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穿越中国古代科技史,靠江西人这本书通关

叶华青 当代江西 2024-05-12

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一代大师宋应星如何写就这部皇皇巨著,《天工开物》中的工匠精神从何而来?


要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绕不开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这部诞生于江西分宜的科技巨著详细记录了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领域的生产技术和知识,成为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瑰宝,被誉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这部历史巨著,与作者宋应星求真务实、坚持不懈的工匠精神相互成就,造就了其无法撼动的历史地位。时至今日,天工文化的工匠精神犹如灯塔,指引着每一位手工艺人不断奋进。
一代大师宋应星如何写就这部皇皇巨著,《天工开物》中的工匠精神又从何而来?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雕塑。王中庆/摄  新华社发



书名闪烁工匠精神光芒
题好半篇文。一部跨越时空的巨著,必须有一个响亮、非凡的名字。宋应星把这部著作定名为“天工开物”,寓意深刻。
“天工”即自然规律,“开物”乃“开道释物”。书名“天工开物”,是借用《尚书·皋陶谟》中的“天工人其代之”及《易·系辞》中的“开物成务”二词组成。
它一方面强调人与天(自然界)相协调、人工(人力)与天工(自然力)相互关联与配合,人要通过一定的生产技术从自然界中开发出所需之物;另一方面认为自然界本来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好事物,但不会从天而降,必须凭借人力和技术进行开发去获取。
书名背后,蕴含着宋应星的科学思想。“他特别强调天工(自然力),同时又非常重视人工。他认为,人工必须认识‘天工’,通晓‘物理’,才能进行生产和发展科技。”
作者试图通过这部书向读者传达一种理念——要立足实际,顺应自然规律、科学规律,不能奇思幻想,要靠勤奋劳动、专心致志、不断创新、勇于超越,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从而获得美好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宋应星鲜明的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技术观,正是古人工匠精神的折射。

《天工开物》插图。


创作贯穿工匠精神理念
《天工开物》的诞生,每个环节都少不了工匠精神贯穿其中。
第一,在创作构思上深受工匠和农人的支持。
宋应星生长在早期资本主义萌芽比较活跃的江南地区,从小对科学技术颇感兴趣。他在“数上公车竟不第”后,毅然放弃科举仕途,转向研究科技实学,希望通过撰写科技书籍来造福国家和人民。
宋应星将书房命名为“家食之问堂”,意为“宁愿在家吃普通百难的饭,不追求做官吃俸禄”。他把精力用于游历考察,通过实际见闻把各地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经验,点点滴滴地记录下来。
在亲友的帮助下,他参观考察了许多农庄和手工业作坊,不是与农夫攀谈于垄亩,就是同工匠议论于作坊。丰富多彩工农业生产实践为宋应星展示了生动的临摹蓝本。
宋应星在担任分宜县教谕时,“公事一完,便忙着考察走访,收集资料”。一伙伙的农夫跑来对他说:“宋教谕,自古迄今,多少读书人把我们农夫当罪人看待,你竟敢冒犯圣人,打算为我们农工立言,是好样的。”
一批批的工匠也前来说:“宋教谕,房子是我们砌的,衣服是我们缝的,衣食住行哪样离得开我们工农,文人有什么理由瞧不起我们?你打算冲破封建礼教的桎梏,挺身为我们立言,我们佩服你,希望你能坚持不渝。”
创作之路上,宋应星从农夫工匠的生活及话语中汲取智慧、提振信心、增添力量。
第二,在创作态度上彰显科学务实的思想品质。
宋应星所生活的年代,学术上崇尚空谈。
“(他)不愿阿谀尊贵和谄媚名流,不甘与流俗为伍,而喜欢结交清正耿直之人。”他痛恨空谈、虚浮的社会现象,猛烈抨击拿著书立说当作谋取高官厚禄敲门砖的坏风气。
任职时手中月俸只有二石米钱,但他耐得住清贫与寂寞,肯于花时间、不怕吃苦受累,以“慢性子”和“笨功夫”的状态,广泛深入民间调查访求,专心致志地从事著作。
“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是《天工开物》序文中的一句话。
不难看出,《天工开物》就是他的见闻录。他注重实事求是,主张用科学的定量描述方法研究社会现象,把试验与否当作写书的取舍,把试验数据当作写书的材料。
宋应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以及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逐渐形成了涵养“工匠精神”的内生动力。
第三,在创作方法上注重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宋应星以博采众长、脚踏实地的态度,在全国各地作实地调查,并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长期观察与思考。
他是生活的有心人,对与百姓衣食住行有关的事物尤为上心。书中的主要素材都来源于实际生产现场,如江西的种稻,景德镇的瓷器,淮扬的海盐,闽、广的蔗糖,湖州的养蚕,福建的纸,北京的琉璃砖瓦等,都是宋应星经过现场实际考察后著录的。因此,他对生产过程记述得极为细致、准确。
例如,从对烧制白瓷的记述中看出,制作瓷杯必须把握时间与火候,一共要经过72道工序才能完成,并且许多细节尚未计算在内。书中将生产的工序讲得一目了然,充分体现宋应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
他还注重把观察、实验与数据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思想。例如,《锤锻·锄镈》中记述了生铁淋口技术:“每锹、锄重一斤者、淋生铁三钱为率。少则不坚,多则过刚而折。”又如《舟车·漕舫》中写道:“凡风篷尺寸,其则一视全舟横身,过则有患,不及则力软。”如果没有反复试验的工匠精神,是难以获得这些结论的。

