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O专栏 | 发起人说:协作共学小组的经验之路(第二集)

从经验中开花的 协作者后花园
2024-08-23


本文是善导公益发展“O计划专栏”的第7篇文章


我们在如何发起和运作共学小组的问题上,抽取部分的案例,期待能从发起人的视角,呈现真实的小组经历、以及故事背后宝贵的反思。


上期Pick了北京的发芽小组、广州的凿孔共学小组、以及北京的同行者计划。(详见第一集O专栏 | 八卦下:那些协作共学小组现在都怎么样了?


本集将为大家呈现另一个小组的经验分享!


案例三:杭州的夸克小组

采访者:跟进的协作者种子

受访者:妙妙--杭州夸克小组的发起人之一


种子:先介绍你自己和小组,你在小组里的角色,以及小组当前情况和运作过程。

妙妙:我是发起人之一。我们小组里大概可以分成三种不同的伙伴,

1)发起人-核心层次,要负责招募、课程设计,要求参加过至少一次协作培训。发起人负责的工作,包括模块化的设计、组建一次读书会、选择读书会的参与和设计成员,就像机构里面的负责人,要推动整个进程,要定场地、内容、人员。

2)参加过至少一次协作培训的成员,目标是希望通过读书会能让他们有实践的机会,把以前学过的东西提炼出来进而实践。但是把一场三到四小时的协作的任务太重了,会选择性地让他们完成一些工作,比如团建的部分、聆听的练习,最近一期读书会的主题是提问,而团建、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这部分就交给他们。

3)以前没有接触过协作的成员,因为杭州协作的基础比较弱,很多人没有接触过协作,希望能让更多人知道善导、知道协作是怎么回事、了解协作是可以改变的、将协作应用到工作上。

读书会的目标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读书会里的所有人都能得到成长,另一个是希望能在杭州培土,激发大家对协作的兴趣,以后他们能自主去深入学习这也是为什么我把很多读书会都以体验式的方式展开。

种子:小组从组建到现在完成了多少次活动?

妙妙:每个月会做一次线下读书会。另外用协作的方式做了一个工作坊,由三个发起人做的,主题是支持大学生支教,内容是阅读。

种子:在做小组的过程中有什么好的经验?

妙妙:思路很清晰,我们就是想让参加过至少一次协作培训的成员来实践,让以前没有接触过协作的成员感兴趣,让自己能成长。每次花了很多时间在沟通上,希望有人能来认领任务,每次读书会由两到三个人带领。发起人会推动至少参加过一次协作培训的成员来带领协作。身为发起人,心态很重要,要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里,为此去做一些努力。

比如上次的话题是参与式协作的设计,我不是很了解这个,我花了12个小时以上去做设计、复盘、思考。之后我的心态也很稳,不会因为有些人没有参与而失望,只要完成打底的8个人的目标就ok,如果能有10个人参与就接受,把注意力更聚焦在参与者身上。

种子:三个群体经过两三个月的共读学习之后有什么反馈?

妙妙:从最后一两句分享的反馈中,我发现大家在整个体验中有感受到我们设计的心思,能感受到我们为这件事做出了很多努力,感觉很舒服、对协作很感兴趣。我觉得蛮欣慰。

我们给成员提供了试听的机会,两次协作之后可以决定是否要继续参加,如果愿意继续参加就要有责任感。这三次几位以前没有接触过协作的伙伴破除了各种障碍,努力来参与了,也能感受到他们愿意持续下去的信心。


种子:在推动小组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妙妙:我心态放得很低,每次8个人,每月一次,有机会就开工作坊。遇到比如成员因为出差无法参加,我也不会纠结。困难是时间协调,每次要提前一个星期沟通时间,蛮难确定的。另外是工作安排,每次会让人认领任务,我们(发起人)会再进行沟通,因为这是一个整体,每个人的任务不是被分割开的,他们认领任务之后也需要再沟通,这个时间成本比较高。但是我觉得这是自己想做的事,优先级比较高,所以这不是最大的困难。

(在一开始,我感到)对我来说比较大的困难是,每一次的读书会的落点在哪里?比如第二次的主要内容是第四章,我很犹豫要选择哪些内容,最后选择了参与式价值。落点是没有人和你商量的,需要我自己选择,而我面对的挑战是,要提前做好课程的内容选择、提前给出两到三次的框架、让学员能有目标地学习。因为这需要我的统筹力和对课程的熟悉度。但是后来我放弃了,因为我给自己的定义不是带领者,我也是共学的成员之一,我也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知道什么是重要的,提前找好落点这件事不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

我的理性目标是每次共学都能产生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可能是协作的逻辑框架、协作者的基本素养,这些重要的东西(聆听、观察、提问)在每次的读书会都要有能相应的实践和梳理。我把读书会当成一个体验,但是后面的(小组成员)自我学习是另外的事情。

这是有困难的事,但是我们要勇于接受、尝试。对我最大的困难来自心理,而不是事情。

种子:假设会做第二期的O计划,你会对发起人说什么?

