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今天起,我们给真爱定个调调

何异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1-12-20


 
首先,关于什么是真爱。

问一百个人肯定会有一百个答案。但如果,你问一百个搞精神分析的人,你可能会得到一个相对一致的答案,就是:真爱是一种病。
 
它被描述为:共生关系固着;或母婴关系的强迫性重复;或投射性认同的游戏……秉持着这些“正确”的理论,中德班(精神分析培训班)里的一位德国老师在一次讲课的时候说:爱上一个人就是一种病。
 
我其实当时就想怼他:一个脑外伤患者,7岁前的记忆全部没有了,他是不是就有机会获得真爱了?
 
但我没敢当场反驳他。因为,一方面他太老了,并且他全然地相信克莱因对人心的猜想——人一生的关系发展都建立在最初的“母婴关系”(婴儿与其照顾者)基础上。另一方面,当前大量的电影小说等都在兜售那种同生共死的“共生型真爱“,这种状况下,他说的确实是对的。
 
当然,如果你知道客体关系理论只是精神分析的一条支线,而不是主线升级。就可以轻松摆脱“母婴关系决定论”的泥沼。对于真爱的思考,就可以至少有三个起点:共生关系;对抗关系;合作关系。
 

作为一个非主流精神分析研究者,我是相信这世间存在着“非病态”的真爱的。并且一提到“真爱”这个词,我就会想起大学时一堂文学选修课上,老教授讲述的但丁的故事。
 
七百多年前的中世纪的一天下午,在意大利,贵族之间有个聚会。和往常一样,大人们社交,小孩自行玩耍。那天,9岁的但丁遇到了一个7岁的小女孩。他们玩耍得非常开心,直到日落。在离别的时候,小女孩对但丁说:我非常喜欢跟你一起玩。但丁超级开心,极其不舍地跟小女孩告别了。
 
在这之后,但丁18岁了,一天在广场上遇到了一个16岁的女孩。他一眼就认出了这个女孩。他激动地上前跟女孩打招呼,可女孩却不认识他了,但出于贵族间的礼节,女孩礼貌地驻足与但丁交谈起来。而那一个下午的交谈内容,就只是但丁在想尽一切办法让女孩想起,9年前的那个下午,女孩说过:自己很喜欢和他一起玩。
 
后来,这个女孩儿受父母之命,嫁给了一个显贵家族的老男人,但丁这个没落贵族气得差点失心疯了。更没想到,没过几年,女孩居然死了。但丁认为这都是因为女孩嫁给了错误的人而不是爱情造成的。他为女孩写了很多诗。在诗中,她是但丁的女神。
 
再后来,但丁终于把自己作到了被流放的境地。在死的时候,但丁身边啥财物都没有,只是在枕边,放着女孩结婚时候给他的请柬——这是女孩唯一送给但丁的东西。
 
鸦雀无声的教室里,在此刻响起了一片呼声,更有同学双手拍着桌子喊“真爱”,有很多同学应和,我就是其中之一。
 

也许大多数人的呼喊,是认为但丁对贝雅特丽齐的感情是真爱。而我却认为1274年意大利的那个下午,那个9岁的男孩和7岁的女孩,构造出的就是真爱的关系。就像但丁自己所说:“这股崇高力量曾经贯透我的全身”。
 
1283年意大利的某个广场上,18岁的但丁是多么渴望重构那种包含崇高力量的关系呀。以致终其一生都放不下。
 
很明显,这种关系并不属于共生关系或对抗关系,而是合作关系,或者说玩耍关系。
 
所以,2008年那百来个大学生在文学选修课上呼喊的“真爱”,绝不是精神分析师们所指认为“病态”的那种“真爱”。
 

现在,我们离开精神分析对真爱的成见,往前推进一步——

共生关系的关键词是分离和融合;
对抗关系的关键词是俄狄浦斯情结和同胞竞争;
而合作关系的关键词,是玩耍,是控制与依从。
 
是的,一切游戏都包含了控制与依从,并且,控制与依从的平衡,就是真爱的真谛。
 
观察小孩子游戏,你会发现,一个孩子无论在控制的角色上,还是在顺从的角色上,他都会获得本源的快乐。如果,一群孩子能够较长时间的一起玩,那他们的角色总是保持着动态灵活的互换。这种动态灵活的互换就叫平衡。显然,不平衡的话,就GAME OVER~
 
