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周年系列|本土本硕博青椒:“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赶文章”

2017-04-28 靳永爱 缪斯夫人

本文是缪斯夫人一周年系列第 5篇文章


撰文:靳永爱


夫人说


如果你也是“每天睁着眼就是在工作状态”的青椒,如果你也每天忙忙碌碌却依然没有科研成果,如果你自己写文章也常犯“拖延症”,来听听和你一样焦虑着、苦着,却也乐着的靳永爱老师分享一些小经验吧。


图片来源:pexels


我本硕博都是在人大念的,博士期间在密歇根交流了一年半,毕业后留校任教。从2015年8月入职到现在转眼已经快两年了,感觉在过了25岁以后感知到的时间速度快了许多,在工作后面临职称压力时间过得就更快了。这两年来,潜心研究的时间并不多,研究成果也很少,也时常焦虑,但更多的时候还是对选择了这条路感到幸运,想法和追求也渐渐清晰。


没有界线的工作与生活


身边好多朋友跟我说:“你们大学老师多好,有寒暑假,还不用坐班,时间自由。”我开玩笑回复说:“来来来,来跟我一起生活一天看看,感受一下睁着眼就是在工作的状态。”


其实我说的并不夸张,这是大学老师的常态,青椒更是如此。虽然入职前后从事的工作并没有什么差别,但在工作后没有学生时代的生活那么纯粹了,很多行政琐事很耽误时间,而研究又是需要整块时间的。我刚入职第一年就当大一新生的班主任,班主任的工作并不轻松(学校有很多规定,自己第一次当班主任,也想尽力做到最好)。班上47个学生,我几乎跟每个人有过超过一小时的单独交流,此外还组织班会、学生生日会,参加新教师培训,一年一晃而过。


第二年的第一学期开始上课,两门对我来说全新的课。尽管之前陆陆续续做过一些准备,但是在真正上课时才感觉备课永无止境,只要课还没上,就可以无限地看书、找文献、找案例。而不巧的是,那一学期几乎每周都有出差的任务,所以每个星期的日程基本是星期一早上和下午上课,星期二出差星期五回,周末备课。经历了这样一轮,似乎真正体会到了人的潜力是无限的。


说到上课,我深深理解了之前入职时一位老师分享的经验——尽量把课安排在一天上完,因为上完课了真的精疲力竭,每天上一节课是这样,上几节课也是这样,把课排在好几天会浪费几天的时间。我上学期的课在一天,这学期是两天,真正体会到了这个经验是非常有道理的,基本上上课的这两天也没法做其他的工作,上完后只想“葛优瘫”。

图片来源:百度


我并不是个案,我们一起入职的老师经常交流,熬夜备课、写文章是常态。我们甚至经常在后半夜发朋友圈,调侃“床前明月光,我在赶文章”,“举头望明月,低头写文章”,心里想着我不是在孤军奋战、聊以自慰。结果我得到了大家的热情回复,朋友圈好友纷纷献上打油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赶文章”,“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赶文章”,“松下问童子,言师赶论文”,“文章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噫唏嘘,一纸清谈,两行老泪”,“月上柳梢头,人约博士后”。


科研的焦虑


对于我,实际上最焦虑的并不是忙本身,而是每天都没闲下来但真正的研究成果却并没有出来。博士论文写完后就搁置了,耽误两年后新数据也出来了,又想着用新数据更新结果,所以一拖再拖,以至到现在还没改完。其实这也是我想跟还正在写博士论文的人分享的——我觉得应该在论文写完后趁热打铁,在毕业前到工作的第一年,尽可能改完投出去。一位老师跟我说,最好的状态应该是:有要forthcoming的,有R&R的,有under review的,也有working paper,我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我很感激的是,一进来就有老师给我分享经验,一定要尽快定下自己大的研究方向,不能什么热研究什么,要让自己慢慢在某一个领域立足。我博士论文做家庭财富不平等,对家庭研究一直很感兴趣,所以我在坚定了这个研究方向后,主动要求参与系里老师的课题,在自己申请课题和写文章时也在这个方向深入,尽管感觉博士期间积累得不太多,但我想现在开始多积累也不晚吧。


