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 雷|区块链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机理与路径:基于产业重构与升级视角
摘要
区块链与实体经济融合是新基建时代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与有效抓手。结合区块链技术应用升级的三个阶段,从产业重构与升级视角分析区块链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微观机制、宏观形态、效益风险。以有形组织形态为核心的区块链商业模式与无形价值交换为核心的区块链价值的两条思路交织,突破互联网+平台商业模式升级为区块链+分布商业模式,通过底层的基础框架、中间层的融合机制和上层的程序路径三维螺旋模型实现区块链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微观重构。结合区块链自身产业、推广产业以及空间应用三个方面来阐述区块链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宏观形态表现,深入剖析深度融合的潜在效益与风险,提出产业模式、链式构建、空间拓展、风险安全、人才支撑五方面建议。
作者简介
庄 雷,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金融科技创新驱动下数字货币信用创造及风险监管研究”(项目编号:17CGL011)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刊载于《社会科学》2020年第9期
Part 01
引 言
区块链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时代中国快速实现产业升级与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抓手。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非接触式的数字化软件成为生产生活的重要助手,以大数据与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公共卫生溯源体系(比如健康码)成为防疫的重要工具。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的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与应用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热点,信息技术与产业创新结合所引起的数字化、科技化、场景化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主旋律。从2015年到2020年近五年时间内,随着数字货币与通证经济蓬勃发展,支撑其延续的底层技术——“区块链”迅速成为了全球科技的热点领域,引起了各国大型互联网企业、中央银行以及管理部门的高度关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率先在金融科技领域进行应用研发与拓展。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加速突破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标志着“区块链中国共识”的正式达成。2019年10月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推动区块链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19年各省纷纷出台加强区块链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等扶持优惠政策,并在2020年新冠疫情复产后再次明确了以5G、区块链、智能计算等信息技术基础建设为新基建的重要部分。因此,区块链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机制以及影响成为当前迫切急需研究的问题。
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科技创新对企业经营与产业升级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对现代经济关系与产业形态的认知也有新的进展。目前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区块链技术在数字货币的应用,“区块链+”的各种商业与产业模式概念,以及区块链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定性研究等几方面。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金融创新,由数字货币逐渐扩展到通证模式,通证经济打开了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化的新视野。传统商业或者产业借助区块链技术特性和规则实现交易效率大大提高,其价值重构和价值创造的速度和规模大大提升,进入数字经济时代。通证经济是把通证充分用起来的数字经济模式,启发和鼓励大家把各种权益证明,比如积分、证书、合同、证券等进行通证化(Tokenization),通过区块链快速实现市场交易与流转,让市场自动发现其价格,提高市场效率。