的记忆。


失去远程火力支援,中国唯有以七十万仅仅装备近代化武器的血肉之躯,挡在上海的前面,挡在中国的前面,以人肉和生命,消耗和滞缓日军攻势。


依靠着杀伤力仅仅数百米的步枪,数十米的手榴弹,以及数米之间的肉搏,那一代中国军人在淞沪战场留下了抵御外侮的史诗般的历史。


现代战争,火力投放的距离、烈度,客观上决定战争进程。


空袭淞沪的日军机群。


淞沪会战,日军以现代化陆海空进行登陆作战。能够利用强大的现代化舰队、机群和炮群轮番配合地面部队机动、攻击。


与之对战,战区狭窄且水网密布,中国军队则只能以整师、整旅、整团的兵力,以外人看似近乎愚蠢的添油战术,轮番投放在淞沪战场。


这是一场真正意义的以人海对抗火海的作战。


一二天之间,中国参战部队便受日军现代化陆海空攻势碾压,伤亡惨重,血肉模糊。


——现在的人们对淞沪战事不过知道其发生,却不知道其所以然。因而无视当年战场狭窄,交通不便,中日国力、战力对比悬殊等等历史,夸夸其谈淞沪会战的高层决策失误,确实是对那段历史的极大的否定。


现在回望历史不难发现,中国苦撑最终赢得抗战的胜利,实则因为中国军民自身的决不妥协的苦苦抵抗,以漫长的战线和战争空间、事件消耗日本,等到了太平洋战争爆发,与参战美军携手参战,最终逆转了中日战争的态势。


这段历史看似非常简单。


然而,以当时中日国力、军力悬殊差距,中国在战略、政略如是失误,想要在日军凌厉攻势下苦苦支撑等到美军参战,显然比较渺茫。


回望历史,中国抗战在战略上确有很多偏差、失误,然而,中国坚决实施持久战战略,不可置疑正是抗战赢得最后胜利的关键。


可是,持久战并不是一味依赖广袤国土进行躲闪、退避、游击。


如要以持久战扼制日军攻势,中国就要必须充分利用纵深宽广的主战场,以拉长日军战线和后勤线;就必须充分转移孱弱的民族工业、物资、人才等等战略资源于大后方,以储备起码的、有限的国力保障进行持久战。


同时,既然全面抗战拉开帷幕,中国反侵略作战更需要向国际展现中国更作为现代国家抵御外辱的姿态,并且在正面战场之外,向日本开辟外交战、政治战和金融战等等其他战场。


无疑,抗战初期爆发的淞沪会战,正是承担着如上战略使命。


此外,在军事战略方面,七七事变爆发,日军轻松占领平津,控制津浦线、平汉线,对京沪杭地区已经形成战略威胁。


何况,当时日军在上海还占有港口和陆战队。


试想,中日双方已经护卫敌手,如是在淞沪不主动出击而将主动交换日军,那么日军准备充分,从吴港和佐世保军港即可短期完成华东登陆,全面威胁津浦线,进而可以选择津浦线区域的任意目标发起决战。


同时,这样的作战,日军还可以得到华北日军沿津浦线、平汉线南下进攻的战略配合。


如此一来,国军于漫长津浦线、平汉线防无可防,后果不堪设想。


淞沪会战期间的准备发起偷袭的日军。


可见,淞沪会战最现实的军事价值,就在于国军在津浦线南端上海主动发起会战,客观上避免了在漫长的津浦线虚耗兵力,用以监视、备战日军选择任意目标的攻击的战略被动。


同时,淞沪会战客观上也牵制了日军往平汉线进犯的可能。


日军远程火力猛烈,作战区域极度狭窄,以添油战术投放兵力,这便是近代化军队抵抗现代化军队唯一可选的战法。


这是历史局限下,中国人的无奈。


此外,淞沪战场期间,国军每日以血肉之躯抵挡日军海陆空炮火,更为11月3日布鲁塞尔召开9国调停淞沪会战的大会,争取了时间。


淞沪会战坚持到大会召开,日本缺席之外,与会的九国公约签字国和其它11个观察员国均为中国军队在上海的英勇抵抗和惨烈牺牲感动,无一例外地站在中国一边,发表会议决议,集体抗议日军暴行:


日本无权干涉中国的内政,中日战争与世界其它各国有利害关系


客观上,布鲁塞尔大会相关文件为世界各国援华抗战,提供了道德和世界法的依据。


此后,因为布鲁塞尔大会决议影响,本来与日本处于友好外交、贸易关系的英美等国开始逐渐挤压、甚至中断日本军事资源的贸易,不断加大对华支援,继而使得日军势在必得的侵略往往功亏一篑,久战无功,最终不得不在战争资源耗尽边缘,为赌国运,偷袭了珍珠港。