我刚开始独立做研究,做课题时难免有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但在跟其他老师合作过程中真的学到了很多,包括如何规划、如何组织、以及一起讨论得到的各方面的收获。能待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做事情,我内心很感恩。


图片来源:pexels


学生眼里的“大师姐”


看了前面几位老师分享教课和与学生相处的经验,我也有类似的感想。我看起来也不太像老师,走在路上经常被别人唤作“同学”,可能还缺乏一些当老师应该有的权威性吧。


我当班主任的班级,大家都叫我“大师姐”。这是学生给我的特别的昵称,我平时也以姐姐的身份在跟他们交流,看着他们一点点成长和进步感到很开心。我的课堂比较自由,偶尔象征性点名,但实际上只要学生按时完成课堂布置的作业,缺席的时候主动请假,我都会给一个不错的平时成绩。不过自由并不是“放羊”,可以总结成“自由的氛围、严肃的规矩”,比如作业一定要按时交、缺席要请假。绝大多数学生还是学得很开心的,跟我交流起来相对自由,会问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一些甚至是我也没想过的问题。在这样的互动和交流中,我的教课经验也在不断丰富。


幸运的是有你们在身边


尽管一直很忙,但整体而言我觉得我过得很开心。我慢慢找到了方向,有很合得来的合作者,有我以前的老师(现在的同事)总是提供帮助、时常指点迷津,也有新认识的聊得来的朋友,还有靠谱的异国恋情,所以我总是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一路走来都很顺利,也更加珍惜现在的机会。


我最想分享的其实是社会网络的重要性(怎么听起来成了社会学研究)。我的幸福感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朋友——生活中免不了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看不惯的现象,跟朋友倾诉(“吐槽”)后,也就一笑而过了。还有可以聊学术、聊生活过渡毫无障碍的好朋友,也是很好的合作者。

图片来源:pexels


说到这里,我觉得学术研究上合作很重要,尽管目前这种只有第一作者算数的体制似乎并不利于合作,但合作的效率也是要高于一个人单打独斗的。两个人在进度上可以相互督促,有问题可以一起讨论,很多困难就迎刃而解了。比如我跟一个师妹合作,我个人是有点拖延的,我猜师妹是发现了,她就每次默默地在邮件里写个deadline。有了具体日程的计划,研究才真正推动起来。现在的几个合作者做事情都特别快,这无形之中帮我提高了效率。


还有一个很想分享的是备课。备课特别花时间,但也并非没有提高效率的办法——有的课程其他老师开过,一些现成的资料都可以借鉴,当然前提是别人愿意分享成果。有好几个老师跟我分享了他们课程的课件和资料,真的帮我节约了好多时间。



其实我在这里分享的并不算是经验,只是一个再也平凡不过的青椒对接近两年工作的一个总结,如果你能从中有所收获,那将再好不过。


路漫漫,不忘初心,与大家共勉!





靳永爱

中国人民大学讲师

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她的更多文章:

学人说|父亲孩子未必能提升夫妻幸福感,怎么办?

观点|生不起、养不起:中国城市女性的生育意愿为何不高?


一周年系列文章:

钱岳|在加拿大当助理教授的第一年:如何管理时间、情绪和研究进度?

沈洋|在国内当青椒是一种什么体验?

吴舫|我27岁博士毕业,顺利入职名牌高校,但“年轻有为”又能怎么样呢?

黄玉琴|从国外到国内:拖家带口的女青椒的生活记录




缪斯夫人推送时间小调查

(投票截止时间为4月30日14时)



如果您对以上时间都不满意,请给我们留言,说出您的想法。




权威、严谨、客观

我们带你体验不一样的

情感婚姻生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