图为古籍修复人员在修复古籍。王中庆/摄  新华社发



内容注满工匠精神思想
《天工开物》内容丰富翔实,涉及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和军事国防等领域,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共18卷,插图122幅,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等,记述了明末时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成就、科学创见和科学方法。
全书提出一系列理论概念,构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其在内容上也始终渗透着“工匠精神”。
尊敬农人工匠。“天工”者,人间能工巧匠也!宋应星在中卷《冶铸第八》“釜”中写道:“其模内外为两层,先塑其内,俟久日干燥,合釜形分寸于上,然后塑外层盖模。此塑匠最精,差之毫厘则无用。”由此可见铸模要求塑造功夫极其精确,尺寸稍有偏差,模子便无用了。字里行间中流露出作者对农耕的艰辛、农人的劳作和匠人们的由衷敬意和赞美。
倡导勤劳敬业。譬如他在《乃粒·麦工》说:“勤农作苦,明赐无不及也”,即是说,农民勤劳耕作总会得到报酬的。以“锄草”立论,“耨不厌勤,余草生机尽诛锄下,则竟亩精华尽聚嘉实矣”。他认为,要真正做到巧干,不能靠投机取巧,而要靠认识物理,掌握规律,否则就会弄巧成拙。

宋应星、天工开物(邮票)

注重认证考辨。《天工开物》不仅记录和描述了书中所涉器物,有时还对所涉器物及器物制作制度的历史和源流进行考辨。全书系统记述了各生产领域的技术过程、操作要点、原料及产品、生产工具形式,诠释了宋应星对工匠精神的实践。
具有超前意识。宋应星不拘泥现实,能大胆假设与探索,并进行科学归纳总结,所记述的内容极具前瞻性。例如,在煤的开采方面,他记述了先用竹筒把瓦斯排空并进行巷道支护之后才能挖掘的技术,并首次对煤作了初步的科学分类,即根据性状和用途,把煤分成明煤(相当于无烟煤)、碎煤(相当于烟煤)和末煤(相当于褐煤和泥煤)三种。“法国雷纽特于1837年才提出了与此类似的煤分类法”,比宋应星整整晚了200年。
绘制精美插图。在《天工开物》里,不仅有文字介绍,还有与此密切相关的白描图谱。以众多精美插图来展现劳动者的生产生活,不管是在我国还是世界的古代科技著述中都是罕见的。插图中有结构复杂的机械图,如花机、水碓、水车等,比例大体恰当,具有立体感,绘制技艺精湛,让历史场景跃然纸上。
从《天工开物》一书中,我们得以领略三百多年前我国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成就,并深深感悟蕴含其中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生生不息地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也正是今天中国制造所亟需倡导和弘扬的文化基因。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当代江西拍客征集令
一瓷何以连山海
如何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理论品格
景德镇市委书记刘锋:做好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这篇大文章
省文联主席叶青:以高度文化自觉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把“千年瓷都”靓丽名片擦得更亮
文化如何赋能乡村振兴

江西“君子”王造时的几桩往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