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10)----腓特烈大帝

风云野 生存意志 2019-07-12

  本系列前篇:

直挂云帆济沧海 ----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2)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3)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4)----普奥战争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5)----反思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6)----后续手段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7)----普法必战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8)----建立德国真的很简单吗?

俾斯麦是怎么在十年内把德国变成君主制强国的(9)----普法战争

  普法战争,结束了。

  德国国内(是的,此时应该叫德国了),所有城市,都在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请注意是所有城市,民众都像打了鸡血一样疯狂庆祝,这说明什么呢?

  这当然说明:只要国家能取得胜利,尤其是取得像战胜法国这样的巨大胜利,极大地提高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老百姓是很高兴的。更何况我以后还会分析,普鲁士/德国,在制度上也是一个很好的国家。因此,有这样的功业,老百姓当然会崇拜权威,接受皇权。

  柏林在一夜之间,成为欧洲大陆的政治中心,今后的三十年也将成为欧洲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超过巴黎。1871年6月的一个完美夏日,柏林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和游行。首先是最盛装的礼兵,手持81面法国国旗和普鲁士的黑鹰旗,然后是三人并排、一身戎装的老毛奇、俾斯麦、罗恩(国防部长),然后是独自一人、威仪堂堂的威廉皇帝,他身后是他的儿子们和帝国的亲王,然后是雄赳赳的军队。军队之后,还有4.2万民众参加游行 ---- 周围还有无数的鲜花、花环和疯狂欢呼的民众。为了这场游行,柏林民众主动捐款15万塔勒,但这笔钱和后来各个城市不断攀升的庆祝成本相比,一点都不算高。

  游行结束后,德国艺术家们献上无数的纪念碑式的绘画、诗歌和建筑,庆祝新帝国的成立。整个帝国都陷入了疯狂的欢乐海洋。从此,德国人的生活和命运发生了重大改变,他们不再把自己看做诗人、梦想家和思想家的民族,而是把自己看成了极有潜力的世界大国,朝着世界大国之路兴奋地前进。到处都是令人陶醉的气氛和喜悦的情绪,一位年轻学者写到:“我感到仿佛每天都是星期天。

  在这种气氛下,尼采(1844~1900),这个当时27岁的默默无闻的青年、后来赫赫有名的哲学家,说“这场伟大的胜利可能导致德意志精神的毁灭”,他的声音根本没人听得见。

  那么,之前的德意志,到底有什么精神呢?

  或许,很多人受到普鲁士军功的影响,以为德意志人只是一个好战的民族。没错,德意志人的确很能战斗,在古罗马时代,他们就重创过罗马武装到牙齿的军队,让屋大维气得撞墙,不得不放弃对德意志的统治。后来的各种战争就不多说了,如果不是德意志长期分裂成几百个小邦,或许早已会成为欧洲霸主。

  但是,本文还是想先谈谈,德意志之前到底有什么精神,普鲁士和德意志的各个邦国,为什么如此强大。

  在古代欧洲,人口数量南边最多,越往北越少。这是因为古代的农业不发达,寒冷地区根本养不起那么多人口。所以虽然越往北,人越高大勇武,但由于数量太少,所以最多只能组织成海盗或规模不大的军队侵扰南方。而如果南方大国,比如罗马帝国,或者古希腊的国家,以几千或几万重甲军队向北征讨,北方蛮族一般来说都会失败。更何况南部和北部还隔着一座阿尔卑斯山,罗马人翻山不易,所以全盛时期的罗马,也就打到并统治目前的德国南部地区。

