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春华 等: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作者:秦春华,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姜佳玥,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科研助理。
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20年第12期第10—14页。
摘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在教育评价改革中的具体应用,《总体方案》的核心是破“五唯”顽瘴痼疾,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落实《总体方案》的关键。落实《总体方案》,需要社会各界充分认识新时代的改革背景、教育对整个社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效应,以及教育评价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转变评价观念,全方位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关键词:教育评价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高考;破“五唯”
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文件,要求全国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1]。这是继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提出“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后指导教育评价改革具体落实的纲领性文件,是2035年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
如何理解《总体方案》提出的这些根本性要求,如何在实践中贯彻落实《总体方案》,从根本上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教育界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1
《总体方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在教育评价改革中的具体应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问题高度重视,立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从更高的历史站位出发,围绕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成长成才,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2]。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从根本上解决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教育评价改革问题提出明确要求,并作出部署。《总体方案》就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督战令,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在教育评价改革中的具体应用。全面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对于深刻理解和贯彻落实《总体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认识教育的重要地位。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教育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即学校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总书记开宗明义给出一个明确答案,即“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这是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正是从这个使命和目标出发,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的事业长治久安、后继有人的历史性高度,时刻在思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些根本性的大问题,鲜明地把立德树人作为贯穿教育全过程的核心和生命线,狠抓落实。这是教育领域在新时代的最大特征,即教育不仅仅只是教育本身,它同时也是政治,是思想,是人生,更是未来。
二是全社会系统性推动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全面性、系统性、协同性很强,体现了整体性,不是就教育谈教育,也不是就学校论教育,而是涉及各行各业,需要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和选人用人观。教育评价根植于社会与文化,它不仅是省察、改善教育的一种手段,也是国家选人用人的标准,是衡量社会公平性的标杆。人才选拔和培养不应局限于学校,教育评价改革也不应局限于学校,而是要扩展到政府部门、高校、企业用人单位等社会各界对人才的评价标准、方法和态度。只有从根本上改变全社会衡量、评价人才的观念和路径,教育评价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发挥实质作用。正是基于对这一点的深刻洞察,《总体方案》明确要求,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目前,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依然是就业“热门”单位,这些机构对人才的评价标准是风向标,只有它们在事实上改变“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才能在社会上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
三是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难题。《总体方案》第一次系统阐明教育评价改革在我国教育改革进程中的核心作用,明确各主体在教育评价改革中的关键作用与实践要求,特别强调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提出破“五唯”顽瘴痼疾的根本问题及具体解决方案。实际上,中国教育改革中的大多数问题,根本上源于没有扶正教育评价的“指挥棒”,而一味要求技术性的教育教学实践改革,对教育评价改革本身并未作出特别强调和具体要求。《总体方案》不再纠缠于表面现象,而是从根本上扭转、杜绝形式主义及治标不治本的倾向,对教育评价涉及的各类社会主体提出明确要求,力求毕其功于一役,彻底解决教育评价难题。
2
《总体方案》的核心是破“五唯”顽瘴痼疾
长期以来,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五唯”痼疾积重难返,严重损害教育生态,严重阻碍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实现,必须坚决破除。我们说“破立结合”,“五唯”之所以难以破除,关键问题在于不清楚“立”什么,正是因为拿不出可以“立”的解决方案,所以实践中“破”起来犹犹豫豫、缩手缩脚。《总体方案》提出应该“立”起来的内容:针对“唯分数”痼疾,“立”的是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相应提出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完善幼儿园评价、改进中小学校评价、健全职业学校评价、改进高等学校评价5项任务;针对“唯升学”痼疾,“立”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相应提出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严格学业标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7项任务;针对“唯文凭”痼疾,“立”的是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使用机制,相应提出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促进人岗相适2项任务;针对“唯论文”“唯帽子”痼疾,“立”的是潜心教学、全心育人的制度要求,相应提出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强化一线学生工作、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5项任务。
