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山河——兼话河山与江山
太极之祖陈卜塑像雄立太极小镇入口
提到“山河”,人们首先会联想到大好山河、锦绣山河、气壮山河、表里山河等成语。值山河镇承办中国·泽州首届太极文化旅游节之际,作为一个山河人,终于任这两个字如天马般席卷自己的脑“云”。
一、 山河演化之河山与江山
“山河”之成词,或源于山西。春秋时期晋楚城濮之战前线,晋文公颇多犹疑。国舅爷子犯说:“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意即晋国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胜则领袖天下,败亦独守一方,有什么可怕的呢?果然一战而开晋国霸业百年。从此,“表里山河”也成为山西高原的别称。
战国初期,魏国最先通过李悝变法强盛起来。“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由此“魏国山河”成为“大好山河”的同义语。——晋魏“山河”所谓“山”即太行山,“河”即黄河。
后来山河亦称河山,也成为国土的代称。河字居首,显然是对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及历代政权统治重心的尊崇。逐渐“河山”一词多了政权、朝廷的含义,而“山河”一词更多国土、家园的含义。杜甫诗句“国破山河在”,显然“山河”与“国”尚且不是一个概念。集岳飞字“还我河山”,亦有作“还我山河”的,无论“河山”还是“山河”,在岳飞心中肯定是国土、朝廷(开封那个)含义双关。
“江山”一词为南朝习用,或出现于三国之吴,因其境内只有“江山”而没有“河山”。至东晋偏安一隅,虽然半壁河山内已经没有“河”了,可以指点的只能是“江山”,但感情上习惯上仍然不舍“河”影。如那声著名的浩叹:“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从岳飞身后开始,“江山”一词与“河山”“山河”之间,经过演化发生了重大分异。河山、山河成为国土、家园的象征,山河更是彻彻底底的民间意义,而江山更主要引申为政权、朝廷的象征。例如,常说“打江山,坐江山”“不爱江山爱美人”之类,绝对没有见说“打河山,坐河山”“不爱河山爱美人”的。
然而,南宋不过一个半世纪时间,之后定都基本都在北京,何以仍然称南朝习用的“江山”呢?只能猜想,因为南宋完成了中国经济文化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江山成为了中国的代表或标志。——那么,何以我们可以说山河,也可以说河山,而江山就不可颠倒过来说“山江”呢?也只能猜想,南方没有一座如太行山这样的布满华夏民族创世神话的天下之脊,足以让人们由衷景仰。
由此,我们可以如此界定:江山更多是政权的含义,河山更多是国土的含义,而山河的含义则是温馨的家园。还可以通俗地说,江山是物业的傲称,河山是小区的美称,山河则是家园的昵称。
二、 山河地域之山西与河南
如果说晋城是山西高原南下中原的一扇大门,那么,扼208国道出口的山河则是走向中原的一扇小门。山河镇2001年由追山、土河、衙道三乡合并设置,取原乡名中“山、河”二字命名。其实,此前约定俗成的 “南半山”这一片区称谓,已经表明三乡具有人文上认同、地理上整合的区域基础。这三个乡版图的形成,均与河南有着密切关系。
最早清确地知道河南,是自己上小学时,刚初中毕业的姐姐南下古都投亲靠友,辗转出太行山,跨黄河水,感觉是一个辽远的存在。再次清确地感知河南,曾经就在自己身边,是上初中时。邻村同学王和平说,他们范河村原来分属两省,小河沟就是省界。第三次惊诧是读到一位亲戚的回忆录,记叙1939年山西发生十二月政变,他连夜奔逃到邻村东背亲戚家就安全了。没想到原来上高中时,给学校种地已经屡屡跨越旧省界,其实岭南河正是范河的上游。
晋沁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西土河村关帝庙)。山河镇原属济源的土河乡南片和衙道乡大部,之所以最后归属晋城县,即是晋沁县的遗产。
让我们理理山河镇三乡的版图。
