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徐小虎《日本美术史》:东瀛版“美的历程”

随读随写 2019-06-13

伊藤正幸:这本书我写了三十年

蒋彝:随吉川幸次郎教授游览京都

韩茂莉:村民是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


作者: 徐小虎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出版年: 2019-6
页数: 340
定价: 148.00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59817020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以时间为脉络,介绍日本艺术从远古时代到20世纪末的发展历程,为初学者传递日本之“美”。尤具特色的是,作者参照广阔的中、西文化背景,重点关注日本各个时代最具创新意义的艺术,以此展现日本艺术精神的宽度和弹性。全书文字轻松晓畅,并配有250幅珍贵的插图。

 

作者简介  · · · · · ·

徐小虎(Joan Stanley-Baker),1934年生于南京,自幼成长于多语言及跨文化的环境。先后在美国班宁顿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研究中国艺术史,获英国牛津大学博士学位。2004年从台南艺术大学退休,至今仍持续深入地研究、发掘、演讲或授书画专题讨论课程。

徐小虎曾任职于美国、加拿大和中国台湾的博物馆、美术馆与艺术中心。在日本时(1967—1971),她每周为《日本时报》(The Japan Times) 以笔名Jennifer S Byrd发表艺术评论专栏,也用其他的笔名在《读卖新闻》写书评、在《每日新闻》写食评专栏。担任英属哥伦比亚维多利亚美术馆的亚洲部主任期间(1975—1980),她负责督导该馆以收藏日本文物为主的亚洲部门的典藏和演展空间之设计,并进行该馆的日本和中国藏品研究,出版了数种完整的图录。

主要著作包括《日本美术史》、《南画的形成:中国文人画东传日本研究》、《画语录:听王季迁谈中国书画的笔墨》《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

 

目录  · · · · · ·

自序
导 论
第一章 史前时代(公元前11 世纪—公元6世纪)
第二章 飞鸟和奈良时代(592—794)
第三章 平安时代(794—1185)
第四章 镰仓和室町时代(1185—1573)
第五章 安土桃山和江户时代(1573—1867)
第六章 近现代日本(1868—1964)
第七章 当代日本(1965年至今)
附录一 日本的美学特征:色彩与情绪
附录二 日本书法的情绪化表达


 

自  序

 

整整五十年前,我有幸搬到普林斯顿大学附近,发现研究所里有亚洲考古和艺术史这个领域,开心得不得了。这是自从1949年离开中国以后,第一次有机会听到中文。学期已经开始了,不再收新生,于是就敲门请求旁听。那种喜悦如同大瀑布般充满了心灵。次年我申请正式入门进修,攻读中国文学、历史和艺术史。后来有一位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的同学Richard Stanley-Baker加入了我们那个小组,但他是过来主修日本艺术史的。我吃了一惊,问道:“你选日本艺术史,是不是因为牛津没有提供中国艺术史的选择呢?你不会是有意去选日本美术吧?!”当时美国学长班宗华(Richard Barnhart)笑着说:“小心啊,Richard!你的回答可得有强烈的说服力喔!Joan是从一座五千年的文化高山俯视着你喔!”新同学谦虚地微笑着,低下头慢慢说:“牛津那边跟普林斯顿一样,中国、日本艺术史都有。我选择的确实就是日本艺术。我喜欢日本美术,我觉得日本美术真正地追求美,它注重的是美,而内涵也充满着微妙的诗意。”我从来没听过、感觉到过这种看法,一下子愣住了。站在周围的几位学长都笑了:“哈哈,说得好,Richard,欢迎来到普林斯顿!”这样,新同学马上被大家接受并且被看重。这就是我第一次遇到前夫司徒恪的情形。

 

当时小虎对日本艺术怀着的那种轻视态度,毫无疑问来自二战在重庆歌乐山年代的洗脑。小学时每天举手痛喊“中华民国万岁万万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又大唱《日本人真可恨》等歌曲,每次听到老师报告“小日本”多么坏多么矮多么残忍,我们对该小岛的人民产生了越来越深的仇恨。当时在大后方所有的中国孩子中,没有一个不对所有日本人养成了极深的偏见。正是如此,日本政府官僚的侵华政策引起了世界各民族对日本一切的绝大反感。即使过了二十多年,一听到“日本”两个字,小虎还会全身感觉恶心愤怒。这是政治、宗教统治者或媒体运用的一个可怕的愚民手段,对世界和平的伤害极大。

 

