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序| 杨九俊:追求真善美,走向高境界

2017-11-06 杨九俊 水先生的语文生活

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杨九俊序:《语文:在思与诗之间》(袁爱国著)


袁爱国老师是扬州宝应人,执教于宝应实验初级中学,18岁师范学校毕业后就走上工作岗位,二十多年来一直在语文教坛上勤奋工作,从一名师范毕业生成长为一名特级教师。在阅读爱国老师的文稿时,我发现他一路求真、向善、寻美,有梦想,更有坚实的行动,在思与诗之间发现了语文的魅力,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与学生共同成长。他成长、成才、成名的经历,给我们带来不少有益的启迪。

  

  

  一、求真:做一个热爱生活、素心追月、明道正学的授业者


孟子曰:真者,精诚之至也。爱国老师的精诚之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真课堂:建构意蕴丰厚的语文生活。


爱国老师的求真首先是致力于课堂。其基本思想就是打通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打通课堂与生活,努力建构意蕴丰厚的语文生活


回归生活。爱国老师教学时十分注意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现场,体会思想与情感。恰如叶圣陶先生谈美读时所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还”就是回到生活现场。爱国老师“还”的路径在于“思与诗”。思的深度,源于与文本的深度对话,唤醒学生内心的体验从而与自我对话,顿悟人生的哲理。诗的灵性,源于灵感的激发,心灵的交流,情感的激荡。有了“思与诗”才是语文学习的回归生活,才是语文学习的回到现场。从《人琴俱亡》等教学案例可以看出,他的课堂洋溢深情之美,就在于还到了现场的情境。


面向生活。袁老师不甘于在思想上抱残守缺,也不甘于在行动上亦步亦趋,力求让每一节课都成为崭新的一课,他的语文课洋溢着生活的清新气息,充满着生命的活力第20个教师节的口语交际课成了央视“艺术人生”的对话舞台,师生共话“教育人生”,孩子们与袁老师一起走过20个教育春秋,共同感悟生活的情趣和教育的幸福。汶川地震一周年,袁老师引导学生模仿媒体报道写作编者按语,学生与媒体文本、图片对话,与媒体的编者对话,感受地震后的人情故事。写作的同时,丰富了内心的体验,认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参与生活。语文课程的目标,最核心最本质的是培养学生高水平语文生活的能力。参与生活,应该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基本姿态。爱国老师注意把语文学习与语文生活打通,在生活中历练,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积累。在“一次有意义的视听活动”专题教学中,以“走近钱学森”为媒体学习素材,涉及音乐、电影和网络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在培养媒体解读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感受钱学森的科学精神和崇高人格。围绕“荷”专题,袁老师开展了“请到荷藕之乡宝应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广告多棱镜”专题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掘广告的实用与文化双重价值;校园里的那一棵百年朴树,那一架紫藤萝,成了他的每一届学生作文写生的永恒素材。


超越生活。语文是生活,但是生活并非都是语文,更不都是语文课程。语文学习也是生活,但应是有超越意义的,是一种更规范、更有效的语文学习生活。爱国老师深明此理,提出生态作文、生态语文的主张,强调部分在整体视野中的有机性。体现生态主义主张的稳定、优质、美丽等质量要求,提升教学环境这一要素在教学系统中地位和作用,使教学系统不断得到优化,这样的语文课堂生活是与高质量联系在一起。


2.真品质:寻求语文教学的本义。


课改以来,有关语文教育的新理论、新主张、新模式层出不穷,在学习借鉴的同时,,需要我们有独立的思想和教学的自信力。袁老师认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品质的提升在于自信、自觉、自然。自信,让教师从“被发展”走向“自主发展”;自觉,强调知行合一,做反思性实践家;自然,持之以恒,让研究成为一种生活,以非凡的毅力情系语文,学思并重,才会有所思,有所得。


