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 | 央视节目《寻访马克思:始于才华 忠于信仰》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6456sf5un&width=500&height=375&auto=0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央视新闻台推出特别节目
寻访马克思:始于才华 忠于信仰
以下图文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
摩泽尔河畔的德国小城特里尔,正紧锣密鼓地准备两场盛大的展览,却是同一个主题,那就是纪念这个城市走出的最伟大的市民——卡尔•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这就是首次对公众展示的马克思生前工作学习时所坐的扶手椅,1883年3月14日他很可能就是在这把椅子上倏然辞世的。
央视记者 白桦:马克思的一生颠沛流离,他不断地遭受专制统治的驱逐。他的一生困窘拮据,常常是入不敷出,居无定所,而原本他可以选择完全不同的人生。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出生在莱茵兰小镇的一个律师家庭。命运之神从一开始,分外眷顾特里尔的这位英俊少年,他住在漂亮的房子里,过着无忧无虑的资产阶级生活,少年时代起,他便得到了来自贵族家庭、特里尔最美丽的姑娘——燕妮的青睐。
然而平静如水的小镇生活背后暗潮汹涌。普鲁士顽固保守的专制和法国大革命的自由理想,如两股巨流冲击着年少的马克思。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他的家乡特里尔中学就读。即将毕业的时候马克思,写下了那篇非常著名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文章。在文中他这样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我们是为大家献身,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而那一年,马克思仅仅17岁。
17岁时,沿着摩泽尔河,马克思来到了100多公里以外的波恩大学学习法律,然而这分明不是充满雄心斗志的马克思的理想。
年轻活跃的马克思很快成为了波恩大学特里尔酒馆俱乐部的联合会长。这个聚乐部的30名成员都是来自特里尔的中产阶级叛逆少年。这帮主张自由的青年很快引起了一伙普鲁士贵族学生的注意。
央视记者 白桦:在一次冲突中,普鲁士贵族学生强迫特里尔酒馆聚乐部的成员下跪,让他发誓效忠普鲁士贵族,或者接受决斗。马克思挺身而出,结果在那次决斗中他的左眼角上,被对方用军刀划出了一道伤疤。围观的众人惊出一身冷汗,但是马克思却认为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枚荣誉勋章。
德国波恩大学教授 托马斯·贝克:那个时期的马克思是个叛逆少年,与后来直接对抗普鲁士当局和政治环境相比,他那时更多的还是想不受家庭管制,渴望自由。
1835年波恩大学的同学为17岁的马克思画了一幅写实肖像,这是迄今为止关于马克思的最早的影像资料,他深邃眼神中透露出桀骜不驯。马克思被罚禁闭的消息传来,他的父亲忧心忡忡,他决定让儿子转学,至此开启了马克思的柏林时间。
历史上曾产生29个诺贝尔奖获奖者、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 的柏林洪堡大学,其前身就是马克思就读的柏林大学。在这里马克思遇到了一群思维活跃的学生和老师,他们热衷于谈论与哲学有关的东西。许多年轻人痴迷于一位大学教授的哲学理论,这就是刚刚去世的黑格尔。
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政治学访问教授 戴维• 麦克莱伦:在一定程度上,马克思与黑格尔留下的辩证法,相伴相杀了一辈子。我的意思是黑格尔是理想主义哲学家,他谈论一切事物都以自我意识为出发点。而马克思和唯物主义哲学家认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形成于实践的基础。他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我们可以把黑格尔的头脚颠倒过来(暗喻黑格尔哲学内核是本末倒置的)。
央视记者 白桦:哲学家们都在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柏林洪堡大学把马克思曾经说过的这句话,赫然刻在了墙上作为校训,而这也正是23岁毕业于柏林大学时的马克思的高远志向。
1842年,马克思选择了记者作为人生的第一份职业,他来到了主张推进宪法改革的报纸----《莱茵报》。
