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卓超勇闯九道生死关

刘杨 当代江西 2023-12-14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至此,中共中央、红一方面军主力历时一年多的长征结束。在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上,无数革命先辈前赴后继、舍生忘死,书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今天让我们听听从长征中走出来的王卓超的故事。


“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者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而且牺牲的场面绝非艺术描写那样轰动。所以,能闯过生死关活到今天是不容易的事。另一方面,革命者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是大无畏的,一息尚存,只有两个字:‘革命’,而且生命力日旺,革命斗志益坚。这也是我们能取得胜利的一个根本原因。”1996年,晚年退休在家的王卓超在回忆录中写道。

王卓超18岁参加革命,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中战斗、成长,跟随红军主力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到延安后负责中央首长的安全保卫工作。从一名普通工农子弟成长为红军战士,成长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其间,凭着坚定的信念,战胜无数困难,闯过了九道生死关。


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与刘俊秀(左一)、王卓超(右二)、汪东兴(右一)合影。

走上革命斗争道路

寻乌县地处赣东南边陲,毗邻闽粤,在封闭落后的旧社会,这里“山高皇帝远”,反动力量较为薄弱,有着聚集和发展革命力量的良好条件。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拉开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序幕。彼时,寻乌一部分在外求学的知识青年纷纷响应,回到家乡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号召人民参加革命。在火热的革命浪潮中,王卓超接触了革命思想,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30年10月,寻乌县苏维埃政府领导的21纵队攻打枫山乡坵坊村反动武装的炮楼,乡政府也组织民兵参加了围攻炮楼的行动,王卓超奉命到附近的小土坡上观察敌情。突然,炮楼内的土炮打来一发铁弹,落在毫无准备的王卓超脚下不到一尺之处,倘若炮弹再瞄高一分,后果不堪设想。

1931年3月,蒋介石调集20万兵力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二次“围剿”。为斗争需要,当地苏维埃政府组织干部群众修筑土围子,抵挡反动派进攻。有一天,反动派民团武装从东西两面夹攻,王卓超带领群众同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正陷入被敌人包围的危机时刻,县政府派遣的武装赤卫队前来支援,击溃了反动派的进攻,王卓超等人才得以脱险。

此后,王卓超一家时常受到反动民团的骚扰,只好搬到山里的土房子居住。一天,大雾茫茫,王卓超的嫂子隐约看到有两个戴着红袖章、背着枪的陌生人向家里走来,很是可疑,于是赶紧回家报信。王卓超听后觉得不对劲,立即朝门口走去,却被二人拦住了。王卓超急中生智:“同志,你们是哪里的?干什么来了?”两人谎称是游击队,到这里打反动派。“好,同志们辛苦了,我去给你们做饭吃。”王卓超等家人跑远,便提着水桶往山下走,表示要下山打水。待到下山走远,立马转身藏身山上密林,这才躲过了敌人的追捕。

在之后的苏区“肃反”扩大化中,王卓超被逮捕关押,戴上了特制的大型连串脚镣,睡觉也不能翻身,只有吃饭、如厕时才能打开脚镣活动一下。一个星期后的晚上,外面枪声大作,冲锋号紧吹,当地群众冲进牢房,将百余名被关押的革命同志放了出来,王卓超再次逃过一劫。

解放前,王卓超在延安市公安局工作时的留影。

参加红军战胜艰险

1931年11月,红七军来到寻乌县,打跑了地方反动武装,开展“扩红”运动。当地群众踊跃报名参加红军,王卓超也在县政府的介绍下加入了红七军。

1932年1月10日,中央军委命令红三军团攻打赣州城。赣州城三面环水,城墙坚固,易守难攻。担任主攻的红七军作好了各种攻城的准备,派了20名青年战士,在东门城墙地下昼夜不停轮流挖掘地道,准备炸毁城墙。王卓超正是被派去挖地道的20名战士之一,他们住在离城墙不到百米远的商店里,里边有一个屯粮的围子,里面装有八成满的粮食,仅能睡下一个人。

一天下午,王卓超正在粮屯里休息,城墙上的敌人突然打来一发乒乓球大的土炮弹,轰的一声落在他身旁的粮垛上,所幸有粮食作为缓冲,弹片未能炸开,王卓超再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战士们花了25天,终于挖通了地道。挖地道时,王卓超被坑道顶塌下来的石头砸成重伤,被安排在后方休养,由战友们继续执行爆破任务。由于缺乏爆破经验,倒塌的城墙土把30多名攻城的突击队员掩埋了。敌人把炸开的缺口堵住后,立即集中火力进行封锁,敌人的增援部队也不断赶来,与红军在城外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此时攻城已不太可能,围城部队接到撤退命令,去往兴国县莲塘村休整。

伤愈归队后,王卓超于1932年6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的革命斗争中,王卓超在红三军团保卫局工作,负责封锁敌军消息,捕捉敌人侦探,清查俘虏等。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三军团从于都出发开始长征。