并且使得这些不可分割、难以流转的各种权利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可以消费、验证等,紧贴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区块链为核心通证经济的本质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社会分工细化与规范化而形成的更高级的社会生产交换形式,达到共享经济发展要求。区块链技术与实体产业融合将极大地调动社会大众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激发出分享经济的活力,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所以,以区块链为核心的场景化模式更贴近实体经济发展要求,通过新一轮区块链技术带动的数字经济变革来促进产业重构与升级是值得系统研究的。
由于缺乏系统分析数字经济时代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场景模式、区块链产业发展与布局分析,以及区块链对实体经济融合的现实影响。本文将对区块链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进行探索,深入剖析区块链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场景,总结区块链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主要贡献有:(1)从产业重构与升级视角分析区块链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微观机制、宏观形态、效益风险;(2)突破互联网+平台商业模式升级为区块链+分布商业模式的思路,通过底层的基础框架、中间层的融合机制和上层的程序路径三维螺旋模型实现区块链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微观重构,实现“个体链+企业链+供应链+市场链+生态链”的有形组织形态和“价值链”的无形价值交互;(3)从区块链自身产业、推广产业以及空间拓展三个维度来分析区块链与实体经济融合等宏观形态,深度融合过程中的可能产生的效益与潜在风险,并提出了产业模式、链式构建、空间拓展、风险安全、人才支撑五个方面的建议。
Part 02
区块链的
内涵与演化路径
(一)
区块链的内涵与应用起源
区块链(Blockchain)模式是一种点对点传输、分布式数据存储、加密算法、共识机制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采用“分布式总账技术”,其区块和交易审核遍布存储于去中心化的账本上,为相互不认识的网民之间的互信提供良好表现形式。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是金融科技领域发展的前沿方向,而比特币(Bitcoin)等数字货币是区块链技术的典型应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具有总量确定、高度匿名、去中心化、完整的可追溯性、交易成本低等五个显著特性,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区块链技术的突出特点是便于数据共享,能在不同的端口之间实现数据共享,并实现开放的记录、评价和监管机制,有利于持有数据的一方开放分享自己拥有的数据,并增强了获得数据的一方分享数据应用成果的意愿,促进了不同端口之间数据的开放分享。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社会信用评价模式,采用多种链(公有链、私有链、联盟链等)的架构方式构建征信行业体系结构。以多行业征信数据交易平台为基础,可采用联盟链将个人、企业的交易数据封装为征信数据,形成基于区块链技术为底层框架的分布式信用数据库。此外,在区块链应用中,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据开放分享所带来的隐私泄露、数据侵盗等技术安全风险也难以避免。
(二)
“区块链+”的多元应用模式
区块链技术的延伸应用与各种场景化应用是主流发展趋势。由于区块链共识的复杂性和技术安全局限,区块链技术实际应用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探索,各类互联网企业与社会大众的参与和支持是区块链技术应用研发取得突破与进展的重要因素。从现实影响看,推动区块链技术的运用需要与实体的经济业务融合,在底层基础方面需要政府、大型互联网企业投入大量的资源去支持基础技术的研发突破,在应用推广方面要让市场发挥引导作用并充分让中小企业、创业人才有意愿去进行区块链应用测试与场景开发。部分学者与企业家呼吁尽快出台配套的相关政策,更大的技术、人员投入力度,才能促进技术研发层面打开金融科技发展的瓶颈,推动区块链技术在各行各业的落地应用。目前,区块链技术在教育、物联网、医疗系统、资源环境保护、社会管理等现实生产生活各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此外,建立区块链技术的标准体系是推进区块链技术应用的重要因素,政府需对落地的区块链技术应用进行审慎监管,具体推进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风险收益。所以,随着区块链与实体产业融合深入发展,区块链产业应用前景广阔,产业链各方纷纷布局。
(三)
区块链应用的演化路径
2008年比特币的诞生标志着区块链时代的开启。随着区块链技术与应用的快速发展,实现了从区块链1.0到2.0到如今的迈向3.0时代,具体而言可分三个阶段(如图1):区块链1.0时代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阶段;区块链2.0时代是以以太坊为代表的智能合约阶段;而区块链3.0时代是“区块链+N”全面应用的阶段。
