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次关于孤独症的班级分享
▷
作者:也许喝了可乐就会飞
身边带着一只半幽灵状态的朋友,叫柠檬,我们都是隐藏的阳角哒!是那种喜欢走着走着跳起来转圈的人,喜欢自言自语,自我介绍超级苦手。
本文赞赏由作者全额捐赠资金池。感谢每一位愿意分享的小伙伴!
写在前面
随着世界孤独症“添堵日”的到来,我逐渐萌生出一个想法——在班级里分享关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内容。
在大家的积极配合下,这一次分享取得了比我预期要好的成果。我非常开心,所以将这次经历写下来了。
提前将我的心得放上来:
明确目标。一切都要跟着目标来。
联系热门事件或事物。可以快速吸引注意力,引起兴趣。
一切从听众出发。
要知道如何才能让听众更好的理解,否则很容易竹篮打水一场空,尽力将要分享的内容与听众的生活联系起来。
询问身边的朋友,最好听取NT(神经典型)朋友的建议。
观前提醒,这是一次非常枯燥的流水账记录(ps:真的很像汇报)。我的水平有限,但如果好奇我怎么做的话,请往下看。
目录
明确目标
联系热门事件或事物
从听众角度出发
询问身边的朋友,最好听取NT朋友的建议
我希望的
01
明确目标
由于班级中大部分人(应该说除我之外)都是NT(神经典型)人士,我在策划的时候就已经定好了目标。
我的目的是:让我的同学对我说的内容感兴趣,能够主动倾听我的科普,并且听进去、听明白,真的了解到孤独症人士,并知道如何与之相处。而不是挂羊头卖狗肉,左耳进右耳出。
我的专业具有教育性质,周围的同学毕业以后很大概率会去学校工作,因此分享过程中我更多从教育的角度出发。
原本,我打算在学校范围内进行分享,但在四处碰壁后,考虑到方案的可行性,加上老师的意见,我还是决定利用自习时间,在班级里进行科普分享。
基于我对班级其他人的了解,我判断他们对于孤独症一无所知,于是将重点放在这两个方面:
孤独症的定义
与孤独症人士的相处方式
由于是一次针对不了解的人的科普,时间有限,且害怕引起对立与混乱,我从最初的目的出发,放弃了一些打算分享的内容(如健全主义的相关内容)。
PPT分享(作者供图)
02
联系热门事件或事物
从以上目的出发,我在制作相关PPT的时候,导入环节就用到了前段时间很火的《原神》新活动“水妖的猜想”当中提到的虚构病名——“孤独病”。
“孤独病”并不是现实中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反而可能导致误解和混淆,详见:《原神中“孤独病”是现实中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吗?》
果不其然,这一导入,立刻吸引了大部分人的注意力。
PPT分享(作者供图)
我简单概括了一下因原神“孤独病”引起的风波,没有多做评判,就引入了正题。
分享内容分为三个板块:
孤独症的定义
教学中常见的“阿斯伯格综合征”人群
相处方式分享
关于三个板块的内容我就不多赘述了,大多是较为浅显易懂的内容,容易混淆的部分我都已经在科普过程中指出并加以区分了。
(注:“阿斯伯格综合征”是DSM-4和ICD-10中的旧分类,已于DSM-5和ICD-11中归属到孤独症谱系障碍,不再适用。因中国大陆临床诊断仍使用ICD-10编码系统,所以在现有诊断和讨论中仍会较多使用这一说法。)
03
从听众角度出发
考虑到NT人士与孤独症人士之间的差异,如同孤独症人士难以理解NT人士的部分生活一般,NT人士也难以理解孤独症人士的生活,更加难以理解为何孤独症人士会有种种“常人”眼中的“怪癖”。
为克服这一点,我询问了身边的许多朋友,参考他们的意见,从NT人士的角度出发,设计了一系列环节帮助他们理解孤独症人士面临的困难。
重复局限行为
PPT分享(作者供图)
在介绍孤独症人士的重复局限行为时,我采取了这样的方式:
我通过随机抽签的方式,邀请了几位NT同学,请他们离开教室,用布蒙上眼睛,进入教室寻找自己原本的座位。
等所有人坐下以后,请人记录被邀请者找到的座位是否正确。
再解开第一批被邀请者的布条,让他们用自己明亮的眼睛找到自己的位置。
随后,我再一次使用随机抽签的形式,邀请了第二批人。这一次,他们除了被蒙住眼睛外,还被告知自己的位置已经被调换了。
第二批被邀请人在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明显慌乱起来,寻找座位的时间比第一批更长,错误率也更高。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小游戏,”我这样对听众说,“不过很显然,大家在被蒙住眼睛的时候都是茫然无措的,只想尽快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那为什么第二批被邀请者会这么慌乱呢?”