  一句话,在古代欧洲,北边人口太少,所以没有像样的国家和文明。

  罗马帝国衰败后,今天的法国一带首先发达,也是因为这里人口较多的缘故。查理曼大帝(742~814)一生征战,统治了今天的法国、比利时、荷兰、瑞士,以及小半个德国、半个西班牙、半个意大利,战功赫赫,被后人称为“欧洲之父”,其实是“西欧之父”。为什么他不再往东北发展?因为今天的德国北部还是一片荒蛮,人口也不多,统治成本太高。而意大利南部有罗马,那是教皇的所在地,查理曼尊奉基督教,也不好意思吞并。因此,自查理曼大帝开始,法国长期都是欧洲第一强国,是有深刻原因的。公元1066年,法国北部的诺曼人(北欧维京海盗,或者“西日尔曼人”,和法兰克人通婚,法兰克人也是日耳曼人)登陆不列颠,建立了诺曼王朝或者诺曼底王朝(这就是英国的前身,还是因为当时西欧的人多,国力强。

  而英格兰呢?因为得到了诺曼人的“新鲜血液,尤其是诺曼人之前已经接受了法语、基督教和法国的封建统治,所以这些也都传到了英格兰。由于诺曼人本来就统治今天的法国北部,以及荷兰、比利时等地区,所以诺曼底王朝(1066~1154)长期都是跨海的一个王朝,国家的上层统治者都说法语,这也形成了英法两国早期的各种密切关系,包括因为领土和王位继承问题,发生过很多惨烈的战争。只是在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前后,两国已经分开太久,相互之间感觉越来越不是“自己人”了,于是英国统治者开始大力推广英格兰人说的语言,这样英语才发展起来。不过,这并不影响法国在欧洲的影响力,法国始终是欧洲第一强国。

  而德国和东欧地区呢?人口相对要少得多,农业也不发达。再往东,人更少了。比如,公元九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公国(这是俄罗斯的前身),是一群北欧海盗来这里打劫之后建立的,建立后的两百年基本上是独立发展,逐渐和东罗马帝国建立起越来越紧密的联系。然后,在公元988年因为其国王娶了拜占庭的公主,才宣布全国皈依东正教(基督教的一支)。但是之后的四五百年,基辅罗斯以及俄罗斯的其他公国,仍然是独立发展,并受蒙古人统治。所以在罗马帝国之后,中欧、东欧北部的广大地区,都处于封建社会的早期阶段,人口相对稀少,经济和文化相当不发达。

  那么欧洲中部和北部,什么时候开始大力发展的呢?

  就是从腓特烈大帝大力推广土豆开始。

  腓特烈大帝(1712~1786),确切地说是“腓特烈大王”,因为他从来不是皇帝。他的武功就不多说了,我认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功绩,是在普鲁士推广了土豆。土豆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从南美带回来的,产量很高,亩产可达6000斤,是当时小麦的二十倍左右。虽然热量只有小麦的五分之一,但综合来看,一亩地能提供的热量,仍然是小麦的四倍。

  但在长达两百年时间里,土豆在欧洲并不流行,因为欧洲人认为土豆是长在土里的根茎植物,而按照基督教的说法,这种见不得阳光的东西很卑下,怎么能吃呢?所以欧洲人并不怎么吃土豆。

  但是腓特烈大帝为了养活并壮大普鲁士的人口,壮大他的军队,他根本不管那么多,在普鲁士境内大力推广土豆。推广土豆的效果很显著:普鲁士能生得起、养得起孩子,这让普鲁士的人口和军队快速膨胀。加上他很重视军事技术的引进,普军战力强大。而不断扩张的人口,又让普鲁士有更强的扩张动力。其他国家一看这怎么行?不得不跟着学。这么一来,以普鲁士和德意志民族为首,中欧人口在十八、十九世纪迅速膨胀。加上此时欧洲的工业化以及德意志邦国的日益合并,德意志民族的人口越发兴旺,为后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这张表,笔者列出了欧洲主要国家在过去一些年份的人口数据情况。

  对这张表做一些说明:

  1、在工业革命之前,法国长期是欧洲人口第一大国,这是它长期是欧洲第一强国的重要因素。

  2、俄罗斯的人口增长最快,除了自身能繁衍之外,还因为它吞并的土地和人口最多。普鲁士/德国/奥地利也类似。正是因为俄国人太多,所以在一战时经常被德军消灭十几万、二十几万,但仍然能源源不断地冲上来战斗。人多就是好啊!