当年普林斯顿大学那里却有大名鼎鼎的岛田修二郎(Shimada Shûjirô)教授主管日本艺术史部门,而新同学就是因为这位伟大的学者才远从英国过来的。岛田教授不像一些以第三者角度来讲他国文化的老师,他有一手经验和研究,让我们获得了当时极难得的机会,以日本的环境和视角为主来体会日本艺术史。岛田教授的各种课程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日本的审美精髓,逐渐发现它和中国的审美观几乎是毫不相关的两回事儿。几个月之后,小虎开始对日本这个如此感性的艺术生脉着迷,进而羡慕她如何能在中国大陆那海啸般庞大的文化冲击之下,不但保护了自己文化生存的余地,还能在这种压力中创造出惊人无比、充满了脆弱敏感和诗意之美、微妙的贵族审美的文化传统。

 

半世纪以后的今天,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都已经能够尊敬或欣赏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角度,也都知道宋朝和平安时代双方的文化艺术在同时开花,形成了世界从未体验过而彼此截然不同的艺术,各自达到空前无后的高潮。这也明显表现了两个民族所能表达的超越宇宙观、艺术、技巧和升华性的心灵歌颂。

 

小虎逐渐发现,因为皇家、贵族、将军或僧人的喜好,日本艺术家时常受命运用某某画派的样式来画他们房间的大幅滑门(袄,fusuma),这样一来,榻榻米的四壁就会被八到十六间滑门上的连续山水花鸟或人物画所包围,成为日本居住生活中一种独特的艺术享受景区。从平安时代到江户时代,日本艺术都具有一种强烈的民族性,通过来自亚洲大陆的艺术技巧、画材、颜料和主题类别,来重新制造一种适合自己独特环境的特殊装饰。近两千年来,他们一直以基本上不同于中国的表达方式,来呈现与汉人大有差别的心灵世界和内涵,从来没有任何“文化支流”的感觉。

 

小虎1982—1983年为Thames and Hudson出版社撰写本书原稿Japanese Art,源自我后来在牛津大学的博士生导师Mary M.Tregear向该出版社的推荐。20世纪六七十年代,她承担《东方艺术杂志》(Oriental Art Magazine)的主编,而小虎在日本的时候(1967—1971)应她邀请,为该刊物写“东京来信”(Letter from Tokyo)专栏,报道日本当代的古今艺术活动。小虎当时也在为东京《日本时报》(The Japan Times)写艺术评论专栏,因此获得了充分的在地研究机会,可以参观各种古今艺术展览,撰写古今大小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的报道,也因为记者身份得以收藏博物馆每年大展的特刊和列满知名学者论文的详细目录——后者特别昂贵,是一般留学生买不起的。这就变成一个梦想不到的学习机会,免费进入展场,免费阅读专家特评,也因此逐渐增加日本艺术史方面的知识。可能就是因为这几年关于日本古今艺术的报道,Tregear老师为Thames and Hudson撰写了《世界艺术系列》中的《中国艺术》之后,推荐我写日本艺术。当时她是世界著名的资深宋瓷专家,出了不少论文和专著。在牛津大学,她身负世界最老的博物馆阿什莫里安的中国艺术主管暨大学东方研究院教师的双重责任,做人低调温和,默默观看分析,平静地处理问题。

 

从日本回北美之后几年,我在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的大维多利亚美术馆亚洲艺术部任职,而该地收藏品绝大多数是日本江户、明治时代的艺术,业务庞杂,因此也非常劳累。有一天她突然来信说:“在这种社会里,你应该尽快到牛津来把博士学位读完,我愿意承担你导师之任。”于是,在我五十岁那年,一方面她所推荐撰写的《日本艺术》英文版首次面世,另一方面我从台湾大学请假赴英留学,攻读博士学位,整个经历收获极大。两件大福运都由于Tregear老师的智慧、指导、慈恩和启发,小虎一生没齿难忘,在此鞠躬记志。

 

对此书有直接贡献和指教的人真是数不胜数。五十年过去了,但很多事情都还像昨天发生的那样新鲜。在日本的四年里,很多朋友和老师分享了他们宝贵的知识!到了东京后的第一个礼拜,我们全家到南青山去参观美雅的根津美术馆。那里不但有很多国宝级的中日古代美术品,就连他们的庭院也是一个著名的茶道场所。记得当时的馆长是平安时代含冤被贬的大臣菅原道真(后被封为北野天满宫天神)的后裔菅原寿雄。他雅致潇洒地接待我们这个远来的学者家庭,用优雅的英文介绍馆里的重宝和庭院,之后数年,每当我们有书籍或照片的需求,他都会帮忙让求学者满意而归。

 