1935年6月12日,部队从四川天全县出发,在去往大雪山——夹金山的路上,遭遇敌机突袭。因河流湍急,水流声掩盖了敌机的轰鸣,直到飞到头顶战士们才察觉。王卓超刚跳到水沟里隐蔽,敌机投下的炸弹正落在离他3米远的土墙边,得以躲过一劫。待敌机轰炸扫射了一阵,他和战友们又爬起来继续前行。

夹金山天寒地冻,天气变化无常,山路崎岖险峻,到处是悬崖峭壁。部队行军上山30里,下山20里,要走整整一天。到半山腰时,因高寒缺氧,每走一步都艰难万分,许多战友倒下后就再也爬不起来了。王卓超也浑身无力、心跳不停,此时,一匹大骡子经过,他立即紧抓着骡子尾巴不放,凭着革命必胜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艰难地翻越了大雪山。

1935年8月中旬,红军开始向草地进军。草地无边无际,表面上看起来是草,下面却是很深的沼泽,基本无路可走,后面的部队只能沿着前面部队踩过的脚印走。行军途中,王卓超一不留神没踩准前面的脚印,从边沿滑到了烂泥糊里,一下就被淹没了半个身子,连忙呼救。附近的同志闻声赶来,合力将他拉了上来。经过七八天的艰难行军,才走出茫茫草地。

红军到达陕北后,部队进行了整编,成立一方面军司令部,朱德任总司令,又成立一方面军保卫局,罗瑞卿任局长。王卓超当时就在一方面军保卫局执行部工作。

1949年4月22日,合江省政府公安厅全体干部合影(王卓超和妻儿位于第三排正中)。

1949年6月3日,东北南下干部团在南京中山陵音乐台留影(一排右二为王卓超)。

公安保卫战线建功勋

1938年11月20日,正值周末,延安城一片热闹景象。当时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各机关,西北局各机关、陕甘宁边区政府、延安市党政各机关和抗日军政大学等都设立在延安城。

上午8时40分左右,宝塔山上传来防空警报,时任延安市公安局局长的王卓超立即指挥全体干警紧急集合,奔向事先安排的工作岗位,维持防空秩序,帮助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

王卓超路过一个小巷时,敌机从头顶飞过,一颗炸弹突然从天而降,将附近的房子炸塌了,爆炸的气浪将他掀倒在地,所幸一面土墙挡住了弹片。他爬起身拍去身上尘土,顾不上伤痛,又继续走上街指挥疏散群众、抢救伤员。这天后,日军又连续数次轰炸延安,由于防备充分,敌机大多只是炸塌了城内房屋,没有造成较大伤亡和其他财产损失。

毛主席对此评价说:“日本飞机轰炸延安城时,延安市公安局的干警英勇地维护了社会治安秩序,保卫了人民的安全,是中国人民的好警察。”

1946年,党中央决定从各解放区调集大批干部到东北工作,王卓超于10月到达哈尔滨,担任合江省公安处长(厅级)一职。他在当地发动群众配合军队剿匪反霸,进行土地改革,建立人民政权,经过两年多努力,取得了巩固后方、支援前线工作的初步胜利。

在三大战役取得胜利的大好形势下,王卓超又受命带领合江省200多名干部南下,支援江西省的工作。抵达南京后,因浙赣铁路不通,长江军运船舶困难,四野司令部指示,东北九省2000多名南下的干部组成南下干部支队,王卓超担任支队长。

根据敌人封锁白天严、晚上松的规律,王卓超带领队伍乘坐“江汉”号轮船连夜起航,加足马力向江西九江进发。轮船不日便抵达九江港,就在大家以为安全时,3架敌机在码头上空盘旋侦查,此时轮船上除了2000多名干部外,还装有800吨炮弹,情况万分危急,船上的人开始慌乱起来。

王卓超立即发出命令,让警卫部队维持秩序,任何人不准乱动。敌机在空中盘旋了一阵,没有发现异常,就往长江下游飞走了。见敌机离去,王卓超立即指挥大家迅速有序下船,最终不辱使命,将南下干部一个不少地护送到了南昌,也闯过了他的第九道生死关。

1960年,王卓超一家在南昌八一礼堂留影。

1982年12月15日,王卓超夫妇(一排正中)在寻乌百丈磜电站和当地干部群众合影。

新中国成立后,王卓超历任江西省公安厅厅长兼检察署检察长、江西省副省长、中共江西省委常委、政法领导小组组长等。

“父亲觉得自己活着一天,就要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工作得空便要下乡和群众一起修桥修路、兴修水利,父老乡亲们哪个生活困难,他都会拿出自己的工资帮助他们,自己的内衣袜子却是补丁摞补丁,”王卓超的女儿王小梅说,“他常教育我们子女,红色政权来之不易,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的党。如今,他已离开我们21年了,我们要以父亲为榜样,赓续红色血脉,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最美乡村讲好体育故事
“捅”落敌机的上高老兵
为神山烈士寻亲记
乡村旅游的破圈之道
江铜集团:把“春天”留在矿山里
隐秘而伟大的红色交通线
首座元青花博物馆因何花落高安
机关干部“下放” 特派员“上岗”
高铁出海的背后

朱毛会师前的三个“不约而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