 探究语文教学的本义是需要悟性的。悟性需要熟参,更需要冥想。袁老师为了研究新课程作文教学,向叶圣陶、林语堂、于在春、季羡林等文人学者汲取营养,于是便有了《自觉:作文教学的生命之维》《合理:作文有效教学的必然诉求》等底蕴深厚、鲜活灵动的论文。同时,袁老师的语文教学研究选题独特,敢于争鸣,精于思辨。他借鉴马克思·范梅南的“教学机智”理论,撰写了《教学机智:语文教育智慧的意蕴》一文;有语文教师研究“深度语文”,他做了反思:《“深度语文”的误区与学生意识的回归》;有效教学、高效教学研究渐热,于是便有了《微型写作课:透视作文教学高效的可能途径》等论文。针对目前流行的展示阅读教学模式,他撰写了《展示阅读教学的隐忧与对策——兼评杜郎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一文,由现象到本质,有的放矢,逐层深入地进行了深入剖析。


 袁爱国老师关注教学品质的提升,认为有境界则能提升语文教学的品格,无境界则成为“应试语文”“庸俗语文”“非语文” 。试想,当我们的语文教师终年仅是与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以及一套练习册打交道,语文学习美在何处?语文教育呼唤真心倾情于语文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对语文不只是一见钟情,更需要一往情深。这种恒久、专一的情感,不仅可以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品质,也能促进教师人生境界的超越。


3.真性情: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


王栋生老师拜访顾黄初先生,走进顾先生的书房,一壁书橱,满满当当,竟然全是“语文”。这是专业图书室,映照的是顾先生晚年的生活。王老师慨叹:一个人一生做一件事,做得专一,做得高兴,不知疲劳,不知老之将至,不计时功,是谓之境界。“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一个人,一辈子,一件事!其间的寂寞和坚忍,常人难以想象,懒人不可企及,俗人无人问津。


有境界的语文教师需要静力,甘于寂寞,常怀“清凉心”。袁爱国老师毕业于高邮师范学校,1988年9月走上语文教师岗位,在芦村中心小学工作四年,后来参加江苏省自学考试取得了大专学历,乡镇教办室领导安排他去芦村中学任教职业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2000年通过业务综合考核,调入刚刚创办的宝应实验初中工作。其间不仅获得了本科学历,还参加了扬州大学的语文课程论研究班学习。难能可贵的是,袁老师在学历进修完毕以后,在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的同时,以更大的热情读书、写作、教研。县城的人文书店成了他下班后的精神驿站,扬州师院的大学城书店、南京五台山的先锋书店成了他出差之余必去的站点。袁老师既读语文教育专业的书,也读文学、哲学乃至书画影视理论等杂书。同时撰写了许多极富个性化色彩的书评,陆续发表在报刊上。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教师如果能够留一段静谧时光,以书卷为友,与寂寞共处,这份清净多么难得。

  

有境界的语文教师更要有魅力,兴趣广泛,勇做生活家。“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明•张岱)语文教师大都是性情中人,但这样的性情是需要陶冶的。袁老师热爱书法,教学之余,临池不辍,多幅书法作品发表于报刊,《语文学习》杂志封面选登了他的一幅行书扇面,灵动飘逸,古意盎然,颇得同行好评。他常常将自己的书法作品赠送给学生,这样的礼物别有价值。袁老师在旅游的同时不忘记行,于是便有了《岳阳楼映像》《黄鹤之约》《驻足岳麓》《兰亭惠风》一系列游记,家乡的水泗荷园、老城的古街小巷以及学校门前的纵棹园,自然也成了他的学生笔下流动的风景。


生活在信息社会,资讯畅达,交通便捷,语文教师如果固守故纸堆,不知“博客”何物,不知3D电影何面目,不仅与学生沟通困难重重,数字时代的科学的神奇与魅力,更是无从知晓。袁老师喜欢看一些经典大片,于是便有了他的电影写作课,他和学生一起看美国的大片《金刚》、伊朗的儿童电影《天堂的孩子》、李安的3D电影《少年派的梦幻漂流》,这些电影为孩子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扇窗,也让孩子学习了写作,认识了人性的复杂与美好。

 


二、向善:做一个敬天爱人、知行合一、教学相长的实践家


做一名教师不只是与教案、作业以及课件打交道,还要与学生、同事和学生家长相处,常怀善心,与人为善,助人成功,这样的教师学生喜欢,同行敬佩,家长赞扬。“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这样的生活方式,不也是谦谦君子的风度么!


