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副校长高松:通识教育体系怎么建?

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 2022-05-13

编者按:

作为中国顶尖的高等学府,在国家倡导建设“双一流”大学的浪潮下,“北大如何发展,成为大势下的弄潮儿?受到多方的关注。最近,北京大学副校长高松以《北大教育发展之路》为题做主题演讲,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整理 | 吕浩然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503zmxxu9&width=500&height=375&auto=0

北京大学副校长高松主旨发言实录视频 


北大教育发展之路


为什么要有大学?大学会永远存在下去吗?大学存在的主要价值,就是为了未来,培养下一代,传承文明,促进人类进步。


未来是什么样子?AlphaGo如果可以自我学习,现在的一些工作和行业是否会消失?我们的下一代干什么?未来有很多不确定性,碰到的问题更多的是一些复杂的、综合的、全球性和经常变化的,常常不是传统意义上某个单一学科专业或者一个人能够解决的。未来带给我们机遇也带来挑战。另一方面,互联网浸泡中成长的新一代,学习生活行为也发生很大变化。大学教育的目标与本质是否存在一些基本与不变之处,大学教育如何面向未来改革创新?“守正创新,引领未来”,这是北大的坚定选择。


讲到传承,100年前,蔡元培校长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普通教育”的宗旨“养成健全的人格”。他提出“文、理两科,是农、工、医、法、商等应用科学的基础”;他引入德国洪堡大学教育与研究合一的思想,提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大学是因有此代大学问家之教授与将成为下一代大学问家之学生而成其大的”,提倡师生共同追求学术。


胡适校长对于教育的作用和本质也有很形象的比喻,“教育是要人戴能看从前看不见,并能看人家看不见的眼镜”。对于大学教育,他说“一个受过训练的人在看一件事是用批判和客观的态度,而且也用适当的智识学问为凭依。”提出要教给学生“独立思考、客观判断、有系统的推理,和根据证据来相信某一件事的习惯”。


上世纪50年代,北大建立了完整的专业教育体系,特点是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传授,为适应国家工业化体系构建及时培养了专门人才。


80-90年代,北大实行“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育方针,以适应和满足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对优秀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我们的传统,既包含了“养成健全的人格”这样博雅教育的理念,也形成了牢固的专业教育基础。


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我们的大学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一生奠定基础: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学会独立思考、分析判断、清晰表达、合作沟通、实践创新,学会担当负责,学会在未来生活中想要学习掌握任何事物的能力。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通过“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探索“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北大教育发展之路,培养“引领未来的人”。


北大是常为新的,北大的教育一直在持续改革中前进,引领着中国高等教育的进步。教育的改革常常是渐进的,点点滴滴,不断累积,在坚守传承中改革发展。


这几年来,我们正在从几个相互联系的侧面推动一些变革,努力构建一个更开放的可持续改进的基于专业教育基础的通识教育体系。


一、专业教育体系的改革完善:梳理凝练专业核心课程,丰富个性化培养方案;全校范围自由选课,学部内自由转专业;调整辅修与双学位政策,对课程实行同质化要求。取消辅修收费与限制,只要毕业时达到辅修的课程要求,就可以申请得到辅修学位。通过鼓励辅修,促进学生具有跨学科的视野和思维。元培学院、人文学部和相关院系等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做了不少有益探索。


二、通识课程体系建设:加强核心通识课程规划与建设,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加强写作与表达等课程建设。人类优秀文明的交融,杰出学者与优秀学生面对面的思想交流与碰撞,是北京大学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三、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与成长体验:改善学生学习交流空间,增加小班研讨教室,鼓励多种形式的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比如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改进教学评价与反馈;活跃社团和实践活动,丰富面向前沿的学术活动,促进国际交流培养跨文化理解。


四、创新创意与创业教育:让更多本科生参与教师的学术研究活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企业家精神,提供双创空间与环境,活跃学生思维。遍布大街小巷的“小黄车ofo”,就是一个来自北大不同学科的学生创业典范。最近陈宝生部长称赞他们身上“体现了思想的力量、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和服务的力量”。


我讲的这些举措,只是构建多样化、多模式、个性化的立体教育体系的几个侧面,相互之间不是孤立和割裂的,我们要将通识教育理念融入育人的全过程。希望通过这些举措,鼓励院系间更多合作与融合,包括课程开放和共享,以及协同建设一些跨学科的新专业方向或者课程模块。给学生更多选择和流动的自由,引导激发其主动学习,并由此促进和激发院系、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希望未来的北大,是一个充满学术活力,师生共同探索、发现和创造,不断进步的大学。


注:本文获北京大学授权刊发,题目为编者所拟。

制版编辑:吕浩然丨


本页刊发内容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及使用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欢迎转发朋友圈

▼点击查看相关文章

比尔·盖茨 | 衡水中学 | 五行 | 颠覆发现 | 遗作

最欢迎 | 精子治癌 | 特殊使命 | 奥数 | 学术辩

屠呦呦 | 王晓东 | 白岩松 | 何江 | 张锋 | 

杨振宁 | 卢煜明 | 王小凡 | 女性成就 | 张纯如



知识分子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投稿:zizaifenxiang@163.com授权:copyright@zhishifenzi.com长按二维码,关注知识分子



点击“阅读原文”,牵手科学队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