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颖一: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清华大学藤影荷声 Author 钱颖一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
编者按:
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强调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坚持批判和创造的统一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篇整理了12月7日钱颖一教授在“学在清华•真人图书馆”活动中关于“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演讲内容,以飧读者。
演讲 | 钱颖一(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 ● ●
今天我结合我的新书《大学的改革》讲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教育。在讲这个主题之前,我先简要讲讲《大学的改革》的一些背景和特点。这本书不是专著,也不是回忆录,而是我担任清华经管学院院长期间的讲话和文章原稿,是一个历史实录。全书两卷,近90万字,内容按照主题分编分章,在每一章中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这样排列可以还原思路和事件的演变过程。
这本书对我们清华师生来说,有三个特点。第一,这本书有一个基本理念,我把它叫做“大学为学生”。“大学为学生”这五个字非常简单,但是里面的道理不简单,特别是在研究性大学,尤其是在像清华这样的国内顶尖研究性大学。第二,这本书非常强调大学改革的思想性、实践性以及两者的结合即“思行合一”。对清华来说,就是要在“行胜于言”的基础之上增强思想性以及注重思想和行动的一致性。第三,这本书多处讲到清华历史,对清华学生来说,我觉得了解和理解清华历史非常重要。
下面我来讲今天的主题,即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教育。
批判性思维的含义
首先,批判性思维的含义是什么?我在2011年《论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一文中是这样解释批判性思维的涵义:第一,批判性思维是善于对通常被接受的结论提出疑问和挑战。无条件地接受专家和权威的意见不是批判性思维。第二,批判性思维又是用分析性、创造性、建设性的方式对疑问和挑战提出新解释、做出新判断。所以,批判性思维不是对一切命题都持否定态度。进一步说,批判性思维也不是认为所有命题都同样有道理,它能够判断哪个更有说服力。
现在,我对批判性思维有了进一步解释,我把它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它是一种能力,有别于知识;第二,它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心智模式(mindset),是一种价值取向。第一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是可以传授的,而且也可以测量。第二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比较难教,但是学生仍然可以从周围的环境中学习和感悟。
我最初理解到为什么批判性思维在大学教育中如此重要的原因是受到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Derek Bok)的著作《回归大学之道》的启发。根据哈佛学生的情况,博克把大学本科生的思维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三阶段就与批判性思维相关:第一阶段,学生刚进大学的时候,是一种“无知的确定性”;第二阶段,在大学本科一、二年级时,学生通常处于一种“有知识的混乱”状态;而其中一部分学生到了高年级,能够进入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成熟阶段。当然,很多学生就永远停留在第二阶段上。在我看来,这个描述也适用于中国的大学生。
2
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
清华经管学院从2009年开始把批判性思维教育纳入本科教育体系。学院把批判性思维定位于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桥梁,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黏合剂。这是我们的创新,前人没有这么说过。也有可能这样的定位是不对的,但是至少前人没有说过,我们提出了。我相信这是对的。
我们不仅说,而且做。我们的第一个行动是把批判性思维教育与中文写作课结合起来。事实上,国外高校并没有专门的批判性思维课,但都有一门必修课,即写作课,其中就包含批判性思维的内容。哈佛大学对本科生要求的唯一一门必修课就是写作课,叫做Expository Writing。我们经管学院从2009年开始开设中文写作课,这是第一个落在实处的与批判性思维相关的课程。
我们的第二个行动是从2011年春季学期开始开设的“批判性思维和道德推理”(Critical Thinking and Moral Reasoning)课程,同学们简称为“CTMR”。与中文写作课不一样,这门课是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的结合。哈佛大学有一门桑德尔教授的课叫做“正义”,那是纯粹的道德推理课程。而我们这门课是把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这两部分内容结合起来,这是我们的创新。
中文写作课和CTMR都是通识教育课程,这是批判性思维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体现。那么我们的第三个行动就是把批判性思维教育体现在专业课上,就是批判性思维与专业课相结合。这取决于具体的课程和授课教师的个人风格,比较难做统一要求。