图1 区块链应用的演化
1.区块链1.0。2008—2012年为区块链1.0阶段。该阶段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应用,其场景包括支付、流通等货币职能,经济形态以比特币及其产业生态为主。形式上是“可编程的货币”,本质上是数字化记账体系,区块链更多的是起到一种分布式记账的作用。2009年比特币的出现让区块链技术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而后基于这一技术很快产生了莱特币、以太币、天秤币(Libra)等各种各样数字虚拟货币。可编程的数字货币借助区块链构建了一种全新的、去中心化的交易支付系统,使得价值在互联网中直接交换与流通成为可能。新兴数字货币体系能够随时随地进行交易、无障碍地跨国支付清算以及低成本运营,去中心化体系强烈地冲击了传统金融货币体系,迫使各国中央银行加快对货币形式与体系的改造升级,展开了法定数字货币研发的竞争。
2.区块链2.0。2013年—2018年为区块链2.0阶段。该阶段是以以太坊为代表的智能合约应用,其场景从最初的货币体系拓展到债权、股权和其他产权的登记与转让,票据证券合约的交易与执行,甚至彩票等广义金融领域。形式上是“可编程的金融”,本质上是金融智能交易体系,利用去中心化的虚拟机来处理点对点的交易。基于区块链技术可编程的特点,2019年以太币(或称以太坊,Ethereum)将“智能合约”的理念加入到区块链中,区块链的应用范围开始从单一的货币领域扩大到涉及合约功能的其他金融领域。可编程金融借助智能合约与区块链技术得以在包括票据、债券、股票、基金、私募股权、保险等众多金融领域崭露头角。可编程的金融冲击了现有的传统金融模式和互联网金融模式,许多金融机构和企业开始探索区块链金融模式,实现传统柜台式到互联网平台式再到区块链分布式的模式升级。
3.区块链3.0。2019年后为区块链3.0阶段。该阶段是以“区块链+”为代表的全场景应用,其场景超出金融领域,逐渐扩展为物流、教育、医疗、制造业、农业等各行各业提出去中心化解决方法。形式上是“可编程的经济社会”,本质上是数字化社会经济体系。借助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智能可编程特点,区块链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到公证、物流、医疗、教育、公共管理、慈善等社会各个领域,从而实现社会资产在区块链上可被追踪、控制和交易。可编程的经济社会试图用区块链与物联网相结合,真正实现整个社会有形资产与无形权益的互联互通,进入智能互联网时代。
Part 03
区块链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微观机制
区块链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微观路径主要是通过有形组织与无形价值两条路径形成的。有形路径主要是以组织形态为核心的区块链商业模式构成,具体包括个体链 +企业链+供应链+市场链+生态链。无形路径主要是以价值交换为核心的区块链价值重构。
(一)
区块链应用的模式重构
区块链应用对传统企业经营模式与现代互联网经营模式都产生了较大影响,逐步突破了互联网+平台式商业模式的缺陷,形成区块链+分布式商业模式。区块链的分布式、智能合约、共识机制、自治与共治等特点有助于社会组织改造经营管理方式,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分布式商业模式。区块链分布式商业模式是低纬度,对传统商业市场交易和现有互联网平台交易模式进行大幅度降维,减少中心化带来的维度不平等,用户都在同一维度上发生交易,具体表现为信息对称、权力平等、去除中心化的区块链交易体系。如以支付宝和比特币系统来说,支付宝是互联网平台商业模式的典型代表,所有交易必须通过支付宝结算中心处理,支付宝网络平台掌握上亿用户信息,并有权进行过程监控、异常转账干预、规则调整、费用收取等,而普通用户只能被动接受。在互联网平台支付体系,支付宝平台与用户是中心化权力与分散个体的不平等关系。比特币是区块链分布式商业模式的典型代表,在比特币网络中,没有中心化的交易结算系统,结算和记账都有所有节点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各节点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在区块链支付体系中,各方的参与权、记账权、收益权都是平等的。
图2 区块链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微观机制
与传统市场商业模式与互联网平台商业模式比较,区块链分布式商业模式具有较大的优势。传统市场商业模式是典型的中心化直线型的交易模式,俗话说“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互联网平台商业模式是中心化网络型的交易模式,号称是“羊毛出在猪身上,狗来买单”。区块链分布式商业模式是去中心化分布型的交易模式,号称是“不想当厨子的裁缝不是好司机”。现代互联网平台商业模式是基于一个巨大流量的网络平台形成交易体系,具有“一家独大、赢者通吃”效应,其中心化程度极高与垄断性质极强,受到不少垢病。比如腾讯、阿里巴巴、百度、Facebook、Amazon、Google等巨型网络企业控制着数以亿计的用户信息和成千上万的产业链关系。互联网平台模式所引起的垄断不利于市场竞争,甚至一些网络平台利用大数据进行“杀熟”。区块链分布式商业模式具有三大优势:第一,降维。