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隽、陈继东《作为“知识”的近代中国佛学史论》出版
作者: 龚隽 / 陈继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19-6
页数: 600
定价: 78
装帧: 平装
丛书: 中大哲学文库
ISBN: 9787100171830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所收录的是龚隽、陈继东教授近十几年来有关近代中国佛教学术史的专题研究论文,本专题以东亚近代佛教学术史和中国近代经史学的流变为经纬,分别从不同专题详密地探究了近代中国佛教学术史之诸多议题。这些研究大都代表了国际学术界有关近代中国佛教史研究的前沿水平,并带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大大往前一步。这些研究,无论是在新材料的发现、问题意识的开发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对于近代东亚学术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全书共计字数约40余万。
作者简介 · · · · · ·
龚隽, 1993年获武汉大学哲学系博士学位,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佛教思想史,已经出版多种专著与论文,是海内外中国佛教思想史研究的著名学者。
陈继东,1999年获日本东京大学博士(文学),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现任日本青山学院大学教授。已出版数部学术专著和合著,主要从事近代东亚佛教史研究。
目录 · · · · · ·
导论 作为近代“知识”的中国佛学
第一编 近代佛学经史学新论
一、探寻释迦原典——近代佛学的形成与中日互动 21
二、近代经史之学与佛典研究:一种思想史的解读 40
三、宏观佛教知识的建构:民国时期的佛学概论与通史 79
四、有关在日本举行的杨文会居士追悼会之资料 114
五、清末日本传入佛教典籍考 127
六、日本《大藏经报》中杨文会之资料考 165
第二编 近代佛学知识之灯塔:以人物为案例
七、从《訄书》初刻本(1900年)看章炳麟的早期佛教认识 187
八、欧阳竟无内学思想中的几个论题 222
九、 胡适与近代知识形态禅学史的书写 241
十、太虚的世界佛教运动与文明论述:以20世纪20年代为中心 273
十一、经史之间:印顺佛教经史研究与近代知识的转型 300
十二、逆转的历史是如何开始的——小栗栖香顶《中国传教前景》之考察 341
十三、近代东亚佛教共同体之构想——小栗栖香顶《北京护法论》之考察 371
第三编 《大乘起信论》与近代东亚佛学
十四、章炳麟与《大乘起信论》真伪之辨 421
十五、译经中的政治——李提摩太与《大乘起信论》 439
十六、铃木大拙与东亚大乘观念的确立——从英译《大乘起信论》(1900年)到《大乘佛教纲要》(1907年) 468
附 录 重估太虚法师(引论)——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民国教育部档案为中心 502
后 记 591
后 记
这本书所收录的文稿,是陈继东教授与我近十几年来有关近代中国佛教学术史问题思考的一些成果。这些论文虽然大都在国内外不同的学刊发表或部分发表过,但是这次我们整理出版时,都做了一些修改与补充。而且由于不少论文发表时受到篇幅的限制,一些有价值的内容都不得不暂时割舍。所以我们这次汇集成专书,力图把论文的完整内容呈现出来,并提供给读者批判。
有关近代中国佛教史的研究逐渐成为国际有关东亚佛教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海内外近年来发表的研究成果也相当多。随着新资料(如民国报刊文献的出版、新档案材料的发现等)的出现,近代中国佛教史的研究在选题与方法论方面都有了不少的突破。特别是北美学界所带动的社会科学方法的应用,使得近代中国乃至东亚佛教史的研究,走出了过去单向地以思想、观念为主轴的研究路线,呈现出许多新的面貌。我们主张对于近代佛教史研究的这些新动向与成果,需要抱持乐观与开放的态度去学习与运用。
这本以近代中国佛教知识与学术史为主题的文集,在选择的议题和处理的方法方面,大致可以说是既有别于传统以观念为主的思想史,也与当代流行的社会政治史的方式有很大不同,而更类似于一种佛教史研究的中层地带。佛教学术史的研究是佛教学研究中一个长期被忽略的领域,而对于学术史的重新反思,不仅有助于我们看清当代汉语佛教学的处境,而且对于佛教史的研究也将提供有益的借镜。如我们通过对近代佛教学术史的省察,较易于理解我们有关佛教史视域与观念框架的形成,从中意识到我们对于佛教的历史知识,其实很多都是经过近代佛教学术史的建构而成立的。于是,对于近代佛教知识史的批判性省察,让我们关注到那些至今还在无形中影响和左右着我们佛教史理解与书写的前理解与前结构。
学术不必因应时流而兴替,我们注重于从思想史的角度,重新审查近代中国佛教学术史的形成及其重要的问题。我们认为,典范的建立与学术史的自察是密不可分的。学术史的工作必须建立在有批判性的反思前提下,才有可能产生突破。我们现代汉语佛教学术生产,很大程度上都是在缺乏历史批判与学术史反省的情况下,习焉不察地沿袭着某些既成的论述规矩,因而较少造就有效的知识增长。可以说,这也是我们以知识为中心来重新考察近代中国佛教学术史的用心所在。