  3、夹在大国之间的相对弱国,例如波兰,就会被别国欺负甚至瓜分。

  4、法国,十九世纪以来人口增速最慢。1870年以后由于德国成立,已经明显少于德国。在这种情况下,法国怎么能不衰呢?

  过去二百多年,法国人口增速是最衰的,难怪它越来越弱。

  5、英国和德国的人口增速相当快,这对支撑两国的国力都极有帮助。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德国成为世界第二,都不是偶然的。尤其是德国,1500年的人口只有法国的一半稍多一点,但后来比法国多将近一半。1900年时,德国加奥匈帝国的人口,已经是法国的两倍多。

  所以,法国必然不可能再是欧洲第一强国,以后也不可能了。

  6、制度和文化当然也很重要。尤其是俄国,人口欧洲第一,但由于制度和文化落后,并不能形成对德国和英国的优势。

  总体来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人口,是决定一个国家或民族是否强盛的最重要、最长远的指标。因为归根结底,没有人,怎么可能有雄厚的国力,怎么建立强大的军队?怎么能诞生足够多的天才来发展科技和经济呢?

  有了人,什么都好说,没有人,什么都难说。

  写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法国为什么这么“衰”呢?

  我说一句可能很多人不爱听的话:法国,太白左了。

  欧洲的启蒙运动发生在17到18世纪,主要发生在法国,因为几个代表人物,孟德斯鸠(1689~1755)、伏尔泰(1694~1778)、狄德罗(1713~1784)、卢梭(1712~1778),全都是法国人。启蒙运动的思想核心,就是自由、民主、平等、博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反封建、反教会、反传统,是“理性崇拜”。既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伏尔泰尤其强调的),那么君王和贵族又算什么呢?进而会推出男女平等。正是因为当时的法国经济和国力最强,人口最多,能养得起一大帮知识分子,这帮知识分子又搞出了启蒙运动,加上路易十六总体对这帮人比较宽容,所以欧洲资产阶级大革命在法国爆发(1789年),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启蒙运动好不好?好!谁敢说不好呢?在当时来说也很好,普通大众,谁不想和国王、贵族们平等呢?法国那帮知识分子,伏尔泰、狄德罗之流,不仅享誉法国,而且享誉欧洲!他们可能在法国不受待见,但在外国却很受追捧,因为当时的法国就和现在的美国一样,是科技、文化中心,法国最牛逼的人,往往是世界最牛逼的人。各国君主为了展示自己推崇科技和文化,对这帮法国牛人是很客气的。

  有件轶事就很能说明这一点。俄罗斯的叶卡捷琳娜女皇虽然侵略成性,实行独裁统治,但却喜欢附庸风雅,她听说狄德罗很牛,就想把他请到俄国来当皇储的老师。但是狄德罗根本不吃这一套:俄国?太落后、太专制了,让我去?没门!老子是追求自由平等的,能去给你皇帝服务吗?但是叶卡捷琳娜吃了闭门羹之后,反而更加来劲了。她知道狄德罗生活穷困,于是故意付给他几十万卢布,高价买下了他的所有著作和藏书,而且这些书仍然放在狄德罗那里,根本不用运到俄国。几十万卢布啊!狄德罗一下子发财了,从此也不好意思再说俄罗斯的坏话。

  我讲这件事就是说明,当时法国的顶级学者在全欧洲是很受尊重的,法国人的这些思想也逐渐传遍全欧洲。不过,首先是在法国最流行,而流行的结果就是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就是人人平等之后,尤其是妇女的地位不断升高之后,妇女们要追求更多的自由,就不愿意生孩子了。

  不仅仅是欧洲,从过去几百年的人类历史可以看出,男女越平等的社会,生孩子越少。

  于是,法国后来的人口增速最慢,国力越发衰落,被人欺负,甚至一度被灭国,也就不奇怪了。而法国文化……现在还有多少人学法语?读法文原著呢?

  这确实是个悖论。民主自由,男女平等好不好?好,我也是赞成的。但问题是,如果一个民族,只是在自己这里实行这一套,或者比比人更彻底地实行这一条,那么在这个仍然是弱肉强食的世界,长期的后果如何呢?

