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的破圈之道
”
近年来,以最美乡村婺源为代表的上饶乡村旅游不断升温,篁岭、江湾等热门景点持续火爆,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经典案例。
上饶乡村旅游崛起的背后走过了怎样的发展轨迹?又有哪些升级空间?上饶又该如何继续向“打造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迈进?
一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和积淀,上饶乡村旅游的现状如何?
目前上饶基本形成了“一区四带四片”(“一区”是婺源国家级乡村度假试验区;“四带”是城市近郊乡村旅游发展带、鄱阳湖滨湖乡村旅游发展带、万里茶道乡村旅游发展带、红色主题乡村旅游发展带;“四片”是三清山—德兴道医养生乡村旅游集群,横峰、弋阳、铅山信江河谷乡村旅游集群,上饶、玉山、信州、广丰近郊乡村旅游集群,鄱阳、余干、万年湖稻文化乡村旅游集群)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乡村旅游在全市旅游产业版图中地位日益凸显。
品牌创建成效明显。全市共有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8家、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镇1家;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4家;3A级以上乡村旅游点334家,其中5A级6家、4A级25家、3A级303家;乡村旅游风光带1条;各类农家乐3万余家,其中星级农家乐116家;登记在册民宿1216家,甲、乙、丙级民宿各1家,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多点开花”。
发展模式各具特色。各县(市、区)因地制宜打造了“乡村度假型、文化村落型、农业观光型、红色研学型、滨湖渔家乐型”等10多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有力推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比如,在文化村落型方面,婺源县篁岭村成功打造了“篁岭晒秋”文化IP,仅上半年就接待游客122.86万人、旅游收入突破1亿元,带动周边110余家农户实现增收致富;
在农业观光型方面,广信区云谷田园生态农业小镇,以生态农业观光园为载体,打造了集精品农业、休闲旅游、科普教育于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科技农业示范园;
在红色研学型方面,玉山县怀玉山村依托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多维度展示红色名村的丰富内涵,投资7000万元打造玉峰村5A级乡村旅游示范点;
在滨湖渔家乐型方面,鄱阳县团林乡狮子山村,依托地处鄱阳湖畔的地理优势,打造了30余家各具特色的“农家乐”“渔家乐”,年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各项营业收入800余万元,人均增收近1000元,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
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各县(市、区)积极推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优化升级,全市共建成632座旅游厕所,建设4A级以上景区停车场113个,总面积达65万平方米,各类乡村旅游标识标牌1万余个。
同时,各地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如婺源县大力实施全域徽派建筑保护改造,并要求新建建筑保持徽派风格,基本实现全县建筑的风格统一;三清山景区投资1亿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了辖区秀美乡村建设全覆盖;鄱阳县大力改造提升村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推动村庄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升级。
宣传营销有声有色。坚持线上线下齐发力,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推广“大美上饶·自在山水”旅游品牌。
以“水墨江南·只此青绿”为主题的短视频在人民网、新华网等国内主流媒体刊发,抖音和视频号阅读量达1235万;短视频“有一种春天叫婺源”累计网络点击量超1亿次。同时,主动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如横峰县充分利用中石油集团挂点帮扶的机遇,成立红色培训服务专班,大力开展红色研学宣传推介。
旅游活动精彩纷呈。坚持“有节过节、无节造节”“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理念,开展“五一消费黄金季”“金秋消费季”“百城百夜”文旅消费季、“乡村过大年”等系列活动。
婺源篁岭连续举办两届国际旅游名村村长峰会,吸引了国内外近百名明星村“村长”参会,加强了国内外旅游名村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市文广新旅局举办了首届“上饶文旅谷雨诗会·跟着诗词游上饶”主题活动,以诗词品味上饶山水风景和风土人情,提升上饶文化旅游软实力和影响力。
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举办了全市旅游饭店管理人员暨精品民宿高质量发展培训班、全市乡村旅游培训班、全市助企纾困暨高质量发展培训班、导游及红色讲解员培训班等20余个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班,受训达5000余人次,有效提升全市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服务水平。
二
与全国不少地方类似,上饶乡村旅游发展至今,因受各方面因素制约,也还存在一些共性的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配套设施不够健全。对公共厕所、停车位、旅游标识等旅游专用设施投入明显不足,通往乡村旅游点的道路“通而不畅”。部分乡村旅游点后期资金投入不足,存在“一年好看,两年变旧”的现象,对基础设施维护不及时,难以满足游客需求。
旅游业态较为单一。乡村旅游业态基本上以农业观光、农家乐、民宿、农业采摘为主,深度体验类、度假类旅游产品较少或存在空白,整体留客能力较差。各乡村旅游点对地方特色、民俗风情等要素挖掘不够,旅游项目同质化较明显。
经营模式有待创新。投资主体较为单一,多为中小企业和普通农户等。资金来源渠道少,经营管理能力较差。规模化、集聚化、品牌化发展受限,虽然经营户数量众多,但存在不同程度的“散、小、弱”问题。
旅游专业人才欠缺。经营者多是本地村民,缺乏旅游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经营比较粗放,管理不够规范,服务质量不高,难以满足乡村旅游发展需求。同时,发展人才数量不足,尤其缺乏既熟悉本土文化又懂旅游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三
如何破解乡村旅游的发展瓶颈?
推动产业升级,实现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的转型。跳出发展乡村旅游重投入、重硬件的老路,对于已完成改造的秀美乡村,进行旅游开发价值评估,梳理出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点位,制定远中近期开发计划,深挖当地文化内涵,错位发展,培育特色产业,推动“三产融合”,打造一批特色各异、效益良好的优质乡村旅游产业集群。
推动产品升级,实现从“乡村旅游”到“乡村生活”的转型。在尊重历史文化、乡风民俗的基础上,规划布局一批国家农业公园、田园综合体、乡村生活综合体、共享农庄、自驾车营地、乡村公园等新型乡村旅游业态产品,打造非遗村、文创村、轻奢村等多种特色村落,开发特色游线、产业集群,提供体验化、场景化的产品和服务,打造乡村旅居目的地。
推动营销升级,实现从“等客来”到“引客来”的转型。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对不同客源市场和细分客群,采用差异化的营销渠道和传播方式,实施精准营销;积极整合各县(市、区)旅游营销资源,打造统一的乡村旅游品牌体系;通过在抖音、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发布上饶乡村风景特色、路线、动态等,提升上饶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依托传统知名景区向乡村旅游导入客流。
推动运营升级,实现从“政府输血”到“市场造血”的转型。以项目化、资本化和市场化运作为核心,理顺乡村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针对乡村旅游产业要素,引入专业的开发商、运营商和供应商,合理调配项目资源,改变产品结构、运营模式、盈利模式,创造项目赢利点,刺激旅游市场开发。培养一批懂技术、懂旅游的专业型人才。同时强化农民与村集体经济的参与,变乡村资源为资本,变农民为股东,通过激活乡村旅游的“市场造血”功能,达到壮大集体经济和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
(作者:上饶市人大常委会外侨民宗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