1.怀善心,关爱学生,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


一位普通的语文教师站在三尺讲台前,一站就是数十年,这些日子是以怎样的面目送走一批批学生的呢?这些孩子多年以后的心底曾为哪位语文老师留下美好的印象?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为人题字,大都书写“敬天爱人”四字。稻盛以为“敬畏上天,关爱众人”乃是人生之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敬畏语文,关爱学生”应该是敬业之道。


“教育是为儿童而‘操心’的活动,为自身而‘操心’的活动,为不熟悉的人而‘操心’的活动,为这个社会的学术、文化、艺术、伦理而‘操心’的活动,为地球的未来而‘操心’的活动。”日本的佐藤学先生用“操心”概括教育的意蕴,用心良苦。


有位作家曾经发出这样的慨叹,语文从教会人认字之后就完全是束缚人的想象力的课程。这句话看起来有些过激,但细想想不无道理。不难发现,许多中学生把语文当着“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语文课上,学生昏昏欲睡者不在少数。语文老师最高的德行就是让学生对语文课兴趣盎然,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每一节课都是生命中不可缺失的美好时光。有位学生家长在给袁老师的明信片上写了这样一段话:“女儿感冒要挂水,我建议她下午去挂,她坚决不同意,原因是下午有两节语文课。感谢您精彩的语文课,让我的女儿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享受到语文的快乐。”


袁老师以“水木清华”隐喻生命在场的语文课程文化,清华园的文化魅力不仅体现在优雅的自然环境,更在于其课程文化彰显了蓬勃的生命力。生命在场的课程文化本质上就是建设和谐的课程文化,因为它更关注学生的本质需求,更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融。因此,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地浇灌和呵护学生的灵性和好奇心,关注学生独特的生命感受,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近语文。“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无论是做学问、写文章,还是教学反思、陶冶性情,都需要我们有宽广的胸襟、敞亮的视界、仁爱的情怀,表里如一,方能悟得其中三昧。


2.行善事,事上磨练,在实践与反思中积累智慧。


王阳明以为“为善”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多经历“事上磨练”,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即磨教材、磨设计、磨课堂、磨反思,如此反复琢磨,方能感悟语言魅力,熟稔文本解读技巧,精于教学设计,勤于教学实施,教学智慧的积累才会与日俱增。


让我们来认识袁老师的教学案例《张力:让阅读教学走向高效》,围绕《都市精灵》一课,他搜集了相关的教学设计、实录及案例,发现相当一部分阅读教学方案流于程式,缺少张力,教学的有效性不高,他理论联系实际地指出了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多角度地寻求阅读教学高效的突围路径。在教学中,在词汇、句子、段落三个层面上,点面结合形成的立体阅读样式对语义和形象进行综合,同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诵吟咏培养语感,让学生倾听文本的声音,从而消除文本与阅读者之间的张力。通过“都市精灵”题旨的三度解读,不断挖掘,由浅入深,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深入把握文本主题,丰富情感体验。袁老师注重“立体的读”,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杨绛在百岁时如此感悟人生:“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越碎,磨得越细,香得越浓烈。”无论是斯霞、李吉林、于漪、钱梦龙等语文大师,还是新课改革以来涌现的诸多名师,因为他们在人生中经受的历练与考验超乎常人,能够坦然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所以才有了超越常人的成就。


3.积善德,互惠共赢,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焕发着生命活力的课堂,不仅为学生的发展负责,也为教师自己的成长添彩。一名教师在年复一年的工作中感受不到职业的快乐,感受不到业务水平提高的幸福,这是多么的无趣和苦恼。许多教师忙着应试训练,学生的分数渐增,但教师的业务水平却未见提高,有时候连教师自己对语文都感到味同嚼蜡。其实,语文课原本就是多姿多彩的,语文老师的面目也是最可亲最可敬的。魏巍笔下的蔡芸芝先生,海伦凯勒的老师沙利文小姐,她们与孩子共度好时光,共享人生的幸福。