分布式商业模式是对传统市场商业模式和互联网平台模式进行降维,有助于提高信息对称性和交易公开化。传统市场商业模式是高纬度的,企业一方利用信息不对称获得超额利润;而互联网平台商业模式是中纬度的,平台企业利用双边数据和权限获取超额利润。第二,地位对等。分布式商业模式降低了原有中心化组织与用户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在分布式网络中每个节点都是平等的一员。第三,权益分解。在区块链分布式商业模式中,所有权中占有、使用、收益、处置分离程度更大。传统市场商业模式中,(除租赁外)一般商品产权转让,其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置四项权利一并转让;而在互联网平台商业模式中,所有权出现比较明显的分化,用户享有大量互联网产品的使用权但不具有占有、收益和处置权。所以,在分布式商业模式中,项目所有权和经营权、决策权分离程度大,所有者、经营者、决策者、使用者、收益权人相互分离又相互依存。
(二)
融合发展的微观路径
对实体企业而言,区块链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微观路径主要分为三层进行螺旋构建,包括底层的基础框架、中间层的融合机制,以及上层的程序路径。
1. 底层的基础框架。根据企业经营与区块链应用要求,企业主要从技术、数据与场景三方面结合来设计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经营或者商业模式。从技术角度而言,企业需要考虑的是现有企业信息技术水平以及当前区块链技术水平,主要是现有商业管理的软件开发与更换能力与策略。从数据角度而言,企业需要考虑的是现有企业数据以及数据转换,主要是现有关键数据资产转换成链与数据挖掘开发价值与策略。从场景角度而言,企业需要考虑的是现有企业业务经营模式与业务创新,主要考虑是现有业务及其衍生业务的区块链交易模式与价值。总体而言,企业根据自身的主要业务和衍生需求,实现相关经营管理的场景与技术、数据的重新整合,形成基于区块链的新业务应用框架与模式。
2. 中层的融合机制。根据企业业务调整的基础框架,企业可以从技术、数据、资金、机制等四大模块进行融合调整,实现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业务机制重构。第一,技术是现代企业数字化经营的基础支撑,区块链的技术融合是企业数字化经营的首要任务。目前相关的区块链技术软件主要分为自主开发、专业外包以及协同开发三种方式,企业可根据自身实力与经营诉求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技术融合。一般而言,信息技术能力较高且应用安全要求高的大企业可选择自主研发,而安全要求低的企业可选择专业外包。无论何种方式,技术融合是企业区块链模式转换的必要基础。第二,数据是现代企业经营的关键,区块链的数据融合是企业数字化经营的核心环节。企业根据经营情况可将主要业务的数据转换为区块链式数据,并结合新业务数据统筹实现整个业务资产数据的链式交换,为开展业务打下基础。第三,资金是现代企业的经营血脉,区块链的资金融合是企业数字化经营的重要支撑。资金融合主要有内外两层含义:一是从内部看,企业现有业务分配的资金整合,包括企业的区块链业务与非区块链业务的资金整合,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二是从外部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支付结算体系融合,未来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将成为主流形式,企业资金使用体系需配合外部金融行业标准进行整体的资金体系融合。第四,机制是现代企业运营的重要保障,机制融合是企业数字化经营的组织保障。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新运营模式,企业根据业务需求和技术要求实现合理分工,重新确定业务流程与关键角色的权责,从而对具体的经营机制进行融合优化。
3. 上层的程序路径。根据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新业务模式的底层基础框架和中层融合机制,企业的上层程序融合路径分为四步:包括数据上链、场景应用、数据交互、业态形成。第一步是数据上链。将企业的经营数据、交易平台的浏览数据,以及第三方可获得信息等所有交易、行为数据进行结构化,通过区块链的技术变成用户的数据资产。第二步,场景应用。根据企业业务诉求与区块链基础数据,营造具体的业务场景。比如典型的电商场景,将用户的支付、商品溯源、浏览评论等结构化数据上链实现信用化交易。第三步,数据交互。将企业应用场景经营形成的区块链数据资产实现跨企业间数据交互与价值交换,这一步包含两方面:一是由于各企业的区块链数据形成可能存在差异,需要企业间达成数据交互技术标准的共识;二是突破企业内部区块链数据价值标准,实现企业间数据交互价值的共识。第四步,业态形成。结合企业区块链场景应用业务的稳定运营,逐渐形成区块链+N的商业生态圈,并成为某类行业的新业态。
(三)
区块链的应用:场景化案例
目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产业场景化应用呼声很高,应用场景案例也有不少,包括版权保护、物流链、供应链金融、医疗卫生、教育认证等,但某一具体方面应用确存在诸多技术与设计问题。区块链技术创新与应用逐步推进,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本文从征信体系、卫生防疫、公益捐赠、生活积分等四个场景案例出发,勾勒区块链+典型产业场景化应用的轮廓。
