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场假结婚,伴随着一个国家的重生与一座墙的倒塌

叶克飞 欧洲价值 2021-08-02
“皮鞋的主人腿形秀美,顺着腿往上看,包裹在裙下的臀部丰满坚挺,这是四十五岁的女歌手克拉拉·寇茨卡……克拉拉的女中音悦耳动听,直抵天花板再转回低谷,余音不绝,回荡在火葬场仪式大厅那几位家属的耳畔,他们眼眶湿润,木然注视着花圈覆盖的棺材。此刻,大提琴进入间歇,卢卡把乐谱翻到下一页,抓住几秒钟的间隙,他悄悄戳一下女歌手的臀部,克拉拉正专注于一个高音。虽然这种挑逗不是第一次,惊吓之中她的歌喉依然一颤,敏感的死者家属立刻觉出破绽,坐在长椅上交换了狐疑的眼神。克拉拉调整了嗓音。为避免再出意外,她往远处挪开一步,象征性地远离卢卡。接下来大提琴又进入间歇,这个不正经的老家伙再次伸出长长的琴弓,一点一点撩起克拉拉的裙摆。另外三名乐手用眼睛的余光享受这视觉盛宴,德沃夏克曲子的演绎丝毫不差。”


这样的片段若是在镜头中表现,自然香艳又有趣,它是《给我一个爸》的开头,没多久后,卢卡就与克拉拉在床上翻云覆雨,他将克拉拉的腿当成大提琴,手指在其上游走。不过,镜头也缺少了文字构造的想象空间。小说与电影的区别,或许就在于此。


这是《给我一个爸》的原著小说的开头,以音乐为铺陈。结尾同样避不开音乐,斯拉维克写道:“布拉格迎来又一个春天。路上人潮涌动,电车熙攘,和煦的阳光洒下来,空气中充满了悦耳动听的音乐……交响乐团坐在老城广场上,正在演奏斯美塔那的名曲《我的祖国》。”


曾在老城广场上晃悠过无数次,从未得见交响乐团。不过在另一个地方,我曾见到德沃夏克与斯美塔那的共存。


捷克民族音乐享誉世界,德沃夏克与斯美塔那双星闪耀,他们都安葬于布拉格的高堡公墓。


生于1841年、去世于1904年的德沃夏克曾被父亲要求子承父业,成为一名屠夫,但他冲破家庭阻挠,进入布拉格管风琴学校学习音乐。25岁那年,他进入布拉格歌剧院管弦乐队,当时的乐队指挥正是斯美塔那。


1872年,德沃夏克创作了合唱曲《白山的子孙》,呼唤捷克人为幸福与自由奋斗。此后,他成为全球知名的作曲家,1892年远赴美国,担任纽约国家音乐学院院长,并创作出世界上最美的交响乐之一——《第九交响曲》。


在高堡公墓中,德沃夏克的墓碑屹立于文艺复兴风格的回廊中。斯美塔那的墓碑则在墓园外沿的一个路口处,小小的花岗岩方尖碑,碑上浮雕是斯美塔那的侧面像。


斯美塔那家境殷实,幼年学习音乐。1848年反奥匈帝国革命是其人生转折点,他开始创作民族爱国音乐,即使流亡国外仍矢志不改。在音乐史上,他甚至比贝多芬更坎坷与励志。1874年,他不幸两耳全聋,对于音乐家来说,这简直是毁灭性的打击。而且,全聋并不意味着安静,斯美塔那两耳全聋后一直受到日夜不休的噪音困扰,他曾自述自己永远置身于一个大瀑布之下。谁也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斯美塔那最终住进了疯人院,直至1884年辞世。但他一生中最经典的作品,都在耳聋后完成,包括《我的祖国》。




捷克这个弹丸小国,是当之无愧的文艺大国。除了德沃夏克与斯美塔那,在文学领域有卡夫卡、哈谢克、赫拉巴尔、克里玛和米兰·昆德拉,在电影领域则有拍出《飞越疯人院》、《性书大亨》与《莫扎特传》的米洛斯·福尔曼,以及有奥斯卡金牌编剧之誉的兹旦内克·斯维拉克。


斯维拉克继承了哈谢克这一脉的文学风格,以平凡生活中的幽默与细节铺陈中短篇小说,辅以电影式的反转。《布拉格练习曲》一书收录了《给我一个爸》与《布拉格练习曲》两部小说。前者的电影版于1996年获得第9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最佳编剧,于1997年获第6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后者的电影版则获得2008年捷克电影金狮奖最佳导演、最佳摄影等奖项。





书名:《布拉格练习曲》

作者:兹旦内克·斯维拉克

译者:徐伟珠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读蜜

出版时间:2019年9月

定价:49.8元




对于酷爱冷战东欧史的我而言,《给我一个爸》曾带给我印象极其深刻的观影感受。它所描述的1988年,正值剧变前夕,看起来毫不正经又穷困潦倒的大提琴家卢卡,与身陷困境的苏联小男孩柯利亚相遇,铺陈出一段温情故事。


1988年,卢卡55岁,被捷克交响乐团管弦乐队解雇,只能靠在葬礼上拉大提琴和帮人修整墓碑维持生计,而且债务缠身。有人劝他和一个俄国女子结为假夫妇,使对方能得到急需的捷克身份证,进而转道前往西德,卢卡也可得到可观报酬。不久,女子离去,留下五岁的儿子科里亚。他与卢卡这个“父亲”格格不入,语言不通,但在一起生活的过程中逐渐磨合。不久后,他们见证了引发“天鹅绒革命”的游行,并在返回布拉格时见证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变化……


对于捷克人而言,与苏联的关系不仅仅是意识形态问题,更因戛然而止的“布拉格之春”成为心头之痛。直至80年代,苏联军车仍然在布拉格街道上穿行,秘密警察在街头监视着人们。天鹅绒革命前后的文学作品中,不乏极力渲染国仇家恨的作品。但捷克这个文学传统极为深厚的人文国度,不仅仅重视正义与尊严,也强调知识与理性。正如克里玛所写的那样,真正的“布拉格精神”不仅仅是坚持与隐忍,还有幽默感。无论是“布拉格之春”被镇压后,还是“天鹅绒革命”期间,捷克人都以微笑面对困境。没有打烂一片玻璃、没有砸坏一辆车的“天鹅绒革命”,本身就避免了政治抗争的符号化。


《给我一个爸》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沿承了这种幽默感,将大时代与政治抗争作为温情故事的背景,本质仍然是对世界的美好期许。


这个期许的本质,仍是捷克人孜孜以求的自由。苏联女子假结婚所图的是离开苏联,前往象征自由的西德,这也是当时东欧世界翻越柏林墙的动力所在。


卢卡与大多数捷克人一样,选择以幽默揶揄的方式默默抗争。比如他拒绝管理员的要求,不肯在窗户上贴苏联国旗。科里亚说这是我们的旗,很漂亮,卢卡则说这跟自己的红色内裤差不多。


最终,科里亚与母亲团聚,卢卡则重返交响乐团。当他在老城广场上演奏《我的祖国》时,捷克已经重生,柏林墙乃至冷战之墙也已倒塌,冷战成为过去时。


这是一个多么好的结果。




图片均来自网络

欢迎分享,转载、商务合作请私信联系



RECOMMEND
推荐阅读

曾包容卡夫卡一生的世界最美大桥,今天已663岁

世界自行排泄往事,人类都是被历史遗弃的孤儿

写作的最高使命是战胜谎言

今日推荐



点击小程序搜索:《布拉格练习曲》可购买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