——如是读史能够心平气和看到这点,即可明白,无论军事、政治、外交等等方面分析,淞沪会战断无现代人评论那般,可战可不战,退后避战的道理。


这是一场凝聚中国军民民心士气和奠基中国持久战战略的根本之战。


淞沪会战期间,中国军人的血拼,一改世界列强对中国散漫的非现代国家的偏见和旧观,继而为中国军民上下一心无畏强暴的牺牲感化,开始普遍同情和尊重中国为争取独立的抗战。


当年,即便在淞沪会战爆发前后,名义上统一的中国尚处于各地军阀割据状态,南京政府有效控制地域不过京沪杭地区、中原及两湖、赣闽等局部地区。


军队方面,中国除却最早投入战场的黄埔系整理师、调整师等嫡系主力之外,其余参战淞沪会战的军队,几乎全部属于沿袭传统的团练体制、北洋体制编组的老式军队。


这些军队纵有报效国家决心、热情,但是,他们的指挥各有山头,军令杂乱无章,既无统一制式装备,编制,训练,指挥及后勤系统;更无统一的战争思维、战略思想,如此对抗现代化日军陆海空军力高烈度、高强度、高节奏的猛烈打击,战损之大,可想而知。


淞沪会战,背着斗笠激战的中国军队。


这样的军队投入战场,一番激战,往往整团、整旅、整师地被日军密集炮火歼灭。


最值得现代人仰望的,即便明明知道战事惨烈,战力悬殊,败多胜少,九死一生的现实,那些两湖、两广、陕西、河南、东北、甚至远离战场的云、贵、川的子弟兵,依然闻义赴难,朝命夕至,义无反顾地赶到了战场。


这些参战官兵已经成为历史,83年后,我们需要明白,他们是我们民族的同胞、先驱和我们的亲人。


尘埃落定,如今,当年的他们早已经被挤压在冷冰冰的史册里,化作枯燥、抽象的数字。然而,如是我们愿意去感受83年前那段史诗般的战事,我们依然可以在这些数字背后,重温和感受那些让人为之潸然的往事。


1937年8月,淞沪会战战事升级,第98师293旅583团第3营驻防宝山前线。


日军陆海空大军压境,大战在即,营长姚子青激励官兵:


不把鬼子驱逐出去,是我们每一个军人的奇耻大辱!


弟兄们,豁出去吧!和鬼子们拼到底


宝山血战八天,姚子青营除被派回一名名叫魏建臣通讯兵幸免,全营自姚子青营长以下,死守阵地的600多壮士全部阵亡殉国。


四行仓库前备战应敌的八百壮士。


8月26日,黄埔陈诚系第18军第11师在淞沪会战核心战场宝山、罗店、浏河一线抵抗日军陆海空猛攻。


中国军队为日军远程火力压制,只得发起集群冲锋,近战厮杀。


如此血战鏖战之下,罗店三次易手,官兵伤亡惨重,阵地岌岌可危。


于是,彭善师长腰配双枪,手端一架德制机枪,亲率师部直属队编组的敢死队于日军猛烈火力下发起逆袭。


在罗店阵地最后一次逆袭,由第11师第110旅旅长蔡炳炎将军亲率敢死队出击。


临行前,彭善与蔡炳炎告别,说:


你有什么要交代的,告诉我,如果你回不来,我负责照顾你家的一切


蔡炳炎随口应答:


我家里的事就别提了,再大也是小事,国亡了,家就完了。


我今天豁出去了,不是敌生我死,就是敌死我生


在两个小时后,彭善将军收到了罗店收复报告,也收到蔡炳炎将军在冲锋途中阵亡殉国的报告。


罗店血战,国军第11师退下前线,幸存者不过十之一、二。


9月,第70军赶到上海,所部第113团团长秦庆五即率全团官兵滴血宣誓:


自今日起,当怀时时战死之心,绝不苟且偷生,日寇一日不除,我全团将士一日不休


1937年10月3日,第113团湖南子弟在万家牌楼开始血战日军。


战不过10日,第113团1400多名壮士为友军接防退下阵地,全团伤亡近乎100%,无伤幸免者不过一、二十人。


淞沪会战,损折我民族太多精英,实为中国历史彻骨之痛。


无疑,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淞沪会战抵御外辱,唤醒了国人的现代家国意识。


受此感召,军民之外,很多军阀为家国大义感召,顿然转身,就此变成了中国的国家军队的抗战将领。


湖南军队来了,陕西军队来了,东北军队来了……


来自中国最偏远的省份的四川、云南、贵州的军队,也在战事激烈的紧要关头,赶到了上海战场。


晚清以来,湖南以勇悍闻名全军,无湘不成军遂为传奇。


淞沪会战核心主力,无疑是黄埔系国军。


然而,相较川系、桂系、粤系、西北军、东北军等,湖南相对靠近上海,不仅精锐尽出,而且源源不断在会战期间,向上海参战部队输送着湖南子弟。


湘军体系部队直接参战近十万人,为参战淞沪会战人数最多的地方军。


淞沪会战期间,国军嘉奖了作战优异的10个师,其中,第15、第16、第19等3个师,就是正宗的湖南子弟兵。


此外,湖南子弟作为补充兵力,输送其他作战部队参战淞沪会战的具体人数,至今为战史忽视,甚至也为现在的湖南人忽视。


我们习惯苛难前人不够努力,却真不习惯记住他们的牺牲。


家国意识的觉醒,使得九一八以来忍辱负耻的东北军在上海愤然崛起,一雪耻辱。


淞沪会战后期,东北军第49军掩护大军撤退,第105师在沪杭公路血战日军两昼夜,全师4个团长,3人阵亡。


第109师先战姚家宝,再战嘉善、枫泾,全师万余人撤退下来,仅300余壮士。


同期,东北军第67军临危受命,协同川军43军26师死守松江三日,掩护上海主力撤退。


松江一役,东北大兵死磕日军,几乎全军覆灭,军长吴克仁殉国。


——中将军长吴克仁,是在淞沪会战中殉国的最高军衔、职务的军人。


日本人没有预料到,甚至很多中国人和国际友人同样没有预料到,看似散沙的中国军队,会在绝对劣势下,被侵略者的猛烈炮火,融成如此坚强的血肉长城。


日本企图速战决胜,现地谈判的战略、政略,也在淞沪旷日持久的消耗苦战中,落井化月。


淞沪会战期间,背着斗笠的中国战士冲向日军。


贵州,当时中国极为落后的地区。


贵州以全省财力、军力组建的贵州子弟兵第102师参战淞沪会战,师长柏辉章的胞弟殉国之外,全师近万人,团长以下伤亡6000人以上。


这支部队牺牲惨重而作战顽强,胡宗南将军临敌指挥目睹作战境况,盛赞黔军:


奋勇克敌,显树战功


就在淞沪战事激烈之时,在遥远的大西北,宁夏马鸿逵将军在其私军安宁军改编的第95师里,抽调精锐,编出3个近千人的整营,交给第1军军长李铁军将军,赶赴战场。


淞沪一战,宁夏子弟3000子弟,几乎无人生还。


——这些枯燥的数字,细思泪目。


须知,那场史诗般的战争,不仅承载了中国人的家国意识、民族意识由近代走向现代的沉重的记忆,同时,更记忆着我们回望来时的漫长的路上,那些属于我们自己的先人的足迹。


如不能够看清那段历史,又有如何资格,而去纠结那段历史?


如今,再到八一三纪念日,时过境迁,硝烟散尽的淞沪会战唯有记忆斑驳,岁月斑驳,唏嘘斑驳。


日军在淞沪会战期间侵华路线图。


斑驳之下,唯有当年国民政府自上海撤退发表的声明,提醒着我们,无论我们今天如何的灯红酒绿,绚丽多彩,这些今天,确实源自那段日渐为国人淡忘的记忆:


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


正是那场史诗般的会战,中国军民拼死抗争,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这才打出了日本延绵拉长到数千里的战线。


这条客观存在的数千里战线由日本本土和满洲向千里之外、万里之外的华中、华南延伸,向东南亚、太平洋延伸。


不难发现,由淞沪会战拉长的战线,正是在宏观战略上把日本拖向东南亚,拖向太平洋,直至拖上绞架的绞索。


淞沪会战就此揭开了长达八年的中日全面战争帷幕。


持久抗战开始,在国军激战淞沪,死战不退的掩护下,当时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上海,军民争分夺秒,开始了八年抗战史上极具战略价值的工业设施、物资、人才和其他战争资源的大撤退。


淞沪前线的战士。


正是淞沪会战期间的上海大撤退,武汉会战期间的武汉、宜昌大撤退,最终奠定了八年抗战,苦撑取胜的物质基础。


原来,值八一三纪念日,无需华丽辞藻和情怀修饰,如是简单而真切感念前人不易,这才原本是我们份内的事情。


——后记:


淞沪会战,损折我民族太多青年精英,实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彻骨之痛。


敬以此文,向上海那段史诗般的历史和那些有名的、无名的、民族的英雄,鞠躬。


点击关注精彩橡树后续文章,鸣谢情谊赞,关注朋友注明请加:zksd122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