  幸亏欧洲各国,还不是相互消灭的文化。如果,我是说如果,出现了某种不兼容的、唯我独尊、根本不提倡男女平等、总想在占优势后消灭别人传统文化的文化,那么,等这种族群的人口优势上来,你的民族,你的文化,都会被灭掉,你以后向谁要自由平等去?

  哎,真是复杂,真是纠结。

  想了很久,我还是认为:

  人口,或者说,是相对的人口优势或劣势,是决定一个国家或民族能否长期生存,能否永远传承和发展其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指标。

  回到欧洲。是腓特烈大帝首先大力推广土豆的做法,奠定了普鲁士和德意志民族,后来强盛的最重要基础。因此,如果不把时间往前推太久的话,德国后来的强盛,腓特烈大帝是第一个奠基人。

  当然,腓特烈大帝远不止这点功绩。我还是不谈他的武功,而是谈他的文治。因为他的武功也没什么好谈的,他打了一辈子仗,虽然有一些辉煌的胜利(这是他被后人称为“大帝”的主要原因),但是有胜有败,到死也没有给普鲁士扩大多少地盘。他是一个绝对专制、但又英明、高效的君主。他对普鲁士的贡献,是制度建设。大力推广土豆,是他农业制度改革的一部分。

  为了说明腓特烈大帝的功绩,还是先说说他的时代背景。他的执政期是1740~1786年,大的历史背景是:

  1、封建等级思想、“君权神授”,仍然是欧洲的主流思想,各国都是君主制度,绝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当然英国好一点,已经实行了君主立宪。

  2、民族意识还没有形成,战争仅仅是君主们争夺土地和王位的战争,和“全民”或“民族”没关系。老百姓当然要为战争缴纳税负,普鲁士尤其沉重;老百姓也要当兵吃粮,但是老百姓不在意谁当自己的统治者,“城头变幻大王旗”是君主的事。

  3、法国大革命还没有爆发,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还远没有得到爆发性传播。

  4、英国工业革命也没有爆发,或者在他的晚年才刚开始爆发。因此工业资源和生产能力,相对来说不太重要。学术界普遍认为英国工业革命发生于1780年左右,以瓦特的蒸汽机为标志,但也有人认为可提前至1750年,这些就不多说了。当时各国的工业都不是很先进,枪炮仍然比较原始,靠手工单件生产。因此,各国比拼的还是以总人口和农业为基础、在其上建立的军队的综合力量。

  5、对于普鲁士来说,之前说过它是“一个没有纵深、只有边界的国家”,所以更重视军事。

  当然,君主或执政者个人的执政能力,始终非常重要。无论是古今中外,无论是否实行民主制度,都是如此。

  好了,现在说说德意志民族的民风和传统精神,以及腓特烈大帝给普鲁士带来了哪些变化。

  一、德意志民族勤劳勇敢,善于思考,极具科学和艺术才能。而且,比较理性。

  这可能和当地偏冷的气候有关。过去农业的收成始终不高,能在这里生存下来的人,必然要更勤劳勇敢,也更理性,这从德意志哲学就能看出来。在哲学史上,康德(1724~1804)、黑格尔(1770~1831)、叔本华(1788~1860)、马克思(1818~1883)、 弗洛伊德 (1856~1939)都是里程碑式的巨星级人物,费尔巴哈(1804~1872)、尼采(1844~1900)、海德格尔(1889~1976)、维特根斯坦(1889~1976),也都是如雷贯耳、响彻云霄的名字,其他能留名史册的哲学家还有三四十个。古希腊以来,德意志哲学家执世界之牛耳。

  音乐方面,古典音乐上的“3B”--巴赫(1685~1750)、贝多芬(1770~1827)、勃拉姆斯(1833~1897),是古典音乐的奠基人和最高产、质量最高的音乐家,还有莫扎特(1756~1791)、舒伯特(1797~1828),还有门德尔松、舒曼、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韦伯、梅耶贝尔……,在音乐方面,德意志人同样执世界牛耳。