通过提问的方式,我终于使他们思考起了“固定的位置能带来什么”这个问题。最终他们自己得到了答案——重复局限行为一定程度上能带来安全感。
通过这个小游戏,两批被邀请的人以一种他们能想象的方式,体验到了孤独症人士在这个世界如同“盲人摸象”一般的不安全感,这对于他们理解孤独症人士的困境有很大帮助。
▷ 提出的应对方法:
尽量不要改变计划。
如果是像换位置这种不做不行的事情,换座位最好有固定的规则,提前使孤独症学生弄清楚换位置的规则(其他情况同理)。
感官过载
PPT分享(作者供图)
我在向周围的朋友介绍“感官过载”时,几乎所有朋友都说“无法理解”、“无法想象”。
因此,在这次分享过程中,我再次试图通过小游戏,帮助NT人士了解到过载的感受。
由于作者本人没有非常明显的感官过载经验,因此只从自身经历出发,设计了游戏内容,尽量加入了我所感受到的情况,但可能没有很真实地表现出感官过载的体验,在此致歉。
首先,我收集了一些打电话的音频。
然后,在游戏最开始,我只播放了一条音频,在所有人表示提取信息没问题且无不适感的时候,我播放了第二条音频(注意:此时我没有关闭第一条音频),并再次询问他们是否感到不适,随后继续播放第三条音频。
到第三条音频播放时,已经有人无法提取出正确的信息,并表示想集中注意力听其中一条,结果老是被其他音频干扰,为此感到恼火。
到同时播放四条音频并强制要求他们从中提取信息时(注意:一定要强制要求他们提取信息),已经有人表示受不了了。
我关掉所有音频,向他们解释起了过载,向他们说明:
这个平常的世界中,某些东西在孤独症人士的世界里就如同停不下来的那四条音频,信息量巨大且嘈杂,有些孤独症人士感受到的刺激更甚。
▷ 提出的应对方法:
如果发现孤独症人士出现不同于平常的行为,或表现出明显心烦意乱,私下询问ta是否需要离开教室(比如可以去相对安全的地方休息一下)。
相关文章:
更多文章可以在公众号后台菜单点击“精选”→“精选专题”→“感官运动”查看,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直接跳转。
应对社交情景的无措
这个比较好解释。因为很多NT人士都遇到过看起来类似的情况,但问题在于,要让他们知道,孤独症人士是难以像他们那样灵活应对新的社交情景的。
在这一部分,由于时间的限制,我举了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就是同源的方言之间的差异。
(灵感来源于朋友的帮助,她建议我用中英语境来举例,但我想到,对于大部分普通学生来说,方言似乎离我们的生活更近,其中的差异也更加能够体会。)
如果用当地的方言来表达信息,外地人便只能从语气和情境来判断对方的真实想法。然而,其中难度与正确率都是难以把握的,在这种情境下,很多外地来的学生都处于一种茫然且尴尬的境地。
最要命的是,他们在以前熟悉的环境中能够运用的技巧,由于地区和文化的差异,在另一个方言环境中可能完全没有作用(这一点在跨国情境中可能更加明显)。
这一点与孤独症人士在应对社交情境中的“不解风情”和茫然无措非常相似。
▷ 提出的应对方法:
对孤独症人士使用具体的例子,帮助他们理解社交规则和其他学科概念;
说话尽量减少潜台词的出现;
做好心理准备,彼此之间可能会引发很多误解。(比如提前准备好可能会被气死,但要明白对方未必是故意的,而且确实遇到了困难。)
相关文章:
为什么是“添堵日”
PPT分享(作者供图)
前段时间,我看到青衫Aspie公众号发布了一篇文章《ASD“添堵日”要到了,你准备好了吗?》,便也将这部分内容分享了出来。
看到这个标题时,众人都表示了疑惑,可能在想:“为何关注日会被认为是添堵呢?”
这部分的内容我很想深入讲解,但我知道目前其他人对于孤独症没有很深入的了解,对于健全主义更是一问三不知。
因此,我通过寻找抑郁症人士与孤独症人士所遇到的相似对待,向NT人士说明了孤独症人士经常遇到的隐形怀疑和不理解,指出了一些打着关怀名号的“钝刀子”。
▷ 提出的应对方法:
尊重孤独症人士的想法。
尽量让NT人士理解孤独症人士可能遇到的困难之后,在相处方式的分享等方面便更好切入了。
针对以上可能遇到的情况,我在每部分的最后都一一给出了相应的方法和建议。
同时强调了孤独症人士容易遭遇校园霸凌,需要教师格外注意。
相关文章:
PPT分享(作者供图)
04
询问身边的朋友
最好听取NT朋友的建议
在进行分享之前,我询问了身边很多朋友,他们都给了我不同程度的帮助。
同时,在选择分享形式、思考如何才能让NT人士更好地理解孤独症人士并与之相处等方面,我的朋友们给了我很多珍贵的建议。
多亏了他们,我才能知道如何进行分享。
因此,寻求朋友的帮助是很必要且有帮助的。
05
我希望的
原本以为本次分享会效果惨淡,毕竟我分享的内容是与大部分人的生活不相干的,但出乎我意料的是,在分享过程中一直有人认真听我分享并提出问题。
尤其在我指出孤独症人士为何将“世界孤独症关注日”称作“添堵日”的时候,甚至有人做了笔记。
由于所处环境的限制,我没能进一步向同学分享关于孤独症的知识,加上马上就要毕业,未来很少有时间能在学校做这样的事,因此可能没有第二次分享了。
虽然有很多我没能分享出来的内容,我自身水平也有限,无法进行透彻地说明,但能给身边熟悉或不熟悉的人建立关于孤独症相关知识的基本框架,并告诉他们如何以正确的方式与孤独症人士相处,也许是很好的一件事。
这是一次微不足道的分享,但我还是希望,当他们中的某一个人在未来遇到孤独症学生的时候,能够记得这一次分享的内容,对那名学生的成长和改变施加小小的帮助。
等到那个时候,我的分享才是真的成功了。
我知道有很多朋友正在努力发声,但是正如我最初那样四处碰壁,最后只能选择折中。但是只要人们听到了,也许就能影响到某一个人。
换个角度想,在看不到结果的现在,我的分享影响最大的可能是我自己。
尝试是需要勇气的,而一旦有了勇气就可以做到很多事。
希望我们鼓起勇气吹起的气球,能够飞到高高的天空,使我们在多年后发现,这颗气球状态良好,已经从太空飞回来了。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题图来源网络,侵删。
就诊避雷,请看地图文评论区,持续更新,点击【菜单栏-资源-地图&量表】查看。
编辑 | 披垒
中文转载请联系青衫:
qingshan.aspie@gmail.com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