家乡底层葡萄种植者辛苦地劳动却食不果腹,而普鲁士政府又颁布了一道法令,规定在森林里捡拾柴火也算犯法,这让走投无路的贫民雪上加霜。马克思奋笔写下了《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这在劳苦大众心目中产生、了共鸣,但却直接惹恼了普鲁士当局,《莱茵报》与政府的对立进入公开化、尖锐化。普鲁士内阁会议指责《莱茵报》是一家倾向极坏的报纸,下令关停。马克思的名字最后一次出现在《莱茵报》上,是这份简短的声明:因现行书报检查制度的关系,本人自即日起,退出《莱茵报》编辑部,特此声明。马克思博士1843年3月17日于科隆。
央视记者 白桦:《莱茵报》的关停在当时的新闻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其中一家报纸就刊登了这样一幅漫画,来谴责普鲁士当局的行为。在这幅漫画上我们看到,马克思被铁链牢牢地束缚在了印刷机上。而一只戴着皇冠的鹰,正在啄食他的肝部。画面的底下是底层的人民在苦苦哀求,整副画的画风,不由地让人联想起《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辛鸣:普罗米修斯当年,他是把天上的火种偷到了人间,让人间有了光明。那么马克思把思想的火种发掘出来,给了我们社会不管是在现实的世界 ,还是在神话的世界,要想为最大多数的人的幸福而奋斗。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要经受很多的磨难,甚至要遭受很多的束缚。
此时,马克思已经彻底与自己原本所属的阶级决裂了,他终于找到了哲学思想的理论源头和信仰的初心,那就是为人民大众谋利益。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辛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蓬蓬勃勃,发扬光大。就是因为它真正的做到了为了大众,属于大众。人民大众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他们建设一个新世界的思想武器。这样一种完美的结合,让马克思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1843年3月31日,《莱茵报》用红色油墨印刷出版了最后一期,宣告了为信仰而斗争的信心。
央视记者 白桦:我们高举自由的旗帜出海航行,把祸患连同锁链和皮鞭统统埋葬。在战斗中我们会遇到战友,在艰难中我们将忠于自己。这慷慨激昂的文字,也是马克思内心的告别辞。时年25岁的马克思充满了雄心壮志,他决定离开德国。前往新思潮涌动着,正在发生巨变的中心,革命聚集地法国巴黎。
巴黎,一个浪漫而乐观的城市, 4月26日,在法国的各大书店,《马克思,法兰西的激情》上架了,书籍一出,就在法国的马克思研究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这本书的编者迪康热先生刚刚从中国授课归来。
法国马克思主义学者 迪康热:马克思是法兰西的激情所在,因为他在思想和政治界拥有着特殊的地位。当时他对法国非常感兴趣,对于他来说法国的大革命和当时发生的一切都非常重要。
央视记者 白桦:100多年前充满革命激情的马克思来到了巴黎。19世纪四十年代的巴黎是知识分子的天堂,它见证了工业革命的辉煌,也见证了法国大革命的动荡,贵族、资产阶级和工人无产阶级都在寻求着自己的新方向,一时间,一些大胆的甚至在当时是危险的理论呼啸而来。
1843年10月,马克思和新婚的妻子燕妮住进了瓦诺街38号。他和朋友卢格相约,来到巴黎创办一本雄心勃勃的刊物《德法年鉴》。他们希望以德法年鉴作为武器,再次反对普鲁士的国王,反对教会,反对一切旧秩序。
法国历史学家 阿兰·鲁斯当霍尔茨:这栋楼没有大变动,这个建筑的外立面还是当时马克思居住时候的那样。他当时住在三楼有三间房,楼下住在卢格。《德法年鉴》仅仅在1844年2月29日发行了一期,这其中有一篇马克思的文章。马克思在其中第一次使用了,无产阶级这个词汇。
这立即引起了普鲁士当局的恐慌。据说,仅仅发行了2000册的德法年鉴在边境被普鲁士当局收缴了三分之一。很快,由于普鲁士政府的的压迫,这本被恩格斯称为“第一本社会主义的刊物”停刊了。
在《德法年鉴》诸多文章中,一篇名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文章却给马克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文章的署名是弗里德里希·恩格 斯。
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政治学访问教授 戴维• 麦克莱伦:我觉得马克思对恩格斯的印象很深,他觉得恩格斯是一个思想者。恩格斯对政治经济学的思考,当时马克思还没有具备。马克思当时刚开始思考这些,而恩格斯在这篇短文中很明确的写清楚了对资本主义的一些批判,因此我觉得他对恩格斯很欣赏。