妙妙:想和发起人说,心态很重要,在发起之前要更了解要做什么、可能面临什么困难、这件事可能是没结果的,要确定自己用什么心态来做这件事。

我在第一次共学的时候也曾感到焦虑,着急一些参与者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不那样,我的目光都放在了没有全情投入的少数派身上,想把他们拉回来,我后来察觉我是要对大多数人负责,把目光转移。

我想招人的时候要招几个核心的人,这几个人能和你紧密地合作,有了这几个人你就可以分派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分派,这个核心的圈子是必要的。在圈子外如果能更多人参与、更多元,那是更棒的事情。

除了心态,技巧也很重要,三种伙伴的布局是我们小组现在进行地比较顺利的原因之一。

种子:对于小组下一阶段的运作有什么新的想法?

妙妙:我们每次都要有建立关系的过程,要团建等等,内容其实很少,至少在4、5期以内,还是会以内容为主。改变是可能是做工作坊,给大家提供实践的机会,由后两种伙伴来做实践。

好的团队之间是需要交流的,(上次很多发起人说抛出任务但是没有人接),但是我目前还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做这个交流的事情,因为我觉得目前人还不够,所以我把目标定在了尝试这个事情,定了我怎么去建构一个小组,把它当成项目雏形的设计,所以怎么运营、课程设计,而不是在人的成长上面。

善导的对象是发起人,发起人群里也不热闹,这样的交流也不是有效的。我在想是不是可以把线上的对象扩展为我们没法办法顾及的、也对协作感兴趣的伙伴,开展一些基础性的课程,这样的扩展是不是也在帮助我们维护这些伙伴。能不能有一个公共的环境(或课程)由浅入深地让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个问题,让大家知道原来还有人和我经历一样的问题,我们还是有伙伴的。

还有一点是,我们发起人到现在都不熟,我不习惯网上陌生人聊天的形式,我认为网上聊天需要在我认识对方的前提下进行,能不能进行一些线下的活动,让发起人看到伙伴之间的学习也是很重要的,每个发起人的经验都基于自身的经历,而每个人的经历、学员的状态都是不一样的,这些经验放到别人身上是不一定适用的。能不能考虑给发起人做一个工作坊。人的精力是余额不足的状态,读书会所耗用的精力远远超过我的想象。我觉得还是要回到协作,让大家看见人和做的事,也许对方的几句话就能让我们豁然开朗,尽管我们做的事不同,但是底层代码是一样的。

种子:再做线上的分享或交流会,你希望做什么主题?

我不想讨论深入的话题,我觉得线上的方式更适合做团建,线下更适合商务、讨论,希望能讨论一些深入的话题。网络总会让我有支离破碎的感觉,不能得到顺畅感和完整感,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关系。让我讨论深入的话题,我没办法跳进去,因为我会思考说话的人的背景和性格,还有设备也会造成困扰。能不能把深入话题的讨论放到线下,或者和一些熟人进行网上探讨。

感谢宝贵的经验分享!



重磅活动来袭



12月15日-16日在广州将举办一场全国协作者交流大会。善导将与一些拥有丰富经验的伙伴、组成超过10人的协作者团队,共同设计、带领这2天的100人盛会。


而17日我们将会另开O计划专场,特别欢迎各位O计划共学小组的伙伴参与。


期望更多的伙伴能联结在一起,共同创造协作的无穷可能!


活动现正开放报名! (欢迎点击了解更多)


文字:嬷嬷

访谈整理:嬷嬷/至立/萌龙

编辑排版:嬷嬷

配图:O计划的小组伙伴们、道道



更多O计划专栏文章

O专栏 | 确认过眼神,你也是对协作满是好奇却一脸懵逼的人……

O专栏 | 如何协作一场互动的线上讨论

O专栏 | 协作时尬场了怎么办?

O专栏 | 协作者手记:和不同特质的伙伴共学协作

O专栏 | 八卦下:那些协作共学小组现在都怎么样了?

O专栏 | 涨姿势:小组共学协作的100种打开方式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协作者后花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