3
对创造性思维的理解
科学探索是一种创造性,企业家精神也是一种创造性。我在今年三月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首次提出了创造性的三要素:创造性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前两个要素就对应着我刚才讲的批判性思维的两个层次:创造性精神是一种心智模式(mindset),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思维能力和方法。创造性精神更多地表现在想什么,创造性思维表现在怎么想,而创造性能力则表现在怎么干。具体地讲,要有创造性,就是要想别人没有想过的,用非常规的方式想,用创新的路子去干。这是我理解的创造性的三要素。
大学能教创造性吗?我刚刚讲到批判性思维时说,作为能力的部分是能教的。那么创造性呢?创造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是在不同层面上的,对这个问题我不能像对前面那个问题一样有信心地回答。创造性可能不是教出来的,但是我相信它是能够在适合的环境中“冒”出来的。
为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下创造性是由什么元素构成的。在我看来,创造性至少需要好奇心和想象力,再加上知识。创造性当然需要一定的知识。但是仅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好奇心和想象力没有了,有再多的知识也不会产生创造性。我有一个假说:就是教育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会不自觉地减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如果这个猜想是对的,那么好奇心和想象力就会随着学生接受教育的增多而减少。这就形成了培养创新型人才上的一个悖论:教育一方面有助于增加知识而提高创造性,另一方面教育又因减少好奇心和想象力而减少创造性。这两种力量的合力使得预测教育对创造性的贡献很难,但是能解释为什么有些在大学辍学的人很有创造性。
我们经管学院在提升学生创造性上也有行动。首先,我们致力于创造一种宽松和宽容的环境,使得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得以在大学中仍然得以保持。其次,由于经管学院的学科与理科、工科不一样,我们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企业家精神这种创造性。我们的行动之一是创办“清华x-空间”(清华x-lab),这是一个创意、创新、创业的教育平台,跨学科,联合清华的14个院系。这个平台主要不是为了让学生去创业,而是为了推动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性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而且我们也不是通过通常的课程,而是通过体验式学习来实现。
4
探索的动机
我看了同学们在讲座前提交给我的问题。问题中的很多都是问how(如何做),很少有人问why(为什么做)。显然,“如何”才能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是同学们最为关心的问题,而同学们不大去想“为什么”这类问题。这就牵扯到创新的目的和探索的动机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了。
与此相关,我想把三天前在首届中国经济学奖颁奖仪式上我的获奖讲话中的最后一小节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我引用了爱因斯坦在1918年普朗克60岁生日庆祝会上的讲话。爱因斯坦在讲话中说道,在科学的庙堂里有各式各样的人,他们探索科学的动机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智力上的快感,有的是为了纯粹功利的目的。他们对建设科学殿堂有过很大的甚至是主要的贡献。但是科学殿堂的根基是靠另一种人而存在。他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他们每天的努力并非来自深思熟虑的意向或计划,而是直接来自激情。
在我看来,科学探索的动机有三个层次,分别基于三种价值观:短期功利主义、长期功利主义、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对短期功利主义者而言,做研究是为了发论文、出成果、评职称。对长期功利主义者而言,做研究是为了创国内一流、争世界一流、拿诺贝尔奖。对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者而言,做研究是为了探索世界的奥秘,追求真理。
在今天的中国,具备第一类动机的研究者很多,具备第二类动机的研究者也有,而具备第三类动机的研究者就寥寥无几了。第一类研究者,虽然也能出成果,但是不一定有太多创造性,因为太急功近利。第二类研究者比第一类具有更加长远的目标,可以做出创造性贡献,甚至开创性贡献。但是,这不是科学探索动机的最高境界。诸如爱因斯坦、普朗克、科斯这样的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他们具备最高的境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殿堂中如果没有他们,就不成其为殿堂。
希望我们的同学们能够有更高的境界,我相信这会导致更多、更伟大的创造性。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号“清华大学藤影荷声”。
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点击查看相关文章
屠呦呦 | 王晓东 | 白岩松 | 何江 | 张锋 | 杨振宁
▼▼▼点击“阅读原文”,牵手科学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