当时的巴黎沙龙文化盛行,而咖啡馆更是社交的中心。无数的思想家和革命人士在这里交流和辩论各自的想法。1844年八月底,恩格斯和马克思在著名的摄政咖啡馆见面了。
法国马克思主义学者 迪康热:在1840年前后,在巴黎有大量的德国移民。他们大多因为政治原因来到巴黎,这里有大量(普鲁士)反对者的聚会,其中就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
央视记者 白桦:对红酒的狂热拉近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感情,他们在一起形影不离,开怀畅饮了十天。在这十天当中,他们痛骂社会、政治和经济的不公,恩格斯更是将工业文明形容为了“ 肮脏物质拼凑成的悲苦”,他们彼此发现在 “一切理论领域当中意见都完全一致”。
他们讨论法国大革命,政治经济学和盛行一时的空想社会主义,而讨论最多的是当时轰轰烈烈的欧洲工人运动。
比马克思小两岁的恩格斯出生在一个普鲁士资产阶级家庭,从小家境宽裕。1842年到1844年,恩格斯在他父亲曼切斯特的纺织工厂工作,尽管对此毫无兴趣甚至是深恶痛绝,但年轻的恩格斯一直隐忍着,也由此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的真实运作。
在父亲的工厂里,恩格斯和一名工人相爱了,她有着一头漂亮的红发,是爱尔兰移民,叫玛丽·白恩士。她带着恩格斯走进了曼切斯特西南部的牛津路,曼切斯特的贫民窟。
央视记者 白桦:恩格斯几乎被眼前的一切震惊了,他写到: 大量的工业废料、生活垃圾四处倾倒,生活污水肆意横流,空气中弥漫着腐败的恶臭,无数工厂烟囱排出的浓烟把这里的白天变成了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毫无生气和希望。
恩格斯为马克思带来了新的思考,那就是将理论研究和工人无产阶级的斗争结合起来。
曼切斯特和伦敦都留下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考察的足迹,他们一边研究英国的经济文献,一边开始熟悉英国的工人运动。
切特姆图书馆是英国最古老的公立图书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研究时光常常在这里度过。
央视记者 白桦:这里就是当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坐的位置,图书馆管理员告诉我说,这个环境,书桌,一点都没有改变,保留了原样,现在桌上摆的这七本书就是当年他们两个人学习和阅读的书籍。
恩格斯曾在在1870年5月写给马克思的信中回忆到:最近几天我又坐在小楼凸窗处的方形桌前勤奋地工作,这是我们二十四年前曾坐过的地方;我很喜欢这个位置,因为那里有彩色玻璃,阳光始终充足。
为了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在近40年的时间里,他们共同调研,创作,还一起指导欧洲大陆的多个国家建立了工人的政党。这让马克思主义得以在的欧洲广泛传播。
20世纪初的中国,暗弱而无力。而在万里之外的巴黎,有一群中国的年轻人,他们希望在欧洲发现救国救亡之道,而马克思主义犹如一道 光,照亮了他们的视野。
央视记者 白桦:1922年,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周恩来同志就住在这条弗鲁瓦街的17号,这就是前面那家小小的旅馆。开国元勋聂荣臻曾经这样回忆“恩来同志当时的生活条件十分的艰苦,可以说身居斗室,但是这间小小的屋子既是他的住所,又是我们办刊物和党团活动的中心。
1922年6月18日,来自法国、德国和比利时三国的中国留学生代表周恩来、陈延年、赵世炎等18人,在巴黎成立中国少年共产党,“少共”中的共产党员组成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同时“少共”中够党员条件的同志正式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在《马克思,法兰西的激情》这本书的最后一章,迪康热专门叙述了这段历史。在中国教书的经历让他亲身体会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他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很有感触。
