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2020年第12期卷首语
选题是一次思想井喷
许多年轻研究人员确定选题的方式是先“设定”一个题目,然后再去找文献材料佐证。一方面,客观地说,尽管现代社会科学是工业革命以后从西方传到中国来的,但中国历史悠久,要寻找任何观点的文献证据都不难;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的实践十分丰富,任何观点也都可以在具体的实践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印证。然而,这种选题方法的结果:一是先有立场后找证据,那么这个立场很难说是客观的;二是这个选题很有可能是重复性研究,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形势下,有的问题的确是可以穿越时空而对当今现实乃至未来都产生影响的,因而可以进行重复性研究。但如果是“拍脑袋”式的选题,则有可能是低水平的重复研究,而不是超越性的重复研究。
科学的选题不是一种简单的预设,而是研究中的一次思想井喷。这种“井喷”来自于哪里呢?一是来自于文献,二是来自于社会现实。对文献的来龙去脉进行梳理,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文献进行比较,对同一问题不同视角的研究及其所得出的结论等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既有研究存在的问题。这样的选题往往最能够体现学者们常说的“问题意识”。直面社会现实的问题,就是要进行社会调查,而且社会调查也不能够预设立场去调查,要带着问题去调查。带着问题去调查,在调查后就可以回应问题,从而达到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是从“无字之书”中产生的“问题意识”。一旦形成“问题意识”,就会对所研究的对象产生思想井喷。
思想井喷的意义在于,它能够使研究者产生研究的兴趣和冲动。基于文献考察和社会调查之上的问题感,研究者对研究对象已经成竹在胸,很快就进入到王国维先生所说的关于学问的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情况就很容易让研究者迅速进入研究状态。至少可以说,这种情况下的思想井喷不会出现研究者“无话可说”的情况。有的研究者在写作时常常无话可说,根源不在于占有的材料不多,而在于对问题的把握不充分、不具体,没有产生该有的思想井喷,从而导致在研究对象面前“失语”。有了第一次思想井喷,也就意味着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理解达到了通透的程度。有了这样的基础,后面的研究和论证就好比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谈恋爱”,能否进入婚姻的殿堂,那就是恋爱技巧的问题了。
——本刊编辑部
往期推荐
《社会科学》杂志
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微信号:shehuikexuezazhi
理论创新 学术争鸣 战略视野 现实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