  文学方面,单薄一些,但是有歌德(1749~1832)一个人就够了。他至少是德国的莎士比亚,其思想性更有过之。此外还有席勒(1759~1805)和海涅(1797~1856)两个著名诗人,这三个人和众多德意志哲学家一起,让德意志人赢得了“思想家和诗人的民族”的称号。

  科学和数学方面,莱布尼茨(1646~1716)还是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人,但他在数学方面已经是超一流水平,而且也是硕果累累的科学家。虽然在十七、十八世纪,世界顶级科学家大部分都在英法,但是十九世纪中后期,世界一半的顶级科学家和数学家出自德国。尤其出了两位大数学家:高斯(1777~1855)和希尔伯特(1862~1943),只有法国的庞加莱(1854~1912)可勉强与之相比。

  请注意,我列出了上面很多人的生卒年份,大家可以看到,相当一部分人都生活在腓特烈大帝和以前的时代。当时德意志的经济和科学还不算发达,但是这个民族已经出了这么多牛人。所以,德意志人岂止是“思想家和诗人的民族”?他们能文能武,能文能理。我们不得不说,德意志人的整体素质,那是相当的高。

  政治方面,德意志民族一直接受极权统治吗?并非如此。要知道,中欧一直都是部落和邦国林立,而且从神圣罗马帝国在公元962年成立、到1806年灭亡,这800多年时间里,德意志民族有大约300多个邦国,如果某个邦国过于极权和独裁,臣民们完全可以到其他地方生活,这将让君主们不得不对臣民好一点,也重视人才,能容忍一定的民主。而且,从“选帝侯”中选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这还不能培养民主气氛吗?

  因此,德意志民族始终是一个比较理智、能把民主和极权结合得比较好的一个民族。他们可能比不上英格兰人,但比大多数民族要好多了。

  二、普鲁士人的土地制度,有助于人口和领土扩张。

  欧洲是长子继承制,而我国是子女均分遗产制,比如一个父亲生了八个孩子,四个女儿嫁出去,四个儿子留下来,一般来说,四个儿子就把父亲的财产给均分了。我国这种制度,会造成人口膨胀之后很多家庭的土地很少,而欧洲的长子继承制很可能会影响父母多生孩子,因为他们担心次子以后没有遗产可以继承。

  但是,普鲁士另有制度来“消化”“多余的人”。普鲁士的做法是:容克地主以及手下的农奴,都可以把除长子外的其他儿子都送入军队。普王向军队保证,一旦夺取了其他地方的领土,容克地主的儿子可以当新地主,而跟他来的农奴的儿子,也继续当他的农奴。

  这种制度的好处是:

  1、容克地主愿意多生孩子,让小儿子们到别的地方抢地盘。

  2、农奴始终是地主的附庸,长子在老家跟着老地主干活,其他儿子跟着地主的其他儿子们一起打仗,这让容克地主和农奴的关系非常紧密,很多地主和农奴的关系很融洽。这种由地主子弟率领本家、本乡农奴形成的军队,凝聚力和战斗力都很强。我国清末曾国藩建立的湘军与之类似,可以和太平军一较高下。

  3、因此,普鲁士军队和容克地主、农奴(农民),形成了一个坚固的政治团体,被尚武的国王所用,是普鲁士的立国之本。

  由于率先在国内推广土豆,普鲁士有更多的年轻人口。加上训练有方,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其他军队往往不是普军对手,这进一步刺激普军抢夺更多地盘。

  三、普鲁士长期实行宗教宽容的政策。

  结束欧洲中世纪的主要是两件事,一件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另一件就是宗教改革。而宗教改革的大浪是德意志人路德(1483~1546)掀起的。在中欧出现路德这样的人,本身就说明这个地方对宗教比较宽容。后来的普鲁士信奉新教,但因为人少,希望吸纳更多人进来,因此普鲁士执行宗教宽容政策,其他国家受宗教迫害的人,不管是天主教、新教、犹太教徒,都可以来普鲁士生活,只要不违法乱纪就行。因此在宗教改革之后,普鲁士吸纳了很多人,包括很多法国人,这有助于快速壮大普鲁士的人口,进而壮大经济和军队。