衙道乡:该乡除岭东以北五六个村子外均原属济源县,衙道村北的一条小河就是省界。岭东村是我姥姥家,每年去的次数最多,常常越过这条旧省界到陈庄姨家或衙道玩耍。时街村也是一村属二省,惹了事跨过一条街,对方就没法管辖;省界两侧这样的情况不时会有,因而凤台、济源二县衙门常有事务需要到此会商处理。所谓“衙道”其实是“衙到”。
土河乡:大略前述岭南河——范河一线以南为河南境,包括整个土河乡南片,号称“四合乡”的东背、官庄、毛街、下坪4村,和管下自然村众多、一直到拴驴泉电站的万杴村。不过,与衙道乡的原河南村完全是河南口音不同,土河乡的原河南村都是山西口音。——俗称的“草灰话”其实只是感性说法,山下山上方言同为晋语,只是分区不同。
追山乡:1956年8月国务院批复,将原属河南省沁阳县的云台、风门、西东水3个村,还划归沁阳县。云台村位于山上,推想口音应同山西,海拔达1199米,高于神农山主峰的1028米,或是沁阳市最高点。直到1990年代下乡时看到,仍然没有可以通往沁阳的车行道,反而是可以便捷地通向晋城。不过后来路修通了,人也全部迁下了山,以致风门村一度成为名气够大的“鬼村”。
1942年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城)南县、沁阳县两个抗日民主政府合并为晋沁县抗日民主政府,驻西土河村,下辖有原属河南的衙道、紫陵、尚庄、西万4区,大大密切了山上山下的交流联系。今山河镇区域开始归属同一个“县”,这在山河的历史上是一个重大事件。山河镇原属济源的土河乡南片和衙道乡大部,之所以最后归属晋城县,其人文因素无疑是晋沁县的遗产;但其地理上先天地存在着合理因素——南向出山不便而北向浑然一体,这从自然形成的通婚圈清晰可见。
所谓山河,即是山西与河南水乳交融的地方。
西土河红色文化基地展览馆入口
三、 山河人事之“煤灰”与“草灰”
“草灰”是晋城人对河南人的谑称,含着掩藏不住的有煤可烧的优越感;河南人则顺势回赠一个“煤灰”的谑称,可以看作亲近朋友间互送的浑号。说来也巧,山河镇曾经的小煤窑,从岭东、蓄粮掌到东谷坨,恰好临着曾经的省界。
1945年,太岳地委决定,晋沁县的干部基本南下太行,回到沁阳县,开展豫北工作。但以土河为中心的晋沁老区,仍然作为支持新区的大后方,不断征集兵马粮草参加了解放洛阳等系列战斗。由此,形成了晋城籍干部大批在河南工作,尤其遍布新乡地区(今为新乡、焦作、济源3市)的格局。这其中处处可见山河人的踪影,加之家眷等随迁人员,更大一批“煤灰”变成了“草灰”。
笔者将南下河南的晋城干部称为“黄河支队”,与晋城后来南下福建的长江支队并举。在1949年之后,还有笔者谑称为“后黄河支队”“后后黄河支队”的两波“煤灰”南下。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期,山河作为老区,思想相对保守,生活相对困难,直到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河南则农业生产条件良好,并有大批集体企业,在“黄河支队”及“后黄河支队”的接应下,年轻人不时迁居黄河两岸。在我的印象中,本村上下几班学生,几乎班班都有人下山投奔亲友,变成最后一波“草灰”。
当中原兵荒马乱或水旱虫灾时,山河总是敞开胸怀,不断接纳来自山下的乡亲,明末以后出现的村庄多是这样形成。山河镇出太行山有四个主要路口,依次是九里口、仙神口、白涧口、愁沟口。由晋城经马街、月湖泉向南的道路为去洛阳的支路,经过云台的山脊线出口九里口名气甚大,幼时常听超牛气的俗话就是:“九里口卖饭,等不住你不算!”仙神口是清化二大道的出口,白涧口、愁沟口则通向济源,可以视作其支线,均为河谷出口。而今白涧口为208国道所出,独领风骚。在1984年之前,这四口不断进行着“煤灰”与“草灰”的交流,上来的是货郎和手艺人,下去的是拾麦妇和挑粮汉。自然,靠山吃山,还要担上木炭、小椽、荆条筐卖了,才能换粮回来。
清化大道北接晋城至翼城的驿道,一大道由周村经上犁川至天井关南去,二大道则由周村经下犁川、西凰头、碾槽洼,出仙神口分至清化(今博爱县城)和洛阳。这条路上不时演绎着“煤灰”与“草灰”的故事。
西凰头村高跷顶桩。西凰头程氏源于河南,始迁祖程子河是程颐的第十三世孙,明朝年间曾在泽州为官,开庄下户于此。
