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前沿 | 马普刑法学人论坛第三期 紧急权的体系构建

2022年4月23日下午2点,由北京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以及西北政法大学共同主办的“马普刑法学人论坛”第三期“紧急权的体系构建”如期召开。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法学院江溯副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陈璇教授主讲,北京大学法学院陈兴良教授、梁根林教授、车浩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林维教授,复旦大学法学院杜宇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劳东燕教授、王钢副教授,武汉大学法学院熊琦副教授,浙江大学法学院徐万龙老师,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赵雪爽老师以及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周遵友教授等十余位专家学者对报告进行了精彩深入的评论。法宝学堂、燕大元照、周泰研究院三家平台进行了在线直播,听众共计超过一万人。本次讲座持续长达5小时,主讲人陈璇教授和其他与会专家一同围绕讲座主题进行了发人深省的讨论,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学术盛宴。


陈璇教授首先援引了德国著名刑法学家罗克辛(Roxin)教授的一个著名论断:“迄今为止,还没有人成功地在正当化事由中实现了富有成效的体系化。这种体系化的尝试也不可能最终获得成功。”尽管如此,陈璇教授还是进行了一次尝试。他指出,自己在理论建构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注意兼顾实践操作型体系和科学探索型体系这两种体系的要求,也即紧急权体系的建构既需要为法律适用者掌握现行法律规定和法律知识提供一份简洁明了、便捷实用的操作指南,也需要揭示法规范的合法性根据和内在关联。在这种理论建构思想的指引之下,陈璇教授重点就紧急权的“三期建设”工程,以及厘清紧急权之间的位阶和竞合关系进行了阐述。


陈璇教授认为,紧急权体系的框架搭建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权利空间的分配”、“侵害风险的归责”以及“社会团结的引入”这样的“三期建设”。首先,“一期建设”的工作主要是通过我国《宪法》第33条第2款和第51条,推导出勾画紧急权体系初步轮廓的三个命题:自损型紧急权,直接来源于公民的自我决定权;极端强势的反击型紧急权,是公民消极自由和主观权利的固有内容;转嫁型紧急权,暂时还没有立足之地。其次,“二期建设”的最重要理论成果则是,根据侵害人对于侵害风险的答责性程度,在反击型紧急权内部实现了进一步的层次划分,使“强答责侵害”对应于锋芒最为凌厉的正当防卫权,令“弱答责侵害”对应于强势程度有所减弱的防御性紧急避险权。最后,“三期建设”主要在于回答“团结义务法律化的合法性根据”以及“转嫁型紧急权的类型”这两个问题。通过对紧急权“三期建设”工程的动态描述,陈璇教授清晰地为我们展现了其所构建的紧急权体系的具体样貌。


关于紧急权的适用位阶与竞合,陈璇教授主要围绕“互斥情形下的适用位阶”、“重叠情形下的竞合处理”以及“‘想象竞合’中的行为定性”等三个方面展开。对于第一点,陈璇教授指出,自损、反击和转嫁这三种类型的紧急权,因其各自损害对象没有任何重合之处,故不存在形成交集的可能。但如果某一紧急行为所损害的法益在归属上存在争议,就应当根据一定的顺序在紧急权体系中展开排查。按照由易到难的思路,在考察某一紧急行为能否获得合法化时,应当遵循“自损型最先、反击型其次、转嫁型最后”的判断顺序。对于第二点,陈璇教授指出反击型紧急权所辖的三项具体权利,在前提条件的外延上呈现出层层包容的关系:防御性紧急避险最为宽泛,正当防卫次之,自助行为则最为狭窄。对于第三点,陈璇教授指出反击型紧急权与转嫁型紧急权有可能基于特殊的案件事实同时现身于一个紧急行为之上,从而呈现出类似于罪刑规范中想象竞合的状态。对此,他主张,当一个紧急行为同时损害了不法侵害人和无辜第三人的利益时,应当遵循“从严原则”。


在报告的最后,陈璇教授还对紧急权体系做了进一步的总结,并提出这一体系还存在发展完善的可能。


在评论环节,各评论人均高度评价了陈璇教授这一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认为其融合了体系思考和问题意识,一改学界一直以来以“论域”和“论题”为指导的研究方法,对紧急权体系构建的研究深度甚至超过了作为其“原产地”德国刑法学界。与此同时,各评论人也提出了一些质疑:第一,关于攻击性紧急避险和防御性紧急避险的类型划分出现在德国民法典中,其并非是刑法上的固有分类,将这种类型划分直接引入刑法中可能引发体系性的变动。第二,罗克辛教授的论断所欲揭示的是对于种类繁多的各种违法性阻却事由而言,不可能找到一个标准明确具体的同一根据,紧急权这一概念的提出恰恰说明了紧急权和非紧急权之间的分裂,从而印证了罗克辛教授的论断。第三,在陈璇教授所构建的紧急权体系中,事实上许多行为都算不上权利,例如阻却责任的紧急避险,因此以紧急权这一概念囊括这些行为可能并不妥当,等等。


在评论环节之后,陈璇教授对于各位评论人所提出问题也做出了积极的、总括性的答复,主持人江溯副教授对此次活动进行了简要总结,本次论坛随后圆满落下帷幕。


本文转载自马普刑法学人公众号,原文作者:项佳航、编辑:余云霞。


编辑:李妍彬

审校:马振华


往期推荐:

学术前沿 | 《刑罚执行:内涵与外延》网络研讨会顺利举行

新闻 | 企业合规案件诉讼程序立法专题研讨会顺利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祝您五一节快乐!

新闻 | 强化刑事执行检察,拓宽法律监督新领域

新书推介 | 比较刑法研究(第二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