几年前,我与学界好友陈继东、张志强教授曾相约分工合作,完成一到两部有关近代中国佛教史的专题性著述。虽然我们于佛教学的研究各有擅长,但是,我们对于佛教学术志业都存在许多共同的看法,同时对近代中国佛教思想史与学术史也下过不同程度的功夫。志强对于欧阳竟无研究多年,并形成了相当独到的理解,而且他从晚明以来的学术思想史来照察近代佛教学术史的嬗变,提出了相当有深度的洞见。可惜他因其他学术事情缠身,一直没有时间系统整理他的想法。我个人对于近代中国佛教史的关注已经有一段时间,但关注的焦点比较集中在学术史的方面。除了阅读中文相关著述,我也花了一些时间去消化北美有关中国近代佛教史研究的成果,个人认为,近代中国佛教学术史的理解不能够仅从佛教史内部,而应该放置到近代中国学术史的大脉络下去加以审查,才可以获得更全面深入的认识。于是,我特别希望透过晚清以来中国学术史中经史之学的脉络,去深入考察近代中国佛教学术史的沿革流变。沿着这一方向,确实也从中发现了许多学界的未发之覆。只是个人学术兴趣颇为繁杂,无法长时间专注于一个领域来持续性地研究写作,而经常游移于不同议题中,这使得我有关近代佛教学术史的讨论,没有能够完全照原有的想法,系统完整地进行下去。
这里所发表的几篇论文,大体照顾到了近代中国佛教学术史上一些重要而被学界忽略的面向,但还是有些重要的学术史议题,虽在心中盘旋很久,而这次未能完成付梓。我们几位当中,当属继东兄是真正意义上东亚近代佛教史的专家,他几十年一直耕耘在这一领域,成果斐然,而成为当前近代东亚佛教研究史中最重要的国际学者之一。这次为了配合我们拟定的以知识史为主题的近代佛学研究,他在过去发表的相关论文基础上做了修改补充,这些研究可以肯定地说是相关议题中最值得重视的成果。本来他这次想就近代中国佛教学术史中的论题再撰写两篇新论,我也颇为兴奋地听他讲述过他新近的材料发现与思想洞见,遗憾的是,这次也因各种原因未能在截稿前完成,我们只能期待在不久以后能够看到他的新作问世。
最后对本书的分工以及各篇文稿出处略作说明。第一、四、五、六、七、十二、十三、十四章为陈继东所撰。
一、《探寻释迦原典——近代佛学的形成与中日互动》,该文最初发表于《汉语佛学评论》(龚隽、林镇国、姚治华主编)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年版。此次发表略有增补。
四、《有关在日本举行的杨文会居士追悼会之资料》,本文原载于《原学》第四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 年版。
五、《清末日本传来佛教典籍考》,本文原载于《原学》第五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年版。
六、《日本〈大藏经报〉中杨文会之资料考》,该文为首次发表。
七、《从〈訄书〉初刻本(1900年)看章炳麟的早期佛教认识》,本文曾刊登于《言语‧文化‧社会》(学习院大学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发行)第7 号(2009 年3 月),此次再刊之际,依照香港中文大学刘笑敢教授的意见,做了部分修改。
十二、《逆转的历史是如何开始的——小栗栖香顶〈中国传教前景〉之考察》,此篇是向台湾“中研院”近史所黄自进研究员主持的“近代中日关系多重面向(1849—1949)”(2012—2015)研究计划提交的研究报告。尚未见诸论文集。
十三、《近代东亚佛教共同体之构想——小栗栖香顶〈北京护法论〉之考察》,该文最初发表在《汉语佛学评论》(龚隽、林镇国、姚治华主编)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年版。
十四、《章炳麟与〈大乘起信论〉真伪之辨》,曾以《〈大乘起信论〉伪撰说与章炳麟》发表于《东亚佛教学论集》第4 卷,东洋大学国际哲学中心,2016 年,第140—170 页。
《附录 重估太虚法师(引论)——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民国教育部档案为中心》,为我与学生赖岳山合作,该文最初发表于《汉语佛学评论》(龚隽、林镇国、姚治华主编)第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年版。导论部分,由我撰写,陈继东补充修改。
其他部分由本人独立完成。
二、《近代经史之学与佛典研究:一种思想史的解读》,该文部分内容最初以“近代中国佛教经学研究:以内学院与武昌佛学院为例”为题,发表在《中国哲学史》2015 年第3 期上,这次收录全文,内容大有增广。
三、《宏观佛教知识的建构:民国时期的佛学概论与通史》,该文曾以“民国时期佛学通史的书写”为题,部分发表在《世界宗教研究》2013 年6 期,此次收录文字有较大扩充。
八、《欧阳竟无内学思想中的几个论题》,该文曾以“欧阳竟无思想中的三个论题”为篇名,发表在《哲学研究》1999 年第12 期,此次出版略有修改与增补。
九、《胡适与近代知识形态禅学史的书写》,该文最初以“胡适与近代形态禅学史研究的诞生”为题,发表在《中国哲学与文化》(刘笑敢主编)第5 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
十、《太虚的世界佛教运动与文明论述:以20 世纪20 年代为中心》,该文最初发表于《开放时代》2017 年第5 期,此次出版略有增补。
十一、《经史之间:印顺佛教经史研究与近代知识的转型》,该文最初部分发表在《中国哲学史》2013 年第1 期,此次为完整全文发表。
十五、《译经中的政治:李提摩太与〈大乘起信论〉》,该文最初发表在《新史学》(杨念群主编)第2 辑,中华书局2007 年版,此次发表略有修正。
十六、《铃木大拙与近代东亚大乘观念的确立:从英译〈大乘起信论〉(1900 年)到〈大乘佛教纲要〉(1907 年)》,该文最初发表在《台大佛学研究》2012 年第23 期。此次发表略有修改。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中山大学哲学系年轻学者张德伟、王磊以及华南师范大学哲学研究所的赖岳山诸位分别在资料提供、本书的结构及部分内容的修改建议等方面,都给予过很大的帮助。文稿完成后,岳山花了很多时间帮助整理编排与校对,付出了大量劳动,在此我一并致谢。
龚隽
2017年7月于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