与此同时,《总体方案》对每一项教育评价改革都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案。比如:针对幼儿园,提出国家制定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指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完善幼儿园质量评估标准,将各类幼儿园纳入质量评估范畴,定期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针对中小学,提出义务教育学校重点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学生平等权益、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以及学业负担、社会满意度等情况;针对加强劳动教育评价,提出实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探索建立劳动清单制度、加强过程性评价等具体举措;针对高校与社会各界人才评价中的“唯帽子”问题,提出优化整合涉教育领域各类人才计划,纠正片面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做法,教师成果严格按署名单位认定、不随人走,不得把人才称号作为承担科研项目、职称评聘、评优评奖、学位点申报的限制性条件,有关申报书不得设置填写人才称号栏目等具体措施。
“唯分数”“唯升学”是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最难啃的“硬骨头”,也是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难点和重点。为从根本上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总体方案》提出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的具体措施,使各级各类学校在改革学生评价时有了可以操作的指南,这是《总体方案》的亮点之一。
“五唯”不仅根植于教育制度与教育实践,更根植于我国社会的文化意识观念;破“五唯”的关键,不仅需要建立全面详细的政策要求和实践指导体系,更需要纠正全社会对人才选拔和人才评价的短视和错误观念。因此,《总体方案》要求全社会要着力为教育评价改革营造良好氛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履职尽责,带动全社会形成科学的选人用人理念;新闻媒体要加大对科学教育理念和改革政策的宣传解读力度,增进社会共识;要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引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等等。
3
《总体方案》落实的关键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总体方案》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而言,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落实《总体方案》的关键所在。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有以下几个亮点值得关注。
一是提出“四个评价”。《总体方案》在“主要原则”中提出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深刻理解“四个评价”的意涵:结果评价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在坚持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改进;过程评价要强化,说明现在还很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增值评价是探索,说明才刚刚开始;综合评价早已提出,但还不够完善,要进一步健全。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主体、不同学段和不同类型的教育特点,我们提出:在高考录取阶段健全综合评价,在高中阶段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在义务教育阶段探索增值评价等涉及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路径和方法。
二是对考试命题提出具体要求。《总体方案》提出,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由于要综合考虑考试公平性、效率及减少评卷误差等因素,统一命题的中考、高考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首先是对试题考查能力不足、考查知识有余的批评,认为死记硬背的考试内容不能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次是对标准化的试题形式的批评,认为客观题是导致学生机械刷题的罪魁祸首;再有就是缺乏足够数量的专业化命题人员,这也是考试内容改革和试题形式改革的难点所在。对此,《总体方案》重点提出加强专业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包括: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加强教师教育评价能力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立教育评价、教育测量等相关学科专业,培养教育评价专门人才;加强国家教育考试工作队伍建设,完善教师参与命题和考务工作的激励机制;等等。只有这些具体措施能够有效落实,才能真正推动中考和高考的考试内容改革和试题形式改革。
三是对综合素质评价提出要求。《总体方案》提出加快完善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设和使用办法,逐步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理解这一点的关键在于,综合素质评价是一个过程和手段,其重要意义并不完全在于对学生的整体素质形成一个综合性判断,而在于通过这样一种导向,引导学生发现兴趣、挖掘潜力、发展特长,帮助学生从单纯的考试训练中解放出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推动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
四是提出完善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办法。无论是完善教育评价体系,还是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其核心都是破除单一的人才选拔与评价标准,促进和完善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相较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由以知识传承为主转化为以满足岗位任职需求为主,这一转变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可以推动社会提高对职业人才劳动技能的认知和评价,促进多元的、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评价标准;对职业教育中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更是完善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五是对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提出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基础布局。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研究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凸显。研究生招生考试不仅仅是为选拔高层次创新人才服务,更重要的是为高等教育本科阶段学术人才的培养提供目标和方向,因而其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方向已经清晰,措施已经明确,号角已经吹响。落实《总体方案》,需要社会各界充分认识新时代的改革背景、教育对整个社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效应,以及教育评价在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只有转变评价观念,才能实现全方位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目标。
点
更多相关文章
袁建林, 刘红云. 过程性测量: 教育测量的新范式[J]. 中国考试, 2020(12): 1-9.
张会杰. “四个评价”落实中的主要矛盾及化解思路[J]. 中国考试, 2020(11): 9-16.
周洪宇.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解读[J]. 中国考试, 2020(11):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