东谷坨、西凰头程氏分别源于河南“二程”。西凰头始迁祖程子河是程颐的第十三世孙,明朝年间曾在泽州为官,开庄下户于此,由“草灰”变为“煤灰”。传统表演艺术中往往要么高跷,要么顶桩,而西凰头村则传承着难度很大的“高跷顶桩”,成为每年晋城街头元宵节活动中最受欢迎的表演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在嵩县程村早已失传,又从晋城学回这一独特表演艺术。
而明朝初年,郭氏兄弟三人由洪洞大槐树下向外迁徙,走到此处,老三郭德广因腿拐脚痛实在走不动了,就在近旁的小南庄留了下来。另两位兄长则继续南行成为“草灰”。郭德广以后又迁到葛万,继续“煤灰”人生,今日华商巨子郭台铭即出自葛万郭氏。
同是明朝初年,东土河陈氏三兄弟中,老大陈坤留守家园,老二陈泰、老三陈卜迁徙河南沁阳。陈卜后来定居温县陈家沟,成为太极始祖。其实陈卜先曾在洪洞传授拳术,据考,洪洞通臂拳与陈氏太极拳师传谱本、歌诀和拳谱几乎一样;而今前者默默无闻,后者却名震天下,不能不说与“煤灰”变为“草灰”、借得八面来风的地利相关。
所谓“煤灰”与“草灰”的身份,就这样在山、河之间历经分异与转换。
四、山河风韵之山头与峡尾
山河镇之“山”还是太行山,“河”则是沁河。史籍称太行山始于怀庆府,因沁河以西又称王屋山,山河自是太行山之首,一座座山头峭临中原;而沁河出山西后进入平原,故山河又是沁河峡谷之尾。其实山河镇的小河都是沁河支流,也多见迷你峡谷风韵。沁河一牵两山,激荡出愚公移山的神话豪情,滋养起沁园之春的千年想望。壮美风光、灵秀气韵由兹而生。
游客点开山河镇的版图,往往一眼就被一串串村名所吸引:洞八岭、月湖泉、道宝河、堆金洼、竹林沟、拴驴泉、饮马道、牛洞河、东西土河、东西凰头……个个洋溢着灵气,处处收藏着故事。
依笔者看来,山河镇旅游线路大略呈一横四纵格局。一横即规划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横穿镇域北部。该通道经过镇政府驻地马街, 高跷顶桩之乡西凰头,太极始祖陈卜故里东土河,晋沁抗日根据地中心西土河,北望后寺河上的万芳桥和郭台铭故里葛万,一路联结凰头山、大战山、朝凤山,处处怒燃过抗战烽烟。在前李河出镇境,跨沁河直抵析城山、舜王坪。
西土河展览馆内的诗匾
四纵中的三纵大略即前述之三条出山古道。第一纵:从深烙西周文化印记的谢氏古堡洞八岭,拥有两处文物保护单位五大士阁、大月寺的月湖泉,下连沁阳的云台、风门,山势险峻,风光壮丽。第二纵:从碾槽洼至池根的清化二大道遗迹完整,左侧白河至晋济高速仙神河大桥水光山色多姿多彩,下分指仙神口和石门瀑布,邻208国道的道宝河已经形成主要的集散中心。这两纵线路深受河南驴友喜爱。
第三纵是愁沟古道,愁沟口又称猴儿愁口,可见其艰险一斑。如今古道遗迹“十八没门”所在的青龛,正在成为乡村旅游的后起之秀。1940年,八路军朱德总司令与国民党第一战区长官卫立煌将军晋城谈判后,约定到洛阳继续谈判,即走愁沟古道南出太行,5月5日路居堆金洼。随行的八路军总部秘书处秘书长周桓回忆道:“第二天,朱德就要离开浴血奋战了近3年的太行山,他不由得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挥笔赋诗,写下著名的《出太行》诗。”诗曰:
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
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第四纵即沿沁河线,沁河出山前九曲十八弯恋恋不舍地尽展风姿。作为核心景区的拴驴泉电站,曾是仅次于黄河天桥的山西省第二大水电站。在美不胜收、言不足状的般般自然景观之外,面前循古栈道、石门魏碑、可容千人的司马懿藏兵洞,南下济源五龙口;身后有猕猴山和规划的曹河电站,北上将连接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及沿沁河峡谷旅游公路,启动双入口模式。
山河镇的文化旅游宣传口号“云上太极,康养山河”,撩动着“草灰”乡亲对白云之上康养家园的美好向往,展示着山上与山下、主人与宾客的高度谐和。愿首届太极文化旅游节续写“煤灰”与“草灰”新的故事。
沁河出山前九曲十八弯恋恋不舍地尽展风姿
《衡阳日报》刊发市民政局领导文章:从南岳衡山地名说到政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