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代名相周必大的家风故事

李夏署 邓菲 当代江西 2024-05-12

勤政廉洁、严己宽人、慎独慎微,是周必大的为官准则,也是他终成一代名相的“奋斗密码”。今天带大家走进一代名相周必大的家风故事。


庆元三年(1197)三月,周必大根据自己在朝为政的经验,写下十句箴言为即将赴任临川县倅的儿子周纶送行:“莅官以勤,持身以廉;事上以敬,接物以谦;待人以恕,责己以严;得众以宽,养知以恬;戒谨以独,询谋以佥。”
勤政廉洁、严己宽人、慎独慎微,是周必大的为官准则,也是他终成一代名相的“奋斗密码”。

周必大画像。作者供图
周必大(1126—1204),字子充,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及第。绍兴二十七年(1157),举博学鸿词科。曾多次在地方任职,官至吏部尚书、枢密使、左丞相,封许国公。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以观文殿大学士、益国公致仕。
周必大从政四十五年,他初学黄庭坚,追摹欧阳修,与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等名家交游频繁。在校勘、刻印书籍方面也颇有建树,曾主持校订、刊刻了《文苑英华》,有《省斋文稿》《平园续稿》《玉堂类稿》等传世,后人汇为《益国周文忠公全集》。
而周必大之所以在为政、为文等方面均造诣颇深,成为后人榜样,与其家族的良好家风传承有着深切的关系。
周必大家族是庐陵一个家风非常醇厚的家族。从他曾祖父周衎开始,到他爷爷周诜,到他伯父周利见、父亲周利建,再到他自己,始终把良好的家风家教摆在家族发展最重要的位置,从而形成了在庐陵地域文化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周氏家风。
从周必大送子从政十句箴言看,他详细谈到了做官的方方面面,重点强调要勤政廉洁,要严于律己,善待百姓,对上级要尊敬,待人接物要谦虚,要淡泊名利,要慎独慎微,随时做好自律,做决策时要善于集思广益等。
应该说,这些为官箴言,一方面是周必大从他的父辈、祖辈们家教家风中传承下来的,另一方面也是他自己为官数十载的经验总结、人格写照。他希望儿子能够把周氏家族的良好家风代代相传下去,做一个清官、好官。
周必大的曾祖父周衎是一位名望出众的士人,“以读书起家,未尝一问财利。曾祖即弃世,遂迁居州城。宅基宏丽,产业皆富。”他爵至朝奉郎、中奉大夫,学问德行优异,“躬行对于古人,宦学闻于当世”,所憾在官场未有大进展,“位不称德,士论惜之。”
当周围的人都为他在政治上没有应有的进展而惋惜时,周衎淡然处之,觉得把子孙教育好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在他“以诗书教子孙”的言传身教和良好的家风影响下,子孙辈中出现了十几位进士。
周必大纪念馆。作者供图
周必大的祖父周诜(1070—1129),元符三年(1100)进士及第,后一直在中原地区任职,宣和七年(1125)调任吉州通判。建炎三年(1129),周诜去世即安葬于庐陵。因此,周必大说:“周氏世郑人,徙吉三世矣。”
周诜仕途也不是很畅达,“德业藏于身,声闻流于时,官不过五品,而位止郎、舍也。”但他和他父亲一样注重优良家风养成,对儿子的教育培养做得非常出色,两个儿子周利见、周利建同时考中政和八年(1118)进士,与朱熹父亲朱松,参知政事张焘,曾任吉州太守的江少虞,名士王庭珪等名人同榜。
光宗在给周必大进位“益国公”时,表彰周诜道:“唯是一经之教施于孙。”这是非常中肯的评价。
周必大父亲周利建官职虽不显,他从小深受祖父和父亲的影响,故能承继家学,所谓“袭美于家学,振声于世科而雅不善宦老于博士,功业不见于世而文辞但以诏后人也。然而过庭之训,插架之书,渊渟骏发,见于贤子,经文纬武,天下赖之。”
周利建在仕途上虽不畅达,但他能把周家良好的德行与家教传承下来。可惜的是,周必大四岁时,他便去世了。不过,周利建对儿子的影响还是比较深的,周必大回忆称“先公早负大名,虽历官太学而年弗及强仕,厚积啬取,敷遗子孙。”
伯父周利见以儒学和德业见称,“硕德巨儒,遍仪清缀,崇观典礼,皆所是正”,后以“文学行义,蜚声上庠”受到直龙图阁尚佐均的赏识,尚佐均随即将女儿许配于他。
周必大和伯父感情很深,因为父母双亡后,伯父将他带到身边抚养,并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周利见官位虽不高,但从小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儒学、德业俱优,受时人尊敬。他不仅精心抚养侄子,而且推及至其他遗孤。伯父的养育之恩和崇高德行,让周必大一生难忘。

