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 乔依德、余洋:准确理解CBDC的实质,更好地发挥数字人民币的作用
文|▲乔依德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
副会长兼秘书长
余洋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
研究员
近年来,全球各国和各地区货币当局陆续研发和推出各自的CBDC,我国的CBDC即数字人民币也正处于大规模试点环节。
在此背景下,准确理解CBDC实质、认识并把握CBDC优势尤为重要,本文从时代背景和货币演进历史规律阐述CBDC的本质属性,随后介绍CBDC的一般功能,最后在前文基础上展望数字人民币的未来核心应用,以期帮助大众理解CBDC和数字人民币,更好地发挥数字人民币的潜能和作用。
CBDC以及私人数字货币的本质及其
出现的历史背景
CBDC是一国或地区货币当局发行的数字货币,其本质是数字化形态的法币。从各国的CBDC实践经验来看,多数国家都将其CBDC定位于M0,作为实物现金的补充。
截至2022年10月底,在已知的全球110个已经开启CBDC项目的国家和地区中,有11个已经正式发行CBDC,15个正在进行试点。
表1 全球各CBDC所处阶段及对应数量
CBDC的出现并非是偶然的,而是技术累积和私人数字货币经验等因素共同催生的产物。私人数字货币在区块链、分布式账本技术(DLT)的发展中不断推陈出新,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
比特币、以太坊、波场等数字货币在近十年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围绕这些数字货币构建的公链生态也日益丰富:工作量证明(PoW)、权益证明(PoS)等数字货币发行机制相继被提出并应用;流动性“挖矿”、流动性质押等小型币种发行模式也逐步成熟;中心化以及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激烈竞争使数字货币交易机制逐渐完善。各国和各地区货币当局发现可以借助数字货币的独特优势完善货币体系,因此纷纷研发各自的CBDC。
私人数字货币市场之所以在近十年来快速膨胀,本质上是因为公众对主权货币的信用产生了质疑。以最早的私人数字货币比特币为例,其创始人中本聪在发行白皮书中明确表达了其对主权货币的不信任,尤其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采取了大规模非常规货币政策,货币发行颠覆传统规则之后,超量的货币发行带来了资产价格膨胀、贫富差距拉大等一系列问题。
这促使中本聪创立了去中心化、由算法控制发行规模和发行节奏的数字货币即比特币,试图代替中心化、发行规模和发行节奏由人而定的主权信用货币。
但事实证明,私人数字货币并不能取代主权信用货币的地位,相反,其表现出的特性令其更像是一种新型金融资产而非货币:
第一,私人数字货币的“价格”波动较高,天然违背货币的币种稳定要求。比特币价格在2021年11月初达到近7万美元后便急速下跌,截至2022年10月底,比特币价格在2万美元水平线上下浮动,较最高点跌超三分之二,且波动率极大。
第二,私人数字货币极易出现流动性危机,从而形成对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2022年4月和11月分别爆发了LUNA币和FTX“爆雷”事件,其本质原因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引发了流动性风险并导致了挤兑交易,使得多家风险投资基金乃至养老金蒙受大量损失。这也有效解释了为何萨尔瓦多比特币法币化试验事实上已经失败。
第一,私人数字货币的立足点是算法,这虽然能有效杜绝主权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当局主观意志和行为导致的货币超发以及通货膨胀,但并不意味其货币发行量能与经济总量保持同步,以现有的经验来看,主流私人数字货币往往具有通缩趋势。 第二,私人数字货币替代主权货币将导致货币当局的功能被严重削弱,极大程度削弱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和效力,导致经济体几乎无法通过货币政策平抑经济波动,在危机时只能被动等待市场出清。这可能大大延长经济危机的长度,并增大其破坏力。 第三,私人数字货币的匿名程度高且不受地域限制,导致其已成为主要的洗钱、恐怖融资、毒品军火等非法交易的主要渠道之一。该性质大大提升了监管难度,长期来看不利于社会稳定,难以取代主权信用货币成为社会共识。
相比之下,主权信用货币虽然看似没有货币发行的内生机制约束,但其仍受到通货膨胀、汇率等因素的外生条件约束,货币当局为了维持币值稳定将不得不约束自身的货币发行行为。
从这个角度来看,信用货币体系仍然是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的最优货币制度,私人数字货币并不能取而代之,CBDC也只是主权信用货币在形态上的延伸。因此,CBDC而非私人数字货币才是真正意义上数字形态的货币。
CBDC的新功能与优势
编辑|吴政希 校对|周会霞
· 文章版权归本编辑部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如需获取转载、合作、采访等需求请到微信公众号菜单栏,获得相应信息。
· 您亦可在知网、今日头条、南方号等相关平台上关注我们。
已正式发售欢迎点击下方图片订购本刊
往期回顾