又如德川美术馆馆长德川义信,他研究了馆藏的《源氏物语绘卷》所用的每种颜料,再请艺术家用那些正确的颜料把每张图仔细临摹一遍,重现12世纪平安时代这个绘卷的原貌。为了小虎讲课,他慷慨地把每张新图的幻灯片都拷贝了一份,为我提供了惊人的新启发。记得有一次,为了在此书里介绍日本刀的审美概念,请他推荐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大长刀,我个人完全无法欣赏杀人的武器,从远处看到它们就全身起鸡皮疙瘩。没想到德川先生令人惊讶地回答:“说实话,我也是完全无法走进我们的武器展示室。”由于这句对话,小虎开心感恩,找到借口在本书里回避了日本刀的欣赏。

 

日本的现代艺术非常活跃,我写艺术评论专栏是《日本时报》艺术总编村上系子女士的鼓励,我们对当代艺术家的介绍当时也颇受欢迎。那时官方的艺术工作人员有种崇外的观念,以为如果做得像外国,特别是像美国艺术,就表示日本艺术很“现代”了。当代艺术评论者或策展人常来自媒体或非艺术界,几乎没有学过日本艺术史,他们没有意识到,两百年的美国艺术其实无法与一千五六百年的日本艺术相提并论。真正有价值有内涵的当代日本艺术不只有明显的现代性,多少也会透露出日本独有的审美因素。它不但是现代艺术,而且是世界上没有别人能仿制的当代日本艺术。因为这种争论,我因为时常在国际性的《国际艺术》(Art International)介绍有日本艺术素养的当代艺术家,惹起不少当代艺术策展人士和《美术手账》编辑的共同攻击,强迫该杂志停止刊登“东京报道”,导致当时艺术评论家协会的主席、素养深厚的资深学者暨东京国立西洋美术馆馆长山田智三郎博士私下跟小虎道歉,说:“您看,我们东洋(指中国)艺术、考古艺术、日本古代艺术工作者,都是该领域的学者,是有学问的专家。但现代艺术是从美国学来的,没有艺术评论这个学科,策展人都未曾受过古艺术教育呢,更何况那批人。我替本国感觉惭愧,向您道歉。请了解,当代评论在本国还是一门幼稚得没上轨道的领域,他们那种无礼的行为真可悲。”

 

小虎也要再次深深感谢当时还年轻的那些艺术家接受访问,教了我一口随行的当地日文,而不是彬彬有礼的日本知识分子中的妇女式语言。最要感念的是我们多年的老友兼兄长桥本宏次。他本是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的资深摄影师,时常跟着研究员远行,访问公家或私人的艺术品收藏,每一件都细心地多角度摄影存档。离开日本之后,每次回东京都会在他办公室或家里卸下行李背包,喝茶休息。一起聊天分享各自的新发现或工作进度,他变成了我们在日本的“家人”。他生病过世时,小虎内心感觉到极大的空洞。现在想起他,仿佛有一股热热的声音变成袅袅上升的馨香,悄然飘逝,但心里仍然如旧。桥本先生,永恒的存在。

 

我深深感谢理想国的编辑,他们首先将2010—2011年小虎在高雄空中大学的讲座系列一一看过,之后邀请张承龙以及蔡萌所推荐的小朋友们来听写、配图,再来做编辑、润笔、取得图档,大大扩充了本书的内容,更新了其性质。

 

从前觉得一年一年过得那么慢,后来发现十年十年都过得好像有点快。今天写下这些文字,又体会了一代一代才真是过得太快了,不禁吓了一跳。台湾南天书局1996年发行许燕贞翻译的中文版已经变成二十多年以前的历史了,现在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增订版,加上了很多英文版都没有的资料,尤其是以前没来得及深入思考的关系和影响问题。因此,本书从一本比较正式的历史叙述,变成了一本带有研究、评论及反省成分的散文,虽然不整齐,但又比较亲切与随性。因不同的译者、编辑者的参与,里面的语言也会多种多样的,有点儿像个温和的晚餐聚会吧。不过,以前没完全解答的问题被新的问题和兴趣所取代,导致书里原来蛮多疙瘩可能还留在那儿呢。

 

在出版的最后阶段,刘智远从百忙中抽出了宝贵的时间回到台南艺术大学图书馆,把难找的图档一一挖了出来,再度让这本已停顿了多四年的书发出新的生命力,终于得以排版、印刷和出版。同时台北典藏的陈柏谷兄也花了大量心血,不管自己白天、晚上和周末的工作多么忙碌,都耐心地把自己珍贵的图档一一调出来寄到北京,表现了极大的爱心。小虎不知如何感谢大家的恩德,只能在此希望大家在劳累中也获得了一点乐趣。从2012年以来,小虎几乎一直在尼泊尔服务,埋头倾听学习,企图了解、记录、反省天意的万一,艺术史的研究和写作也因此告一段落,完全无力为新书做出任何帮助。而在如此艰困的状况之下,四本艺术史著作竟然陆陆续续在台北和北京出版,小虎只能默然惊讶,感恩喜悦:对神来说,奇迹非奇迹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