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过分独立的背后,藏着对爱的渴求

吴在天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2021-12-20

为什么有的人总是习惯性的拒绝接受他人的帮助?


有些人面对别人的好意帮助的时候,总是习惯性的拒绝,即使他可能真的处于需要帮助的时候,或是内心其实也想要接受帮助的。


但是最后,还是下意识的选择了拒绝,这又是什么心理呢?


发来这段疑问的是一位萌妹子。


说她是萌妹子,是因为她的微信头像的确很软萌,至少,头像折射出她内心希望有软萌的一面。


妹子说,灯泡坏了自己换,电脑坏了自己修,以前加班到深夜也拒绝男友接送,甚至还因此和男友发生过争吵,因为男友认为她不给机会让男友照顾她。


这些,或许可以看作是独立。但有时候,的确会遇到些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自己却总是在他人提出帮助时拒绝。


男友认为她性格要强,妹子自己分析则认为怕欠人情,所以独立,也有自尊心在作怪,认为自己能做的事要尽量自己做,有时候会看不惯小鸟依人的女生,但有时候内心也很想依赖对方,可就是过不了自己的那道坎。


过不了自己的那道坎,那是怎么样的一道坎呢?






我们从小到大,都接受着这么一种教育,人要独立。因为靠山山倒,靠人人倒,靠父母父母会老,靠自己最好。


这句话对吗?对的,说它对,是因为它描述的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但它也是相对的,因为再正确的观念,放错了时间地点,也可能产生副作用。


曾有一位女性朋友,在聚会上和大伙分享,她自从读大学开始,就从未花过家里的一分钱。因为父母离异,从小和弟弟跟着妈妈生活,妈妈是个很坚强的女人。


妈妈也从小就教育她,“这个世界上没有谁可以让你依靠,就得靠自己”。


所以她从小就学会了独立,大学四年,靠着奖学金、贷款、打零工完成了学业。


毕业几年之后,靠着自己的打拼,在南方沿海城市有了自己的房子车子。


在外人看来,她是如此的牛逼。而她自己却说,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她内心偶尔还会有一丝丝的悲凉。


因为,她不得不独立,有时候,她也希望能有个依靠,哪怕只是短暂的放松也好,但她的意识总会告诉自己不能够。


她开玩笑的说“太独立并不一定是牛逼,也可能是苦逼。”





被迫的独立不是真正的独立,是不得不面对的独立。


婴幼儿,在生理上必需依赖于父母的照料才能存活下来。同样的,心灵的滋养,也是因为有对父母的情感链接,孩子人格的成长才能健康独立。


每个人的成长,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是从依赖走向独立的。


许多人,有困难不会主动寻求帮助,或是拒绝他人的帮助。


通常是,因为自己已经习惯了独行侠的感觉,习惯了自己面对问题,也许以往面对的现实问题最终是解决了,但在过程中却从未得到过情感的支持。


更可能是,因为在生命早期,孩子对父母发出了爱的呼唤,却没有得到父母爱的回应。孩子经历了等待、失望,最后绝望。


因为没有得到父母的回应,或者是父母的回应带着抱怨,孩子会自恋的觉得自己打扰了父母,伤害了父母。



中国式的养育中,我们常常希望孩子懂事,懂事的孩子最独立,独立的孩子就不会给父母添麻烦了。


独立的孩子也最孤独,因为那是假性独立。


假性独立,是我们心理的一种防御机制。




英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尔比在依恋理论里面提到,依恋是指儿童与照料者(通常是母亲)之间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结。


当照料者及时发现并满足个体的需求,那么个体就会逐渐形成一种认为自身具有被爱的价值且他人是值得信赖的心理表征。


相反,如果照料者表现出冷漠和拒绝,那么个体就会认为自己是不值得去爱且他人是不可靠的。


鲍尔比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很多孤儿院的儿童们都拒绝其他人来照顾自己,尽管他们非常需要人帮忙,但从不用行动表示出来,他们对那些替代性照料者(如孤儿院的护工)表现出冷漠和拒绝的态度。


这些都是早年依恋关系的缺失所带来的创伤。


养育着因为各种原因,使婴儿无法感受到稳定的客体。


比如,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的画面,一家人围着餐桌吃饭,小婴儿一个人被放在婴儿床里无人照看。又或者,照料者经常的更换。


这种痛苦太难受了。


孩子为了让自己好过一些,就会给自己的内心建立起一个保护层。


在保护层中,孤独感就好像是一种有力的坚强感,就像小孩子时,你突然就学会对自己说,没有谁能保护自己,你只能靠自己。


我想获得爱,我也渴望爱,但是我更害怕渴望后的绝望。


于是,我们在内心深处构建了一个不安全的关系模式。我们的潜意识会担心,如果依靠别人,就会重复我们早年经历过的创伤痛苦。


为了避免这种痛苦,我们会发展出各种各样的防御机制。


不依靠他人,也就意味着不会被他人伤害,我们需要这些防御机制,我们需要用保护层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保护层就如一堵厚墙,把伤害挡住了,同时也挡住了亲密关系中美好的体验。


正如文章中开头提及的那位萌妹子,加班到深夜却拒绝男友的接送,男友认为她不给机会让男友照顾她。


其实,男友的潜台词很可能是为什么我们之间有距离,为什么不让我走近你。


很多时候,我们太过于认同自己构建的保护层,甚至觉得这就是我们自己。


我们不想拿开,也很难拿开,因为拿开了,就好像失去了力量。


所以,我们学会了独立,很独立,太独立。假装不需要他人,想象自己可以应对一切。




鲍尔比在其依恋关系学说里面还指出,那些拒绝别人帮助的孤儿院的孩子,他们的行为并不会永远持续下去。


因为,在经历了冷漠和退缩阶段之后,如果有一个稳定的、可信赖的替代对象时,他们会将其当作母亲一样对待,进而形成最基本的依恋。


但如果没有稳定的替代对象,或出现其他不利的情境,如自己的需求常常无法得到满足时,他们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并倾向于与所有人保持短暂且浅淡的关系。


所以,真正的独立,是要有可以依靠的情感支持。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情感滋养,当孩子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面对。


在亲密关系中,需要让伴侣感受到来自对方的情感链接,当互相触碰到对方真实而脆弱的灵魂之时,可以坦然自己最真实的样子。


孩子的独立,是建立在对父母足够的依靠和支持的基础上。


个体的独立,是体现在有亲密也有自我界限,有依靠而不过度依赖。


但愿,有人看透你的坚强之后,给你一个温暖的拥抱!


愿你,伸出双臂,如果你还渴望被拥抱的话!


作者:吴在天,心理咨询师,心理专栏作者,著有《把生命活给自己看》《亲子关系对了,孩子的世界就对了》
微信公众号:不懂点心理(ID:bddpsy)


每一个跟父母不亲的孩子,都绝望过10000次

2021-09-30

自己没被爱过,就给不了别人爱?

2021-09-30

越爱自己的人,颜值越高?

2021-09-29

女人要到多少岁,才有资格为自己而活?

2021-09-29

你不能改变一个有创伤的男人

2021-09-28


⬇⬇点击“阅读原文”,预约UM心理服务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