位于吉州窑遗址公园的周必大塑像。图源网络

周必大本人一生从政经历非常丰富,他在朝任职三十多年,参与了南宋前中期的许多政事,既有政府基层事务,也有朝廷高层机密。应该说,他能从一个孤儿,进而考中进士,并最终位极人臣,皆因他既有扎实渊博的学识基础,也有为人正派的道德品行,还有踏实勤奋的干事作风,更关键的是他传承了周氏家族的良好家风。
他不仅把这种良好的家风运用到工作实践中,而且在教育子孙方面也颇为用心。其中,最能体现他廉政勤政为官精髓的便是他教育儿子周纶如何为官的《送纶丞郡临川十以箴》。
周必大与同为庐陵“五忠一节”的杨万里是同一时代的人,只比杨万里大一岁,他们在政治上也有着相同的秉性,不避权贵,忠诚直谏,体现了庐陵人的正气、硬气。
杨万里受到宰相排挤,又不满权臣韩侂胄当权,最后愤然不再上任为官。周必大则公然对抗权臣瞿婉容,极力反对其推行的“碍正法”。十天后,皇帝又重申“碍正法”。周必大知道自己的谏言未被采纳,于是请求去做祠官。
过了很久朝廷才派他去南剑州任知州,后改任福建提点刑狱。周必大赴任南剑州知州前,朝廷派赵雄出使金国去赍送国书。
朝议授书礼节时,周必大上奏称:尊卑名分已定,或校正等级威仪就可以了。我国与金已是叔侄之情相亲,怎能嫌此称呼不佳?皇帝褒奖他道,我还没有诏论国书的内容,而你就能道出朕心中所想的事,真乃大智大才也。
同年,周必大兼任兵部侍郎,他奏请重视侍从言,以储备将相人才;增加台臣谏官,以扩展耳目;选择监司郡守,以补充郎官。不久,便派他代理礼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
未几,又解除他直学士院职务,改任建宁知府。他行抵丰城,自称有病而归,并再一次上奏朝廷提出愿当祠官。乾道六年(1170)宋孝宗又任命周必大为敷文阁待制兼待读、兵部侍郎、直学士院等职。孝宗称赞周必大,你不善于阿谀逢迎,从不附和权贵,所以朕对你特别器重。
于是封周必大为兵部侍郎兼太子府詹事,不久又升周必大兼侍读学士,改任吏部侍郎,授翰林院学士。周必大在翰林院六年,受旨撰写《选德殿记》《皇朝文监序》,所制诏命温和尔雅,叙事周说,为当时词臣中最好者。
嘉泰四年,周必大逝世,享年七十九岁,死后追赠太师,谥号文忠,宋宁宗亲自题其墓碑曰:“忠文耆德之碑”。这位位列庐陵“五忠一节”的文忠公,留下遗著有80余种,内有《平园集》200卷。
以周必大为代表的周氏家族,从中原迁徙到庐陵能够快速地成为当地望族,其家族代代相传的家风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家风内容的积极因素,对当今家风建设仍具有积极、重要的引导作用,值得我们不断传承。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一号改革工程”如何安商赢商
盘点2023“网红”南昌的流量营销
毛泽东的江西情
莫让AI成学术不端的“帮凶”
“水陆空”如何通达四方
“博士村”究竟长啥样
“江西造”如何扬帆出海
徐稺:蛰居乡野的大儒

你所不知道的南昌大屠杀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