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晋豫一地委记略:两处省界大变化
西土河村马台院为晋豫一地委旧址,全院房屋危情严重。其中西楼上(下图右侧)为地委书记王毅之旧居
1942年初,中共晋豫区委将所属地方委员会进行了调整,在新开辟地区建立了两个地委,第一地委领导沁阳、济源、孟县、温县、阳城、晋城等县的党组织,王毅之任书记。
晋豫一地委首先在晋豫区所在县建立了阳城县抗日民主政府,然后率太岳南进支队十八团、沁河支队等部,挥师东进渡过沁河,廓清了土河岭一带号称“二日本”的26支队等国民党杂牌军。4月,在今泽州县山河镇西土河村关帝庙,一地委召开了晋南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大会。
土河岭历来就是太行山区与河阳平原之间交流的一个枢纽,又恰处于一地委辖区中心,地委驻晋南县便于统筹领导各县。凭借土河岭据山揽河、贯通晋豫的区位优势,和前沁阳中心县委先期打下的组织基础,晋豫一地委开启了短暂而耀眼的历史征程。7月前后,在太行山上下紧锣密鼓推出了一连串大动作:
1、根据交通要道被日军封锁分割的客观形势,将阳城县以晋阳公路为界,划分为阳南、阳北2县。
2、在晋阳公路以北、白晋公路以西建立晋北县,辖区包括阳城、沁水县部分交界地区,由地委副书记席国光和晋南县委书记阎一洪、晋南县粮食科长董化伍去领导开辟新根据地,阎一洪改任晋北县委书记,董化伍出任晋北县办事处(次年成立抗日民主政府)主任。晋南县委书记则由地委组织部长马纪民兼任。
3、在晋南县紧贴省界的月湖泉设立了沁阳县抗日民主政府,由晋南县敌伪工作站站长田时风出任县长。原晋南县委副书记马子明已先出任沁阳县委书记。
4、撤销济源县南工委,并入济源县委。在西土河成立了济源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由晋南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范俊瑞兼任。
5、以济源县西部及垣曲县一部设置王屋县,原济西工委改设为王屋县委。县长由济源县民政科长李少闻代理。县长的兼任、代理是为了在晋南县为新县政府配备干部。因而推测该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地,或许也是晋南县驻地西土河。
由上略窥,各新建县政权所任用的干部应该很多出自晋南县。晋南县作为晋豫一地委驻地,自然也成为地委辖区根据地发展的裂变核。
西土河村关帝庙:晋豫联防区第一军分区/晋南、晋沁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为便于根据地开辟扩大后的领导工作,晋豫区以一地委的阳南、阳北、王屋3县和二地委的沁(水)南县新设晋豫三地委。因地委辖区的变化,代理状态的王屋县政府并未运转移交。
10月,中共中央决定将已经连成一片的晋豫区、太岳区,合并为新的太岳区。与此同时,晋豫一地委也将沁阳县抗日民主政府迁来西土河,与晋南县合署办公,12月正式合并为晋沁县。沁阳县委书记马子明改任晋沁县委副书记。
12月,晋豫区、太岳区完成合并,晋豫一地委改称太岳区晋豫一地委。至1943年3月,太岳区完成地委设置调整,晋豫一、二、三地委重组为太岳四地委,晋沁县、晋北县划归太岳二地委,山上山下分属,晋豫一地委完成了自己光荣的使命。原地委书记王毅之、副书记席国光也分别面河向山,到四地委、二地委工作。
晋沁县是原晋城县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县级面对广大基层,党政事务繁多,影响自然较大,为人们熟知。地委机关则极其精干,存续时间又仅有一年,主要职责在于把握根据地发展大局,反而其名不彰,其迹不显。与一地委相应设置的专署,为精兵简政并未实际设立,专员席松涛应没有到任;军分区由十八团兼,司令员闵学圣,政委金世柏。
值得大记一笔的是晋豫省界,因晋南(晋沁)、王屋2个战时县的设置,发生了两处较大的变动:
一是晋城县西南角省界原来的凹陷变得饱满凸出了。1942年济源县位于太行山上的衙道片由晋南县领导,1945年晋沁、晋北县合并为晋城县时,晋沁县原辖山下的沁河以北3个区回归沁阳县,衙道片则留在了晋城。
二是垣曲县东南角省界原来的斜边变成了垂线。1947年王屋县撤销时,将紧邻垣曲县城(现古城镇)的二区(今英言、蒲掌一带)划归垣曲,使该段省界顺黄河东移。
据山揽河的晋豫一地委,运筹帷幄不过短短一年,竟然祭出了影响长远的改山换河大手笔。这样的变动无疑更为合理,但行政区划存在的不适之处,升平稳定时期往往无视;反而在战争年代,容易突破窠臼而敢破善立。
上图:晋豫老战士合影(右三为王毅之)
下图:1980年7月,朱穆之、贺敬之、席国光陪同谷牧副总理视察恭王府修复工程施工现场
《衡阳日报》刊发市民政局领导文章:从南岳衡山地名说到政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