法国马克思主义学者 迪康热:从西欧和西方人的观点看来,可能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人们都没有预料到,从这个角度看所有关心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都应当关注到中国的关注点和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辛鸣:在不同的时代、在不同的国家,它一定是随着时代的要求,随着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发展。那么今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又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
巴黎注定只是马克思生命中的一站。1845年2月初,他由于帮助革命的《前进报》反对普鲁士当局,而遭到了法国政府的驱逐,开始了漫长的流亡生涯。
1946年4月的一天,对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研究所的一名工作人员正带着两皮箱沉甸甸的书稿,从英国飘洋过海前往荷兰。
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部门负责人 马利安•凡•德•海登:当这些文件最终抵达荷兰鹿特丹港时,我们研究所的所长拿着望远镜盯着客轮是否抵达。他们非常高兴,这批书稿终于完整安全抵达荷兰。
凡德海登先生谈论的,正是当年马克思在去世之后,交由恩格斯保管和处理的书稿以及两人的书信原稿。一页页手稿,一册册笔记,记录下了两位历史伟人为人类事业所做的深刻思考。在恩格斯辞世后,这批书稿被运送到了丹麦,为了免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近十年的时间里,这些书稿在欧洲多地辗转,最终来到了荷兰。
央视记者 白桦:岁月已使墨迹变得非常模糊,发黄发脆的纸页上,只有页脚标注的几个德文单词清晰可读——“手稿 卡尔•马克思:《共产党宣言》第一稿”。档案馆深处的陈列架上,还有十余箱马恩原始文稿和文件。书稿、文稿、笔记、批注、信笺、公函,这些文献记录着伟人思想与人生的轨迹。
1845年3月22日,在签署了“专注于哲学研究、不参加革命活动”的保证书之后,年近三十的马克思从比利时当局领到了一张居留证,作为一名政治难民居住在布鲁塞尔。在布鲁塞尔的大部分时间里,马克思一家的生活极其困窘,说他身无分文都不为过,他在布鲁塞尔辗转搬家了七八次,最后马克思一家终于在让•达登街50号安顿了下来。
马克思流亡布鲁塞尔期间,正值工业革命之后,当时比利时是仅次于英国的全球第二工业强国,富丽堂皇的圣于贝尔长廊拔地而起,巨大的钢制结构,精致的玻璃穹顶,炫耀着比利时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与此同时,工业革命使得欧洲的小农经济被彻底摧毁,大量失地农民涌入城市成为工人,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比利时马克思大学学者 昂德里克•维美徐:(工人生活的)卫生条件非常差,他们平均寿命很低。普通工人每天要工作12至14个小时,每周需要工作6天。所以当时有种说法就是,普通工人们生活的像猪一样。穷人们夜以继日地工作使得富人们更加富有,而自己仍然一贫如洗,由此底层人民萌发了革命的想法。
央视记者 白桦:昂德里克告诉我,圣于贝尔长廊的一墙之隔,就是当年贫民聚集的地方,很多穷人在百米之外因为饥荒而饿死,墙内富丽堂皇,墙外饿殍满地,这条路是当年马克思从他的居所前往白天鹅饭店的必经之路,可以说每一次他经过,那种强烈的反差,对马克思来说都是一次强烈的冲击。
1845年4月,在马克思最困难的时候,恩格斯奔赴布鲁塞尔来到了他的身边。在布鲁塞尔,马克思和恩格斯夜以继日地写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认识和分析当时的世界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从马克思的住处步行约两公里,便来到了布鲁塞尔市中心著名的大广场。在大广场的一角,有一家名为“天鹅之家”的百年老店,在布鲁塞尔的那段时间里,马克思经常会在这里一边喝着咖啡,一边与工人们商量着工人运动的策略以及前途。
比利时马克思大学学者 昂德里克•维美徐:这个酒吧曾经是在比利时的德国工人协会,他们每周在这里聚会两次。每周三他们会举行会议和进行辩论,在这里马克思无疑与德国工人们进行了非常多的讨论。通过这些讨论,他的思想和普通工人的想法不断碰撞,使得他的思想逐步形成。
1847年1月的一天,一位头戴鸭舌帽、身穿工装的中年人敲开了马克思的公寓大门,他是正义者同盟的领导人之一约瑟夫•莫尔。莫尔邀请马克思和恩格斯加入同盟,希望他们用共产主义科学见解来统一同盟的思想。1847年10月底,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前往伦敦出席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委托他们为同盟起草一个正式纲领。
