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爱整理,学习断舍离,能让你变得更好?

刘晓凡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1-08-04


在电影《孤男寡女》中,郑秀文饰演的女主角有个特殊的癖好,在情绪失控的时候,喜欢疯狂地收拾卫生,擦干净周围的一切,尤其是刷马桶缓解情绪,这个习惯似乎有着某种“传染性”,爱上她的刘德华,电影的男主角,在以为自己失恋的时候,居然也刷起了马桶。

那么,外在的整洁或混乱,是否对应着我们内在的状态呢?

对控制感的需求

这个世界上控制欲最强的生物,可能是刚出生不久的婴儿,他们希望可以完全拥有自己的母亲,自己的所有需要,外界都可以完美回应。

而进行控制的主要方式是哭泣,而这眼泪不仅仅是表达悲伤,也有可能是控制欲受挫后的愤怒,身体难受或是饥饿。

当然,成年人也可能会因为这几种情绪哭泣。

有经验的妈妈可以从孩子的哭声以及相对应的行为中,感知到他们的状态。

理想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母亲的爱,婴儿全能般的控制感会和现实达成和解,处于自己和外界都可以接受的状态。

此阶段如果被长期的忽视或是破坏,部分的需求处于压抑的状态,成年后往往通过某些特别的方式体现。

比如:对整理和清洁的严格要求。

网上有个学生留言吐槽,妈妈每次都强行帮她收拾屋子,反复要求查看微信和QQ的聊天记录,那些常用的东西也被收纳装到了什么地方,最后搞的东西放到哪都不知道,每次都要去问。

这种情况下对屋子的整洁的要求,是一种象征性的控制行为,通过控制屋子里物品摆放,来表明自己可操控的疆域。

就像婴儿想要控制整个世界一样,这个屋子,就是她的世界,包括屋子里的家人,都是自己的一部分,是连接在一起的“母婴”共生状态。

有的个体可能在工作或者其他的方面,难以满足这种需求,就会找到那些容易控制的部分,去控制爱人或孩子,包括整理和清洁。

只是有时候会带来一些破坏性。

这种控制欲可能会蔓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小一点的孩子可能被强制的进行如厕训练,年龄较大的儿童,会被要求反复洗手,从穿衣到洗漱用品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作为被控制的一方,如果没有按照要求行事,就会遭到惩罚,或者感受到剧烈的情绪,整个家庭的氛围呈现出非常紧张的状态。

只要这种清洁和整理的需求,没有严重侵犯到他人的边界,就是相对健康的状态。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个婴儿,当然可以象征性的满足内心的某些婴儿化的需求。


对“肮脏”的清除

记得某本书中,讲述了女主人公,嫁给了一个不爱的男人,每天都要反复洗澡,并把屋子收拾整理干净,用这种方式每天除去自己身上老公的味道。

我们人格中有个叫“超我”的部分,秉承着道德的原则,对那些不符合伦理法规,或是和社会普遍的规则和风俗背道而驰的事情,施加压力,甚至展开攻击,超我是在和父母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区域。

每个人这部分的力量都有所不同,生活中都会潜移默化的受其影响。

比如:有的人在遇到在道德层面无法接受,或是感到恶心的事情,会回家洗手洗澡,看到了那些“不该看”的东西,会调侃自己要去洗眼睛。

如果超我的风格过于严苛,就会在生活的很多细节上施加压力,赋予道德上的负罪感。

这种不舒服的感受往往会被压抑,在意识层面起作用,个体难以意识到,在类似的情况下,外在的行为就会象征性地表达,甚至产生了某种症状。

比如:在对老公或老婆以外的他人产生了性的欲望,或是认为自己的某些想法和行为,是不道德的,此时产生的清洁和整理,是象征性地洗去或者收拾感觉某种“肮脏”,这是平衡内在的压力。