  四、在维护王权的前提下,讲究“依法治国”和人人平等。

  普鲁士的税收是很高的,税收的大部分也都用于军队。不过和其他国家的宗教迫害相比,再高的税大家也就能忍受了。最重要的是,腓特烈大帝虽然有巨大的权力,但不会滥用。他总是自称是“国家的第一公仆”,而且要求政府以虔诚、自制、守法和奉公作为准则。腓特烈还进行了司法体系改革,培养了一批接受了专门培训的法官。1791年,他的继任者完成了《普鲁士普通邦法》,这是一部内容涵盖广泛的民法。

  腓特烈也想通过个人努力,避免封建等级观念对人的影响。他很注意保护穷人的利益。他说过:在我的眼中,一个穷困的农民和一个最显赫的公爵或一个最有钱的贵族,没有丝毫高低之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腓特烈二世1777年致司法部部长的信)。当然,他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尽量这么做的,这在当时的欧洲很可贵。

  所以,税收高一些没关系,只要能“依法治国”,人民比其他国家的人民感觉更平等,就愿意留在普鲁士。

  五、有最大限度的出版和言论自由。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普鲁士是欧洲第一个享有有限出版自由的君主国,这比当时的英国和法国还先进。如果知识分子享有更多的出版和言论自由,当然更能发挥聪明才智,也更能涌现出更多优秀的学者。而君主们听到更多的不同意见后,也能减少犯错误的概率。

  当然,普鲁士的言论自由远不能和现在相比,更不是无限的,辱骂君主肯定是要受到惩罚的。我这里说的“最大限度”,是和当时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当时普鲁士的人民,可以通过上书或求见的方式和国王交流。

  一个相当极权的君主制国家,居然有最宽松的言论自由,这确实令人奇怪。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多才多艺的腓特烈大帝自诩能力超强,真正具有自信,敢于接纳不同意见,所以才敢给臣民们更多的出版和言论自由权。

  六、重视教育。

  普鲁士非常重视教育,在当时的欧洲也是首屈一指。在腓特烈大帝统治时期,普鲁士兴建了数以百计的学校,之后的很多年里,普鲁士的识字率是全欧最高,甚至远远超过英国。老毛奇在普法战争结束后,说普鲁士为什么能取胜呢?因为人民受教育的水平要远远高于法国,士兵素质高啊!哈哈,我认为他这个话有点片面。不过,普鲁士和德国时代有那么多科学家,教育的作用不可小视。

  普鲁士的优点主要就这些了。可以这么说,普鲁士社会是相当宽容、讲法治、重视教育的社会,在当时的欧洲,这些都是巨大优点,甚至强于英法。加上国王总体上英明神武,这让普鲁士能雄立于几个大国之间。但另一方面,农奴制度、容克贵族制度和军队制度的结合,也让普鲁士相当穷兵黩武。当然,这也和普鲁士是一个“只有边界的国家”是分不开的,不进则退,所以各种利弊好像很难说。但我认为,总的来说,普鲁士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国家。

  1786年8月17日,腓特烈大帝去世,享年74岁。他身后无子,由侄子继承,这就是腓特烈·威廉二世(1744~1797)。这时,距离法国大革命仅有三年了,意识形态革命的大潮即将席卷欧洲。而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开始爆发。

  因此,普鲁士必须继续改革,以跟上时代步伐。

  实际上,普鲁士在1806年差点被拿破仑灭掉,虽然一个重要原因是拿破仑过于英明神武,但另一个同样不可忽视的原因是,普鲁士的改革速度放慢,而且逐渐放弃了尚武精神。这让普鲁士吃了大亏,而吃亏之后,当然就要进一步推动改革了。改革五六十年后,普鲁士才有了碾压其他大国的实力。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执政之册(67110)      壮志雄心

仕途顶峰          官路亨通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可关注本号,不定期得到风云野的文章。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