1.基于区块链的征信体系场景案例。鉴于金融科技创新对传统中心化信用模式的冲击,以及当前分布式网络技术条件下社会信用关系的变化。从区块链技术结构与信用关系融合视角,在分布式系统和共享信息平台基础上,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普通用户等信用主体融合,形成区块链征信体系,实现个体自治—组织共治的模式。结合信用组织共治与个人维护自治下各组态异质性需求与数据多样性、多端口,需要实现基于私有链、公有链、联盟链等不同区块链结构的数据对接与端口转换,利用大数据与智能算法来挖掘信用主体的行为规律并优化社会信用关系,实现信用关系网络的人工智能化。
形成数字信用治理模式的场景化案例。2018年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与芝麻信用、腾讯征信、前海征信、华道征信等8家单位共同支持成立了百行征信有限公司,百行征信积极利用区块链等金融科技进行个人和企业的信用数据征集、信用评估评级、信用开发与管理,实现政府与市场信用体系深度融合,发挥社会信用体系治理支持个人和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2.基于区块链的卫生防疫场景案例。鉴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爆发及其处理过程中的瞒报、误报、谎报行为,基于区块链技术开发的透明、可追溯的应急管理体系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重大公共卫生处理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包括信息透明、事件溯源、数据共享、隐私安全等,比如新冠疫情早期出现了物资调配、公益捐赠、行程筛查、诊治过程等比较混乱。区块链技术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上具有优势,可积极开发区块链卫生健康的应用模式与软件。2020年1月新冠疫情爆发,到 2020年2月末我国区块链防疫应用项目已达到37个,其中2月份就增加了26个。
形成人—码结合的防疫健康追溯场景化案例。新冠疫情爆发后,大型互联网公司与政府部门积极开发防疫健康码程序,实现个人健康行为的有效追溯。从2020年2月29日上线到2020年5月8日,“防疫健康信息码”累计注册使用超过14亿人次,有效助力我国新冠疫情的精准防控以及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防疫健康追溯体系实现了人—码的一体化,防止个人健康与数据造假,可以有效辨别人员的行为与活动轨迹。
3.基于区块链的公益捐赠场景案例。鉴于社会捐赠、彩票等公益慈善事业造假事件的负面影响,设计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公益慈善体系或彩票体系。目前,蚂蚁金服尝试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了支付宝爱心捐赠平台场景化应用,利用区块链系统不可篡改的特点来增加社会公众对公益捐赠系统的信心。蚂蚁金服并与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进行区块链公益活动的一些试水,试验结果表示这项技术将有助于解决公益捐赠透明的痛点。
形成社会捐赠者—管理者—接受者的多边平台场景案例。基于公益捐赠的激励与运营理论与机制,本文提出构建社会捐赠者—管理者—接受者形成的多边区块链模式场景。如公益爱心捐赠模式,社会捐赠者将捐助资金形成特殊的区块,通过公益平台匹配到达受助者手中,其中管理者根据捐赠者区块给予相应(不确定性)的补偿。在这种模式中,三方可以根据区块查询到相应的人员,以区块链技术实现社会阳光链功能,共享公益活动的社会乐趣和福利。
4.基于区块链的生活积分场景案例。鉴于生活中大量会员(VIP)卡积分缺乏合理流通而导致积分失效,导致生活积分使用效率低下。目前2014年成立的“积生活”以二维码为载体通过网络平台整合社会积分,形成的会员联盟体系,对接各行业积分系统,实现不同领域不同商户积分的通兑。突破传统积分单一兑换瓶颈,拓展了传统积分使用渠道,为人们提供丰富实用的积分消费场景以及积分交易的金融化场景。
形成点—点的社会积分互换化场景体系。区块链技术进一步突破积分使用瓶颈,可以区块为核心载体的社会积分交互体系,进一步提高了积分使用效率。以积生活为例,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的社会积分场景模式,打破了以二维码为载体的间接模式,实现了点—点的直接积分使用场景模式,同时有助于防范积分交易过程的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
Part 04
区块链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宏观形态
目前各行各业积极探索“区块链+”模式,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促进区块链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本文主要从区块链自身产业、推广产业以及空间拓展三个维度来分析区块链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宏观形态。
(一)
区块链自身产业形态