央视记者 白桦:在雪茄缭绕的环境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文思泉涌,他们酣畅淋漓的写了两个星期,最终完成了共产党宣言。虽然只有短短的30页,但是,就是这几页,促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
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政治学访问教授 戴维• 麦克莱伦:在这30页中马克思通过非常的方式把过去历史、当今(现状)和未来(方向),以简单明了的方式一一列举。任何一个想学习马克思思想的人都可以读懂,一点都不难,可以说《共产党宣言》在全世界都影响巨大。
1848年2月,用德文写成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一家印刷所出版。《共产党宣言》科学洞见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奠定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的理论基础。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辛鸣 :《共产党宣言》的诞生,让工人阶级,让世界上的劳动者找到了一条走向历史舞台。当家做主人,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巨大的思想理论武器,成为了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者的指路明灯。
迄今为止,《共产党宣言》已被翻译成200多种文字,出版过1000次以上,成为全球公认的“使用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始终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辛鸣:我们完全可以讲这么一句话,《共产党宣言》经过170年之后,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它已经生根发芽,长成了参天大树。
就在共产党宣言问世后不久,1848年3月,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一世在司法大臣提议后,签署了一份驱逐令,要求马克思24小时内离开比利时。
从此,马克思离开了布鲁塞尔,他在伦敦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岁月。
央视记者 白桦:2017年12月,有一部戏剧为伦敦阴冷的冬天带来一股暖流。在塔桥附近、这家新开张的剧院里,观众们同演职人员一起回顾了一位伟人一生中的特殊时光,这部剧的主人公就是生活在1850年的卡尔·马克思。
《青年马克思》剧作家 理查德•比恩:他(马克思)32岁,有一个小家庭。结婚七年,他们有几个孩子,住在索和区的两间房里。
迪恩街28号,马克思一家抵达伦敦后几经辗转搬到了这里。1967年,伦敦市政府给这幢房子钉上了一块蓝色的纪念牌。这条小街位于伦敦的市中心索和区,离著名的中国城相距不远,如今这里烟火鼎盛,而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这里却相当于伦敦的贫民窟。然而即使是负担贫民窟的生活费用也让马克思捉襟见肘。
而雪上加霜的是,马克思在伦敦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普鲁士密探的严密监控之中。
央视记者 白桦:这样的流亡生活,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煎熬。在最困难的时候马克思和恩格斯相互写信彼此鼓励着。恩格斯在给马克思的一封信里写道:“流亡是一所学校”。然而苦难接踵而至,由于生活条件过于艰苦,马克思和燕妮的三个孩子相继夭折了,尤其是他八岁的儿子、埃德加尔的去世,更是让马克思跌入了人生的低谷。
在几近心碎的悲伤后,马克思依然初心不改,为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而继续研究。
1852年6月,马克思得到了一张大英博物馆阅览室的出入证。
大英博物馆馆员:这是他的第一个签名,查尔斯•马克思博士(马克思化名)。迪恩街28号索和区,他的签名非常坚定有力。
从此,阅览室成了马克思的半个家。他把这里作为为《资本论》收集资料和写作的主要场所,数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
央视记者 白桦 :他每天从开馆阅读、学习一直到闭馆,回到家里还要勤奋地工作到深夜的两三点,他每天的工作时间达到了十二个小时以上。在那段日子里,马克思一共阅读了一千五百多种书籍,读书笔记就写了一百多本。
央视记者 白桦:这是第一卷?