一个更有意思的观察:闹分手的伴侣,找婚恋咨询师的比找性爱咨询师的,最终分手的比率高些。我想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人类性爱其实主要是成人游戏,还能考虑如何玩耍的伴侣分手可能性本来就小些;二是,我所了解的性爱咨询技术,总体上都是帮助伴侣去调节彼此间控制与依从的度量平衡,而这个平衡会迁移到平时相处中,进而改善关系。
 

好了,现在让我们来回答问题。

9岁的但丁对7岁的贝雅特丽齐的情感,绝对不是这个7岁的女孩像自己的母亲。所以,真爱绝对不是共生关系。在共生关系里,婴儿要不在控制着母亲,要不正在试图控制母亲。这样的关系维持不了太久的。当第三者(父亲)出现,这个关系就会瓦解。
 
当然,7岁的贝雅特丽齐喜欢跟但丁玩,也绝不是9岁的但丁像自己的父亲。所以,真爱绝对不是恋父恋母的重现。3~6岁的孩子,要不“懂事的”依从着父母,要不在抗争中依从着父母。这样的关系也维系不了太久。当同龄人出现,这个关系也需要让位。
 
大人们很难理解两个初次见面的小孩,在分别时那么地难舍难分。除非他们经历过如胶似漆的热恋——我愿把生命给你摆布,你却如天使般善解我意。在这样的关系里,控制与依从,既瞬息转换,又随心所欲。整个让人感到舒服又被尊重。
 
所以,真爱是以儿童玩伴关系为原型,以控制与依从为基础发展而来的让人感到舒服又被尊重的一种关系。
 
所以,宠溺的,不是真爱,那是共生;霸道的,不是真爱,那是恋父恋母;好玩的,才是那些长时间恩爱的伴侣的共同特征。

不信,你回想一下你所知道的鸳鸯伴侣,他们的关系总是在共生与对抗之间摇摆,玩耍般合作着将生活过成彼此想要的样子,超越种族、年龄、性别……
 
而分手的伴侣的共同模式,总是一个追、一个跑。要不某一方执着于控制,逼得另一方不伺候了;要不某一方迷恋于依从,哄得另一方变成了恶魔。
 
 
现在,顺带回答一下“怎么可以让自己分化?”这个好问题。
 
很多人面对这个问题陷入了“原生家庭深挖”模式。其实,问题没有那么困难。

成年后难于分化的人,都有一个比较相同的经历——同伴关系发展受阻。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曾经爸妈不允许你出去玩,阻碍你交朋友,现在,你需要浪一下了。结交几个会玩的朋友,给自己留出时间玩耍,你就有机会分化,有机会遇见真爱了。
 
而作为父母,如果不希望孩子沉迷游戏、离经叛道,那在他七八九嫌死狗的时候,让他去霍霍其他小朋友吧。
  
 
最后,再说一个观察儿童游戏的发现,大家肯定也都见到过:小女孩更热衷“控制”他人的角色扮演游戏,小男孩总是顺从的角色,运气好被分配个王子的角色,然而,遇到公主就只会害羞,需要被“教导”如何“颐指气使”……
 
再在给大家看一个让我耿耿于怀很久的用户留言:


比较一下: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真爱是一场关于控制与依从的平衡游戏,那么它是谁发明的呢?
 
未完待续~



作者:何异 应用心理学本科;中医心理学研究生;二级心理咨询师,团体咨询师。公众号:有无心理






越爱自己的人,颜值越高?

2021-09-29

女人要到多少岁,才有资格为自己而活?

2021-09-29

人生是很多个局,你被困在哪个局里?

2021-09-29

你不能改变一个有创伤的男人

2021-09-28

一位只愿进入临时关系的来访者,动力学取向咨询师如何工作?

2021-09-28

崩溃的“声音”:面对精神分析中难以忍受的创伤经历(下)

2021-09-28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