袁老师提出语文教学“尚德”的目标,即互惠共赢,持续发展,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语文学习生活。语文学习关乎生活、生态、生命,崇尚有德性的学习生活,努力构建学习共同体,指向于师生语文学习生活双重境界的提升,共享语文教育的财富。


同在职场,一个语文教师的工作活动空间构成的生态环境,影响着教师的职场幸福。一个备课组、教研组工作氛围的和谐程度和研究意识的强弱,决定着教师专业成长的快慢。一名教师抱着平常心,以谦虚好学的姿态融入学习共同体,自然收获多;相反,抱怨环境,埋怨同行,不仅自己一无所获,而且会影响自己的心境,丧失进取之志。年复一年的重复工作,韶华渐逝,仍毫无建树。

     

袁老师庆幸自己所生活的良好的工作环境,不仅一个人奋斗,还带动一个学科、一个团队一起作战。从县里的名师班到市名师工作室、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联盟,一路结友,一路学习,学识与日俱增,境界逐步提升。



三、寻美:做一个自觉探究、自在表达、视道如花的语文人


美从何处寻?“风波即大道,尘土有至情”,美渗透在研读文本静心批注的字里行间,美流淌在课堂上师生对话的会心妙语中,美浸润在课外活动时发现自然奥秘的惊奇欢喜里。备课时,教师只有潜心文本涵泳细读,才会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课堂上,只有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构建多向性对话,语文的滋味才会醇厚绵长;当语文走向了生活,这样的语文学习,才会“天光云影共徘徊”。语文教学品质的提升在于内在价值的纯正追求,这样才会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深情之美。


1.真水无香——里下河语文人的朴素美。


托尔斯泰以为,朴素是美的必要条件。袁爱国老师求学、工作、生活在扬州地区的宝应、高邮,这里属于里下河地区,交通相对闭塞,经济欠发达,但河流众多,水网密布,植被丰富,生态环境极佳。里下河的水的气息、水的光影、水的清越、水墨一样的风景,也影响着语文教师的生活态度、审美情趣及人生秉性。里下河语文人的品性表现在他们的言与行上:


其一,自觉求实的行走方式。


清代扬州学派重视一个“通”字,重在辨明学术源流,融会贯通。泰州学派极具平民色彩,又称“平民儒学”,宣传“百姓日用即道”,反对束缚人性,引领思想解放潮流。这些学派的治学精神给后世的语文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里下河的语文人尽管没有形成鲜明的流派,但求实融通、明理达用的精神却一以贯之。


近年来扬州地区语文教师在黄正瑶、蒋念祖、王安琪、陈玲玲等一批语文名师的带领下,开展了“重读叶圣陶”“‘顾黄初杯’语文教学竞赛”等一系列活动,一方面学习语文教学的经典理论,一方面践行新课程理念,形成了凸显“语言、思维、生活、生态”的语文教学特色。洪宗礼先生1960年毕业于扬州师院后一直在泰州中学工作,忙于教课、教务的同时,编写了一套语文教材,主持了国家教育重大课题“母语教材研究”,做出了令所有语文人惊叹的成就。洪宗礼坚信:贫瘠的土地照样可以丰收,成事在天,谋事在人。我和丁帆教授先后从扬州师院中文系毕业,曾在扬泰地区工作多年,我们一起主编国标本高中语文教材,大概多多少少也有里下河地域风土元素的影响。


里下河广袤的田野上既有农人的劳作,也有语文教师课堂田野的耕耘。袁爱国老师的研究基于课堂,读他的随笔,与教育故事相遇,逐步迈向教育的智慧;读他的研究案例,不仅复原了鲜活的课堂场景,还有教者深刻的反思;读他的研究论文,选择的角度总是令人眼前一新,论述的道理源于课堂高于课堂。就如扬泰地区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一样,他的扎根田野的研究,务实接地气,灵动有思想,值得品味。


