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拔掉命里的这根毒刺
1
写在前面
王阳明一生历经坎坷,遭廷杖、下诏狱、贬龙场、功高被忌、被诬谋反,可谓受尽了命运的折磨。放在平常人那里,早就被郁闷死了。但王阳明在生活中,不抱怨,不放弃,一直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
在王阳明看来,保持快乐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能力。是一种通过智慧和修行就可以获得的能力。
王阳明正是通过他自己的智慧,在逆境中保持了快乐的心境,在毒瘴之地生存了下来。而且还修身治学,德业兼进,用智慧让所有困难迎刃而解。最终在龙场悟道,创立心学。
老话说:命里一尺,难求一丈。得寸进尺是人类的劣根性,一切烦恼皆因贪得太多。
学会适当地放下,不索取,不抱怨,才能保持好的心境。因为乐天,所以自在;因为知命,所以顺畅。
抱怨,是命里的一根毒刺
壹
抱怨的人,不求上进
考试失败,抱怨试题太难;工作失误,抱怨客户难缠;人际关系不好,抱怨别人不好相处……
有些人生活出现问题,抱怨家人有毛病。抱怨的人,只需要动动嘴,就可以把自己的责任摘的一干二净,从来不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张嘴一抱怨,便减轻了自己的内疚感,让自己心安理得,维持现状。
孟子讲: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它的含义是:(如果)行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应该反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王阳明的学说开始不被人们接受,人们骂他是“异端邪说”。弟子给王阳明抱怨说:他们根本不懂老师的学问,就妄加评论。王阳明却不生气,说,是我们对自己的宣讲太少了。他开始在京城组织讲学,一场不行就两场,逐渐凭借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心学和理学分庭抗礼的局面。
所以说,与其抱怨问题,不如找到问题的症结,出手解决问题。
贰
抱怨的人,内心没有方向
王阳明说:持志如心痛。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定下目标,就像心痛一样,根本无暇他顾。 王阳明在很小的时候立下成为圣人的目标,此后历经坎坷,从遭廷杖,下大狱,被追杀,被贬龙场,被诬谋反,命运不知道给他开了多少玩笑。 但是他从没有抱怨过。 在龙场这样的绝地,他依然在思考着心学的构建,终于开花结果,立地成圣。 没有人生来就充满着正能量,但是立下足够坚定的志向,明了自己的方向,对日常生活中的不如意就不会那么在意。一个人如果心里有一个必须抵达的地方,他把所有精力都投注进去尚且不知足,怎么会花额外的精力去抱怨呢?遇到问题,要先静下心来,问一问自己,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结局?要达到这个结局需要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渠道?需要自己做出什么样的努力?解决问题的思路很重要。大禹治水为什么成功?就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方向。如果一味抱怨,不寻求正确的方向和方法,事情只能越来越糟糕。想一想大禹的父亲,曾经治理洪水长达九年,用在岸边设置河堤堵截的障水法,暂时缓解了中原泛滥的洪水,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劳苦功高。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彻底平息洪水灾祸。还有一些人,遇事不冷静,除了抱怨,就是发脾气,大声嚎叫。俗话说:把脾气拿出来叫本能,把脾气压下去才叫本事。水深则流缓,语迟则人贵。脾气越温,福气越深。说,是一种能力;不说,是一种智慧。不动声色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你就是智慧中的智慧。如果嚎叫能解决问题,驴早就统治了世界。
叁
不要抱怨,改变才有希望王阳明曾经说:在事上磨炼。一件事要做成,一定要不断尝试,不断矫正,不断付出努力。很多年轻人初入社会,之所以抱怨,是觉得这个世界跟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不一样。喜欢抱怨,是觉得别人都不是自己希望成为的人。 自己觉得自己做了该做的,但就是没有效果。于是就失望,就赌气,就不平衡,就抱怨满天。甚至放弃,自甘沉沦。就是不去思考,自己的做法有没有问题,对不对路。谁说努力了付出了就必须收获到你想要的? 俗话说:铁匠没样,边打边像。很多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世界上很多事情,没有一个现成的图样,都是一点点摸索、试错得来的。失败了不要灰心,不要抱怨,只要肯用心,多尝试一些,多付出一些,早晚都会有收获的。有一句话叫: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无法改变的,顺其自然才能圆满快乐。否则,谁都活不起。还有一句粗语:活人怎么也不能被尿憋死。放下别人也就放过了自己。聪明人谁跟自己过不去啊?穷则思变,变则通!死抱着葫芦不开瓢,问题永远是问题,困难永远是困难!
肆
去人欲,识天理王阳明说:“可欲者是我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他提出,做人要懂得“俟命”而为。所谓“俟命”,就是依顺天命,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俗话说得好: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不要刻意去计较得失,更不要向生命索取太多。知足常乐,是一种幸福的能力。活在当下,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王阳明说:“去得人欲,便识天理。” 减轻心中过度的欲望(这里“人欲”即指“不可欲”),方能明白天道有常,知道有些事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世间万物皆有其规律:水在地上流淌,不会刻意去选择道路;树叶在枝头摇晃,不会与风的力量对抗。自然界的事物,都懂得顺其自然。而一个人要想顺其自然,却并不是件容易事。庄子曰:“钱财不积则贪者忧;权势不尤则夸者悲。”追求钱财的人,总觉得钱财积累得不够多,满足不了贪欲而感到忧愁;追求地位的人,总觉得职位坐得还不够高,无法对人夸口而暗自悲伤。人因为贪得太多,想要抓住更多东西,却把原本拥有的也失掉了。这样一来,注定会有无穷无尽的烦恼。
伍
智慧运用增减法则人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所谓“求不得”之苦,就是人在得不到的时候,内心格外煎熬。 王阳明认为,做人应当“求减,不求增”。 所求甚少而所得甚多,是意外之喜; 所求太多而所得甚少,则让人失落。 柳宗元曾写过一篇《蝜蝂传》: 蝜蝂,是一种善于背负东西的小虫。它在爬行的过程中,无论遇见什么东西,都会抓过来扛在背上。有时人们见它可怜,便替它除去背上的杂物。可是只要它还留有一丝力气,仍要不停地抓取东西。背负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蝜蝂最终被累倒在地。就如同蝜蝂一样,得寸进尺也是人类的劣根性。用手去抓一把沙子,手攥得越紧,从指缝间漏掉的也就越多。相反,如果松开紧握的拳头,得到的反而会更多。 人与人的相处,也能用到增减法则:忽略(减)掉旁人身上的瑕疵,多看看(增)对方的好处。对别人少一些苛求,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谴责,多一些夸赞;少一些冷漠,多一些关怀;少一些索取,多一些付出……不信你试试,你的生活会越来越富足,你的人生会越来越完美。
抱怨,是命里一根毒刺,拔掉,生活便圆满。
(王阳明简介)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文成。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王阳明一生坎坷,历经磨难,但崇德尚义,文韬武略,成就卓著,尤其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在明以后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也因此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流传至今,堪称学界巨擘、“百世之师”。清代名士王士祯称赞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阅
读
链
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