有些情况下,超我的力量会对外,认为身边人的某些行为,是堕落和无耻,不符合“规矩”的,同样会通过打扫卫生,来洗去这些“坏”东西。

这些没有意识到的内在变化,创造了外人看起来不可理喻,或者难以理解,近乎与偏执的清洁和整理行为。

对关系的隔离

“断舍离”是近几年的热门话题。

通过优化家里那些“多余”的物品,只留下那些重要且必要的一切,这可能是一张桌子、一套餐具、一盏清茶、一部手机以及一颗清澈的心等等。

甚至还有人请了收纳整理师,去辅助断舍离,通过外在的清理,进而达到某种境界。

这种行为本身无可非议,但可以觉察其背后真正的目的。

泰国的一部电影,讲述了彻底践行断舍离的女主人公的变化,她强行扔掉了少女时期最爱的杂志和玩具,里面有着青春的回忆,还有在年轻时便离开家庭的父亲,留下的签字成绩单,这是他留下不多的记忆。

前夫弹过的钢琴、母亲攒下的物品、童年全家福的照片,全都被清理干净。

虽然那些引起痛苦回忆的东西都消失不见,但痛苦依旧在流淌,她甚至和最好的朋友断绝了关系。

这种情况下的断舍离,实际上是一种回避,她的内在并没有真正的和过去哀悼,建立了真正的边界。

只是通过强行的切断了与外界的关系,将自己封印在美丽的外壳之内。

在实际的生活当中,类似的行为虽然有一个高尚的借口,但那些回避的东西,依旧会通过梦、身心的症状,或者现实生活中的外在事件,用变形的方式,狰狞着表达着自己的存在。

没有解决的内在,通过外在的行为强行的制造转变的假象,只会让个体更加的痛苦。

内心的房间

生命需要掌控感,对内需要某种程度的自律,促使我们去阅读、健身或是完成那些独处时,生活中的种种个人目标。

对外也需要对工作的进度进行把握,通过外界不断的反馈,和内在的感受,去调整动作。

这一切会带来某种满足和安全的体验,让个体感觉到充满了“能量”。

但这种掌控已经蔓延到他人的个人边界,或是我们需要控制一切,此时就会制造冲突,满足和安全转化成了焦虑和愤怒。

和外界接触互动时,尝试觉察自己控制的边界在哪里,这种控制有没有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导致亲密关系或者工作中的巨大冲突,当他人没有按照既定的想法行事,内心升腾起的愤怒,是否难以安抚,恨不得要去摧毁对方,或者产生了不成比例的情绪反应,想法设法,也要让他人“屈服”。

先给自己一段时间,去感知对方的边界,然后把自己的“触手”停留在边界之外,在开始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有些不舒服,不断的觉察这个过程,就是那种关系模式产生变化时的体验。

在应对超我的层面,能够感知到这部分的力量,就是转变的开始。

去觉察在这种状态下,自己的行为是如何被影响的,以及是如何影响关系的,整个过程有许多信息,这个觉察本身就有疗愈性,并会促使个体改变。

知乎上有个帖子,发布了很多媒体展示的大科学家和大作家的书桌,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杂乱无章,很少收拾,但神奇的是,他们总能在这“乱军”之中,直接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可能是他们的人格边界足够清晰并拥有弹性,已经不需要外在的断舍离去说明什么了。

对外部环境干净整洁的极致要求,有时是对内在的表达,补偿或者反向的形成,通过这些信号,也是理解自己的途径之一。

当然,整洁也可以就是整洁,无需赋予太多的分析,愿我们都能时常去回到内心的房间,去发现重要但却未知的一切。

原生家庭的诅咒:你就是个苦日子的命,不配过好日子

2021-07-12

爸爸尊重妈妈,是对孩子最宝贵的教育

2021-07-11

爱一个人,到底是幸福还是不幸?

2021-07-11

缺点,才是你成功的原因

2021-07-10

女人最极致的浪漫,是爱自己

2021-07-09


⬇⬇点击“阅读原文”,预约UM心理服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