大英博物馆馆员:是第一卷。
央视记者 白桦:第一卷,《资本论》第一卷
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问世了。恩格斯曾经这样评价《资本论》:“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的这本书那样,对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1868年国际工人协会布鲁塞尔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把《资本论》作为“工人阶级的圣经”推荐给所有国家的工人学习。
英国马克思纪念图书馆基金会主席 亚历克斯·高登:卡尔•马克思分析了资本和资本积累的社会体系,比之前任何人做得都好。我们仍然使用他的理论框架,来理解所处时代的变化。
英国肯特大学名誉哲学教授 肖恩·萨耶斯:2008年金融危机让马克思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危机是整个资本体系的核心,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可以证明马克思的理论是正确的,在西方我们仍然在饱受金融危机之苦。
央视记者 白桦:从2012年起,每逢周日,就会有一群人自发聚集在这里,他们沿着马克思在索和区工作、生活的轨迹,试图走进历史,亲身感受这位伟人在伦敦的岁月。
“马克思在伦敦的生活和思想”组织者 海科·邱:这是伦敦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在这个国家(英国,我们对于共产主义历史、马克思主义历史以及工人运动史缺少足够的历史认知。
央视记者 白桦:如果用一句话形容马克思,你会怎么说?
英国教师 伊恩·托纳:一位“开拓者”。
美国学生 埃利奥特·博林:一位在所处环境下尽己所能的人。
西班牙女教师艾尔莎·冈萨雷斯:欧洲的工人阶级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
海科·邱:一直以来最伟大的革命思想家。
马克思生前并没有获得如此赞誉。长期以来,贫困的生活以及繁重的工作,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而妻子燕妮的去世更令他心碎欲绝。他自知时日不多,于是拍了一张照片留给女儿们作为纪念。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与世长辞。
央视记者 白桦:马克思最初的墓地在海格特公墓一个相对偏僻的角落里,前几天工作人员带我来过这里,但是下过雪之后不太好找。
1954年,在英国共产党倡议下,马克思墓迁往海格特公墓的醒目位置。作为一生的战友,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里写道,“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政治学访问教授 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得非常好的典范,他的理论、他的哲学,极具指导性。深刻改变了世界,尤其是俄国的十月革命以及中国。
英国共产党总书记 罗伯特·格里菲思:到目前为止中国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在人类历史上绝对没有谁能与之比肩的。中国找到了创建自己的社会主义体系的道路,这对所有人都是一种激励。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辛鸣:我们坦率地讲,世界社会主义在哪里,世界社会主义在中国。世界马克思主义在哪里,世界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中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卡尔 · 马克思
(1818.5.5—1883.3.14)
思政课教学参考资料链接:
1 思政资讯类
5.5-8.5 国博:真理的力量——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主题展览
5.4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文+视频)
2 全国朗读活动类
全国17人接力朗读《马恩选集 ·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全国53人接力朗读《马恩文集 ·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全国17人接力朗读《马恩选集 ·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
全国66人接力朗读《马恩文集 ·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
全国46人接力朗读《马恩文集 · 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
3 纪录片、专题片和特色节目类
4 百家论坛、学生活动类:
北中医学生讲思政课(1-7)
5 时政微视频类
数字解读这五年(1-3)
6 影视、歌曲MV、情感微视频类
7 军事微视频类
8 法律法规案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