“十一五”期间,袁爱国老师主持了江苏省教育规划立项课题“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态作文理论与实践研究”。课改以来,“生态作文”研究似乎成果累累,网络上的研究文章不计其数,而且全国语文教师此项研究人数众多,有专家学者,更有许多一线教师参与。从2008年伊始,袁老师正式研究这一“老课题”,真正介入时他发现有含金量的研究成果屈指可数,大都打着“生态”的标签做一些应景的研究,实践浮于表面,理论东鳞西爪,不成体系。于是,袁老师从生态学入手,结合作文教学的传统理论与新课程理念,开展案例研究与理论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态作文教学策略》《生态文化视域下的作文教学评价初探》《有序•有法•有根•有魂:生态作文的追求》等10多篇论文陆续发表于《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理论与实践》等核心期刊,该项成果2013年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其二,自然温润的言说方式。


水乡多河流,田畴尽绿意。里下河语文人的语言表达自然质朴,不做作;语气亲切委婉,氤氲着河流的气息。顾黄初先生一直劝诫弟子要“说自己的话”,“别人的话是用来听的,不是照着说的”。顾先生的文字谨严质朴,清通冶炼,行文如流水,顺畅洁净,堪称语言典范。


袁老师也是一个对语言敏感的教师,他在努力寻找自己的表达方式。他的语言注重文白相间,长句与短句相结合,整句与散句交替,雅致不失清新,自在叙述中不乏规范严谨。我留意他写的一组古典诗歌解读的文章,如《遭遇孤独:直抵心灵的旅行》《棹歌何处:报与西湖风月知》等一组诗话,如话家常,将古典诗歌意境的呈现与自己潜心细读的体验,细腻妥帖地表达出来,读来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2.美的散步——寻求我的教学主张。


尼采认为通向智慧之路有三个必经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合群时期”,崇敬、顺从、仿效;第二阶段是“沙漠时期”,自由的精神茁壮生长,重估一切价值;第三阶段是“创造时期”,在否定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肯定。洪宗礼先生的敢于“自以为是”与勇于“自以为非”的精神,让他在语文教学的研究之路上达到智慧的高峰。


袁老师的生活时空与运河相关,运河的流水或急或缓,看似平静的水面却有暗流潜行。生命也是一条不息的河流,湍急时不妨随波逐流,平缓时则可思量琢磨。语文教师的职业生活是忙碌不停的,但需要忙中偷闲,如何将“普众”的语文教学染上个性化的色彩,如何让孩子在课堂上既见语文的真味,又能见到语文教师的“真我”,这些难题是需要有清醒头脑的老师去追寻的。


近年来,袁老师一直在语言与思维之间寻求语文学习的本义。在阅读教学研究方面,从高效阅读教学到阅读教学品质的关注,探究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情感、渐悟与顿悟、深度学习以及言语生命的唤醒;在作文教学方面,从个性化作文教学、高效作文教学到生态作文进行了持久探索;在专题学习、口语交际、写字教学等领域均有深入细致的研究。2010年10月在《语文建设》“学习《纲要》,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专题讨论中,袁老师撰写《境界:语文教学品质的价值追求》一文,第一次提出了“境界语文”的教学主张,认为语文教学的价值应追求教学品质的提升,在于对语文境界的追寻。


袁老师指出,“境界语文”意在通过品位高雅、风格鲜明、意味丰厚的教学,提升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品质,追求教师和学生语文学习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境界语文的“意味”出自“语文味”,其“品味”建基于教学品质之上;境界语文实施路径有四:求真、审美、善悟、尚德;境界语文追求教学风格的形成。


袁老师提出这样的教学主张并非随大流,用“某某语文”为自己贴一个商标,他不仅有自己的一套说法,更有自己的一套做法,并将自己的思考与实践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近3年来,《境界语文:提升语文教学品质》《少教多学:提升作文教学品质》《深度学习:提升基于学案的阅读教学品质》《笃信·毅行·冥想:提升语文教师科研的品质》等20多篇专题研究论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学习》等专业刊物。2013年10月,“基于教学品质提升的‘境界语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普教重点资助课题。


“清则净,净则古,古则新。”(清·姚孟起)语文教学主张如能回归清净,追溯传统,所谓“新”则有根基、有准则;相反,一味标新立异,漠视传统,远离语文,只能是南辕北辙。袁老师的“境界语文”借鉴“境界说”理论,同时回归语文教学本质,体现了求真务实的学术品质,发人深思,值得借鉴。《语文学习》杂志曾经将爱国老师的这段话印在杂志封面上:


教学品格的提升在于对教学境界的追求。

境界语文是“诗”的灵性飘逸,

境界语文是“思”的深邃宽广,

在诗与思之间,

蕴含着无穷的语文教学机智。


3.“我即语文”——走向人生高境界。


清人刘熙载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其实,语文教师何尝不是如此,其学、才、志的多寡大小决定了教学品质的低下。陈日亮先生所谓“我即语文”,也是这个道理。语文教师的面目与思想影响着语文课堂的表情与内涵,课品即人品。因此,袁老师提出境界语文,不仅仅是对语文的追求,更体现了人生的追求。


按照一般的境界理论,境界是分层次的,有欲求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后者包含前者有价值的东西,是对前者的超越,在这四种境界中审美境界是最高级的。诚如张世英教授所论,道德境界有“应该”的意味,审美境界则是“甘愿”,更体现了主体的自由精神。爱国老师对语文教学确实是心甘情愿。正是这种“甘愿”,让他能超越功利化的目标,求知求真,向善向美,追求真善美的内在一体。“我即语文”,正是这种境界的重要表征。


2013年10月底,我去扬州参加《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外集》首发式,顾黄初先生的公子顾定红一席讲话,让全场人员感动落泪。顾定红先生说,人的一生学问要做、事业要做,但追求的路上不要忘记原点,那就是做人,父亲一生做人追求至情、至真、至善。我想,做一名语文教师何尝不需要呢?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追求真、善、美,当是每一个语文教师追求的崇高境界,此语与诸位语文人共勉!


是为序。


(袁爱国著《语文:在思与诗之间》目录)

链接两则推荐语

在一个孩子的精神发育和心灵成长中,语文扮演着保姆和导师的角色,一个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和审美,绝大部分是在语文中完成的。语文里盛放着什么?是人的故事,是语言的能量和艺术,是自然美学、情感美学和人格美学,是人生的智性和诗意……我很欣赏袁爱国老师的“思”与“诗”的理解,他把语文推向了一种深阔的“境”,这既是语文的大写之境,也是应有之境,既是教学之“境”,也是育人之“境”:语文的使命,就是要培养头脑活跃的人、性情温美的人、内心有诗意的人;而且,他们总能为自己内心发生的一切找到匹配的语言。看得出,袁爱国老师的著述本身,也在追求这种“思”与“诗”的“境”,这是他的观点,更是他的应用。
          ——著名作家王开岭

王国维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袁爱国老师创造性地将“境界”这一概念运用于语文教学,认为境界也是语文教学品格的价值追求,并自2010年以来就此写了一系列文章从各个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深入研究,使这一命题变得更加开阔、丰富、完善,至今“境界语文”已卓然自成一家,引起业内同行的广泛关注。最近有机会读了他的部分研究成果,觉得“基于教学品质提升的境界语文”的理论与实践,决非时下一般旨在哗众取宠的浮泛之论所可望其项背,确实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希望袁老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继续钻研,攀登更高的峰巅。    

         ——浙江师范大教授、浙江中语会会长王尚文


书作者袁爱国

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首届全国中学语文学术先锋人物,曾任温州翔宇中学初中部校长,现任南京市第十七中学校长。曾获首届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第四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参与2017部编语文教材教学指导用书编写。

相关链接

书序|张春莲:语文如此博大

自序|郗晓波:诗从胡说来

余映潮 |《巧解读:语文有意思》序

书序|一个人的城池

书序|这一个语文人

书序|柳玉芝:情怀在,满分至

书序|谁能阻挡心底的柔光

典藏丨吴立岗:当前中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须关注的三大问题

典藏|刘庆昌:反思性教学的两个问题链

【典藏】余映潮“智慧教研”语录100则

黄厚江|读写结合:作文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

典藏|郑桂华:“读写结合”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语文有故事/有意思/有情怀

欢迎关注

别样语文,让我们收获不一样的风景



行于思,栖于诗。

语文之旅

生命由一段又一段的旅程衔接而成。关注“水先生的语文生活”,开启语文新旅程。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