近年来,区块链技术快速发展和数字货币价格暴涨引起了全球创业者和资本不断涌入,与区块链相关企业数量快速增加,逐渐形成了全球区块链产业,整个区块链产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中国区块链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取得较大进展,政府部门的扶持态度与支持力度较为积极。从区块链政策支持看,根据互链脉搏的信息搜索数据分析,2019年中国涉及区块链政策的信息条数高达264条,而同期的区块链政策信息美国为64条、韩国为36条、日本为26条,中国政策支持力度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从行业规模看,根据赛迪统计,全球区块链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78.6亿元上升为122.6亿元;根据链塔统计数据,2018年全球新增1067个区块链项目,亚洲区项目数量为336个,其中中国项目数量达 263个,占比高达64%。从专利数量来看,根据IPRdaily与中商数据,到2018年末全球公开区块链专利的申请数量高达1.8万余件,其中中国占比超过半数;2019年阿里巴巴(支付宝)全球公开专利申请量达1505件,累计达2344件,在全球企业中连续三年位列第一。所以,我国区块链行业竞争在全球来看优势较为明显。
我国区块链产业逐步形成规模,区块链企业地域分布相对集中,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根据赛迪统计,中国提供区块链技术服务且有投入或产出的企业规模从2016年的165家上升为2018年的672家,区块链产业规模从2016年的1.3亿上升为2018年的10亿元,与区块链项目相关的物流、医疗、教育等衍生产业的规模约为40亿元。从区块链公司的地域分布看,北京(38%)、上海(21%)、广东(16%)、浙江(8%)是区块链创业的集中地,四地合计占比超80%,其他比较显著的省份还有江苏(2.85%)、四川(2.85%)、福建(1.54%)。从区块链企业投融资规模来看,获投企业数量由2015年的13家上升到2018年的397家;融资金额从2015年的126.99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1306.27亿元。所以,目前从区块链的上游硬件制造、软件开发、安全服务到下游的产业技术应用服务,各环节和领域均有不少公司加入或涉及,整个区块链产业所需的投融资、人才服务逐渐完备,我国区块链产业链条逐步成形。
(二)
区块链+N产业形态
随着区块链架构和技术的发展,区块链技术已在多个行业应用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区块链应用探索范畴正在由金融资产向物流管理、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农业电商、社会公益等更多领域延伸拓展。由于区块链技术特征与产业科技敏感与应用需求不同,现实中目前各产业在区块链应用推进方面进度不同。从产业分类角度来分析区块链应用形态(见图3),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与区块链技术应用密切并且在具体落地方面走在前列,而第二产业(工业)与区块链技术应用正在开展,第一产业(农业)应用相对滞后些。
图3 区块链+N产业的融合形态
区块链与第三产业的融合最为密切、方兴未艾。目前区块链在第三产业中的应用场景是比较广泛的,包括金融、软件信息、教育、医疗卫生、物流、批发零售等很多商业服务。譬如,区块链+金融信息”、“区块链+交通物流”、“区块链+公共管理”等应用场景设想不断。目前金融是区块链产业应用最多、落地程度最深的行业领域,通过深化金融管理与区块链的结合,能赋予金融服务的新生命力,有效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共生发展。物流行业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货物从发出到接收过程中的所有步骤,确保了信息的可追溯性,实现货物流转的高效安全管理。医疗卫生行业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改变患者数据的存储和传输方式,通过医疗数据上链,保护患者隐私的同时为医生提供了快速可靠的医疗信息渠道,也有助于医疗报销等公共监管。
区块链与第二产业的融合逐步开展、快速崛起。目前区块链在第二产业中的实际应用比较少,是区块链与实体产业深度融合的关键领域。“区块链+工业互联网”、“区块链+智能制造”、“区块链+能源”、“区块链+智能建筑”等概念不断提出。在工业互联网方面,工业企业利用区块链技术融合、功能拓展的契机实现工业管理技术升级,充分发挥区块链在优化业务流程、促进数据共享、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协同效率等方面的作用。尤其是智能制造方面,利用区块链“多中心化”的特点,进行产品研发与制造商业模式创新,为用户带来新的价值体验,特别是通过智能工业链实现产品价值的通证化产出和激励。有效推动制造业迅速跨越重资产鸿沟实现创新创业,有力支撑“制造业服务化”和“产业共享经济”的升级。
区块链与第一产业的融合相对滞后、前景可期。近年来,农村网络基础不断完善,“农村电商+直播”形式不断出新,“区块链+大农业”应用前景广阔。农产品安全是社会大众比较关注的公共问题,农产品溯源是区块链技术在农村落地的重要场景,推动农业物联网与区块链的深度融合,使农产品溯源成为现实。同时,基于用户定向的体验式农场模式逐步推进,基于区块链的农场认证确保了用户的权益与合理流转。区块链保证了农产品信息的可追溯性,让用户放心消费,实现农产品价值链信息透明、安全、共享,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与农村内部的消费升级。
(三)
区块链+空间应用形态
随着空间技术和人工智能等科技发展,智慧城市应运而生。城市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大系统,聚集各类商业、交通、公共管理等各大内容,目前城市管理各种信息系统关系错综复杂。区块链技术有助于打破数据孤岛,解决不同系统的互联互通,包括交通、金融、公安和政务系统。依托区块链3.0的技术框架,在构建新型智慧城市中打通政府机构、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信息壁垒,通过数据上链工程,实现高效、安全、低成本的数据处理、信息溯源以及应用开发方式。通过平行扩展、跨链通讯、智能合约等技术将不同应用场景的区块链体系接入智慧城市平台。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智慧城市已经逐渐兴起,以IBM、Google、腾讯、百度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型企业,以及中科软、数字政通、联合光电、易华录为代表的专业领军公司均加速在智慧城市领域进行布局,在金融系统、医疗信息系统、供应链系统等领域积极探索。新型智慧城市主要围绕以大数据平台和区块链技术为核心建设的,通过构建“合数据、一平台、多场景、统一链”多维度的整合后而形成智慧城市解决方案(见图4)。“合数据”是基于城市的各维度大数据中心集成汇总。“一平台”即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多场景”包含了交通环境、社区管理、医疗卫生、政务等各类场景应用体系。“统一链”则是基于区块链的可信智慧城市信息生态。
图4 区块链+智慧城市
Part 05
区块链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效益与风险
针对区块链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两面性,本文从效益与风险两方面分析了深度融合过程可能产生的效益与潜在风险,为有效决策提供参考。
(一)
区块链创新与应用的效益分析
区块链技术与产业融合能够有助于产业升级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社会治理等诸多问题。微观上,区块链的产业应用有助于企业交易速度的提升、交易渠道的扩展、服务水平的提升、交易成本的降低、交易安全度的提高;宏观上,区块链技术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效应,包括区块链创新在经济投入产出的作用,特别是区块链创新在服务传统产业中的引领作用与实际效果。通过区块链技术与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与应用引导资金在各部门合理配置,促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有助于激发创新体制机制活力。具体效益包括如下:
1.区块链应用是市场主体调和区块链与大数据矛盾的工具。大数据成为战略决策的重要资源,但是“互联网+”的业务框架不同且系统运行环境各异,造成了数据分散在各个应用系统中,形成了“数据孤岛”,严重影响了大数据价值发挥。而“区块链+”分布式技术与模式优势有助于数据互联,深入挖掘数据的有效信息是数据资源的战略价值核心。推动区块链产业融合过程,充分挖掘区块链技术应用数据资源“宝矿”,为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与公司等的战略决策和风险防范提供可靠依据。
2.区块链应用场景与模式重构是企业经营管理升级的有效抓手。区块链的技术应用不在于技术本身,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对整个社会的生产关系或者是对商业逻辑和商业思维带来一系列变革。而“区块链+”分布式商业模式通过降维和权益分解能弥补了“互联网+”平台商业模式的不足。目前,很多公司纷纷立足自身优势开展区块链技术与商业模式的融合,利用“区块链+”应用战略,形成了区块链+农业/制造业/零售/教育/医疗/公共管理等各类新模式与典型案例。
3.区块链产业应用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由于区块链技术的特征与第三产业的技术创新敏感较强,以区块链技术应用为突破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目前基于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对金融、物流、教育、医疗以及公共管理等服务产生重大影响,区块链+N场景模式成为提高现代服务效率和安全的重要动力。比如,沃尔玛与IBM的区块链食品溯源体系,Nebula Genomics的区块链基因检测。随着产业链应用的深入发展,区块链逐步对第二产业、第一产业中的部分行业应用落地,从而有助于产业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二)
区块链创新与应用的风险分析
区块链与实体经济融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少问题与潜在风险。区块链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区块链在产业应用领域落地面临一些瓶颈:一是区块链基础技术问题,包括区块链节点规模、性能、容错性之间的平衡,以及跨链系统互联的技术障碍等。二是区块链技术应用标准问题,包括私有链、公有链、联盟链等区块链的统一技术应用标准;三是区块链数据信息转换的可靠安全性,包括链上数据与链下信息一致性难以保障;四是区块链产业应用场景的可操作性与规模化推广,目前区块链典型应用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而实体产业的应用较少且难以大规模推广;五是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虽然近年来我国信息基础建设迅速,通信技术从2G到5G快速升级迭代,但各地区网络基础差异较大,区域网络短板限制了区块链的使用范围。
区块链应用所蕴含的潜在风险是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升级与融合所面临的重要风险。除了法律政策风险、社会信用风险、经济市场风险、自然环境风险等,区块链产业应用中主要存在着技术安全风险与场景应用转换风险。在区块链技术安全风险方面,区块链产业应用过程存在着技术的适用性和安全性问题,市场主体要充分评估区块链技术和业务融合的潜在风险,建立健全试错、容错机制,把好安全关口;防范区块链产业应用运行的安全风险,包括计算机病毒攻击、软件服务支持等问题,实际产业应用中要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且提前谋划多种技术方案互为备份,保障区块链应用安全。在区块链场景应用转换风险方面,在实体产业数据上链过程中要加强应用信息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利用安全标记化、多方计算印证、分布存储等手段,从源头对数据进行防伪处理,严防上链过程中的信息泄露、篡改和滥用,防止实物与数据信息不一致。
Part 06
结论与建议
2019年我国吹响了区块链与实体产业深度融合的号角,探索区块链+N产业的新模式,形成数字经济时代新型实体经济形态,培育实体产业升级与发展的新动能。2020年新冠疫情后加深了人们对非接触式的数字化生活的认识与便利应用,以5G、区块链等信息基础为核心的新基建将进一步推动实体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升级。结合区块链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三阶段历程,从有形与无形两条路径分析了区块链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微观路径,有形路径主要是以组织形态为核心的区块链商业模式构成,具体包括个体链 +企业链+供应链+市场链+生态链;无形路径主要是以价值交换为核心的区块链价值重构。突破互联网+平台商业模式升级为区块链+分布商业模式,采用系统工程方法构建区块链具体融合的三层螺旋模型,包括底层的基础框架、中间层的融合机制,以及上层的程序路径,并分析了征信体系、卫生防疫、公益捐赠、生活积分等四个微观场景应用案例。从区块链自身产业、推广产业以及空间拓展三个维度来分析区块链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宏观形态,依据产业分类重点阐述了三大产业融合现状与未来,以及6种“区块链+”产业应用形态,拓展区块链在智慧城市的应用。结合区块链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机制与形态,以及深度融合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潜在效益与特定风险。并从产业模式、链式构建、空间拓展、风险安全、人才支撑五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第一,培育区块链产业应用新业态与模式。根据区块链+分布式商业模式,支持各行各业积极开展区块链应用探索,扶持区块链“独角兽”、“瞪羚”企业加强区块链技术研发和支撑服务,鼓励大型实体企业率先进行区块链+主营业务管理探索,引导中小实体企业与区块链企业结合进行业务应用创新并积极参与区块链+分布式商业模式。
第二,推动产业主体的“上链”工程。政府部门选择合适的领域率先推动基础数据链式构建,利用区块链在试点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比如金融系统进行数字金融区块链交易体系构建与数据链式转换,教育部门进行学生的学历学籍学分的区块链认证系统与信息链式化,医疗卫生部门推动区块链社会健康数据整合,邮政物流部门推动物流信息的链式构建与认证。
第三,拓展区块链的应用空间。积极利用产业集聚效应,合理打造区块链产业集聚空间,产业各方形成合力推进区块链应用规模化,各地区做好区块链产业的空间布局与差异化发展。同时也要防范各地区的一窝蜂行为,盲目进行区块链产业园区布局,导致投资过度而浪费资源。
第四,防范区块链安全风险。一是要防范区块链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其本身固有的技术安全风险,不断提高加密算法安全系数防止被黑客攻击;二是防范区块链应用安全风险,包括应用中的共识机制、智能合约设计的完备性以及应用软件运行等。
第五,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区块链落地的技术难题要靠强化区块链基础研究与应用实践,特别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技术难题的关键在于专业人才培养,通过科研项目与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的引导,全面加强区块链专业人才的培养。
往期推荐
扫码关注我们
《社会科学》杂志
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shehuikexuezazhi
理论创新 学术争鸣 战略视野 现实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